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虎兕将出于柙
乾清宫内,光线明亮,却驱不散那份凝滞如实质的沉重。
朱由检双眼通红,布满血丝。
他静静地坐在一个简陋的沙盘前,目光长久地落在舆图的某一处,一动不动。
在他的身侧,各色文书散落一地,几乎将他单薄的身影淹没。
高时明侍立在一旁,同样也是双眼通红,精神恍惚。
自从昨天下午接到几封塘报后,这位陛下大异往常。
他直接就下令,将萨尔浒以来有关辽事的奏本、题本、塘报、相关官员浮本全部搬进宫来。
而后,便领着司礼监一众宦官,不眠不休地查阅、梳理,直至此刻。
天启五年之前的,只求大略;五年之后的,则逐字逐句地细看。
当全部文书翻阅完毕后,这位陛下便如一尊雕塑般枯坐在此,已经一言不发了许久。
他能感觉到,在那沉默的背影之下,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
朱由检确实在经历一场风暴,不过却只是头脑风暴而已。
无他——项目需求变动,加个班算什么?
他曾经试过两天不眠不休,凑出了方案,第二天直接上台演示,直接拿下客户合同。
这等封建时代的信息量级——洒洒水而已。
至于为什么这么急促,那就只能怪一系列变故打乱了他的手脚。
原本,他尚有条不紊,计划用两天时间来消化辽东的局势。
可人算不如天算。
昨日下午,三份接踵而至的急报,彻底打乱了他的节奏。
第一份,便是关于孙承宗的。
老爷子人老心不老,接到旨意后竟是直接启程,昨日已抵京畿驿站。
而另外两份,则是纯粹的坏消息。
朱由检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份来自蓟镇的塘报。
上面贴着三根翎羽,代表三百里加急。
塘报的内容,近乎滑稽。
“……前报不实。虎墩兔憨(林丹汗)体健,其后亦安。过往消息乃一塞外胡虏骗赏而为,人已遁逃无踪……”
真正的坏消息,来自塘报的后半段。
“……另守将出关多方查问,据朵颜诸部传言,虎墩兔憨正集结控弦之士,号称十万,欲西侵蒙古右翼诸部。”
“哈喇沁汗、布颜阿海已决意反抗,已派人前去联络土默特部卜失兔。”
“然朵颜各部态度不一,其中如束部,态度暧昧,似无意援手……”
(p.s,对明末蒙古各个势力分不清的,建议认真看看下面的表格和图,非常重要)
林丹汗西征!
如果说他的穿越是一场游戏,那么这个事件绝对是s级、史诗级的!
这件足以改变整个东亚格局的大事,居然就发生在他登基后的这个深秋!
这是林丹汗称霸草原的野心之始,却也是他走向败亡的命运序曲。
更是后金——那头被囚禁的猛虎,逃脱牢笼的开始!
朱由检的目光从塘报上移开,幽幽地望向了沙盘。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山川河流,最终停在了东北角,一个用木块标注的城池上。
沈阳。
后金如今的都城。
他此生最大的对手,那个叫黄台吉的男人,此刻,应该就在那座城中,筹谋着他的天下。
在皇太极登基之前,后金的局面是何等艰难?
朱由检的脑海中,大明三边布局的战略图景缓缓展开。
西面,是自山海关延伸至锦州的辽西走廊,如同一条铁臂,左联蒙古,右邻渤海,牢牢按住后金的臂膀,使其无法西进。
南面,则是旅顺之地、伺机谋复海州、盖州,不断戳其腹心。
东面,则是东江镇+后援朝鲜,侵扰宽甸、沿海等地,断其脚筋。
这三道无形的锁链,将后金死死地困在辽沈一隅之地。
如此后金其势虽猛,却终究是困兽之斗。
其声虽嘹亮,其势虽凶恶,然其爪终究不能及远。
天启五年,努尔哈赤挟数年积蓄之威,亲率大军猛攻辽西,却在宁远城下撞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那一战,打出了大明的威风。
用时人的话说:“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更是欣喜若狂,下旨嘉奖:“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与此同时,后金内部更是雪上加霜。
国中大饥,粮价飞涨,一斗米竟值银十两,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努尔哈赤被迫下达了最残酷的命令——尽杀无谷之人。
此时的后金,虽然不能说是由盛转衰,但确实也来到了起兵以后最低谷的时期。
只要大明在这时候能抓住机会,再给上致命一击,或许,这心腹大患便可就此根除。
要知道,以小博大,最怕的便是陷入僵持。
小的那一方,必须依靠接连不断的胜利来维持士气与威望,一旦攻势受挫,陷入消耗,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后世某场战争不也是如此吗?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殒命,皇太极登基了。
他比自己,早一年登上了这个历史的舞台。
皇太极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外部强敌环伺,内部粮荒民乱,权力上更是四大贝勒共治,掣肘重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局,皇太极只用了短短四个月,便下出了一步惊天妙手。
他力排众议,不碰坚固的宁锦防线,反而挥师东向,先破东江,再压朝鲜,一战之下,竟逼得朝鲜国王李倧签下“兄弟之盟”。
东江镇元气大伤,朝鲜则从大明的盟友,变成了后金一定程度上的粮仓。
后金的粮草问题解决了,皇太极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第一道锁链,几近崩断。
到了今年四月,他挟大胜之威,卷土重来,再攻宁锦。
结果,依旧是顿兵于坚城之下。
这似乎证明了,只要防线稳固,后金依旧无可奈何。
而现在,林丹汗的西征,则为皇太极送上了打断第二道锁链的绝佳机会。
历史上的林丹汗,空有雄心,却无雅量,他以武力征伐蒙古诸部,所过之处,离心离德。
皇太极则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反林丹汗”为旗号,联合所有憎恨林丹汗的部落,共击察哈尔。
此消彼长之下,林丹汗众叛亲离,最终败亡于青海。
而皇太极,则会因此获得整个漠南蒙古的效忠,得到大明北疆长城沿线数千里的自由攻击权。
到了那时,所谓辽西锁链,锁住的就只剩关宁兵团自己了。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再加上蒙古的骑兵、女真的农耕与冶铁技术,两相结合……
从此,虎兕出于柙中,再也无人能制!
朱由检的手指,在沙盘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一切,如今还未发生。
1627年这一年。
林丹汗,三十五岁。皇太极,三十五岁。
而他朱由检,十七岁。
三个决定东亚未来命运的君王,在这一年,站在了各自命运的十字路口。
他们的第一场交锋,会在哪里展开?
朱由检的目光在沙盘上逡巡,从宁锦,到东江,再到广袤的蒙古草原,眼神悠远而深邃。
历史大势,如滚滚洪流,奔腾而来,令人雄心万丈。
而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这个大明朝最年轻的君主,理论上拥有最强国力的执棋者,能否在这盘下过一遍的棋局上,落下改变乾坤的一子?
(本章完)
乾清宫内,光线明亮,却驱不散那份凝滞如实质的沉重。
朱由检双眼通红,布满血丝。
他静静地坐在一个简陋的沙盘前,目光长久地落在舆图的某一处,一动不动。
在他的身侧,各色文书散落一地,几乎将他单薄的身影淹没。
高时明侍立在一旁,同样也是双眼通红,精神恍惚。
自从昨天下午接到几封塘报后,这位陛下大异往常。
他直接就下令,将萨尔浒以来有关辽事的奏本、题本、塘报、相关官员浮本全部搬进宫来。
而后,便领着司礼监一众宦官,不眠不休地查阅、梳理,直至此刻。
天启五年之前的,只求大略;五年之后的,则逐字逐句地细看。
当全部文书翻阅完毕后,这位陛下便如一尊雕塑般枯坐在此,已经一言不发了许久。
他能感觉到,在那沉默的背影之下,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
朱由检确实在经历一场风暴,不过却只是头脑风暴而已。
无他——项目需求变动,加个班算什么?
他曾经试过两天不眠不休,凑出了方案,第二天直接上台演示,直接拿下客户合同。
这等封建时代的信息量级——洒洒水而已。
至于为什么这么急促,那就只能怪一系列变故打乱了他的手脚。
原本,他尚有条不紊,计划用两天时间来消化辽东的局势。
可人算不如天算。
昨日下午,三份接踵而至的急报,彻底打乱了他的节奏。
第一份,便是关于孙承宗的。
老爷子人老心不老,接到旨意后竟是直接启程,昨日已抵京畿驿站。
而另外两份,则是纯粹的坏消息。
朱由检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份来自蓟镇的塘报。
上面贴着三根翎羽,代表三百里加急。
塘报的内容,近乎滑稽。
“……前报不实。虎墩兔憨(林丹汗)体健,其后亦安。过往消息乃一塞外胡虏骗赏而为,人已遁逃无踪……”
真正的坏消息,来自塘报的后半段。
“……另守将出关多方查问,据朵颜诸部传言,虎墩兔憨正集结控弦之士,号称十万,欲西侵蒙古右翼诸部。”
“哈喇沁汗、布颜阿海已决意反抗,已派人前去联络土默特部卜失兔。”
“然朵颜各部态度不一,其中如束部,态度暧昧,似无意援手……”
(p.s,对明末蒙古各个势力分不清的,建议认真看看下面的表格和图,非常重要)
林丹汗西征!
如果说他的穿越是一场游戏,那么这个事件绝对是s级、史诗级的!
这件足以改变整个东亚格局的大事,居然就发生在他登基后的这个深秋!
这是林丹汗称霸草原的野心之始,却也是他走向败亡的命运序曲。
更是后金——那头被囚禁的猛虎,逃脱牢笼的开始!
朱由检的目光从塘报上移开,幽幽地望向了沙盘。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山川河流,最终停在了东北角,一个用木块标注的城池上。
沈阳。
后金如今的都城。
他此生最大的对手,那个叫黄台吉的男人,此刻,应该就在那座城中,筹谋着他的天下。
在皇太极登基之前,后金的局面是何等艰难?
朱由检的脑海中,大明三边布局的战略图景缓缓展开。
西面,是自山海关延伸至锦州的辽西走廊,如同一条铁臂,左联蒙古,右邻渤海,牢牢按住后金的臂膀,使其无法西进。
南面,则是旅顺之地、伺机谋复海州、盖州,不断戳其腹心。
东面,则是东江镇+后援朝鲜,侵扰宽甸、沿海等地,断其脚筋。
这三道无形的锁链,将后金死死地困在辽沈一隅之地。
如此后金其势虽猛,却终究是困兽之斗。
其声虽嘹亮,其势虽凶恶,然其爪终究不能及远。
天启五年,努尔哈赤挟数年积蓄之威,亲率大军猛攻辽西,却在宁远城下撞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那一战,打出了大明的威风。
用时人的话说:“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更是欣喜若狂,下旨嘉奖:“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与此同时,后金内部更是雪上加霜。
国中大饥,粮价飞涨,一斗米竟值银十两,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努尔哈赤被迫下达了最残酷的命令——尽杀无谷之人。
此时的后金,虽然不能说是由盛转衰,但确实也来到了起兵以后最低谷的时期。
只要大明在这时候能抓住机会,再给上致命一击,或许,这心腹大患便可就此根除。
要知道,以小博大,最怕的便是陷入僵持。
小的那一方,必须依靠接连不断的胜利来维持士气与威望,一旦攻势受挫,陷入消耗,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后世某场战争不也是如此吗?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殒命,皇太极登基了。
他比自己,早一年登上了这个历史的舞台。
皇太极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外部强敌环伺,内部粮荒民乱,权力上更是四大贝勒共治,掣肘重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局,皇太极只用了短短四个月,便下出了一步惊天妙手。
他力排众议,不碰坚固的宁锦防线,反而挥师东向,先破东江,再压朝鲜,一战之下,竟逼得朝鲜国王李倧签下“兄弟之盟”。
东江镇元气大伤,朝鲜则从大明的盟友,变成了后金一定程度上的粮仓。
后金的粮草问题解决了,皇太极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第一道锁链,几近崩断。
到了今年四月,他挟大胜之威,卷土重来,再攻宁锦。
结果,依旧是顿兵于坚城之下。
这似乎证明了,只要防线稳固,后金依旧无可奈何。
而现在,林丹汗的西征,则为皇太极送上了打断第二道锁链的绝佳机会。
历史上的林丹汗,空有雄心,却无雅量,他以武力征伐蒙古诸部,所过之处,离心离德。
皇太极则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反林丹汗”为旗号,联合所有憎恨林丹汗的部落,共击察哈尔。
此消彼长之下,林丹汗众叛亲离,最终败亡于青海。
而皇太极,则会因此获得整个漠南蒙古的效忠,得到大明北疆长城沿线数千里的自由攻击权。
到了那时,所谓辽西锁链,锁住的就只剩关宁兵团自己了。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再加上蒙古的骑兵、女真的农耕与冶铁技术,两相结合……
从此,虎兕出于柙中,再也无人能制!
朱由检的手指,在沙盘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一切,如今还未发生。
1627年这一年。
林丹汗,三十五岁。皇太极,三十五岁。
而他朱由检,十七岁。
三个决定东亚未来命运的君王,在这一年,站在了各自命运的十字路口。
他们的第一场交锋,会在哪里展开?
朱由检的目光在沙盘上逡巡,从宁锦,到东江,再到广袤的蒙古草原,眼神悠远而深邃。
历史大势,如滚滚洪流,奔腾而来,令人雄心万丈。
而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这个大明朝最年轻的君主,理论上拥有最强国力的执棋者,能否在这盘下过一遍的棋局上,落下改变乾坤的一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