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五百义儿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中秋节后风不再是热的,凉嗖嗖的。
    天微微亮,
    塬崖下的土窑洞外,就传来了熟悉的木鱼敲打声,窑洞里垒着大通铺,
    铺上睡着一排脑袋朝外的孩子,听到木鱼声,都赶紧起床。
    这时的觉睡的是最香的,可没谁敢睡懒觉。
    一个约八九岁的大孩子,大声的喊道:“都起床了,赶紧穿衣迭被,洗脸漱口,操场集合。”
    “谁要是迟了,一会罚蹲马步。”
    窑洞里住的都是群孩子,差不多都是八九岁左右,一屋十人,全是男孩。
    他们默默的收拾好出门。
    九岁的李恩义是这窑洞里的班长,年纪最大,个头也最高,力气也是最大,说话很管用,要是谁不听,他急了就会拿拳头打人,几个差不多年纪的孩子,都被他揍服了,没人敢不听。
    井里打水,洗脸漱口,
    互相帮忙梳理头发,扎成两角,收拾干净整齐,便往操场上去。
    “一班,报数。”
    李恩义大喊一声。
    “一、二、三···八、九、十!”
    一班十人集合完毕,站成一排。
    这时,其它几个班的孩子们也都在集合报数。
    孩童们虽小,声音却都很洪亮。
    钟声响起,
    院长牛义感带着几位老师出现。
    “晨操开始,八段锦起,两手托天理三焦。”
    牛义感站在台上带操,
    李恩义在台下很认真的练习,这八段锦据说还是代王亲传,对于无极普济院的孤儿们来说,代王就如同他们的再生父亲,是孩子们心中最敬仰崇拜的那个人。
    每一式,李恩义都认真的练。
    八节动作完成,他感觉神清气爽,肚子咕咕叫了起来。
    牛院长一挥手,
    孩子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食堂走去,
    一班排在最前,大家很守秩序。
    靠近食堂,便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肚子更饿了。
    食堂的胖婶拿着勺,“都排好队啊。”
    李恩义带着一班的去取碗筷,今天的早餐,有小米粥搭配玉米窝头,还有一碗蛋蔬菜汤。
    一桶桶的早餐,冒着热气,香飘飘。
    孩子们都吸溜着鼻子,似乎把这香气吸进肚里,也能填肚子。
    胖婶身边,还有几个妇人,都是来帮忙的义工,是镇子上的居民。
    李恩义打到了一碗小米南瓜粥两个玉米窝头,还有一碗蛋汤,汤上漂浮的油、蛋,让他肚子叫的更响了。
    “谢谢。”
    李恩义对着胖婶她们大声感谢道。
    胖婶手上动作不停,笑着道:“谢我们做啥,要感谢的是圣天子一统天下结束战乱,感谢李司徒建立这无极普济院,收养了你们这群孤儿,还要感谢那些捐钱捐粮的好心人,以及来这里帮忙的义工们。”
    “快去吃吧,一会得上早课了。”
    李恩义点头,来到餐桌前,他们一班十人,围着一张长方桌,没有凳子,就站着吃。
    大家都没说话,狼吞虎咽着。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正是最能吃的时候,普济院给孩子的口粮定量并不算少,每月支粮三斗。
    一天有一升的主粮定量,再搭配一些杂粮。
    小米粥很稠,插上筷子肯定不倒,上面还结了一层米油,窝窝头是用玉米和豆子磨粉做成的,比较粗糙,吃起来有点噎,正好喝口蛋汤。
    这窝头比较管饱。
    李恩义吃的很快,没有半点浪费。
    很快,粥碗汤碗就都干干净净了。
    胖婶的声音响起,
    “今天还有煮红薯啊,要吃的过来拿,每人一个。”
    李恩义露出笑容,没想到今天还有额外的加餐。
    红薯很好吃,很甜,甚至蒸出来了。
    他来到胖婶面前,接过了一个红薯,是个白薯,比较粉糯,没紫薯那么甜,但吃了感觉更管饱。
    “谢谢。”
    回到餐桌前,一口口吃着,皮也没有浪费掉。
    吃完,
    去洗碗筷,摆放好,漱口后带着一班伙伴便去了教室。
    这所普济孤儿院,收养的都是五到九岁的孩子,更小的在育婴堂收养,再大的,则就送到作坊去做学徒了。
    在这里,孤儿也是半工半读。
    上午会上文化课,识字、算数、写字,下午则做些简单的手工活。
    李恩义就是关中人,但父亲死于战乱母亲死于饥荒,他成了孤儿,那时才五岁,流浪、乞讨,甚至是偷盗。
    只为了能活下去,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可好在坚强的活了下来。
    三年前,他乞讨到了御宿乡,饿晕在无极堡前,从此命运改变,被李家办的普济孤儿院收养,
    有饭吃,有衣穿,
    还能坐在教室里听先生教课,虽然这里条件简陋,不如无极书院,可他很满足。
    他想快快长大,好报效李家。
    回忆起那段流浪的日子,被狗咬被鹅追,差点被人牙子拐卖,饿急了吃草根树皮结果拉不出来,只能拿树枝去掏。
    饿急了也偷,
    这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大多有过跟他差不多的流浪乞讨的经历,也基本上都曾偷过。
    他们那时哪管的了那些,饿急了什么都能干。
    在这里三年了,
    他仍时常会在梦中惊醒,就怕现在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三年了,
    他长高长壮了,也懂礼貌,甚至还认识了不少字,会算术记账。
    明年,他就得离开这里了,很舍不得。
    他们这群孩子,会被推荐到各作坊、商铺去做学徒,学一技之长,找个工作,将来的路得靠他们自己走了。
    学徒一般都要三到五年,没有工钱,但会包吃住,年节可能会有点赏钱。
    对于未来,
    李恩义没那么迷茫,他很期待,最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如今有李家帮忙安排,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课堂上,他很努力的在听课,在班上,他属于较聪明也比较努力的,牛院长就找他谈过话,说到时会推荐他去参加无极书院技校的考试,
    若是成绩好,
    那么会有一些大的作坊、商铺签下他,替他交学费,委培无极书院的技校教导培训,
    他能在书院学习,比起直接进作坊商铺当小学徒要强的多,书院出来,可就直接是伙计,是有工钱的。
    李恩义的名字,也是在普济院里起的,他只记得以前父母叫他小二,姓什么,大名是什么都不知道。
    普济院里的孩子,大多姓李,他们跟李恩义一样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跟代王姓,
    他们心里把代王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恩义这个名字,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课间休息,
    李恩义拿起柳枝,在沙盘上写字,另一只手在算盘上敲打,这算盘是牛院长送他的,是他去年的优秀奖励。
    他想做一个账房,他觉得账房能被人称为先生,穿长袍,坐在账房或是柜台后面,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待遇好工钱高。
    上午的课结束,
    食堂放饭。
    孤儿院里一天有三餐,早餐稀饭窝头为主,中午则有蒸饼和菜。
    早上吃的,一上午时间早就消化完了,
    李恩义午餐吃的很香,今天中午又有加餐,加一根玉米。
    玉米还不算很老,蒸熟后粉粉糯糯还很甜,李恩义吃的很满足,啃的干干净净的,甚至还把玉米棒子前端较嫩的部份,也给嚼碎吃了。
    “今天啥日子,怎的早上加红薯,中午又加玉米,这晚上是不是还要加份炖南瓜?”李德忠道。
    “有吃的还堵不住你嘴,不要说话。”李恩义发挥班长的职责。
    饭后午休半时辰,
    李恩义还在背课文。
    下午,
    做手工,
    院里会从镇上的一些作坊,接各种各样的手工活来做,既能赚钱补贴孤儿院开支,也能教导这群孤儿学习些工作本事。
    孩子年纪小,也只能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儿,
    活倒不累,但得从中午做到天黑,三个时辰,也很辛苦。
    不能偷懒,还会有任务,做的不好是要挨罚的,做的好则还会有些小奖励。
    李恩义从不偷懒,每次都会超出任务。
    ···
    “这普济院,一共收养了多少孤儿?”
    “这里总共有五百个。”
    “这么多?”
    “也不算多,前些年天下大乱,弃婴、孤儿太多了。”
    院里,
    李逸陪李世民来到孤儿院,李世民特意微服来访,亲自走走看看。
    看孩子们的早餐,看他们上课,看他们练操、玩耍,也看他们认真做手工赚钱。
    “这里让我感觉如同一个军营似的。”
    “嗯,管理的较严格,都是些五到九岁的孩子,男女都有,不过一道墙分成两院了。”
    “这么多孩子养着,开支也不小吧?”
    “还好,臣弄了个普济会,带头往里捐了些田地、钱粮,然后这几年也有不少人加入成为会员,往里捐献钱粮,我们有理事会,推举理事和会首,
    也会招募一些教师、校工等,也还招募义工。
    会长、理事还有义工都不拿工钱的。
    大家都是在做善事。
    现在捐献的钱粮不小,我们也把这些钱由专人管理,账目定时审理,除开支外的钱粮,也会用于理财,买田出租,放贷收息,甚至未来会办一些小作坊。”
    普济孤儿院不止建了一所,其它地方也还有,并且仍然还在各地开设。
    普济会还有育婴堂、保婴院等,是专门收养、抚育那些五岁以下的婴幼儿的,等他们五岁以上,再转到普济院。
    做这些事,钱粮肯定不少,
    但这是慈善,是积德行善,由李家牵头,还是不少人愿意捐助的,尤其是御宿镇集会,就长期捐助。
    李世民感叹,
    “这些本该是官办之事啊,可这几年朝廷却顾不过来,这院里五百孩童,若没有你们善义之举,只怕早没了。”
    “慢慢来吧,民间参与善堂善会的建立与管理,也是官府的一种补充,
    朝廷现在无余力直接建设、救济,那便先暂时只负责指导和监管便好。
    善堂善会这些慈善义举,也得防着有不法之人,借弃婴孤儿来骗捐贪污,更得防着有人贩卖孩童吃人血。”
    李世民郑重点头。
    今天,他又看到了这大唐一统的天下的阴暗一角。
    “治理天下,任重而道远啊。”
    “这些孤儿,也是朕的子民。”
    这些孤儿们运气好,被收养了,如今有衣穿有饭吃,还能半工半读。但隋乱以来,天下有多少孤儿却因无人抚养而夭折了呢?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木子蓝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蓝色并收藏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