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
第344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
渭水之盟签订半月后,咸阳城迎来了盛大的仪式——李骁祭天封王大典。
咸阳宫旧址之上,一座临时搭建的祭天台拔地而起,高达九丈,台阶以青石铺就,两侧插满了金色日月战旗的。
祭天台中央,一尊青铜大鼎静静矗立,正是象征关中正统的雍州鼎。
此鼎自夏商周传承而来,历经千年沧桑,如今被北疆军从渭水河底挖出,成为李骁封王的最重要礼器。
辰时三刻,吉时已到。
李骁身着一袭暗金龙纹王袍,袍角绣着山川河流图案,象征着他统领的广袤疆域。
内里贴身穿着锁子甲,甲片隐于袍下,既不失王者威仪,又暗藏军旅锋芒。
他头戴王冠,步伐沉稳地踏上祭天台,气势庄重,引得台下军民纷纷屏息凝视。
祭天台两侧,金国使臣完颜永济与宋国使臣苏师旦并肩而立,神色各异。
完颜永济看着李骁的背影,心中满是屈辱与不甘,却只能强装镇定,毕竟如今金国国力衰退,已无力阻止北疆崛起。
苏师旦则更多是复杂——他既为宋国暂时摆脱金国威胁而庆幸,又为北疆的强势而担忧。
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北疆将士,看着他们眼中对李骁的狂热崇拜,他再次想起了靖康之耻前的女真。
同样是迅速崛起,同样是军心凝聚,如今的北疆,比当年的女真更可怕,因为李骁不仅有强悍的军队,还有整合领土、治理百姓的能力。
“祭天开始!宣读祭文!”
胡立高声唱和,手持祭文,上前一步,以洪亮的声音念道:
“维华夏一千四百二十七年九月初八,北疆大都护、腾格里古尔汗李骁,谨以牛羊太牢之礼,祭于皇天后土:”
“昔者,周秦汉隋唐五朝,据关中而统天下;今北疆兴于西域,历十载而拓土万里,收漠北、定河西、平夏国、取渭北,皆赖将士用命、百姓归心。”
“骁虽不才,愿承天命,称封秦王,建号为秦,以安天下苍生于水火,以复华夏正统于关中。”
“愿皇天后土庇佑,北疆永固,将士安康,百姓安居乐业;愿我旌旗所指,皆为故土,万方来朝,永无战乱。”
“尚飨!”
祭文宣读完毕,胡立将祭文投入火盆,熊熊火焰升起,仿佛在回应这份对天下的期许。
台下的北疆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震天的呐喊:“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呐喊声此起彼伏,传遍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连远处的长安城都仿佛被这股声浪震动,完颜纲等金国将领们站在城头望向北方,脸庞上满是凝重。
李骁走到雍州鼎前,面对台下的北疆将士,高声说道:“今日我称秦王,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凡我北疆子民,无论汉、契丹、回鹘、突厥、党项,皆一视同仁。”
“凡我北疆将士,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
“未来,咱们还要打下更多的土地,让北疆的律法,通行于天下。”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将士们再次呐喊。
而完颜永济等观礼之人,脸色却是变了。
刚刚签订了渭水之盟,李骁便在封王大典中高调宣称要打下更多的土地。
不是针对的金国还能是谁?
“野心勃勃!”
“霸气外露。”完颜永济看着祭台上李骁的身影,低沉的声音呢喃,脸庞上满是凝重。
渭水之盟自签订之时起,两国都在为了撕毁它而准备。
金国如此,北疆亦是如此。
李骁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任用人才,这样的对手,比金国以往遇到的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苏师旦则连忙上前,对着李骁躬身道:“大宋使臣苏师旦,恭贺秦王,恭贺北疆建国。”
“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共抗金贼。”
李骁看着苏师旦,淡淡一笑:“宋使放心,北疆与大宋的友谊,比铁还硬,比石还坚,绝不会改变。”
仪式过后,李骁召集核心将领与官员,宣布了一项关乎北疆未来的重要决定。
组建第七镇,同时对现有六镇进行兵力扩充。
“诸位。”
李骁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却坚定:“如今北疆虽已立国,但咱们要面对的主要对手金国,仍是强敌。”
“他们占据中原繁华之地,拥兵数十万,根基深厚。”
“咱们目前的兵力,拿下关中已属勉强,若想未来全取中原,推翻金国统治,必须扩充军力,增强实力。”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经历过关中之战的他们,深知金国虽遭重创,却仍有不俗的实力,扩军已是必然之举。
李骁继续说道:“我计划将现有六镇,从原本每镇三个万户,全部扩建为四个万户,每镇兵力达到两万骑步炮混合编制,提升各镇的攻坚与野战能力。”
“同时,正式组建北疆第七镇,甲胄与旗帜为蓝色,与其他六镇并列,驻守灵州,伺机东征金国。”
他顿了顿,补充道:“兵力补充方面,将从金军与夏军俘虏中挑选精壮,充实七镇缺额。”
“其余战俘,则送往北海、七河、伊犁等西部边陲,与当地万户屯兵混合,以北疆伤残转业军官为骨干,重新建立牧屯兵万户。”
“如此一来,既解决战俘安置问题,又能加强西部边防。”
不过,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耗费时日,能在一年内完成,便已是高效。
眼下首要任务,还是搭建各镇新的架构,确定新增将领的任命。
今天的将领任免,主要涉及都统与万户两个核心级别,范围涵盖六镇新增的六个万户,以及第七镇的四个万户。
副万户以下的职位,因为人选太多,李骁需要更多的时间斟酌。
但对于万户这一级别的任命,他早已根据东征各战役的战功,拟定了详细名单,此刻逐一宣读:
“免除拔里阿剌第二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为第七镇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万户。”
“免除林大壮第三万户之职,任命为第七镇副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一万户。”
“免除秦雄第六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二万户。”
“免除张胜第十七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三万户。”
“免除朱大昌第四万户副万户之职位,任命为新编第二十四万户。”
……
此次提拔完全以战功为依据,副都统凭战功晋升都统,副万户靠战绩升任万户,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
不少将领眼中满是振奋,他们清楚,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便绝不会被埋没,未来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第七镇都统的任命。
李骁打破了以往任命李氏宗亲为都统的惯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拔里阿剌。
众人虽有惊讶,却也没有太大怨言。
拔里阿剌本是萧思摩的旧部,契丹六院部四大石烈主之一。
早在李骁担任金州都督时,便已担任副都督,资历深厚。
这些年来,他跟随李骁南征北战,从西域到关中,从漠北到河西,每一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此次东征更是数次立下大功,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在所有副都统中,他的战功堪称最高。
所以,将他任命为第七镇都统,虽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却没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驳。
鲜少有人知道,李骁此举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北疆内部的契丹派系,正面临领军人物空缺的问题。
龙城传来消息,大都护府司马九猛安合的身体愈发糟糕,已向李骁递交辞呈,准备卸下所有职位养老。
李骁斟酌后已同意其请求,且在此次扩军中,将九猛安合的长子提拔为万户,以安抚九猛安合这位老将。
但仅凭一个新晋万户,不足以支撑整个契丹派系,还需一位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将领来顶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选。
当然,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也就是萧图剌朵的长子,同样有能力撑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镇未参与此次东征,萧赤鲁虽有才干,却缺乏关键的战功支撑,故李骁决定让其继续留任第五镇。
拔里阿剌听到任命,立刻起身,抚胸躬身,声音洪亮:“末将拔里阿剌,谢大王信任。”
“定不负大王所托,练好第七镇兵马,未来东征金国,定当冲锋在前,为北疆拿下中原。”
“起来吧!”
李骁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镇虽有其他四镇的老底子,但毕竟是新建之军,事务繁杂,你要多费心思,尽快将队伍整合完毕,形成战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说道。
其他新晋将领也纷纷上前领命,殿内气氛热烈。
……
随后,李骁任命拔里阿剌为灵州将军,率领第七镇驻守河套。
免去李东江西州将军之职,任命为咸阳将军,率领第二镇驻守渭北,并且统筹协调对金防御战事。
等李骁率领第一镇返回龙城之后,北疆留在对金前线的兵团,仍将保持四镇兵力。
从南向北依次为:陇右的第四镇,负责防备金国从秦州方向反扑,并维系与宋国的联系。
渭北的第二镇,直面长安金军,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镇,守护后方粮仓并策应东西两线。
漠北的第六镇,防备金国从介壕防线突袭,同时牵制金国北疆兵力。
四镇互为犄角,形成完整的对金防御体系。
完成扩军之后,每镇精锐兵力将会达到两万,分步骑炮三军,同时还有众多牧屯兵万户,一旦与金国开战,可直接调动兵力将有十几万人。
军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骁将重心转向民生与生产,对着营田司参军高忠义说道:“高忠义,任命你为渭北巡抚,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会给你调拨一批伤残与转业军官,作为基层官员协助你开展事务。”
“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秋收与秋种,确保渭北粮食丰收。”
他语气凝重,强调道:“关中、陇右、河西走廊、河套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今后要供养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粮食充足,咱们才能在对金对峙中占据主动,才能有底气继续发动东征。”
成为了渭北巡抚的高忠义自然高兴,但压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关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恢复生产的难度不小。
高忠义重重声音说道:“末将定不负大王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种,确保粮食供应,为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李骁缓缓地点头:“本王信你。”
十月,银川府传来消息,吕氏为李骁生下一个儿子。
吕氏本是夏国汉人,曾是夏国前国主李纯祐的妃子,在李骁平定夏国后,被纳入府中,仅宠幸两个月便侥幸怀有身孕。
如今顺利诞下儿子,不仅让吕氏欣喜若狂,其家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原本的战俘身份,一跃成为秦王亲属,彻底跨越了阶级鸿沟。
李骁为这个儿子取名“李世晴”。
十月中旬,李骁的另一位夫人李灵阳也顺利生产,只不过诞下的是一个女儿。
李骁同样十分欣喜,为公主取名“李婉月”。
与此同时,此次宋国的和亲公主已经选定,名为赵玥。
其父亲是宋宁宗赵扩的堂弟沂王赵抦。
因赵扩无女,便从皇室近宗中挑选了赵玥,册封为“顺义公主”。
当“和亲北疆”的旨意传到沂王府时,赵玥正在临摹宋词,那张明媚绝美的容颜,瞬间哭丧低落起来。
她早听过北疆的传闻,那是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冬天是真的能冻死人。
而她自小在临安长大,锦衣玉食,哪里禁得住那般严寒?
“母妃,女儿不嫁。”
赵玥扑进母亲怀里,哭得梨带雨:“北疆是蛮夷之地,那李骁是草莽出身,女儿去了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
王妃也抹着眼泪,却只能无奈叹息:“我的儿,娘怎会舍得你?”
“可生在皇家,哪有咱们自己选的份?”
“这是官家的旨意,是大宋的安危所系,咱们抗不得啊!”
不久后,宋宁宗赵扩亲自召赵玥入宫。
御书房内,赵扩看着这位侄女,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玥儿,如今战事虽然停歇,但金国对我大宋依旧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南下的可能。”
“只有北疆能牵制金国,你去北疆和亲,是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朕相信你能明白这份责任。”
从宫中回来,赵玥哭得更凶,却也知道反抗无用。
她的命运,早已和大宋的安危绑在了一起,就像当年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只能以身许国。
几日后,韩侂胄亲自登门,由沂王赵抦转述:“韩相爷说,此次和亲事关重大,北疆若能始终与大宋结盟,金国便不敢轻易南下。”
“玥儿此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临安的安稳,为了大宋的未来。”
赵玥沉默良久,终于擦干眼泪,缓缓点头:“女儿明白了,女儿愿去北疆。”
而赵玥不知道的是,韩侂胄也想趁此和亲的机会向北疆派遣一些暗探。
毕竟当前两国的关系,一直都是北疆占据主动。
北疆对宋国似乎很是了解,甚至连宫廷之事都一清二楚。
反观北疆,对于宋国就显得很神秘,了解的很少。
于是,韩侂胄便趁机在和亲队伍中安插了不少的探子,以此更深入的了解北疆,传递消息。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临安城轰动了。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有人是来送行的,有人是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倾慕赵玥的公子哥,站在路边黯然神伤。
甚至有人哭喊道:“陛下糊涂啊!怎能将如此美人嫁给北疆蛮酋!”
“就是!听说北疆人在关中杀士族、抢田亩,简直是凶徒。”
“咱们快去请愿,让陛下收回成命。”
“前线将领无能,当兵的更是废物,打不过金国,就靠送公主求和,丢尽了大宋的脸。”
“那些贼配军把咱们大宋的脸丢的还少吗?哼哼!”
“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为何却有一群软弱无能的兵士?”
还有人借着酒劲怒骂,抱怨宋军劫掠大户粮食,却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粮饷,连饭都吃不饱,劫掠不过是无奈之举。
临安城的醉生梦死,在这场送行中暴露无遗。
有人在酒楼里笙歌依旧,有人在街头为和亲唉声叹气,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大宋的安危,关心北疆与金国的战局。
赵玥坐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喧嚣,心中满是凄凉。
不知今后,还能否有再见临安的一日。
马车缓缓驶离,一路向西,先到汉中,再北上陇右,最后前往咸阳。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四个月,等到抵达咸阳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时的李骁,正留在关中坐镇。
这是他的习惯,每占领一处新地,总要亲自监督编民、分田、耕种等民政事务,确保统治根基稳固。
这日,他正在第二镇的军田巡视,脚下是刚翻耕过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战斗序列中,除了武卫军完全脱产,其他军队皆是半耕半战。
李骁确定由第二镇留守关中后,便从缴获的士族田亩中划了一部分作为第二镇的军田。
由士兵耕种,虽不能完全解决口粮,却也能分担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俘虏的那十万战俘兵也没闲着,同样需要种地甚至是垦荒。
北疆不能白养活他们。
有些人被精挑细选后加入了七镇,其他人则是会在第二年迁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们需要为自己种出路上吃的粮食。
在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骁更是亲自下地干活,同时对着旁边的宣德司参军吴立震问道。
“在金国的宣传做得如何?”
吴立震边干活,边汇报:“回大王,咱们已派了不少人手潜入金国。”
“告诉了金国的那些百姓们:在北疆种田,只需缴纳四成租税,无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咱们北疆优待俘虏,关中之战的金军将士,大多已归附北疆,不仅种着低税粮田,还能时常吃肉,不少人还当了官。”
“总之就是往好里说,就是要让金国百姓知道,来北疆有好日子过,让战俘的家人们来寻亲。”
“做得好。”
李骁点头表示满意,又转向渭北巡抚高忠义:“高巡抚,这几个月接收了多少金国难民?寻亲的又有多少?”
高忠义回道:“回大王,停战以来,共接收金国难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寻亲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战俘的亲属,咱们已安排他们与家人团聚。”
“不过很多战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没有来得及成亲的年轻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骁微微点头,沉吟道:“没有家人的牵挂自然是最好。”
“等他们去了七河,体验到了那里异族女子热情,说不定就乐不思蜀了。”
等春种结束之后,李骁便会带着第一镇和五个战俘万户,返回龙城。
他已经命人对所有战俘进行了简单的甄辨,带去北疆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没有太多牵绊的。
就在李骁查看战俘耕种情况时,帐前亲兵急匆匆跑来汇报:“启禀大王,罗副都统来报,宋国的顺义公主,已抵达伏羌城,请大王示下。”
李骁闻言,停下脚步,淡淡说道:“传令罗副都统,派人护送来咸阳,让她随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会冻死很多虫子。
(本章完)
渭水之盟签订半月后,咸阳城迎来了盛大的仪式——李骁祭天封王大典。
咸阳宫旧址之上,一座临时搭建的祭天台拔地而起,高达九丈,台阶以青石铺就,两侧插满了金色日月战旗的。
祭天台中央,一尊青铜大鼎静静矗立,正是象征关中正统的雍州鼎。
此鼎自夏商周传承而来,历经千年沧桑,如今被北疆军从渭水河底挖出,成为李骁封王的最重要礼器。
辰时三刻,吉时已到。
李骁身着一袭暗金龙纹王袍,袍角绣着山川河流图案,象征着他统领的广袤疆域。
内里贴身穿着锁子甲,甲片隐于袍下,既不失王者威仪,又暗藏军旅锋芒。
他头戴王冠,步伐沉稳地踏上祭天台,气势庄重,引得台下军民纷纷屏息凝视。
祭天台两侧,金国使臣完颜永济与宋国使臣苏师旦并肩而立,神色各异。
完颜永济看着李骁的背影,心中满是屈辱与不甘,却只能强装镇定,毕竟如今金国国力衰退,已无力阻止北疆崛起。
苏师旦则更多是复杂——他既为宋国暂时摆脱金国威胁而庆幸,又为北疆的强势而担忧。
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北疆将士,看着他们眼中对李骁的狂热崇拜,他再次想起了靖康之耻前的女真。
同样是迅速崛起,同样是军心凝聚,如今的北疆,比当年的女真更可怕,因为李骁不仅有强悍的军队,还有整合领土、治理百姓的能力。
“祭天开始!宣读祭文!”
胡立高声唱和,手持祭文,上前一步,以洪亮的声音念道:
“维华夏一千四百二十七年九月初八,北疆大都护、腾格里古尔汗李骁,谨以牛羊太牢之礼,祭于皇天后土:”
“昔者,周秦汉隋唐五朝,据关中而统天下;今北疆兴于西域,历十载而拓土万里,收漠北、定河西、平夏国、取渭北,皆赖将士用命、百姓归心。”
“骁虽不才,愿承天命,称封秦王,建号为秦,以安天下苍生于水火,以复华夏正统于关中。”
“愿皇天后土庇佑,北疆永固,将士安康,百姓安居乐业;愿我旌旗所指,皆为故土,万方来朝,永无战乱。”
“尚飨!”
祭文宣读完毕,胡立将祭文投入火盆,熊熊火焰升起,仿佛在回应这份对天下的期许。
台下的北疆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震天的呐喊:“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呐喊声此起彼伏,传遍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连远处的长安城都仿佛被这股声浪震动,完颜纲等金国将领们站在城头望向北方,脸庞上满是凝重。
李骁走到雍州鼎前,面对台下的北疆将士,高声说道:“今日我称秦王,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凡我北疆子民,无论汉、契丹、回鹘、突厥、党项,皆一视同仁。”
“凡我北疆将士,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
“未来,咱们还要打下更多的土地,让北疆的律法,通行于天下。”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将士们再次呐喊。
而完颜永济等观礼之人,脸色却是变了。
刚刚签订了渭水之盟,李骁便在封王大典中高调宣称要打下更多的土地。
不是针对的金国还能是谁?
“野心勃勃!”
“霸气外露。”完颜永济看着祭台上李骁的身影,低沉的声音呢喃,脸庞上满是凝重。
渭水之盟自签订之时起,两国都在为了撕毁它而准备。
金国如此,北疆亦是如此。
李骁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任用人才,这样的对手,比金国以往遇到的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苏师旦则连忙上前,对着李骁躬身道:“大宋使臣苏师旦,恭贺秦王,恭贺北疆建国。”
“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共抗金贼。”
李骁看着苏师旦,淡淡一笑:“宋使放心,北疆与大宋的友谊,比铁还硬,比石还坚,绝不会改变。”
仪式过后,李骁召集核心将领与官员,宣布了一项关乎北疆未来的重要决定。
组建第七镇,同时对现有六镇进行兵力扩充。
“诸位。”
李骁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却坚定:“如今北疆虽已立国,但咱们要面对的主要对手金国,仍是强敌。”
“他们占据中原繁华之地,拥兵数十万,根基深厚。”
“咱们目前的兵力,拿下关中已属勉强,若想未来全取中原,推翻金国统治,必须扩充军力,增强实力。”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经历过关中之战的他们,深知金国虽遭重创,却仍有不俗的实力,扩军已是必然之举。
李骁继续说道:“我计划将现有六镇,从原本每镇三个万户,全部扩建为四个万户,每镇兵力达到两万骑步炮混合编制,提升各镇的攻坚与野战能力。”
“同时,正式组建北疆第七镇,甲胄与旗帜为蓝色,与其他六镇并列,驻守灵州,伺机东征金国。”
他顿了顿,补充道:“兵力补充方面,将从金军与夏军俘虏中挑选精壮,充实七镇缺额。”
“其余战俘,则送往北海、七河、伊犁等西部边陲,与当地万户屯兵混合,以北疆伤残转业军官为骨干,重新建立牧屯兵万户。”
“如此一来,既解决战俘安置问题,又能加强西部边防。”
不过,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耗费时日,能在一年内完成,便已是高效。
眼下首要任务,还是搭建各镇新的架构,确定新增将领的任命。
今天的将领任免,主要涉及都统与万户两个核心级别,范围涵盖六镇新增的六个万户,以及第七镇的四个万户。
副万户以下的职位,因为人选太多,李骁需要更多的时间斟酌。
但对于万户这一级别的任命,他早已根据东征各战役的战功,拟定了详细名单,此刻逐一宣读:
“免除拔里阿剌第二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为第七镇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万户。”
“免除林大壮第三万户之职,任命为第七镇副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一万户。”
“免除秦雄第六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二万户。”
“免除张胜第十七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三万户。”
“免除朱大昌第四万户副万户之职位,任命为新编第二十四万户。”
……
此次提拔完全以战功为依据,副都统凭战功晋升都统,副万户靠战绩升任万户,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
不少将领眼中满是振奋,他们清楚,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便绝不会被埋没,未来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第七镇都统的任命。
李骁打破了以往任命李氏宗亲为都统的惯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拔里阿剌。
众人虽有惊讶,却也没有太大怨言。
拔里阿剌本是萧思摩的旧部,契丹六院部四大石烈主之一。
早在李骁担任金州都督时,便已担任副都督,资历深厚。
这些年来,他跟随李骁南征北战,从西域到关中,从漠北到河西,每一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此次东征更是数次立下大功,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在所有副都统中,他的战功堪称最高。
所以,将他任命为第七镇都统,虽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却没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驳。
鲜少有人知道,李骁此举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北疆内部的契丹派系,正面临领军人物空缺的问题。
龙城传来消息,大都护府司马九猛安合的身体愈发糟糕,已向李骁递交辞呈,准备卸下所有职位养老。
李骁斟酌后已同意其请求,且在此次扩军中,将九猛安合的长子提拔为万户,以安抚九猛安合这位老将。
但仅凭一个新晋万户,不足以支撑整个契丹派系,还需一位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将领来顶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选。
当然,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也就是萧图剌朵的长子,同样有能力撑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镇未参与此次东征,萧赤鲁虽有才干,却缺乏关键的战功支撑,故李骁决定让其继续留任第五镇。
拔里阿剌听到任命,立刻起身,抚胸躬身,声音洪亮:“末将拔里阿剌,谢大王信任。”
“定不负大王所托,练好第七镇兵马,未来东征金国,定当冲锋在前,为北疆拿下中原。”
“起来吧!”
李骁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镇虽有其他四镇的老底子,但毕竟是新建之军,事务繁杂,你要多费心思,尽快将队伍整合完毕,形成战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说道。
其他新晋将领也纷纷上前领命,殿内气氛热烈。
……
随后,李骁任命拔里阿剌为灵州将军,率领第七镇驻守河套。
免去李东江西州将军之职,任命为咸阳将军,率领第二镇驻守渭北,并且统筹协调对金防御战事。
等李骁率领第一镇返回龙城之后,北疆留在对金前线的兵团,仍将保持四镇兵力。
从南向北依次为:陇右的第四镇,负责防备金国从秦州方向反扑,并维系与宋国的联系。
渭北的第二镇,直面长安金军,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镇,守护后方粮仓并策应东西两线。
漠北的第六镇,防备金国从介壕防线突袭,同时牵制金国北疆兵力。
四镇互为犄角,形成完整的对金防御体系。
完成扩军之后,每镇精锐兵力将会达到两万,分步骑炮三军,同时还有众多牧屯兵万户,一旦与金国开战,可直接调动兵力将有十几万人。
军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骁将重心转向民生与生产,对着营田司参军高忠义说道:“高忠义,任命你为渭北巡抚,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会给你调拨一批伤残与转业军官,作为基层官员协助你开展事务。”
“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秋收与秋种,确保渭北粮食丰收。”
他语气凝重,强调道:“关中、陇右、河西走廊、河套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今后要供养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粮食充足,咱们才能在对金对峙中占据主动,才能有底气继续发动东征。”
成为了渭北巡抚的高忠义自然高兴,但压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关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恢复生产的难度不小。
高忠义重重声音说道:“末将定不负大王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种,确保粮食供应,为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李骁缓缓地点头:“本王信你。”
十月,银川府传来消息,吕氏为李骁生下一个儿子。
吕氏本是夏国汉人,曾是夏国前国主李纯祐的妃子,在李骁平定夏国后,被纳入府中,仅宠幸两个月便侥幸怀有身孕。
如今顺利诞下儿子,不仅让吕氏欣喜若狂,其家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原本的战俘身份,一跃成为秦王亲属,彻底跨越了阶级鸿沟。
李骁为这个儿子取名“李世晴”。
十月中旬,李骁的另一位夫人李灵阳也顺利生产,只不过诞下的是一个女儿。
李骁同样十分欣喜,为公主取名“李婉月”。
与此同时,此次宋国的和亲公主已经选定,名为赵玥。
其父亲是宋宁宗赵扩的堂弟沂王赵抦。
因赵扩无女,便从皇室近宗中挑选了赵玥,册封为“顺义公主”。
当“和亲北疆”的旨意传到沂王府时,赵玥正在临摹宋词,那张明媚绝美的容颜,瞬间哭丧低落起来。
她早听过北疆的传闻,那是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冬天是真的能冻死人。
而她自小在临安长大,锦衣玉食,哪里禁得住那般严寒?
“母妃,女儿不嫁。”
赵玥扑进母亲怀里,哭得梨带雨:“北疆是蛮夷之地,那李骁是草莽出身,女儿去了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
王妃也抹着眼泪,却只能无奈叹息:“我的儿,娘怎会舍得你?”
“可生在皇家,哪有咱们自己选的份?”
“这是官家的旨意,是大宋的安危所系,咱们抗不得啊!”
不久后,宋宁宗赵扩亲自召赵玥入宫。
御书房内,赵扩看着这位侄女,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玥儿,如今战事虽然停歇,但金国对我大宋依旧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南下的可能。”
“只有北疆能牵制金国,你去北疆和亲,是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朕相信你能明白这份责任。”
从宫中回来,赵玥哭得更凶,却也知道反抗无用。
她的命运,早已和大宋的安危绑在了一起,就像当年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只能以身许国。
几日后,韩侂胄亲自登门,由沂王赵抦转述:“韩相爷说,此次和亲事关重大,北疆若能始终与大宋结盟,金国便不敢轻易南下。”
“玥儿此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临安的安稳,为了大宋的未来。”
赵玥沉默良久,终于擦干眼泪,缓缓点头:“女儿明白了,女儿愿去北疆。”
而赵玥不知道的是,韩侂胄也想趁此和亲的机会向北疆派遣一些暗探。
毕竟当前两国的关系,一直都是北疆占据主动。
北疆对宋国似乎很是了解,甚至连宫廷之事都一清二楚。
反观北疆,对于宋国就显得很神秘,了解的很少。
于是,韩侂胄便趁机在和亲队伍中安插了不少的探子,以此更深入的了解北疆,传递消息。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临安城轰动了。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有人是来送行的,有人是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倾慕赵玥的公子哥,站在路边黯然神伤。
甚至有人哭喊道:“陛下糊涂啊!怎能将如此美人嫁给北疆蛮酋!”
“就是!听说北疆人在关中杀士族、抢田亩,简直是凶徒。”
“咱们快去请愿,让陛下收回成命。”
“前线将领无能,当兵的更是废物,打不过金国,就靠送公主求和,丢尽了大宋的脸。”
“那些贼配军把咱们大宋的脸丢的还少吗?哼哼!”
“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为何却有一群软弱无能的兵士?”
还有人借着酒劲怒骂,抱怨宋军劫掠大户粮食,却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粮饷,连饭都吃不饱,劫掠不过是无奈之举。
临安城的醉生梦死,在这场送行中暴露无遗。
有人在酒楼里笙歌依旧,有人在街头为和亲唉声叹气,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大宋的安危,关心北疆与金国的战局。
赵玥坐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喧嚣,心中满是凄凉。
不知今后,还能否有再见临安的一日。
马车缓缓驶离,一路向西,先到汉中,再北上陇右,最后前往咸阳。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四个月,等到抵达咸阳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时的李骁,正留在关中坐镇。
这是他的习惯,每占领一处新地,总要亲自监督编民、分田、耕种等民政事务,确保统治根基稳固。
这日,他正在第二镇的军田巡视,脚下是刚翻耕过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战斗序列中,除了武卫军完全脱产,其他军队皆是半耕半战。
李骁确定由第二镇留守关中后,便从缴获的士族田亩中划了一部分作为第二镇的军田。
由士兵耕种,虽不能完全解决口粮,却也能分担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俘虏的那十万战俘兵也没闲着,同样需要种地甚至是垦荒。
北疆不能白养活他们。
有些人被精挑细选后加入了七镇,其他人则是会在第二年迁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们需要为自己种出路上吃的粮食。
在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骁更是亲自下地干活,同时对着旁边的宣德司参军吴立震问道。
“在金国的宣传做得如何?”
吴立震边干活,边汇报:“回大王,咱们已派了不少人手潜入金国。”
“告诉了金国的那些百姓们:在北疆种田,只需缴纳四成租税,无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咱们北疆优待俘虏,关中之战的金军将士,大多已归附北疆,不仅种着低税粮田,还能时常吃肉,不少人还当了官。”
“总之就是往好里说,就是要让金国百姓知道,来北疆有好日子过,让战俘的家人们来寻亲。”
“做得好。”
李骁点头表示满意,又转向渭北巡抚高忠义:“高巡抚,这几个月接收了多少金国难民?寻亲的又有多少?”
高忠义回道:“回大王,停战以来,共接收金国难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寻亲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战俘的亲属,咱们已安排他们与家人团聚。”
“不过很多战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没有来得及成亲的年轻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骁微微点头,沉吟道:“没有家人的牵挂自然是最好。”
“等他们去了七河,体验到了那里异族女子热情,说不定就乐不思蜀了。”
等春种结束之后,李骁便会带着第一镇和五个战俘万户,返回龙城。
他已经命人对所有战俘进行了简单的甄辨,带去北疆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没有太多牵绊的。
就在李骁查看战俘耕种情况时,帐前亲兵急匆匆跑来汇报:“启禀大王,罗副都统来报,宋国的顺义公主,已抵达伏羌城,请大王示下。”
李骁闻言,停下脚步,淡淡说道:“传令罗副都统,派人护送来咸阳,让她随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会冻死很多虫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