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你这样折腾的竹简,还是文物吗?
“啊这……”
“这是什么东西?!”
胡教授看看沈乐双手捧着的青翠竹条,再看看沈乐又是期待,又是带点紧张的脸,忽然觉得有点头疼。
他眼神在竹条表面的漆痕、墨迹上转了一转,再看看沈乐,右手拇指按住太阳穴,揉了一圈,再揉一圈:
“你不要告诉我,这玩意儿,曾经是你从龙宫里扒出来的竹子……”
沈乐满脸堆笑,连连点头。胡教授看他这样子,已经不止是头痛,连胃都开始痛了:
“……你是想说,你把这些砍下来几百年,在水里泡得细胞壁都快崩解了,完全没有生命的竹子,又用法术拉了起来,长成活竹子了?!”
“教授您英明!”
沈乐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胡教授简直想抄起竹条,劈头盖脸抽他几下:
“英明?英明什么英明?!你有这本事,你怎么不去当观音菩萨呢?你怎么不去洒一片甘露,把人参果树救活呢?!”
“因为,因为……”沈乐眼神开始左右漂移:
“因为我不想男变女?”
不能和这小子胡扯下去了,越扯越气,越扯血压越高。胡教授咽下一口逆血,长叹道:
“所以你现在想干什么?你想用这法子,把所有的竹简全部修一遍?”
“能修一遍当然是好的但是……”
“但是什么但是!好什么好!”胡教授又一次忍不住了:
“让你这样修过,竹简还是文物了?还能说服别人这是文物了?你把它摆到博物馆去,告诉专家们这是文物,你看有没有人信?!”
确实如此。在地底埋藏了几千年,吸饱了水,被细菌腐蚀多年,出土之后又遭遇氧化的竹简,保护得再好,也不免颜色发枯、发暗、发沉。
哪怕专家用尽心思,各种挽救,各种复色,也只能让它稍微转回来一点,上面的字迹能够看得出来——
有些还要死命辨别才能看出一点,有些要依靠红外相机来拍摄,才能拍出深深沁在竹简肌理之内,肉眼完全无法辨识的字迹。
然后,沈乐要是把这些饱水竹简,用法术“修”一遍,让它们变成翠生生、碧莹莹的新竹,上面一行一行字迹,朝博物馆里一摆……
好家伙,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们一看,这复制品做得也太没诚意了吧!
这不是秦汉的,也不是商周的,这分明就是上周的!
诸位老师,你们都不肯拿出一点做旧的工夫,来敷衍敷衍我们吗?
至于这竹简的卖相,能不能在博物馆专家面前过关,胡教授都不愿意去想了……他脑海里转来转去,只剩下一句话:
你出去千万别说,你的竹简修复技巧,是我教的……
呃,好像已经来不及了。
之前为沈乐刷脸打电话,去各个同行那里借竹简,指派学生帮沈乐打下手做课题,同行里能知道消息的,只怕都知道了……
“啊这,要证明还是能证明的……吧……”沈乐脚尖蹭地,努力赔笑:
“把这根竹子拿去做个碳14,应该,可能,大概,年代还是对的……?”
胡教授活活给他气笑了。他忍了又忍,没有夺过竹条,咔嚓一声掰下半截,扔给沈乐去做碳14,只是抄起论文,在桌子上敲敲:
“然后呢?然后你再写篇论文,说你是用法术把它重新修复,修成新竹子的质地的?!”
不是说好了我不用写论文的么……就算写,也是发在特事局的内部论坛,不用发到考古学相关期刊上去……
再说了,我之前已经修了这么多文物了,要是每一样文物,每一个不同类型的部件都写一篇论文,考古学期刊早就炸了好么!
虽然这么腹诽着,沈乐也不敢顶嘴。他只是继续努力赔笑:
“但是,不管怎样,这么修复过的竹简,它的强度还是大大提升了,它能保存的时间长得多了……吧?”
胡教授愣了一愣,所有的情绪,那些好气又好笑、啼笑皆非的翻涌情绪,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冰雪,忽然全都消失。
他轻声叹息:
“是啊……不管怎样,你毕竟把它修好了……把它修好,把它保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这些文物能不能展出,要怎么展出,或者能不能发论文,全都是细枝末节了……
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初心,他们最重要的目的,其实,都是把文物修好,让它们重焕光彩,让它们能够长长久久地保存下去。
除此之外,论文发不了就不发,反正修复工作也不是他们做的;
文物展出不了就不展,或者,做个复制品什么的,也不是难事——哪个博物馆还没做过几件复制品呢?
“那教授……”
“那你就去做吧。”胡教授抬起手臂,用力挥手赶人:
“去做啊,愣在我这里干什么?去去去!反正我也管不了你,反正这箱东西的所有权也不在我这儿,我说了不算!”
说起来,当初为了这箱文物的所有权,学校,博物馆和特事局,还掐过一轮来的。
最后,还是沈乐默默举起手,用一句话杀死了比赛:
“如果修复以后,它自己有了灵性,成了灵器,要在哪儿待着,得它自己做主……”
这,这话简直政治正确得无懈可击——毕竟活物不是死物,你不能强行绑架它。
但是,根据特事局传来的消息,沈乐经手修过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诞生了灵性,学校有理由认为:
沈乐只是想找个借口,把这些宝贵的文物,全部留在身边而已……
他挥了两挥,沈乐还是扎在他办公桌前不动,满脸赔笑:
“胡教授……”
“怎么?”
“现在这竹子强度是够了,就是要重新脱水……要在保护它的墨迹和朱砂,保证它不变形的前提下重新脱水……这个……”
我不会,求老师教!
胡教授:“……”
忍住,忍住,这是老韩的学生,不能打,不能打……
沈乐手里还有一堆文物呢,打坏了他,没人动手修复的!
胡教授深深吸气,长长吐气,感觉自己的胸膛成了一个风箱,把汹涌澎湃的异常情绪一次次吐出。
好半天,他才收拾好了情绪,从桌前起身:
“行吧……跟我来!咱们从头开始!从做竹简开始!——竹简你会做吧?”
“不会!”
“不会没事!跟着我练!”还是那句话,哪个搞文物修复的学者,不会造假,更正,不会做点儿复制品呢!
博物馆里面,谁一天到晚,都给你看真东西啊?很多真东西都在库房里藏着呢,普通游客,给点儿复制品看看得了!
沈乐老老实实地跟着胡教授出去,亲手剖竹子,亲手刮削修整,去除竹青和竹黄,修整竹片边缘;
亲手烘烤竹片,把竹片里的水分烤出来,亲眼看一遍什么叫做“汗青”,亲手在竹片上钻孔,编联成册;
再亲手打磨竹片,让它们变得更加光滑,易于书写,然后手执毛笔,在上面落下一行行字迹……
“老师,咱们要做的,好像是给已经写好字的竹简脱水吧?”
沈乐磨竹简磨得腰酸背痛,抄经文抄得头晕脑胀,实在忍不住询问。胡教授双手稳稳当当,握着一根竹简沙沙打磨,头也不回:
“当然。但是,不带你走一遍,不让你亲自感受,竹子是怎么一点点被烤干,烤出水分,一点点变干的,你接下来要怎么做?
——有直观的感受,有亲手做过的经验,接下来,修整竹简才有把握啊!”
教授的理由无懈可击,沈乐也只能耐下性子,一遍一遍,努力尝试。
但是,看着教授行云流水,每个动作都举重若轻,每一枚竹简都加工得非常完美,沈乐这儿却一直在磕磕绊绊:
“啊!劈裂了!”
“哎呀,又劈裂了!”
“竹子削歪了!”
“这一刀又削得坑坑洼洼了……”
“明明好的,怎么一烤就裂了?”
沈乐无奈,焦急,甚至有点暴躁。手边高高堆起一堆竹条,就这,光是今天,在他手里牺牲的竹料,已经是第十几根了?
胡教授瞥了他一眼,随手递过自己手中光滑匀称的竹片:
“你太急了。来来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恰到好处’。
这是竹子,这不是金属,你要顺着它的性子来,懂?”
沈乐接过那枚近乎完美的竹片,仔细摩挲着边缘,感受那平滑流畅的触感。
教授制作出来的竹片,没有一点坑坑洼洼,没有一点刺手的地方。
仔细看,那竹片不是被斩开的,而是纤维一丝一缕,自行分离的。所谓势如破竹——
破开竹片顶端以后,那一条条长长的纤维,就能够顺着方向,自行解离,根本用不着他使蛮力去斩!
沈乐恍然大悟。他对比一下自己手中,那些毛刺、裂痕遍布的“失败品”,深深吸了口气,重新拿起工具。
破开竹片,切削竹青和竹黄,规整形状,慢慢烘烤。
大量的基础练习中,沈乐对竹的“干”、“湿”、“韧”、“脆”,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肉身记忆。
精神力千丝万缕散开,感受着竹简一点一点脱水:
要极其缓慢,要精细控制,但凡稍微快一点、急躁一点,竹简纤维中不平衡的应力,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10枚完美的全新竹简,终于整整齐齐排列在面前之后,沈乐终于感觉有了底气,可以更进一步。
他从龙宫带回的饱水竹条中,精心挑选出少数几根带有墨迹或朱砂痕迹,可以用来作为竹简替代品的样品,动手修复:
首先当然是清洁术,去除细菌,接着扔生长法术,让它重新长成生机勃勃的、新鲜而坚韧的竹条。
这一次,沈乐的精神力高度集中,小心引导着竹条,也约束着法术的作用范围:
细胞质重新长回来就行了!
细胞壁重新裹上纤维素就行了!
竹条外面,千万不要长出别的部分,比如竹杆的外皮——竹青,以及竹竿的内部——竹黄!
我要的是竹简,我不要竹竿!
对了,还有,上面的墨迹和朱砂——等等,你们怎么把它排斥出去了!
别啊!
沈乐又来回练习了几十遍,才能让这些原本渗入竹子内部的墨迹与朱砂,不被生长过程排斥出来,而是被新生竹质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内。
然后,再按照胡教授教过的方式,小心烘烤竹简,让它重新脱水:
“失败了……火太大,竹简氧化的有点厉害……”
“又失败了……竹简烤歪了,连上面的字也歪了,一看就知道是后来折腾的……”
“这朱砂怎么变黑了!不好,氧化汞……”
不做不知道,亲手做了,才知道当中有多少坑。
沈乐把龙宫里带标记的竹条折腾掉一大半,几乎到了要厚着脸皮再去讨一批的程度,终于打磨出了足够的经验。
最后的答案,还是法术,比任何化学药剂或者物理设备,都更加灵敏的法术,能够达到更好的控制:
终于有了把握之后,沈乐取出一支字最少、看着损坏程度最低的竹简,双手虚按,闭上了眼睛。
先清洁,再生长,然后,他的法力分作两股,一股呈现纯净的火属性,一股呈现精微的水属性,小心翼翼,沁入竹简当中。
火系力量被他约束到极致,化作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的暖意,均匀地包裹住整支竹简,温和而持久地烘烤。
与此同时,水系力量则深入竹简内部,与其中每一点水汽共鸣,轻柔地、缓慢地、均匀地将水分引导出来——
不是升腾,不是蒸发,只是,请你们离开……
他的心神前所未有的集中,两种性质相反的法力同时推进,如同在走钢丝一样。
一方面要维持火系力量的稳定与温和,绝不能出现温度骤升:
不能让竹简焦化变形,不能让墨中的碳素在高温下燃烧,也不能让朱砂中的汞氧化甚至升华;
另一方面,要精确控制水系力量的抽离速度与路径,确保水分被均匀带走。
哪怕是一根竹丝,也不能一边干,一边湿,否则,内部应力不均,竹简分分钟开裂给你看!
不知过了多久,竹简终于从新鲜湿润的新竹模式,回到了干燥状态,犹如刚刚从火上挪移下来。
沈乐松了一口气,感受着竹质本体内良好的柔韧性,缓缓收回了法力:
一支全新的,完美的竹简,静静地躺在面前。
(本章完)
“啊这……”
“这是什么东西?!”
胡教授看看沈乐双手捧着的青翠竹条,再看看沈乐又是期待,又是带点紧张的脸,忽然觉得有点头疼。
他眼神在竹条表面的漆痕、墨迹上转了一转,再看看沈乐,右手拇指按住太阳穴,揉了一圈,再揉一圈:
“你不要告诉我,这玩意儿,曾经是你从龙宫里扒出来的竹子……”
沈乐满脸堆笑,连连点头。胡教授看他这样子,已经不止是头痛,连胃都开始痛了:
“……你是想说,你把这些砍下来几百年,在水里泡得细胞壁都快崩解了,完全没有生命的竹子,又用法术拉了起来,长成活竹子了?!”
“教授您英明!”
沈乐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胡教授简直想抄起竹条,劈头盖脸抽他几下:
“英明?英明什么英明?!你有这本事,你怎么不去当观音菩萨呢?你怎么不去洒一片甘露,把人参果树救活呢?!”
“因为,因为……”沈乐眼神开始左右漂移:
“因为我不想男变女?”
不能和这小子胡扯下去了,越扯越气,越扯血压越高。胡教授咽下一口逆血,长叹道:
“所以你现在想干什么?你想用这法子,把所有的竹简全部修一遍?”
“能修一遍当然是好的但是……”
“但是什么但是!好什么好!”胡教授又一次忍不住了:
“让你这样修过,竹简还是文物了?还能说服别人这是文物了?你把它摆到博物馆去,告诉专家们这是文物,你看有没有人信?!”
确实如此。在地底埋藏了几千年,吸饱了水,被细菌腐蚀多年,出土之后又遭遇氧化的竹简,保护得再好,也不免颜色发枯、发暗、发沉。
哪怕专家用尽心思,各种挽救,各种复色,也只能让它稍微转回来一点,上面的字迹能够看得出来——
有些还要死命辨别才能看出一点,有些要依靠红外相机来拍摄,才能拍出深深沁在竹简肌理之内,肉眼完全无法辨识的字迹。
然后,沈乐要是把这些饱水竹简,用法术“修”一遍,让它们变成翠生生、碧莹莹的新竹,上面一行一行字迹,朝博物馆里一摆……
好家伙,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们一看,这复制品做得也太没诚意了吧!
这不是秦汉的,也不是商周的,这分明就是上周的!
诸位老师,你们都不肯拿出一点做旧的工夫,来敷衍敷衍我们吗?
至于这竹简的卖相,能不能在博物馆专家面前过关,胡教授都不愿意去想了……他脑海里转来转去,只剩下一句话:
你出去千万别说,你的竹简修复技巧,是我教的……
呃,好像已经来不及了。
之前为沈乐刷脸打电话,去各个同行那里借竹简,指派学生帮沈乐打下手做课题,同行里能知道消息的,只怕都知道了……
“啊这,要证明还是能证明的……吧……”沈乐脚尖蹭地,努力赔笑:
“把这根竹子拿去做个碳14,应该,可能,大概,年代还是对的……?”
胡教授活活给他气笑了。他忍了又忍,没有夺过竹条,咔嚓一声掰下半截,扔给沈乐去做碳14,只是抄起论文,在桌子上敲敲:
“然后呢?然后你再写篇论文,说你是用法术把它重新修复,修成新竹子的质地的?!”
不是说好了我不用写论文的么……就算写,也是发在特事局的内部论坛,不用发到考古学相关期刊上去……
再说了,我之前已经修了这么多文物了,要是每一样文物,每一个不同类型的部件都写一篇论文,考古学期刊早就炸了好么!
虽然这么腹诽着,沈乐也不敢顶嘴。他只是继续努力赔笑:
“但是,不管怎样,这么修复过的竹简,它的强度还是大大提升了,它能保存的时间长得多了……吧?”
胡教授愣了一愣,所有的情绪,那些好气又好笑、啼笑皆非的翻涌情绪,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冰雪,忽然全都消失。
他轻声叹息:
“是啊……不管怎样,你毕竟把它修好了……把它修好,把它保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这些文物能不能展出,要怎么展出,或者能不能发论文,全都是细枝末节了……
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初心,他们最重要的目的,其实,都是把文物修好,让它们重焕光彩,让它们能够长长久久地保存下去。
除此之外,论文发不了就不发,反正修复工作也不是他们做的;
文物展出不了就不展,或者,做个复制品什么的,也不是难事——哪个博物馆还没做过几件复制品呢?
“那教授……”
“那你就去做吧。”胡教授抬起手臂,用力挥手赶人:
“去做啊,愣在我这里干什么?去去去!反正我也管不了你,反正这箱东西的所有权也不在我这儿,我说了不算!”
说起来,当初为了这箱文物的所有权,学校,博物馆和特事局,还掐过一轮来的。
最后,还是沈乐默默举起手,用一句话杀死了比赛:
“如果修复以后,它自己有了灵性,成了灵器,要在哪儿待着,得它自己做主……”
这,这话简直政治正确得无懈可击——毕竟活物不是死物,你不能强行绑架它。
但是,根据特事局传来的消息,沈乐经手修过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诞生了灵性,学校有理由认为:
沈乐只是想找个借口,把这些宝贵的文物,全部留在身边而已……
他挥了两挥,沈乐还是扎在他办公桌前不动,满脸赔笑:
“胡教授……”
“怎么?”
“现在这竹子强度是够了,就是要重新脱水……要在保护它的墨迹和朱砂,保证它不变形的前提下重新脱水……这个……”
我不会,求老师教!
胡教授:“……”
忍住,忍住,这是老韩的学生,不能打,不能打……
沈乐手里还有一堆文物呢,打坏了他,没人动手修复的!
胡教授深深吸气,长长吐气,感觉自己的胸膛成了一个风箱,把汹涌澎湃的异常情绪一次次吐出。
好半天,他才收拾好了情绪,从桌前起身:
“行吧……跟我来!咱们从头开始!从做竹简开始!——竹简你会做吧?”
“不会!”
“不会没事!跟着我练!”还是那句话,哪个搞文物修复的学者,不会造假,更正,不会做点儿复制品呢!
博物馆里面,谁一天到晚,都给你看真东西啊?很多真东西都在库房里藏着呢,普通游客,给点儿复制品看看得了!
沈乐老老实实地跟着胡教授出去,亲手剖竹子,亲手刮削修整,去除竹青和竹黄,修整竹片边缘;
亲手烘烤竹片,把竹片里的水分烤出来,亲眼看一遍什么叫做“汗青”,亲手在竹片上钻孔,编联成册;
再亲手打磨竹片,让它们变得更加光滑,易于书写,然后手执毛笔,在上面落下一行行字迹……
“老师,咱们要做的,好像是给已经写好字的竹简脱水吧?”
沈乐磨竹简磨得腰酸背痛,抄经文抄得头晕脑胀,实在忍不住询问。胡教授双手稳稳当当,握着一根竹简沙沙打磨,头也不回:
“当然。但是,不带你走一遍,不让你亲自感受,竹子是怎么一点点被烤干,烤出水分,一点点变干的,你接下来要怎么做?
——有直观的感受,有亲手做过的经验,接下来,修整竹简才有把握啊!”
教授的理由无懈可击,沈乐也只能耐下性子,一遍一遍,努力尝试。
但是,看着教授行云流水,每个动作都举重若轻,每一枚竹简都加工得非常完美,沈乐这儿却一直在磕磕绊绊:
“啊!劈裂了!”
“哎呀,又劈裂了!”
“竹子削歪了!”
“这一刀又削得坑坑洼洼了……”
“明明好的,怎么一烤就裂了?”
沈乐无奈,焦急,甚至有点暴躁。手边高高堆起一堆竹条,就这,光是今天,在他手里牺牲的竹料,已经是第十几根了?
胡教授瞥了他一眼,随手递过自己手中光滑匀称的竹片:
“你太急了。来来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恰到好处’。
这是竹子,这不是金属,你要顺着它的性子来,懂?”
沈乐接过那枚近乎完美的竹片,仔细摩挲着边缘,感受那平滑流畅的触感。
教授制作出来的竹片,没有一点坑坑洼洼,没有一点刺手的地方。
仔细看,那竹片不是被斩开的,而是纤维一丝一缕,自行分离的。所谓势如破竹——
破开竹片顶端以后,那一条条长长的纤维,就能够顺着方向,自行解离,根本用不着他使蛮力去斩!
沈乐恍然大悟。他对比一下自己手中,那些毛刺、裂痕遍布的“失败品”,深深吸了口气,重新拿起工具。
破开竹片,切削竹青和竹黄,规整形状,慢慢烘烤。
大量的基础练习中,沈乐对竹的“干”、“湿”、“韧”、“脆”,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肉身记忆。
精神力千丝万缕散开,感受着竹简一点一点脱水:
要极其缓慢,要精细控制,但凡稍微快一点、急躁一点,竹简纤维中不平衡的应力,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10枚完美的全新竹简,终于整整齐齐排列在面前之后,沈乐终于感觉有了底气,可以更进一步。
他从龙宫带回的饱水竹条中,精心挑选出少数几根带有墨迹或朱砂痕迹,可以用来作为竹简替代品的样品,动手修复:
首先当然是清洁术,去除细菌,接着扔生长法术,让它重新长成生机勃勃的、新鲜而坚韧的竹条。
这一次,沈乐的精神力高度集中,小心引导着竹条,也约束着法术的作用范围:
细胞质重新长回来就行了!
细胞壁重新裹上纤维素就行了!
竹条外面,千万不要长出别的部分,比如竹杆的外皮——竹青,以及竹竿的内部——竹黄!
我要的是竹简,我不要竹竿!
对了,还有,上面的墨迹和朱砂——等等,你们怎么把它排斥出去了!
别啊!
沈乐又来回练习了几十遍,才能让这些原本渗入竹子内部的墨迹与朱砂,不被生长过程排斥出来,而是被新生竹质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内。
然后,再按照胡教授教过的方式,小心烘烤竹简,让它重新脱水:
“失败了……火太大,竹简氧化的有点厉害……”
“又失败了……竹简烤歪了,连上面的字也歪了,一看就知道是后来折腾的……”
“这朱砂怎么变黑了!不好,氧化汞……”
不做不知道,亲手做了,才知道当中有多少坑。
沈乐把龙宫里带标记的竹条折腾掉一大半,几乎到了要厚着脸皮再去讨一批的程度,终于打磨出了足够的经验。
最后的答案,还是法术,比任何化学药剂或者物理设备,都更加灵敏的法术,能够达到更好的控制:
终于有了把握之后,沈乐取出一支字最少、看着损坏程度最低的竹简,双手虚按,闭上了眼睛。
先清洁,再生长,然后,他的法力分作两股,一股呈现纯净的火属性,一股呈现精微的水属性,小心翼翼,沁入竹简当中。
火系力量被他约束到极致,化作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的暖意,均匀地包裹住整支竹简,温和而持久地烘烤。
与此同时,水系力量则深入竹简内部,与其中每一点水汽共鸣,轻柔地、缓慢地、均匀地将水分引导出来——
不是升腾,不是蒸发,只是,请你们离开……
他的心神前所未有的集中,两种性质相反的法力同时推进,如同在走钢丝一样。
一方面要维持火系力量的稳定与温和,绝不能出现温度骤升:
不能让竹简焦化变形,不能让墨中的碳素在高温下燃烧,也不能让朱砂中的汞氧化甚至升华;
另一方面,要精确控制水系力量的抽离速度与路径,确保水分被均匀带走。
哪怕是一根竹丝,也不能一边干,一边湿,否则,内部应力不均,竹简分分钟开裂给你看!
不知过了多久,竹简终于从新鲜湿润的新竹模式,回到了干燥状态,犹如刚刚从火上挪移下来。
沈乐松了一口气,感受着竹质本体内良好的柔韧性,缓缓收回了法力:
一支全新的,完美的竹简,静静地躺在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