第334章 顺天应人,刘协禅位;炎刘不绝,刘备登基
    “唉,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呐!”
    当听到刘备发出的感慨之后,以李翊为首的一众大臣无不欣喜若狂。
    “这么说陛下已经答应了?”
    “诶!如今天子尚在,还是称我为王上罢。”
    刘备急止之,他见众意难违,终于长叹一声,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诸君既推备继位,备不敢辞。”
    “然有一言,不得不先明告。”
    众人屏息静听。
    刘备肃然道:
    “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今日备亦当效法祖宗,与诸君约法三章。”
    张飞大声嚷道:
    “只要兄长肯称帝,莫说约法三章,便是约法三十章又能怎的?”
    话甫方落,关羽扯了扯张飞的衣袂,示意他安静。
    李翊也以目视之,张飞这才退回人群之中。
    刘备乃先后竖起三根手指,说道:
    “其一,汉帝、皇后,不可加害。”
    “皇室宗亲,皆当厚待。”
    “其二,朝中旧臣,不得侵凌。”
    “愿留者留,愿去者去。”
    “其三,商贾百姓,不可掠夺。”
    “敢有扰民者,军法从事!”
    众人齐声应诺:“谨遵王命!“
    刘备环视一周,目光落在简雍身上:
    “宪和,你即刻快马回雒阳,向朝中大臣说明此事。”
    简雍正色拱手:
    “臣这就动身。”
    刘备又嘱咐道:
    “记住,务必先见天子,说明非备本意,实乃众意难违。”
    简雍点头:
    “王上放心,臣知道分寸。”
    说罢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
    雒阳,皇宫。
    王朗与华歆联袂而入,面见圣上。
    此时,刘协正在伏案书写,见二人进来,他头也不抬。
    只是澹澹说道:
    “你们来了。”
    王朗、华歆相视一眼,心中惊疑。
    华歆试探问道:
    “陛下早知道我们要来?”
    刘协搁下笔,抬眼看向二人,嘴角微扬:
    “自朕出临淄以来,便知道会有今日。”
    他轻轻摇头,“只是比朕想象的稍微早一点罢了。”
    王朗额头沁出细汗,华歆则定了定神,上前一步:
    “既然陛下都知道了,那就由老臣来说明此事。”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
    “如今汉室衰微,陛下与齐王同为汉朝苗裔,高祖子孙。”
    “陛下只有将江山交到齐王手中,方可重振汉室。”
    “这不也是陛下所希望看到的吗?”
    王朗也赶紧出言附和:
    “不错,大势不可逆。”
    “如今天下人心皆向齐王,陛下不可自误啊。”
    刘协静静听完,忽然问道:
    “朕若退位,会如何?”
    华歆连忙道:
    “齐王仁德,必善待陛下。”
    “是也。”
    王朗在一旁跟着补充。
    “齐王必会与手下人约法三章,明令不得加害皇室中人。”
    “陛下尽可放心。”
    刘协轻笑一声,正要说话,忽听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简雍匆匆入内,跪地禀报:
    “陛下,齐王在平津被众将‘龙袍加身’,大家都劝齐王继大统。”
    “然此实非齐王本意,实乃众意难违……”
    刘协抬手打断:“简卿不必多言。”
    他站起身,整了整衣冠。
    “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
    转身走向御案,刘协提笔蘸墨,在早已铺好的绢帛上挥毫而就。
    写罢,他取出传国玉玺,重重盖下。
    “传旨。”
    刘协的声音平静得出奇。
    “命文武百官随朕出城,迎接新君。”
    当诏书颁下去之后,原本那些仍旧忠于刘协的汉朝老臣,无不叹息垂泪。
    但大家都知道,在大势面前,是不可逆的。
    众人抹干净眼泪,陪着刘协走到雒阳城外。
    刘协身着十二章纹冕服,头戴通天冠,率文武百官列队相候。
    远处尘烟渐起,马蹄声如雷,刘备率众将至。
    待车驾近前,刘备远远望见天子仪仗,急忙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未及行礼,竟先解下肩上龙袍,双手捧还刘协,伏地泣道:
    “陛下!臣万死!此绝非臣之本意。”
    “实乃将士裹挟,不得不从耳。”
    刘协不接龙袍,反而伸手扶起刘备。
    四目相对,刘备眼中含泪,刘协却神色平静。
    “齐王。”
    刘协轻声道,“天下岂能有两个天子?”
    “而齐王显然是比朕更适合的人选。”
    他深吸一口气,长长地叹道:
    “有一事,齐王或许不知。”
    “昨夜晚宴结束之时,李相曾单独找到朕。”
    “虽并未具体言及此事,但朕当时心中已经猜到一二。”
    子玉?
    刘备望一眼身后的李翊,那眼神仿佛在说丞相到底瞒着我做了多少事?
    李翊避开刘备的目光,只是领着众大臣恭敬地向天子行礼。
    “爱卿,倒也不必为难李相。”
    刘协眉头轻轻皱起,发出一声慨叹:
    “昨夜李相曾对朕说过一句话,使朕受益匪浅。”
    “李相言道——”
    “汉可亡,天下不可亡。”
    “但有豪杰能复河山而救万民者,自当取河山而自用为万民之主。”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朕是无力救这天下苍生了,转念一想。”
    “与其将汉室江山交到外人手中,倒不如交给我皇室宗亲。”
    “至少汉室江山不会亡于朕手。”
    话落,不待刘备回答,刘协已取过那袭龙袍,亲手为刘备披上。
    动作沉稳,一如当年他在陈都为刘备加冕齐王时那般熟练。
    “抬头。“刘协道。
    刘备下意识抬头,只见刘协目光如水,竟无半分怨恨。
    那双曾经惶恐不安的眼睛,此刻清澈见底。
    刘协为刘备整好衣领,忽然按住他的肩膀,低声道:
    “这汉室江山……交给你了。”
    话音未落,身后百官已齐刷刷跪倒:
    “臣等拜见新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震九霄,惊起满城飞鸟。
    刘备怔怔望着刘协,却见这位年轻的“前朝天子”已退后三步,正了正衣冠,然后——
    缓缓跪了下来。
    “臣刘协,拜见陛下!”
    春风卷着树叶从二人之间呼啸而过,那袭龙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刺得人眼睛发疼。
    就在这时,刘备一个箭步上前,双手牢牢托住他的胳膊:
    “陛下不可!”
    他转向众臣,声音洪亮:
    “禅让大典尚未举行,如今天子仍是天子,备依旧是齐王。”
    “此事容后再议!”
    众人面面相觑,却也不敢违逆。
    刘备当即下令厚赏在场文武,又亲自搀扶刘协登辇,一路护送回宫。
    是夜,齐王府灯火通明。
    刘备召集李翊、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陈登等心腹重臣,密议善后之策。
    “诸位。”
    刘备揉着太阳穴,“今日之事,实在仓促。”
    “天子虽有意禅让,但礼不可废。况且……”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
    “备到底是夺同宗基业,若处置不当,恐留千古骂名。”
    李翊轻摇羽扇:
    “王上所虑极是。”
    “依翊之见,当效法尧舜故事,行三让之礼。”
    “三让之礼?”
    张飞瞪大眼睛,“要俺兄长连让三次。”
    “不错。”
    庞统表现积极,开口说道:
    “一让以示谦逊,二让以安民心,三让方受天命。”
    “此乃古制,绝不可废。”
    李翊颔首,接着补充说道:
    “不仅如此,还需厚待原皇室宗亲。”
    “尤其是目今天子。”
    很多人不能理解,齐国在与魏国的争霸中,为何那么千方百计的想要保护好天子。
    期间,不敢让天子出任何事。
    还是那句话亘古不变的话,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无论是《三国演义》当中,亦或者是老三国电视剧里。
    当曹丕篡汉时,都对刘协非常跋扈。
    这其实是不符合现实的。
    真实历史上的曹丕篡汉,在刘协退位之时,直接对刘协说:
    “天下珍宝,你我共享之。”
    意思就是,刘协虽然退位了,但依然可以跟曹魏平分江山。
    刘协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
    位在诸侯王之上!
    不仅如此,
    刘协还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下拜。
    并允许其在封地内,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等特权。
    也就说在曹魏的政治体系里,刘协及其子孙在理论上,世世代代都是天子之下的第一人。
    这完全是顶格待遇。
    你当然可以说曹丕就是在走过场,装样子,收买人心。
    但不妨想想,曹丕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走这个禅让仪式的过场。
    因为这就是政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里,天下就是应为有德者居之。
    刘汉失德,曹魏承天命,这个理论是曹魏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这是当时大部分士人都认可的理论。
    所以曹家对历代汉朝皇帝包括汉献帝本人,至少表面上都是必须非常尊重的。
    后来汉献帝死的时候,曹叡亲率满朝文武哭祭。
    以天子之礼下葬。
    其后代子孙仍然可以继续享有其山阳封国。
    因为曹家人知道,
    他们越是对刘家人好,就越能证明他们是“受禅”,而不是“篡位。”
    现代人在骂司马家时,大多是因为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然而在古代,司马家遭受最多的批评其实是当街杀皇帝。
    因为古代的统治者们,可不管你司马家在天下造了什么孽,毕竟都已经过去了。
    但你们当街杀皇帝的行为,是直接威胁到了统治者本身,给了后世一个模板。
    这才是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不能接受,且感到不安的。
    司马家率先破坏了规矩,打破了政治这场脸面游戏。
    这从另一层面讲,正因为司马家没能玩好这场游戏,才使得晋朝庸碌无为。
    因为失了人心。
    所以,以李翊为首的一众齐国大臣,都是在中原大战之时,努力保全天子。
    使他尽量免受战祸侵害。
    因为天子一旦出事,接下来谁最先称帝,谁就最先落人口实。
    即便不是你干的,也不妨碍民间编排你。
    啊,就是你刘备把天子给“意外”了,不然怎么天子一死,你就称帝了呢?
    所以禅让仪式,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走过场”。
    不仅要体现天子是心甘情愿退位的,更要在其退位之后,将他厚待。
    这样才更能证明刘备是合法受禅,而非胁迫天子退位。
    这样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不如在天子退位之后,封其为山阳公,不知王上以为如何?”
    鲁肃开口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对对!”
    张飞急忙出声应和。
    “就封小皇帝为山阳公,准其奉汉正朔,用天子仪仗。”
    “这样,总不算我等亏待了他罢?”
    “不可!”
    孙乾突然出声打断,“既已禅位,岂能再用天子仪制?此乃取乱之道也!”
    众人争论不休,刘备抬手制止。
    “依备之见,还是封王罢。”
    “同为我汉朝苗裔,若冒然贬抑,降为公爵,恐失天下人心。”
    话落,又看向李翊,问道:
    “不知丞相觉得此议可否?”
    李翊点了点头,“如此最好。”
    “先以王公之礼相待,赐万户食邑。待大典之后,再徐徐更易。”
    “此外,当尽快选定吉日。”
    “在雒阳南郊筑坛受禅,以示正统。”
    如何妥善安置刘协,是整个齐国高层一晚上都在讨论的重点。
    虽然同为面子功夫,但比起历史上的曹魏封公,刘备还是选择了给刘协封王。
    一方面曹魏那个是真的改朝换代,刘姓不方便继续当王。
    但却也给了刘协凌驾于诸侯王之上的顶格待遇,所以与封王其实没什么区别。
    但刘备承继大统,仍然承继的是“汉”家江山。
    所以并不需要避那个讳,而是能够直接给刘协封王。
    商议既定,李翊命华歆再次进宫,让天子着手准备退位诏书。
    当华歆见到刘协时,刘协直接取出了一封早已写好的诏书。
    交给华歆,让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
    众官齐上朝堂,恭敬听着。
    华歆朗声读道:
    “朕以凉德,嗣守鸿基,二十有二载。”
    “上不能安宗庙,下不能济苍生。”
    “夙夜忧惕,如履薄冰。”
    “今海内崩离,生民涂炭,非朕眇躬所能振举。”
    “察齐王玄德,帝室之胄,圣质仁明,功盖寰宇,德被兆民。”
    “天心既属,人心攸归。”
    “朕思汉祚绵长,必待贤主。”
    “是用钦若天道,逊位于贤。”
    “夫唐虞禅让,千古称颂,周召共和,万世流芳。”
    “今以神器付托,非唯顺天应人,实欲汉祀永续。”
    “齐王其毋固辞,速正大位,以副朕怀,以慰民望!”
    诏书宣读完毕,李翊又吩咐王朗代王作表,自称德薄。
    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表文书好后,上交给刘协,刘协览表。
    心中惊疑,顾谓群臣问道:
    “齐王谦逊,不可受禅,如之奈何?”
    华歆乃解释说道:
    “齐王当年受王爵之时,亦曾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
    “今陛下可再降诏,齐王自当允从。”
    于是刘协乃再次草拟诏书,遣高庙使张音,持节奉玺至齐王宫。
    高声宣读:
    “咨尔齐王,上书谦让。”
    “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
    “幸赖齐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华夏。”
    “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
    “天之历数,实在尔躬。”
    “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
    “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
    “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袛,绍天明命。”
    “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玺绶,王其受之!”
    张音宣读完诏书以后,笑盈盈地走至刘备跟前。
    “齐王千岁,这下可以受诏了。”
    “下官在这儿提前恭喜您嘞。”
    话落,便朝刘备郑重一揖。
    刘备接招谢恩,李翊在旁侧提醒他道:
    “虽二次有诏,然终恐天下后世。”
    “王上宜再作一辞。”
    “可命张音赍回玺绶,却教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
    “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
    “令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
    刘备从之,即令张音赍回玺绶,仍作表谦辞。
    至四月初九,雒阳南郊,已拔起三丈高台。
    五色土分筑四方,青旗招展,黄钺森列。
    刘协玄衣纁裳,头戴十二旒冕,缓缓登上受禅台。
    台下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黑压压跪了一片。
    刘备着诸侯冕服,立于台下。
    但见刘协从侍中手中接过诏书,朗声诵道:
    “朕闻天命靡常,惟德是依。”
    “今神器更易,归于有德……”
    待漫长的诏文诵毕之后,太常卿奉上玉玺。
    刘协双手捧玺,步下高台。
    行至刘备面前,忽将玉玺高举过顶——
    然后缓缓交到刘备手中。
    刘备高举玉玺,大呼:
    “汉德未绝,当续炎刘!”
    刘协眼中波光一闪。
    小声提醒刘备该登高台了。
    刘协亲解天子绶带系于其腰,又取通天冠为其戴上。
    “万岁!”
    台下呼声骤起,如山崩海啸。
    刘协退后三步,亦向刘备行了一礼。
    “恭贺新君!”
    刘备俯身搀扶,四目相对时,刘协忽然低语:
    “莫负江山……”
    礼成,受禅既毕。
    新帝刘备于德阳殿召集群臣。
    “朕承汉祀,不敢忘本。”
    刘备手持刘协传承过来的玉玺,沉声说道。
    “今封刘协为山阳王,以河内浊鹿城为都,食邑万户。”
    “山阳王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话落,阶下群臣骚动。
    这般厚待“前朝”天子的,实属罕见。
    刘备的话还在继续:
    “许其在封地奉汉正朔,衣冠服色皆依汉制,可立汉庙以奉祭祀。”
    “至于山阳王此前所封王爵的四位皇子,则降为公爵。”
    待侍中将诏书宣读完之后,刘备又私下里找到刘协,对他说道:
    “山阳王,你永远都是我刘家人,永远是我汉室血脉。”
    “这江山……终究还是姓刘。”
    殿外传来更鼓声。
    刘协深深一揖,没有回话便转身离去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恍惚间,他似乎还是当年初入陈都的那个少年天子。
    刘备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忽然对身旁的李翊吩咐道:
    “子玉,派叔至率白毦兵护送,务要使山阳王安然抵达山阳国。”
    “喏。”
    ……
    五月初一,浊鹿城。
    刘协褪下诸侯王袍,换上一袭素白深衣。
    伏寿替他拆去玉冠,以青布束发。
    铜镜中映出的,已非那个战战兢兢的汉家天子,倒像个清俊的书生。
    “痛快!”
    刘协大笑一声,扯开衣襟赤足踏在青石板上。
    “二十二年……二十二年的枷锁……”
    笑声渐转呜咽,伏寿从背后拥住他,泪湿重衫。
    “王上……”
    “叫夫君。”
    刘协转身捧起她的脸。
    “如今你是我的王妃,我是你的……”
    他顿了顿,眼中漾起笑意,“山阳郎中。”
    翌日清晨,陈到正检点白毦兵布防,忽见刘协布衣草鞋而来。
    “陈将军。”
    刘协递上一卷竹简。
    “烦请转呈天子。”
    “协愿遣官代治山阳国,但求做个闲散之人。”
    陈到闻言愕然:
    “大王这是……”
    “嘘——”
    刘协竖起手指,“从今日起,请唤我刘先生。”
    陈到一时哑然,刘协竟主动申请让刘备派官员来代管山阳国。
    那么如此一来,刘协这个山阳王,可就是真正的有名无实了。
    “大王,你可知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么?”
    “我知道,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在做什么?”
    “……唉。”
    闻得此言,陈到竟忍不住叹了口气。
    从曾经的九五之尊,一下变成一个平民。
    中途究竟需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有刘协这样释怀的心态?
    “陛下会同意的。”
    五日后,刘备的诏书很快发回。
    命山阳国设相、尉各一,悉从王意。
    另赐太医署典籍三百卷,供刘协夫妇任意翻读。
    从此浊鹿城南多了间草庐。
    每日晨光熹微之时,总有一名白衣男子携药箱出诊,身旁跟着位挽袖煎药的妇人。
    有老农咳血三日,饮其药而愈。
    有稚子高热惊厥,施针即苏。
    或有人问其姓名,只道:
    “山阳刘氏。”
    他的脚步行至山阳国的每一个角落,问诊之人,分文不取。
    夫妻二人无偿替每一个患者治病。
    某一日,一对夫妇在淇水畔救起落水孩童。
    妇人拧衣时,竟从怀中跌出半块龙纹玉玦。
    孩童父亲惊跪于地:
    “您……您莫非是……”
    男子笑着摇头,将玉玦抛入水中。
    夕阳下,但见涟漪荡碎一河金光。
    在卸下了千斤重担之后,他终于能够为自己而活了。
    ……
    禅让仪式虽然结束了,但称帝仪式还没有正式进行。
    当称帝之后,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刘备自己的年号。
    目前称帝仪式,暂时定在了今年的七月份。
    而去河北省亲,一直住在妹妹家里的袁瑛也已经收到通知。
    准备带着阿斗刘禅,赶回雒阳了。
    毕竟称帝之时,少不了皇后太子。
    这一日,夏夜。
    雒阳南宫,清凉殿。
    李翊踏着月色入殿时,见刘备正就着烛火把玩那块传国玉玺。
    灯影幢幢,将新天子的面容映得晦明不定。
    “陛下。”
    李翊躬身行礼。
    刘备并不抬头,只澹澹问:
    “知道为何独召卿来么?”
    “臣不知。”
    玉玺“咔”地一声搁在案上。
    刘备抬眼,“休得过谦,这世上,哪有你天枢先生不知道的事?”
    李翊袖手而立:
    “近日事务繁杂,称帝大典、封赏群臣、安置山阳王”
    “臣实不知陛下所指何事。”
    你以为我无所不知,其实我是真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件事。
    “既然不知,不妨一猜。”
    李翊略作沉吟,分析道:
    “眼下不论如何,都没有比称帝大典更重要的事了。”
    “嗯。”
    刘备点了点头,语气平静。
    “继续。”
    “既是眼下无重于登基大典……”
    李翊缓步近前,“陛下又独召臣一人,想必是与文武大臣有关。”
    刘备突然大笑,笑声震得烛火摇曳。
    他站起身来,拍了拍李翊的肩膀。
    “子玉啊子玉,为何你这般聪明人,偏要为我所用?”
    “朕时常想,若你也愿争雄天下,今日坐这位置的——”
    手指重重戳在玉玺上,“就该是你了!”
    殿外惊雷炸响,夏雨骤至。
    李翊掸了掸被风吹皱的衣袖:
    “臣懒散成性,而皇帝宝座么”
    他望向檐外雨帘,“实乃天下第一苦差。”
    “依臣之懒性,实做不得的。”
    “你?懒散?”
    刘备嗤笑,“你若算懒,天下人都是醉生梦死的懒鬼!”
    “好了,说回正事。”
    这几日见李翊为了称帝大典一事,忙得焦头烂额。
    刘备这才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
    “今日召你来,确实是要商议封赏功臣之事。”
    刘备开门见山,“此前中原大战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一直未能得封。”
    “那时我不过是个诸侯王,封赏有限。”
    “如今既登大位,自当论功行赏。”
    “朕想底下文武也是这般想的,等到称帝大典那日,人们肯定会翘首以盼。”
    “倘若朕薄待功臣,只恐失了人心,反令魏贼、吴贼乘虚而入。”
    “可若封赏过重,只恐将来朕百年之后,阿斗镇不住那帮元勋。”
    “所以今日单独召你过来,就是为了商议此事。”
    “拿出个具体的办法来。”
    如果不称帝,刘备没办法进一步封赏手下,会失去人心。
    称帝之后,封赏轻了,同样会令一起创业的老同志感到不满。
    可封赏重了,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倒是镇得住这帮老臣。
    可将来自己的子嗣镇得住他们吗?
    “子玉是我最信任之人,今日召你来,虽是商议国事。”
    “但更是为了叙旧,以老友的身份叙旧。”
    “今晚上没有君臣,只有刘备与李翊。”
    刘备开始打起感情牌。
    他表面上说要找李翊商议如何封赏功臣。
    但有一个现实,双方都心知肚明。
    那就是群臣之中,李翊是绝对的首功之臣。
    早在当年平江南之时,本是去当“绿叶”的李翊就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
    盖过了诸葛亮的风头。
    而自己重点扶持的荆州派又不争气,在中原大战时,爆了马谡这个雷。
    使得诸葛亮被贬,荆州派群龙无首,反而又被本该打辅助的河北派捡了漏。
    不论是河南大战,还是关中大战,河北众将可谓是风头无两。
    在国中一众好手中,出尽了风头。
    “陛下!”
    李翊正色言道:
    “今国中功臣虽众,然纲举则目张。”
    “但使元勋得所,余者自安。”
    李翊的意思就是,虽然国内的功臣很多。
    但只要把功劳最大的几个功臣妥善安置了,剩下的就好安排了。
    因为他们的封赏,肯定不能大于那几个首功之臣的封赏。
    但首功之臣具体如何定义呢?
    像李翊这种毫无争议的首功之臣,自然无人异议。
    可再往后呢?
    你可以排关羽、张飞。
    可再往后呢,又该具体怎么排?
    你说你功劳比我大,那你拿什么证明。
    现实并非是电子游戏,不是你每打一场仗,官方就会具体给你数字化的功勋贡献。
    而且你说你立有战功,
    那像吕布、田豫、牵招这种兢兢业业守在边境,保证边境相安无虞。
    但却没有在内地建功立业机会的将领,又具体该怎么算?
    对此,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将功臣名次具体排出来。
    然后再根据名次,来进行封赏。
    这样经过评选之后再封赏,争议就会小很多。
    刘备觉得有理,倾身道:
    “备愿闻其详。”
    李翊振袖而谈:
    “臣请立凌烟阁。”
    “何谓凌烟阁?”
    李翊乃有条不紊地解释说道:
    “夫‘凌烟’者,超尘绝俗,直上青云,喻非常之志、绝伦之位。”
    “‘阁’者,琼楼玉宇,藏经纳典,表文韬武略、尊贵显荣。”
    见刘备若有所思,李翊进一步解释道:
    “此阁当建于太极宫东,取‘紫气东来’之吉兆。”
    “其势欲与天接,其形拟效北斗。”
    “依堪舆之说,可聚王气,镇国运。“
    “妙!妙!妙哉!”
    刘备抚掌,连连叫好,又问:
    “然阁中当如何?”
    李翊目现光华:
    “当选开国功臣二十八人,绘像于阁中。”
    “不知是哪二十八人?”
    刘备目光一凛,问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呵,这就是翊接下来要与陛下一起头疼的问题了。”
    李翊脸上罕见的露出一抹十分无奈地笑容。
    ……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