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
    却说刘备完成登基大典。
    正式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立袁瑛为皇后,甘梅为贵人,刘禅为太子。
    其余诸子皆有封王。
    接下来,便是众人翘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
    这一天,众人实在是期待太久了。
    早在当年平定荆州时,刘备已经受限于诸侯王身份不太好分封了。
    再到河南平定之战,关中争夺之战,刘备更是直接明示众人暂时忍耐一时。
    现在,众人该索取他们应得的回报了。
    礼官高声唱道:
    “李子玉上前听封!”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李翊身上。
    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当然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
    关羽抚髯颔首,丹凤眼里罕见地流露出赞许。
    他的性格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轻慢士大夫。
    可唯独李翊例外,他真心敬佩李翊是一位忠厚长者。
    张飞也是咧嘴露笑,从认识第一天起,他便一直敬佩这位先生。
    当走过陈登身旁时,陈登亦向他颔首示意。
    仿佛在说:
    “今日之殊荣,乃兄弟应得。”
    “登铭记不忘当年鱼脍救命之恩,与广陵保举之情。”
    走至吕布身旁时,这位桀骜不驯的温侯也难得放下高傲,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不仅仅是李翊的姻亲,当年在濮阳被曹操打败之后,也多赖李翊举荐。
    让他得以在汝南发展,便先后为国家征讨袁术、袁绍,立下赫赫战功。
    他吕布一生大起大落,如今名列大汉凌烟阁功臣第十人。
    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忠臣了!
    这都与李翊脱不开关系。
    最后,李翊来到刘备跟前。
    君臣四目相对,相顾无言。
    刘备展颜笑道:
    “不瞒先生,朕起业至今,也未料想能有今日之局面。”
    “此多赖先生之力也!”
    李翊则不苟言笑,恭恭敬敬地作揖还礼:
    “此臣分内之事也。”
    满殿公卿静静地望着这对君臣,他二人有着超越友情的信任。
    此刻的一说一答,却宛如初见。
    是也,
    或许在刘备心中,他依然拿李翊当他的师长,当他的好友,当他的手足兄弟。
    但在李翊心中,刘备不管是什么身份。
    在那之前,他都已经是自己的皇帝陛下,大汉天子了……
    刘备笑容渐渐收起,转而面色变得严肃,朗声说道:
    “李子玉近前来听封!”
    李翊应声上前。
    这时,以张郃、徐晃、甘宁、周泰为首的一众武将,纷纷将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
    三日前。
    凌烟阁功臣榜单刚刚公布不久。
    河北将领张郃、徐晃,淮南将领甘宁、周泰,蒋钦五人趁着夜色聚在雒阳城西的一处僻静宅院。
    烛火摇曳间,张郃将一卷竹简摊开。
    上面赫然写着劝李翊请让封王的请愿书。
    “以李相爷赫赫之战功,封异姓王绰绰有余。”
    “可高祖定下的白马盟誓……”
    徐晃沉声说道。
    “诶!盟誓是死的,人是活的。”
    “当年高祖不一样说过‘非功臣不侯’,可如今不也是列侯遍地么?”
    甘宁出声打断,“如果说我大汉谁有能力打破这一规矩,唯有李相爷一人耳。”
    “不错!”
    周泰拍案而起,“此事只有让李相爷出面,才有机会。”
    “他是功臣之首,只要他肯挑这个头。”
    “咱们一起联名,此事未尝不可行。”
    这两拨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如果说天南地北的两拨人能够聚在一起,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驱使。
    他们的直系领导,共同位于凌烟阁前三名。
    试想,如果他们的领导能够封王。
    作为手下人,他们将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
    蛋糕只有那么大,要想分得最多的一块。
    就得提前下手,选中最锋利的那把刀。
    五人计议已定,次日便分头联络青州、徐州、并州等各系将领。
    出乎意料的是,各派系将领竟出奇地一致表示赞同。
    他们从未想过在汉朝,还有机会见着异姓王。
    但李翊的出现,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幻想。
    没有人不会想着打破这个幻想的。
    因为只要开了这个口子,那也就意味着,不仅他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封王。
    所以你便能看着,来自各个地区,有着不同利益纠纷的一众武将谋士。
    在这一刻,竟能够展现出出奇的团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称王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换做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但偏偏,
    在公元三世纪,他们这帮人有幸见着地球最强碳基生物,最强政治动物的诞生。
    李翊人缘好,人尽皆知。
    但也有不喜欢他的人。
    可即便是讨厌他的这拨人,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谁有机会打破“非刘不王”的盟誓。
    那除了李翊之外,再无别人了。
    他立下的军功、干出的政绩,几乎是远超第二名的关羽。
    毫不夸张的说,齐汉的整个政治架构,体系,都是李翊一手搭建出来的。
    作为帝国工程师,再无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家,并非是真心希望李翊能够封王。
    但却很乐意见着李翊封王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是对刘家人不友好,但却对刘姓以外所有人都友好的壮举。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各阵营高级官员,都在联名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短短三日,就在册封大典开始的前一天。
    一份联名请命书便秘密成形,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各州将领、高级官员的名字。
    这一日,张郃、徐晃、甘宁、蒋钦四人联袂拜访丞相府。
    “相爷用兵如神,彭城一战,大破曹魏百万大军。”
    “虽古之名将,韩白二人也未必过此!”
    蒋钦一见着李翊便面陈李翊之功绩。
    徐晃接着补充说道:
    “更难得相爷执政宽仁,河北百姓至今仍念‘李公田’之恩。”
    “幽州李公毯之名,更是家喻户晓,使幽燕之民人人得以自足。”
    甘宁、张郃也是轮番上阵,将李翊的功绩夸得天乱坠。
    李翊轻啜了一口茶汤,面上波澜不惊。
    “李某之所为,于国家是功是过,自有分说。”
    “明日册封大典便知,诸位今日专程来找我。”
    “想必不是来面陈李某之功绩的吧?”
    众人对视一眼,张郃率先开口,赔笑道:
    “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相爷。”
    “这是军中兄弟们的一点小小心意。”
    说着,从怀中取出联名书。
    李翊接过竹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
    河北系、淮南系、青州系、徐州系、并州系……
    几乎涵盖了刘备麾下所有派系。
    “大家都觉得,以相爷之功盖寰宇,当晋王爵。”
    李翊面如止水,久久不言。
    众人面面相觑,就在那里站着,静静等候。
    半晌,李翊缓缓张口,叹息说道:
    “封王的诱惑,对你们来说,便这么大吗?”
    众人一愣,旋即齐齐拱手:
    “我等微末之功,穷极一生亦不敢奢望至此。”
    “只是我等皆以为,陛下向来赏罚分明。”
    “以相爷不世之功,若不能够晋王爵,不足以彰明国家法度。”
    “况册封大典,本就是为了赏赐有功之臣。”
    “相爷盛德巍巍,虽伊尹、周公不能及也。”
    “当晋得此位。”
    李翊沉默半晌,目光落在了蒋钦、甘宁身上。
    “陈元龙知此事否?”
    “此我等自发为之,陈征南不知也。”
    两人也都是混迹官场十几年的老油条了,怎么可能把陈登给供出来?
    事实上,
    各地阵营的领袖,都真的没有参与此事。
    但他们全都知道这件事,也全都默许了这件事。
    因为一旦成功,那他们不说现在,至少在将来的某一天是有机会封王的。
    如果失败了,那他们也能够明哲保身,装作对此事不知情。
    既然如此,各营领袖当然全都心照不宣的,默许众人签下这份联名书了。
    如果没有这些大佬们的首肯,名下这些小弟,又如何敢自发跑到相府来“逼宫”呢?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罢了。
    “……呵呵。”
    李翊面上丝毫不显,只是温和道:
    “承蒙诸位厚爱,翊愧不敢当。”
    “只是此事关乎国本,容我慎重考虑考虑。”
    众人暗自舒一口气,此事毕竟关乎重大。
    如果李翊骤然拒绝,那他们也不知道该是进是退的好。
    现在见李翊愿意考虑,那便还有希望。
    “善,夜已深沉,请相爷保重身体。”
    “我等告退。”
    众人各自退下。
    待众人的脚步声消失在府门外后,屏风后转出来一道茜色身影。
    袁莹袅袅走出,耳坠上的明珠随着步伐轻晃。
    “孩子们睡了吗?”
    李翊背着手,目视府门外,率先开口。
    “……都睡下了。”
    “夫君真要遂他们的意?”
    袁莹将头轻轻埋在李翊怀里,柔声问。
    李翊唇角微扬,反问:
    “夫人以为呢?”
    袁莹黛眉皱起,沉声道:
    “依妾观之,除河北人外,并未有人真心想见夫君你封王。”
    “他们只是盼你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好从中受益。”
    “夫君若是应从,只恐将来惹出祸端来。”
    “哦?”
    李翊眉梢一扬,有些诧异地望着袁莹。
    “不想夫人竟有如此见识,为夫也该对你刮目相看了。”
    “嘻嘻,都是夫君教得好。”
    “平日妾身在家相夫教子,耳濡目染,也晓得其中道理。”
    李翊点了点头,骷髅王的女儿能有这种政治觉悟。
    看来他的家庭环境是真的很不错。
    能把呆子也给教成聪明人来。
    “那夫君接下来打算怎么做?”袁莹出声问。
    “进宫,面见天子。”
    ……
    夜色如墨,雒阳宫中仅余几盏宫灯摇曳。
    刘备正于偏殿批阅奏章,忽闻侍从来报:
    “丞相求见。”
    “宣。”
    刘备搁下毛笔,抬眼望向殿门。
    李翊紫袍玉带,手持一卷竹简,步履沉稳地踏入殿中。
    烛火映照下,他眉宇间不见白日里的从容,反透着一丝凝重。
    “陛下。”
    李翊躬身行礼,“这么晚了,还未休息?”
    李翊一向是公事公办,有事就直接说,不耽误时间。
    但这一次,他罕见地上来先进行一次叙旧。
    刘备揉了揉太阳穴,旋即展颜笑道:
    “先生不也没睡么?”
    “……呵呵,朕既为大汉天子,自然不能再向从前那般懒散。”
    “诸多事务需朕批阅,况乎明日便是册封大典?”
    “中间要封赏许多功臣,朕现在也是头疼。”
    李翊眉梢一扬,躬身道:
    “陛下,臣专为此事而来,有要事要禀报。”
    说着,将竹简双手奉上。
    刘备展开竹简来看,眉宇间一川不平。
    但却也并未有太大的反应。
    良久,刘备将竹简缓缓合上,沉默了片刻。
    忽看向李翊,似笑非笑地问道:
    “先生对此如何看?”
    李翊不假思索,正色答:
    “当年高祖立下白马盟誓,非刘不王。”
    “臣不敢破此先例。”
    刘备握着竹简,在案上轻轻敲打。
    忽而笑道:
    “军中诸将,联名请朕封先生为王。”
    “朕倒觉得,以先生之功,封王合情合理。”
    “既是众望所归,先生何必推辞?”
    李翊闻言,再次躬身一揖。
    他抬头直视刘备,说道:
    “陛下,正如臣方才所言。”
    “高祖有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臣德薄智短,岂敢为此破誓之人?”
    “……子玉。”
    刘备目光忽然一凛,站起身来,面对面,直视李翊的眼眸。
    “你我相交十八年,此间只你我二人,四下更无六耳。”
    “朕……不!备在这里向你承诺。”
    “只有你想,明日册封大典上。”
    “备愿意为你破白马盟誓,破例为你封王!”
    四目相对,两顾无言。
    两人的目光彼此直视,无一人为之闪躲。
    李翊不卑不亢,语气平静地回答:
    “臣若为第一个异姓王,将来必有第二人、第三人。”
    “如今国家方趋于稳定,四海尚未靖平。”
    “开此先例,必生祸端。”
    “臣为国家社稷着想,不敢为此第一人也。”
    呼……
    刘备长长地呼了口气。
    他的脸上看不出来是何种神色。
    如释重负?感慨叹息?
    李翊读不出来,但他知道——
    未来的路,将很难很难走。
    “……子玉,这便是你的答案么?”
    “始终如一。”
    “那你打算如何做?”
    李翊二话不说,走至殿角的火炉旁,在刘备的注视下。
    径直将竹简掷入炉中。
    青烟袅袅升起,火舌迅速吞噬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签名。
    张郃、徐晃、甘宁、蒋钦……
    一个个名字在火焰中化作灰烬。
    殿外忽起狂风,卷着灰烬盘旋而上。
    刘备望着那飘散的余烬,暗自慨叹:
    “子玉啊子玉,朕此生能遇着你……”
    “比之高祖、光武要幸运百倍、千倍、万倍!”
    ——————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众人低声议论着,都在那里盼着李翊答应昨晚的请求。
    未等李翊开口,刘备忽然说道:
    “适才,朕册封了膝下几位子嗣为王。”
    “但朕转念一想,以先生之劳苦功高,功勋卓著。”
    “亦未尝不可为王!”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殿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有参与联名封王书一事。
    只是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刘备居然会先发制人。
    主动提出要给李翊封王。
    那么接下来,就看李翊作何反应了。
    只见李翊躬身一揖,落落大方地回道:
    “四百年前,高祖杀白马围盟,与刘氏诸位约定。”
    “非刘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臣虽有微末功绩,但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臣不敢受王位。”
    众人见李翊拒绝,倒也未有太大反应。
    三辞三让嘛,还要看接下来事态如何演变。
    刘备又道:
    “高祖立下白马盟誓,以策万全。”
    “然今时非为前汉,子玉亦非韩信、张良可比。”
    “朕不愿亏待功臣,愿恢复古法,开此先河。”
    “为卿封王!”
    众人屏气凝神,就看李翊接下来如何应答了。
    只见李翊再次出言拒绝:
    “异姓而王者,此取祸之道也。”
    “今海内未平,并非享乐之时。”
    “臣等亦当共勉,而非在此刻索取王位。”
    完了!
    听到这句话,众人全都明白,异姓封王之事无望了!
    果不其然,刘备再连问两遍之后,最后确认问道:
    “先生当真不想受此王位么?”
    “臣实不敢受。”
    “……罢,既然子玉执意不受,那此事就此作罢。”
    异姓封王一事,就在刘备李翊君臣两人一唱一和的演戏下,宣告结束。
    大家都是聪明人,任谁都看得出来两人明显是提前沟通好的。
    才会在册封大典上,专门演给所有人看。
    此举就是为了敲打众人,
    该是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说白了,白马盟誓只是一个政治工具。
    倘若落有意,流水亦有情。
    刘备真心想给李翊封王,李翊亦发自内心想要受王位的话。
    一个四百年前的盟誓又算得了什么呢?
    政治是一场脸面游戏。
    只要刘备一声令下,大家都会说四百年前的政治环境不能代表今天。
    不同时期,要采用不同的方略。
    那么异姓封王一事,就会顺理成章地落下。
    话语权本就掌握在上位者手中,只要他们这些上位者开口。
    谁又能够说三道四呢?
    但显然,
    刘备不想开这个口子,李翊也不想被人当枪使。
    那么白马盟誓就是君臣二人最好的政治武器。
    经过刘备、李翊这一出近乎完美的演出。
    将带来至少三个好处。
    第一,刘备主动提出给功臣封王,彰显了他厚待手下人的形象。
    使其仁君、圣君的形象在新王朝中,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李翊拒绝后,那剩下的人都不敢再提异姓封王一事了。
    毕竟人凌烟阁功臣第一人都不敢受王位,你们有谁敢受?
    你功劳再大,大得过人家李相爷吗?
    第三,异姓封王一事,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危机。
    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没办法去收拾这幕后之人。
    因为联名书上的名字,只是那些幕后大佬们的代表罢了。
    国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大臣参与此事。
    真要清算,别说打天下了,到时候治天下都没人了。
    但经过刘备、李翊这一唱一和,成功化解了此次政治危机。
    让这次事件平稳的落了地。
    “子玉虽然不愿受王位,但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
    “朕依然愿为先生破一先例,赐你公侯爵位。”
    刘备这句话,对外释放了两个信息。
    第一,他要给李翊封公。
    李翊毕竟已经是县侯了,已经是封无可封。
    封王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封公相对问题就会小很多。
    这是目前刘备能想到的,唯一的两全之策了。
    既能安抚手下人,不薄待功臣。
    也能够最大程度减小,将来可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刘备刻意强调说他要破此先例。
    言外之意,自然是不承认曹操称魏公是合法的。
    这是一个立场原则。
    同时,也能体现刘备他对手下人的重视。
    这一次,李翊不再拒绝。
    因为他心里清楚,此前拒绝接受王位只是让功臣们感到失望。
    如果说他再拒绝公爵之位,那就是彻底使功臣们寒心了。
    刘备手下,受县侯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已经再难获取更高位置。
    你李翊不能光顾着自己吃饱,不给底下人剩口汤喝啊!
    刘备目光灼灼,在众人的注视下,正式宣布:
    “朕在此,封李翊为护国公!”
    “赐冕服九旒,金印紫绶,享九锡。”
    “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殿上又是一片哗然。
    一般来说,封公都是根据封地来命名的。
    刘备却再次破例创新,以“护国”二字为李翊公爵命名。
    “护国”二字强调“捍卫汉室”,契合刘备政权的合法性。
    同时,
    李翊作为军功领袖,需要超然爵位来平衡各大派系。
    所以李翊的公爵之位,也是最特殊的。
    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而以政治寓意命名的公爵之位。
    “臣谢恩!”
    李翊纳头谢恩,向刘备道谢。
    刘备扶李翊起身。
    公爵之位既然确定,那封地食邑自然也该确定了。
    至于给李翊哪块封地,又要赐多少食邑呢?
    刘备望着李翊的眼睛,正色说道:
    “当年张子房辅佐高祖,运筹帷幄,建立汉朝。”
    “高祖在封赏功臣之时,对张良言道——”
    “许君自择齐地三万户。”
    “朕常说,君乃朕之张良,却又不止张良。”
    “朕便用高祖当年之语许卿。”
    “君亦可自择齐地三万户!”
    西汉建立,在所有人封侯的时候。
    只有两个人让刘邦站起来,专门为他说话。
    其中一人便是张良。
    而刘邦的原话正是,“自择齐地三万户。”
    意思就是子房你自己随便挑,到齐国那个土地上,你自己挑选三万户出来当你的封地。
    这可不得了。
    须知,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侯就是万户侯。
    但刘邦许给张良的还不是一般的万户侯,是三万户侯。
    刘邦不仅张口就是三万户,而且是自择齐地。
    因为齐国是当时最肥沃的土地,可见刘邦当时对张良有多好。
    但刘备此刻的许诺,比之当年高祖刘邦还要豪迈许多。
    因为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地”,那就是在齐国境内选封地。
    但人尽皆知的是,刘备在称帝之前就是齐王。
    他的封国就是齐国。
    也就是说,
    直到刘备称帝的前一天起,齐国是指整个刘备所统辖范围之内的“大汉疆域”!
    同样是“自择齐地”,这话从刘备口中喊出来就更显豪气纵横了。
    并且刘备除了致敬高祖以外,
    也是想向所有人强调,如今整个齐汉江山,是他跟李翊一起打下来的。
    所以所有人中,只有李翊一人有资格“自择齐地”。
    这也是刘备对李翊未能封王的内疚与补偿。
    毕竟刘备心里也清楚,以李翊的功绩是完全够资格封王的。
    但“王”之所以为王,不在于王本身,而在于封王之人。
    就比如刘封虽然也是王,但没人会拿他当一回事。
    因为刘封根本没有实权。
    可像李翊、陈登这种手中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他们一旦得了“王位”。
    那就会给新生的齐汉政权,埋下一颗巨大的隐雷。
    是人成就“王位”,而不是“王位”成就人。
    李翊的权力太大,人脉太广。
    开了这个口子,无穷无尽的祸患便要来了。
    李翊只为报“一饭之恩”,在刘备手下十八年。
    总是兢兢业业,为大局着想,一直在牺牲自己。
    就如那前几年的下江南事件,刘备明知是在牺牲李翊。
    但李翊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如今李翊早已具备封王的功绩与名望,可他仍旧为大局着想,主动放弃王位。
    自昨晚起,刘备便下定决心。
    他发誓,明日至少一定要给李翊封个公。
    而且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公爵之位。
    即便将来真的会有隐患,倾覆了刘姓江山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没有李翊,就没有他刘备的今天。
    “相爷好福气啊,好福气啊。”
    众人暗自感慨,有的羡慕,有的嫉妒。
    这种殊遇,只怕是他们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只见李翊落落回道:
    “陛下适才用高祖许张子房之语许臣,那臣便用张子房之语回答陛下。”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郯。”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臣愿封郯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李翊引用的,正是张良回复刘邦的原话。
    只不过把“留地”改成了郯地。
    因为张良是在徐州遇到的刘邦,李翊也是在徐州遇到的刘备。
    张良是在留地,而李翊是在郯地。
    张良的意思就是,我在留地遇着陛下,这是天意。
    是老天把我交给你的。
    我提的意见,你都听了。
    而且很幸运,都实现了,这是老天的意思。
    所以我哪都不要,就要当年我们一起相遇的地方——留地。
    所以您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我就当个留侯。
    三万户我不敢要。
    所以刘邦就给张良封了一万户,把留地封给了张良。
    故张良传也叫《留侯世家》。
    留这个地方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张良与刘邦初遇的地方。
    张良要的不止是一个纪念,而且也是一个感激。
    这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
    他能够在面对利诱之时,选择不贪,选择急流勇退。
    而李翊又岂会不如张良?
    同样的问题,更大的诱惑。
    李翊依然选择了辞封。
    我选郯地,是因为那里是我们初遇地方。
    你将我从曹兵手中救了下来,我感激你的救命之恩,所以为你效犬马之劳。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的会面,所以我只要郯地。
    不敢当三万户。
    “……子玉,这是朕的真心话。”
    刘备见李翊再次拒绝,他更加过意不去了。
    他是真心想让李翊成为大汉建国以来,最伟大的功臣。
    整个两汉四百年,从未有人食邑高达三万户。
    刘备真心希望李翊能成为第一人。
    江山是我们一起打下来的,理应有你的一半。
    “当年酂侯萧何,食邑也不过一万五千户。”
    “绛侯周勃也不过八千一百户。”
    “卫、霍北击匈奴,立有不世之功,终其食邑也不未过一万六千户。”
    “如今四海未有靖平,魏贼、吴贼尚且猖獗。”
    “以臣之微末之功,恐未必能过萧何曹参,周勃卫霍。”
    “故三万户,臣实不敢当也。”
    如果说前面拒绝封王的一唱一和,还让殿上众人略感唏嘘的话。
    那么此刻李翊的表现,便是用实际行动打脸了每一个人。
    此刻,
    不论是喜欢李翊的人,亦或者不喜欢李翊的人,都对他由衷地感到敬佩。
    一个人的心境,境界需要磨炼到什么程度。
    才能够在面对三万户食邑,无上殊荣之时,能够选择拒绝?
    说来容易,做来难。
    至少殿上之人,没有一个敢说自己能经得住三万户的诱惑。
    毕竟这是名垂青史,永载史册的千载良机。
    如果有人说他能够经得住诱惑,
    那只是因为他这事儿没有发生在他身上而已。
    就好比别人问你愿不愿捐出一百万。
    你说愿意。
    五十万呢?
    愿意。
    十万呢?
    愿意。
    那一万元呢?
    不愿意。
    因为我真的有一万块。
    李翊选择拒绝,自然有他的考量。
    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今天下还未靖平,自己居然就要受那前无古人的三万户食邑。
    这是不合理的。
    他不敢超过那些前辈们。
    其次,李翊看得出来,刘备想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大汉国公。
    如不出意外,关羽、张飞、陈登亦有机会受封国公。
    但肯定达不到自己的殊荣程度。
    关羽至多也就受个万户食邑,再往后只会更少。
    而自己一个人就拿了三万户,比后面的人加起来都要多。
    那他李翊不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吗?
    故李翊坚决不肯受三万户。
    刘备见李翊态度决绝,便道:
    “既不肯受三万户,便受两万户。”
    两万户也算创历史了,李翊亦坚辞不受。
    刘备再三相劝,李翊依然不受。
    最后,刘备说道:
    “既然先生不愿受三万户,也不受两万户,只愿受一万户。”
    “那朕就赐你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户。”
    “这不算越过两万户食邑,迈过前辈。”
    “陛下!”
    李翊还待拒绝,却被刘备出声打断。
    “这是朕最后的请求了!!”
    刘备挥手,言语近乎恳请。
    “子玉,朕一向对你言听计从,从善如流。”
    “因为朕知道,李子玉从不犯错。”
    “你永远都比朕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你拒绝朕的好意,自然有你的考量。”
    “但这一次,就让朕任性一回罢。”
    李翊默然。
    须臾,李翊顿首谢恩。
    至此齐汉政权,
    刘姓为王,异姓为公的等级制度正式建立。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