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周总急了:千亿级的局,我玩不起!
第193章 周总急了:千亿级的局,我玩不起!
上午10点,辉远传媒的会议室里,收购光华长安大厦的谈判正式开始。
辉远传媒一方,顾俊辉坐主位,身旁是戴总、田甜,还有财务一人。
光华长安大厦管理方那边,顾俊辉了解到:外资光华集团派出的是郭总及其助手。
京城文化这边则是周总,再加上大厦负责人许安红。
顾俊辉看向对方四人,许安红是很熟悉,两人接触较多,互有好感。
那位郭总,40岁左右,戴着眼镜,显得睿智;周总年龄稍大,50岁上下,神情平和中带着审视。
会议开始后。
郭总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带着新加坡华人的口音先说道。
“顾总,说实话,我们原本没考虑过出售光华长安大厦。
您看这地段,在长安街沿线,离故宫不过两三公里,绝对是核心商圈的核心地带,value(价值)不言而喻。”
顾俊辉听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和,心里却了然的很。
对方愿意坐下来谈,显然不是完全没有谈的意愿。
“郭总说得是,这地段确实优越。但任何资产都是有其价值的,当报价达到预期时,交易的可能就存在了。”
一旁的周总听了,接过话头。
“顾总这话在理。我们京城文化作为国企股东,虽持股比例不高,但始终要考虑资产的保值增值。
既然您认为价值到位即可交易,那不妨直说。
您给的报价是多少?”
周总的内心想着:公司手里握着不少京城核心地块,只是当下资金有限,才和光华集团这些外资合作开发。
要是能把这大厦卖掉,资金快速回笼,正好投去开发下一个地块。
这时,辉远传媒的财务负责人翻开文件,说道。
“我们知道光华长安大厦是去年上半年竣工,8月份投入使用的,至今刚满一年。
目前入住率在六七成左右。
我们综合评估,考虑到地段价值和短期升值空间,愿意在5800万美元总成本的基础上,给出10%的溢价。”
财务负责人刚说完,对方郭总就合上面前的资料,声音提高说道。
“顾总,溢价10%!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若是贵方坚持这价位,那就没必要谈下去了。”
戴总见状,连忙打圆场:“郭总稍安勿躁。谈判本就是你来我往,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平衡点。
咱们今天能坐在这里,也是缘分。
我们公司目前就在大厦11楼办公,就算收购不成,接下来也打算扩大租赁规模。
所以,希望双方能沟通好。
您不妨说说,贵方的预期是多少?”
郭总的助手这时拿出一份资料,解释道:“各位也清楚,这大厦的位置有多核心。
二环以内限高60米,我们大厦建到59.5米,是区域内少有的高层建筑。
而且停车位充足,配套完善,一楼还入驻了长安剧院,人气一直很旺。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的报价是8000万美元。”
郭总助理报出价格后,顾俊辉看了下戴总。
他微点头后,说道:“郭总,贵方这报价远超出我们预期了。
大厦总成本才5800万美元,这才过一年时间,就要涨到8000万。
等于增值2200万,涨幅快40%了,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戴总继续说道:“当初大厦1992年规划、1993年动工的时候,京城cbd还没成型,这一片还是核心商圈的中心。
可现在不一样了,cbd那边发展迅速,未来商业活动的重心都会往那边倾斜。
而这边作为老城区,象征意义或许更大于实际商业价值。
周边类似的物业,溢价大多在15%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区间。”
戴总说完,郭总脸上并没什么表情,沉默着没接话。
一旁的周总却笑了笑。
“戴总这话有道理,但也不全对。作为首都,在国家城镇化加速的前提下,未来肯定要建设成超级大都市。
那作为中心地带的物业和地产,增值空间是可以想象。
许多企业为了那点‘排面’,宁愿多点钱也要扎根在这儿。
就像贵公司去年选择我们大厦,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说着,他语气缓和了些。
“就如戴总所说,谈判讲究你来我往。既然贵方有诚意,我们也表表诚。
在8000万的基础上,下调一些,7750万美元,这是能让的最大幅度了……”
田甜这时站起身,手里拿着几份归纳好的财经报道。
“郭总、周总,各位,当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扩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这些地方的物业地产,近几个月都下跌了百分之三四十。
您在新加坡总部,对这些情况肯定更清楚。”
田甜继续说道:“我们内地资本方面虽暂未开放,但传导效应总是有的。
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到东南亚的业务也会受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难免会波及地产。
有分析预估,未来三年内,这类商业地产不仅难涨,甚至有下跌的风险。
当然,我们辉远传媒看重和大家的合作情谊。
现在公司业务在快速扩大,正谈着12、13楼的场地。
所以我们愿意再提高报价,溢价20%,到6960万美元!”
周总听到这个数,有些异动,但作为小股东,还得看郭总定夺。
此时,郭总内心也在快速盘算。
其背后的郭氏家族连同马来西亚、印尼的黄氏、刘氏家族,在东南亚根植了几十年上百年。
实力雄厚,这次金融危机虽受损不小,但远没到要卖资产的地步,反而有意扩大在内地的发展。
就他们在苏州工业园的实业制造,做得就很好。
只是当下内地房地产领域还没放开。
且京城在商业地产这一块也面临着上海、深圳、广州的竞争。
长期看收益肯定高,短期确实像田甜说的那样有压力。
他是家族内的少壮派,比起六七十岁长辈的守城,更想锐意进取。
大陆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未来潜力巨大。
而之前也调查过辉远传媒,顾俊辉在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购买金庸版权的动作,都让他觉得这人眼光独到。
想着文化传媒领域未来大有可为,和辉远合作或许是个好机会。
想到这些,郭总站起身来:“既然贵方再表诚意,我们也退一步。
7500万美元,如果再低,双方就很难达成共识了。”
郭总说完后,会议室里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顾俊辉身上。
双方的底线已经逐渐清晰,就看他这最后一步能否迈得拢了。
许安红望着顾俊辉,目光里带着几分复杂。
这段时间没见,他愈发高大帅气,沉稳的气度比从前更甚,那份临事不乱的从容。
想到顾俊辉年初说要在一年内报价收购时,曾邀请她加入辉远传媒。
当时她一方面带着女孩子的矜持,另一方面也想见证下他的实力,便说“等你报价收购时再说”。
没成想,他最初说“一年之内”,后来提前到国庆节,如今9月就把谈判摆上了桌。
这速度远远超出预料!
许安红是知道辉远传媒这阵子的发展有多迅猛:不光在唱片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眼下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在推进中。
和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开始在香港布局了。
对于这个男人又多了几分钦佩!
在大家的注目下,顾俊辉往座椅后背靠了靠,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
心想东南亚金融危机才刚刚开始,到明年风波会更严重,届时国内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
商业地产领域难有起色,写字楼租金涨不上去。
纯收购价来说,明年底或后年初再收购显然更划算些。
不过,辉远传媒正处在快速扩张期,原本就打算要谈12楼、13楼的租赁。
另外,要是能直接收购这栋现成的大厦,可比自己拿地建设省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时间。
而这栋楼在长安街旁,也算是个小地标,无形中就是公司实力的一种呈现,对后续业务开展大有好处。
且他的规划远不止于辉远传媒,当然也不止于京城。
未来重心会慢慢扩展到香港、日本、欧美那边。
眼下要把京城的根基打牢,把该布局的先做好,才是稳妥的办法。
再者,许安红背后顶级家族的人脉资源,不管是对影视剧的审批审核,还是横店影视基地的发展,都能提供不少助力。
还能避开一些来自社会上或所谓“二代”“三代”的杂音。
想到这些,顾俊辉也站起身来。
“既然谈到这份上,我也报个价。大家也知道,市面上的选择不少,我们之所以收购光华长安大厦,只是一开始就扎根在这里了。
我愿意把报价提高到25%的溢价——5800万美元的25%是1450万,合计7250万美元。
按当前8.28左右的汇率算,差不多折合人民币六亿元。”
说完,他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扫视过众人,语气平淡却带着笃定。
“郭总,周总,你们要是同意这个价格,我们今天就可以签约。
要是不同意,那这次收购就先搁浅了。”
顾俊辉报出7250万美元的价格,会议室里再次陷入安静。
双方的差距只剩下250万美元,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郭总。
等着他最后的决断。
此时的郭总眉头紧锁,手指在桌面上来回摩挲,脸色在灯光下忽明忽暗。
显然其内心正在做激烈的权衡。
片刻后,他用英语低声对助手吩咐道:“report to the headquarters that i want to activate the second plan. ask for their authorization.(跟总部汇报一下,我想启用第二套方案,请他们授权。)”
助手听后,快步走出了会议室。
郭总:“顾总,说实话,光华长安大厦投入使用才一年,能有25%的溢价,这个估值已经不算低了。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也算合理。”
这话一出,一旁的周总心里松了口气——看来是要成了。
25%的收益,在经济不算景气的时候,对他们这些国企股东来说,已足够向上面交代了。
顾俊辉却微眯起了眼,刚才郭总那句英语他没完全听清,但直觉告诉他没那么简单。
果然,郭总话锋一转:“不过我很佩服顾总的魄力,辉远传媒才成立一年不到就有这么快的发展。
不管是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还是金庸版权的布局,都看得出你的眼光。
相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老百姓对影视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周边产品、影视基地游玩这些领域,未来肯定大有可为。”
说着,郭总顿了顿。
这时助理推门进来,对他点头示意。
郭总接着提高声量说道:“所以我在想,不如换一种合作方式。光华长安大厦按六亿人民币估值,我们不出售。
而是用这份资产入股辉远传媒。”
“什么?!”周总第一个站了起来,满脸错愕。
本来是来谈出售的,怎么突然变成入股了?
这完全打乱了他回笼资金开发新地块的计划。
许安红坐在一旁,听到郭总的话,握着笔的手指猛地收紧。
若是直接收购,她作为大厦负责人,自然就成了辉远的人,顺理成章。
可若是入股……自己这身份算哪边的?
戴总和田甜也愣住了,面面相觑——收购谈着谈着,怎么变成对方要入股了?
顾俊辉脸上倒没什么意外的表情,心里却快速盘算着。
光华集团若入股的话,以辉远目前的规模,对方占股不会太高,自己依然能牢牢掌握控股权。
且有他们这样的外资背景入股,对公司在国内发展助力不小,未来在海外业务拓展上也能借力。
他看向郭总,语气平静:“郭总是想以楼入股?”
这话刚落,周总放在桌下的手已经攥成了拳头,上半身前倾,就要起身。
他现满脑子都是回笼资金开发新地块的计划,这入股的提议简直是打乱了全盘的部署。
可在这时,郭总向他投来眼神,带着“稍安勿躁”的示意。
周总只好把到嘴边的话给咽回去,重新坐直身子,只是脸色难看。
郭总说道:“光华长安大厦作价六亿人民币,以这个估值入股辉远传媒。”
“六亿入股?”戴总先愣了一下,忍不住说道。
“郭总既然有意入股,想必对我们辉远传媒也有个估值吧?”
田甜也跟着点头:“是啊,总得有个明确的股比。”
郭总从助手手里接过份资料,“我们做过调查,顾总年初以1.2亿入股时,占股50%,当时辉远传媒估值2.4亿。
这大半年来,公司在影视、唱片等领域发展迅猛。
我们评估后,给出四亿的估值。”
顾俊辉听完,手指在桌面轻叩两声,语气里带了点笑意。
“看来郭总确实了不少心思调查。单论公司现有资产,四亿估值倒也算合理。
但您也该知道,我们和横店影视基地签了12年270亿的投资协议,今年第一期七个亿已经到账。
另外,和金庸先生谈的14部小说作品版权,了一个亿。
这八亿都是我以大股东身份借给公司的,这些债务怎么算?
总不能不算进估值里吧?”
顾俊辉语气愈发郑重起来:“而且辉远的布局远不止于此。横店总投资270亿,香港计划收购报纸、电影公司、电视台,至少要投100亿港币。
未来还要进军日本、欧美,总投资预计500亿以上。
这些钱都得持续砸进去,作为大股东,我可以明确说——十年内不准备进行分红,所有利润都要滚入新项目。
郭总要是入股,能接受这种模式吗?”
顾俊辉刚说完,周总再也坐不住了,正要开口反驳,却被身旁的郭总给按住了。
郭总对助手使了个眼色,助手立刻拿出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大声说道。
“顾总不妨看看——我们集团背后是新加坡郭氏、印尼黄氏、马来西亚刘氏,还有菲律宾陈氏这些家族联合体,总资产超过千亿美元。
在香港、台湾、日本、内地及欧美,投资规模早已上三百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00亿)。
这都是一些长远投资,有的甚至追溯到三四十年前。
您说的十年不分红,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另外说的需500亿人民投资额,就算全由我们出,也不在话下!”
助理那语气里,带着一丝傲娇。
顾俊辉还没接话,周总在一旁听得心头发沉。
心想你们都是按千亿美金算的,自己这点国企股份要是真掺和进去,怕是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还不如趁早套现走人,赶紧去开发新地块划算。
顾俊辉这时心里已经另有盘算!
这些东南亚华人财团底蕴的确深厚,但自己有记忆先知,两个月就赚了六十多亿美元,根本不愁后续资金。
对方就算有千亿美元资产,也不可能全砸进到辉远,根本动摇不了自己对公司的掌控。
如果引入光华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对海外的扩张加速不少。
正想对财务示意“可以谈后续”,周总突然“噌”地站起来,语气着急道。
“顾总,这事儿等一下!我和郭总这边还没完全达成共识。”
他看了眼手表,“现在快11点半了,不如先休会,下午3点再谈?”
顾俊辉看向郭总,见对方点头,便顺势应道:“好,那就下午3点。
中午我们各自梳理下,下午再细谈。”
(本章完)
上午10点,辉远传媒的会议室里,收购光华长安大厦的谈判正式开始。
辉远传媒一方,顾俊辉坐主位,身旁是戴总、田甜,还有财务一人。
光华长安大厦管理方那边,顾俊辉了解到:外资光华集团派出的是郭总及其助手。
京城文化这边则是周总,再加上大厦负责人许安红。
顾俊辉看向对方四人,许安红是很熟悉,两人接触较多,互有好感。
那位郭总,40岁左右,戴着眼镜,显得睿智;周总年龄稍大,50岁上下,神情平和中带着审视。
会议开始后。
郭总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带着新加坡华人的口音先说道。
“顾总,说实话,我们原本没考虑过出售光华长安大厦。
您看这地段,在长安街沿线,离故宫不过两三公里,绝对是核心商圈的核心地带,value(价值)不言而喻。”
顾俊辉听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和,心里却了然的很。
对方愿意坐下来谈,显然不是完全没有谈的意愿。
“郭总说得是,这地段确实优越。但任何资产都是有其价值的,当报价达到预期时,交易的可能就存在了。”
一旁的周总听了,接过话头。
“顾总这话在理。我们京城文化作为国企股东,虽持股比例不高,但始终要考虑资产的保值增值。
既然您认为价值到位即可交易,那不妨直说。
您给的报价是多少?”
周总的内心想着:公司手里握着不少京城核心地块,只是当下资金有限,才和光华集团这些外资合作开发。
要是能把这大厦卖掉,资金快速回笼,正好投去开发下一个地块。
这时,辉远传媒的财务负责人翻开文件,说道。
“我们知道光华长安大厦是去年上半年竣工,8月份投入使用的,至今刚满一年。
目前入住率在六七成左右。
我们综合评估,考虑到地段价值和短期升值空间,愿意在5800万美元总成本的基础上,给出10%的溢价。”
财务负责人刚说完,对方郭总就合上面前的资料,声音提高说道。
“顾总,溢价10%!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若是贵方坚持这价位,那就没必要谈下去了。”
戴总见状,连忙打圆场:“郭总稍安勿躁。谈判本就是你来我往,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平衡点。
咱们今天能坐在这里,也是缘分。
我们公司目前就在大厦11楼办公,就算收购不成,接下来也打算扩大租赁规模。
所以,希望双方能沟通好。
您不妨说说,贵方的预期是多少?”
郭总的助手这时拿出一份资料,解释道:“各位也清楚,这大厦的位置有多核心。
二环以内限高60米,我们大厦建到59.5米,是区域内少有的高层建筑。
而且停车位充足,配套完善,一楼还入驻了长安剧院,人气一直很旺。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的报价是8000万美元。”
郭总助理报出价格后,顾俊辉看了下戴总。
他微点头后,说道:“郭总,贵方这报价远超出我们预期了。
大厦总成本才5800万美元,这才过一年时间,就要涨到8000万。
等于增值2200万,涨幅快40%了,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戴总继续说道:“当初大厦1992年规划、1993年动工的时候,京城cbd还没成型,这一片还是核心商圈的中心。
可现在不一样了,cbd那边发展迅速,未来商业活动的重心都会往那边倾斜。
而这边作为老城区,象征意义或许更大于实际商业价值。
周边类似的物业,溢价大多在15%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区间。”
戴总说完,郭总脸上并没什么表情,沉默着没接话。
一旁的周总却笑了笑。
“戴总这话有道理,但也不全对。作为首都,在国家城镇化加速的前提下,未来肯定要建设成超级大都市。
那作为中心地带的物业和地产,增值空间是可以想象。
许多企业为了那点‘排面’,宁愿多点钱也要扎根在这儿。
就像贵公司去年选择我们大厦,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说着,他语气缓和了些。
“就如戴总所说,谈判讲究你来我往。既然贵方有诚意,我们也表表诚。
在8000万的基础上,下调一些,7750万美元,这是能让的最大幅度了……”
田甜这时站起身,手里拿着几份归纳好的财经报道。
“郭总、周总,各位,当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扩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这些地方的物业地产,近几个月都下跌了百分之三四十。
您在新加坡总部,对这些情况肯定更清楚。”
田甜继续说道:“我们内地资本方面虽暂未开放,但传导效应总是有的。
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到东南亚的业务也会受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难免会波及地产。
有分析预估,未来三年内,这类商业地产不仅难涨,甚至有下跌的风险。
当然,我们辉远传媒看重和大家的合作情谊。
现在公司业务在快速扩大,正谈着12、13楼的场地。
所以我们愿意再提高报价,溢价20%,到6960万美元!”
周总听到这个数,有些异动,但作为小股东,还得看郭总定夺。
此时,郭总内心也在快速盘算。
其背后的郭氏家族连同马来西亚、印尼的黄氏、刘氏家族,在东南亚根植了几十年上百年。
实力雄厚,这次金融危机虽受损不小,但远没到要卖资产的地步,反而有意扩大在内地的发展。
就他们在苏州工业园的实业制造,做得就很好。
只是当下内地房地产领域还没放开。
且京城在商业地产这一块也面临着上海、深圳、广州的竞争。
长期看收益肯定高,短期确实像田甜说的那样有压力。
他是家族内的少壮派,比起六七十岁长辈的守城,更想锐意进取。
大陆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未来潜力巨大。
而之前也调查过辉远传媒,顾俊辉在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购买金庸版权的动作,都让他觉得这人眼光独到。
想着文化传媒领域未来大有可为,和辉远合作或许是个好机会。
想到这些,郭总站起身来:“既然贵方再表诚意,我们也退一步。
7500万美元,如果再低,双方就很难达成共识了。”
郭总说完后,会议室里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顾俊辉身上。
双方的底线已经逐渐清晰,就看他这最后一步能否迈得拢了。
许安红望着顾俊辉,目光里带着几分复杂。
这段时间没见,他愈发高大帅气,沉稳的气度比从前更甚,那份临事不乱的从容。
想到顾俊辉年初说要在一年内报价收购时,曾邀请她加入辉远传媒。
当时她一方面带着女孩子的矜持,另一方面也想见证下他的实力,便说“等你报价收购时再说”。
没成想,他最初说“一年之内”,后来提前到国庆节,如今9月就把谈判摆上了桌。
这速度远远超出预料!
许安红是知道辉远传媒这阵子的发展有多迅猛:不光在唱片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眼下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在推进中。
和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开始在香港布局了。
对于这个男人又多了几分钦佩!
在大家的注目下,顾俊辉往座椅后背靠了靠,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
心想东南亚金融危机才刚刚开始,到明年风波会更严重,届时国内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
商业地产领域难有起色,写字楼租金涨不上去。
纯收购价来说,明年底或后年初再收购显然更划算些。
不过,辉远传媒正处在快速扩张期,原本就打算要谈12楼、13楼的租赁。
另外,要是能直接收购这栋现成的大厦,可比自己拿地建设省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时间。
而这栋楼在长安街旁,也算是个小地标,无形中就是公司实力的一种呈现,对后续业务开展大有好处。
且他的规划远不止于辉远传媒,当然也不止于京城。
未来重心会慢慢扩展到香港、日本、欧美那边。
眼下要把京城的根基打牢,把该布局的先做好,才是稳妥的办法。
再者,许安红背后顶级家族的人脉资源,不管是对影视剧的审批审核,还是横店影视基地的发展,都能提供不少助力。
还能避开一些来自社会上或所谓“二代”“三代”的杂音。
想到这些,顾俊辉也站起身来。
“既然谈到这份上,我也报个价。大家也知道,市面上的选择不少,我们之所以收购光华长安大厦,只是一开始就扎根在这里了。
我愿意把报价提高到25%的溢价——5800万美元的25%是1450万,合计7250万美元。
按当前8.28左右的汇率算,差不多折合人民币六亿元。”
说完,他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扫视过众人,语气平淡却带着笃定。
“郭总,周总,你们要是同意这个价格,我们今天就可以签约。
要是不同意,那这次收购就先搁浅了。”
顾俊辉报出7250万美元的价格,会议室里再次陷入安静。
双方的差距只剩下250万美元,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郭总。
等着他最后的决断。
此时的郭总眉头紧锁,手指在桌面上来回摩挲,脸色在灯光下忽明忽暗。
显然其内心正在做激烈的权衡。
片刻后,他用英语低声对助手吩咐道:“report to the headquarters that i want to activate the second plan. ask for their authorization.(跟总部汇报一下,我想启用第二套方案,请他们授权。)”
助手听后,快步走出了会议室。
郭总:“顾总,说实话,光华长安大厦投入使用才一年,能有25%的溢价,这个估值已经不算低了。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也算合理。”
这话一出,一旁的周总心里松了口气——看来是要成了。
25%的收益,在经济不算景气的时候,对他们这些国企股东来说,已足够向上面交代了。
顾俊辉却微眯起了眼,刚才郭总那句英语他没完全听清,但直觉告诉他没那么简单。
果然,郭总话锋一转:“不过我很佩服顾总的魄力,辉远传媒才成立一年不到就有这么快的发展。
不管是横店影视基地的合作,还是金庸版权的布局,都看得出你的眼光。
相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老百姓对影视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周边产品、影视基地游玩这些领域,未来肯定大有可为。”
说着,郭总顿了顿。
这时助理推门进来,对他点头示意。
郭总接着提高声量说道:“所以我在想,不如换一种合作方式。光华长安大厦按六亿人民币估值,我们不出售。
而是用这份资产入股辉远传媒。”
“什么?!”周总第一个站了起来,满脸错愕。
本来是来谈出售的,怎么突然变成入股了?
这完全打乱了他回笼资金开发新地块的计划。
许安红坐在一旁,听到郭总的话,握着笔的手指猛地收紧。
若是直接收购,她作为大厦负责人,自然就成了辉远的人,顺理成章。
可若是入股……自己这身份算哪边的?
戴总和田甜也愣住了,面面相觑——收购谈着谈着,怎么变成对方要入股了?
顾俊辉脸上倒没什么意外的表情,心里却快速盘算着。
光华集团若入股的话,以辉远目前的规模,对方占股不会太高,自己依然能牢牢掌握控股权。
且有他们这样的外资背景入股,对公司在国内发展助力不小,未来在海外业务拓展上也能借力。
他看向郭总,语气平静:“郭总是想以楼入股?”
这话刚落,周总放在桌下的手已经攥成了拳头,上半身前倾,就要起身。
他现满脑子都是回笼资金开发新地块的计划,这入股的提议简直是打乱了全盘的部署。
可在这时,郭总向他投来眼神,带着“稍安勿躁”的示意。
周总只好把到嘴边的话给咽回去,重新坐直身子,只是脸色难看。
郭总说道:“光华长安大厦作价六亿人民币,以这个估值入股辉远传媒。”
“六亿入股?”戴总先愣了一下,忍不住说道。
“郭总既然有意入股,想必对我们辉远传媒也有个估值吧?”
田甜也跟着点头:“是啊,总得有个明确的股比。”
郭总从助手手里接过份资料,“我们做过调查,顾总年初以1.2亿入股时,占股50%,当时辉远传媒估值2.4亿。
这大半年来,公司在影视、唱片等领域发展迅猛。
我们评估后,给出四亿的估值。”
顾俊辉听完,手指在桌面轻叩两声,语气里带了点笑意。
“看来郭总确实了不少心思调查。单论公司现有资产,四亿估值倒也算合理。
但您也该知道,我们和横店影视基地签了12年270亿的投资协议,今年第一期七个亿已经到账。
另外,和金庸先生谈的14部小说作品版权,了一个亿。
这八亿都是我以大股东身份借给公司的,这些债务怎么算?
总不能不算进估值里吧?”
顾俊辉语气愈发郑重起来:“而且辉远的布局远不止于此。横店总投资270亿,香港计划收购报纸、电影公司、电视台,至少要投100亿港币。
未来还要进军日本、欧美,总投资预计500亿以上。
这些钱都得持续砸进去,作为大股东,我可以明确说——十年内不准备进行分红,所有利润都要滚入新项目。
郭总要是入股,能接受这种模式吗?”
顾俊辉刚说完,周总再也坐不住了,正要开口反驳,却被身旁的郭总给按住了。
郭总对助手使了个眼色,助手立刻拿出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大声说道。
“顾总不妨看看——我们集团背后是新加坡郭氏、印尼黄氏、马来西亚刘氏,还有菲律宾陈氏这些家族联合体,总资产超过千亿美元。
在香港、台湾、日本、内地及欧美,投资规模早已上三百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00亿)。
这都是一些长远投资,有的甚至追溯到三四十年前。
您说的十年不分红,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另外说的需500亿人民投资额,就算全由我们出,也不在话下!”
助理那语气里,带着一丝傲娇。
顾俊辉还没接话,周总在一旁听得心头发沉。
心想你们都是按千亿美金算的,自己这点国企股份要是真掺和进去,怕是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还不如趁早套现走人,赶紧去开发新地块划算。
顾俊辉这时心里已经另有盘算!
这些东南亚华人财团底蕴的确深厚,但自己有记忆先知,两个月就赚了六十多亿美元,根本不愁后续资金。
对方就算有千亿美元资产,也不可能全砸进到辉远,根本动摇不了自己对公司的掌控。
如果引入光华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对海外的扩张加速不少。
正想对财务示意“可以谈后续”,周总突然“噌”地站起来,语气着急道。
“顾总,这事儿等一下!我和郭总这边还没完全达成共识。”
他看了眼手表,“现在快11点半了,不如先休会,下午3点再谈?”
顾俊辉看向郭总,见对方点头,便顺势应道:“好,那就下午3点。
中午我们各自梳理下,下午再细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