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小赌一手国运,反正朕输得起(加更3k)
……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屏风之前。
孙承宗定睛看去,只见屏风之上,白纸为底,用墨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细看之下,竟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上到下,不断分叉开去。
朱由检将那根长长的木棍,在手心轻轻一拍,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朕以为,大明首要之事,乃是澄清内治。”
“而澄清内治,势必会在腹心之地造成动荡,如此一来,便不可能再支撑辽东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投入。”
“是故,辽东方略之主旨,便只有两个字。”
朱由检手中木棍在屏风上重重一点。
只见屏风的最顶端,赫然用朱笔,写着两个杀气腾腾的大字。
——困奴!
朱由检的木棍顺着主干向下一移,点到了第一条粗壮的枝干之上。
【辽西走廊】
“朕以为,辽西可暂以宁远或松锦为界,收缩兵力,令巡抚清汰兵员,训练士卒,屯田筑堡,深沟高垒。”
“而既然如今战略主旨改变,那么考成之法,亦要随之改变。”
“朕对辽西战区之考成,今后,只看能否精简出一支真正的能战之兵,不看是否收复一寸土地!”
“各项考核,朕会遣派厂卫,与孙师你一同检阅,三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巡抚若不能达到目标,朕不管他是谁,直接罢斥!”
朱由检说完,话锋一转,看向孙承宗。
“只是此方略,朕尚在犹疑:究竟是守宁远一线,还是守松锦一线。”
“孙师,可有教我?”
这是考较,更是尊重。
孙承宗沉吟片刻,斟酌着语言,力求让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听得明白。
“臣以为,当守松锦一线。”
“其一,在于遮蔽。”
“守山海,必先守宁远。同理,守宁远,则必守锦州。否则敌骑骤至,我军则尽失预警之机。”
朱由检点点头,这是将锦州当做宁远的肉盾了。
孙承宗接着说道:
“其二,在于侵扰。”
“锦州地处小凌河畔,我军据有此地,则河西千里之地,敌我共有。”
“我可出兵袭扰,使其不能安心屯牧。若弃了锦州,则河西尽为奴酋屯田之地,彼日渐强,我日渐弱。”
“宁远城坚,口却狭,敌虽难入,我亦难出也。”
朱由检再次点头,这是要保持必要的攻击性。
凡是防守,必定需要进攻,这个道理还是他小时候看陈规守城录看到的。
“其三,”孙承宗加重了语气,“在于图后。”
“今日我等虽以‘困’为主,然他日国力恢复,终有反攻之时。”
“据有松锦,往后才可再图右屯,而后以右屯、旅顺共克盖州,以复辽南。此乃长远之计。”
朱由检思索片刻,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锦州距宁远一百二十里,陆路运粮,损耗巨大,粮道可有保证?”
孙承宗立刻回道:“陛下勿忧。锦州与宁远一般,皆可靠海运。”
“粮草自觉华岛海运,溯小凌河而上,可直抵锦州城下卸货,甚为便宜。”
“原来如此!”朱由检哈哈一笑,也不尴尬,“还好有孙师在此,不然朕就要犯下纸上谈兵的大错了。”
他殷切地问道:“此方略,可还有其他疏漏之处?”
孙承宗摇了摇头:“陛下以战略定考成,目标清晰,权责分明,比之过往空谈冒进,不知高明凡几,臣以为,此法甚好。”
“那如今的辽东巡抚王之臣,可能任事?是否需要调换?”
孙承宗沉默了片刻,还是给出了一个中允的回答:“王之臣此人,历任知县、京官,又在辽东多年,熟悉军务,守成尚可。陛下既定下此策,他来执行,当无大碍。”
“好,那就依孙师之言。”朱由检笑了笑,也不以为意。
老孙头万般皆好,就是不喜欢得罪人。
无所谓,这是小事。
王之臣能做好,就继续做,做不好,他有的是人可以换。
反正再过一两个月,他手里,就将有大把的牌可以打了!
朱由检的木棍,指向了第二个枝干。
【辽南旅顺】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东江很重要,但朕以为,如今的东江镇,问题也很大。”
“朕有意,将旅顺、广鹿、长山、石城等辽南诸岛,从东江镇中划出,合为一镇,另选总兵,并设一专职兵备道。”
“其中,总兵之职,在于袭扰奴酋沿海,接引辽东汉民,务必使其沿海数百里,尽成废土,颗粒无收。”
“至于兵备道之职,则专管诸岛屯田、军饷、钱银等事,军民分开,互不统属。”
“等到明年,看国库财力是否有所恢复,若时机合适,再考虑于金州再筑一城,以为图谋盖州、复州之基石。”
他转头,看向孙承宗:“朕此路方略的犹豫之处在于:毛文龙,能否听命拆伙?”
孙承宗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臣离京数年,未与毛文龙相见。人心易变,隔之千里,终究难说。”
“臣请预先领旨,就任之后,当亲召其来见。若其真心为国,服从大局,再行此策不迟。”
“可。”朱由检点头,“那总兵、兵备道之职,孙师可有推荐之人?”
孙承宗道:“此镇新立,兵微力小,可先令现任副总兵徐应垣暂署总兵事。”
“至于兵备道,臣以为,可调宁远兵备道毕自肃前往主事,此人勤勉踏实,精于钱谷。”
朱由检在心中默默念了一遍这两个名字。
毕自肃,是毕自严的弟弟,历史上在明年宁远兵变中,受辱自杀。
但能力究竟如何,终究是个未知数。
至于那个徐应垣,他就更是听都没听过了。
也罢,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都让孙承宗总督辽事了,总该信他一信。
朱由检不再犹豫,点点头,木棍指向了第三个分支。
【辽右东江】
他看着这四个字,微微一叹。
“毛文龙此人,朕如今真不知,其究竟可用不可用。”
“皇兄给予此人的事权,还是太大了些……”
“军事、屯田、海贸、外交……诸般大权,皆集于其一身,又孤悬海外,天高皇帝远,如何能不坏事?”
他用木棍在手掌上重重拍了拍,语气变得严厉起来。
“往后,东江镇,只以皮岛、铁山、身弥岛等为辖区。”
“其首要之务,乃是隔断奴酋与朝鲜之联系,禁绝双方贸易往来,平日遣人刺杀双方使者,务必使朝鲜不再能为奴酋后援!”
“其次,才是收容辽民、布置间谍等事。”
“朕要你告诉毛文龙,往后,他只管军事、练兵!”
“其余屯田、粮饷、海贸、对朝鲜外交、查禁走私等事,朕要派一名巡抚过去专管!”
“比起他天天报的那些大捷,让奴酋拿不到一粒粮食、一匹布要重要得多!”
他转头,目光如电,盯着孙承宗:“此巡抚一职,事关重大,孙师可有推荐?”
孙承宗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良久,他才有些为难地开口道:“回陛下,臣一时之间,只想到两人,但……都不是完全合适。”
“其一,乃是故翰林院编修,姜曰广。”
“此人于天启六年奉命往朝鲜册封国王,清廉自守,不受贿赂,在朝鲜士林中风评甚好。”
“此行程中,他奉命查探东江兵事,回报军民十五万,其中可用者不过三万,可见其人求真务实。
“由他去,与朝鲜交涉或有便利,对东江世情也算了解,只是……他从未有过地方政事经验,能力如何,能不能压住毛文龙,殊难预料。”
“其二,乃是故礼部右侍郎,徐光启。”
“此人于神宗年间,便上《亟遣使臣监护朝鲜疏》,自荐往朝鲜监理军务、帮助练兵。”
“后又在天津练兵、屯田,经验丰富,似乎更为合适。然……朝鲜国,恐怕会厌恶其昔日‘监护’之意,多有不便。”
朱由检沉默了。
徐光启?
你让我把大明朝未来的科技总长,丢到皮岛那个破地方去跟毛文龙勾心斗角?
老孙头啊老孙头,这就是顶级ssr冥冥之中的互相排斥吗……
他沉吟片刻,摆了摆手:“这个人选,朕再想想吧。”
说罢,他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鼓起了勇气。
他手中的木棍,缓缓地、却又无比坚定地,点向了屏风上最后一个分支。
【蓟镇铁骑】
前面的三方布置,不过是他站在后世的肩膀上,对既有战略的修修补补。
唯有这最后一方,才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即将投下的,最重的一颗石子!
是对是错,是扭转国运,还是加速崩坏,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天下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
然当断不断,则坐困愁城,亦是死局。
他压下心中的波澜,这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虎墩兔憨部与漠南诸部之争,我大明,一定要介入!”
“而且,这种介入,必须是武力的介入!”
“蒙古诸部,畏威而不怀德。”
“偏偏大明之威,因辽事而衰退久矣,是时候,让他们重新回忆起来了!”
他猛地转头,看向孙承宗,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火焰。
“朕,需要一支精锐的骑兵!一支足以改变战局的铁骑!朕要用虎墩兔憨的溃败,来重塑大明在草原上的威势!”
“甚至……利用这个机会,借由虎酋之倒行逆施,抢在奴酋之前,重新整合漠南蒙古!”
他用力握紧了手中的木棍,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用尽全身的力气,问出了那个问题:
“孙师!我大明如今,做得到吗?!”
孙承宗,被这天马行空、石破天惊的想法,惊得目瞪口呆!
他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仿佛连呼吸都已忘记。
不是说在哈部、虎酋之间居中调停,谁动打谁吗?
难道不是威吓为主吗?
这个意思,居然干脆是要直接引诱虎酋动手,利用他来积攒大明的威望?!
然而,他毕竟是孙承宗。
短暂的震惊之后,是如同闪电般的快速盘算,是几十年轻裘缓带、纵论天下兵事的底蕴在脑海中的急速计较。
越想,他越是激动!
越想,他越是兴奋!
那双本已略显浑浊的眼睛,此刻竟亮得吓人,仿佛有两团火在燃烧!
终于,他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用尽全身力气,大声答道:
“陛下!大明,做得到!”
他语速极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
“虎墩兔憨部,号称控弦十万,实则能战之丁口,不过四五万而已!”
“其部人心不齐,军纪涣散,战力不可与奴酋同日而语!”
“臣请陛下,选调九边精锐家丁三千,再从辽东军中,调拨骑兵三千,合为两营,共六千铁骑,便足以成此大事!”
朱由检听得此言,只觉得口干舌燥,心脏狂跳。
“孙师也觉得……此议可行?六千骑兵打五万骑兵,能打得过吗?”
“陛下,为何不可行!”孙承宗又趋近一步,眼神炽热得仿佛要将人融化,“过往我大明与草原诸部开战,非是我军不能胜!”
“我军之兵甲、之训练,皆远胜于彼!只是草原广阔,敌军又惯于游而不击,这才难以一战而竟全功!”
“如今,哈喇慎部危在旦夕,正可为我前驱!”
“我等更可联络朵颜三卫为先导,于决战之时突入其中!”
“如此,既不怕迷途,又不惧敌军游走!待到决战之时,我六千精锐铁骑,如天兵骤降,足可一战而定乾坤!”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追问道: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损失会有多大?”
孙承宗冷静回道:
“陛下,骑兵作战,向来难以全歼,是故边军斩首功才如此难得。”
“若失败,只要将领不慌,就近引兵退回长城即可,不可能全军覆没。”
朱由检抚掌一叹,再次追问:
“所以,关键,是要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最恰当的地点。”
“去早了,虎墩兔憨可能会闻风而逃,停止进攻。”
“去晚了,哈喇慎部可能已经被其击溃。”
“这个主将要熟悉边情、熟悉虏情、能临战决断、败而不慌。”
“孙师以为,选谁为此战之主将最好?!”
“臣,请选马世龙!”
孙承宗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
“此人宁夏出身,历任宣府、永平、辽东各镇总兵,九边世情,皆在胸中。”
“辽东骑兵,是其旧部,任用无虑。”
“宣府、大同等各镇的家丁,也多是他的故识,拨其麾下,更是如臂指使!”
“兼之此战,正是在宣府、大同口外,更是他熟悉的地方!”
“臣以为,此战主将,非他莫属!”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再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彻底冷静下来。
“好……好!”
“先征调家丁、兵将,暗中集结于蓟镇。”
“再将军粮、兵饷、马匹、器械,一体备齐。”
“同时,遣人联络好朵颜三卫与哈喇沁部,务必时时获取虎酋大军动向的准确线报。”
“桩桩件件,都要提前做好,绝不容有失!”
他转过头,对着高时明,沉声喝道:“起旨!”
高时明连忙躬身取来笔墨。
“钦命!”
“孙承宗出镇行边,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高时明奋笔疾书。
朱由检转过身,再次握住了孙承宗那布满老茧的双手。
千言万语,万千期许,最后,都只凝成了短短的一句话。
“孙师……”
“好好干!”
“朕,在京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叮~系统提示:ssr卡“孙承宗”已放置使用,大明国运+100。)
(叮~系统提示:“扬威大漠”隐藏剧情已触发,大明国运±???)
(本章完)
……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屏风之前。
孙承宗定睛看去,只见屏风之上,白纸为底,用墨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细看之下,竟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上到下,不断分叉开去。
朱由检将那根长长的木棍,在手心轻轻一拍,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朕以为,大明首要之事,乃是澄清内治。”
“而澄清内治,势必会在腹心之地造成动荡,如此一来,便不可能再支撑辽东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投入。”
“是故,辽东方略之主旨,便只有两个字。”
朱由检手中木棍在屏风上重重一点。
只见屏风的最顶端,赫然用朱笔,写着两个杀气腾腾的大字。
——困奴!
朱由检的木棍顺着主干向下一移,点到了第一条粗壮的枝干之上。
【辽西走廊】
“朕以为,辽西可暂以宁远或松锦为界,收缩兵力,令巡抚清汰兵员,训练士卒,屯田筑堡,深沟高垒。”
“而既然如今战略主旨改变,那么考成之法,亦要随之改变。”
“朕对辽西战区之考成,今后,只看能否精简出一支真正的能战之兵,不看是否收复一寸土地!”
“各项考核,朕会遣派厂卫,与孙师你一同检阅,三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巡抚若不能达到目标,朕不管他是谁,直接罢斥!”
朱由检说完,话锋一转,看向孙承宗。
“只是此方略,朕尚在犹疑:究竟是守宁远一线,还是守松锦一线。”
“孙师,可有教我?”
这是考较,更是尊重。
孙承宗沉吟片刻,斟酌着语言,力求让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听得明白。
“臣以为,当守松锦一线。”
“其一,在于遮蔽。”
“守山海,必先守宁远。同理,守宁远,则必守锦州。否则敌骑骤至,我军则尽失预警之机。”
朱由检点点头,这是将锦州当做宁远的肉盾了。
孙承宗接着说道:
“其二,在于侵扰。”
“锦州地处小凌河畔,我军据有此地,则河西千里之地,敌我共有。”
“我可出兵袭扰,使其不能安心屯牧。若弃了锦州,则河西尽为奴酋屯田之地,彼日渐强,我日渐弱。”
“宁远城坚,口却狭,敌虽难入,我亦难出也。”
朱由检再次点头,这是要保持必要的攻击性。
凡是防守,必定需要进攻,这个道理还是他小时候看陈规守城录看到的。
“其三,”孙承宗加重了语气,“在于图后。”
“今日我等虽以‘困’为主,然他日国力恢复,终有反攻之时。”
“据有松锦,往后才可再图右屯,而后以右屯、旅顺共克盖州,以复辽南。此乃长远之计。”
朱由检思索片刻,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锦州距宁远一百二十里,陆路运粮,损耗巨大,粮道可有保证?”
孙承宗立刻回道:“陛下勿忧。锦州与宁远一般,皆可靠海运。”
“粮草自觉华岛海运,溯小凌河而上,可直抵锦州城下卸货,甚为便宜。”
“原来如此!”朱由检哈哈一笑,也不尴尬,“还好有孙师在此,不然朕就要犯下纸上谈兵的大错了。”
他殷切地问道:“此方略,可还有其他疏漏之处?”
孙承宗摇了摇头:“陛下以战略定考成,目标清晰,权责分明,比之过往空谈冒进,不知高明凡几,臣以为,此法甚好。”
“那如今的辽东巡抚王之臣,可能任事?是否需要调换?”
孙承宗沉默了片刻,还是给出了一个中允的回答:“王之臣此人,历任知县、京官,又在辽东多年,熟悉军务,守成尚可。陛下既定下此策,他来执行,当无大碍。”
“好,那就依孙师之言。”朱由检笑了笑,也不以为意。
老孙头万般皆好,就是不喜欢得罪人。
无所谓,这是小事。
王之臣能做好,就继续做,做不好,他有的是人可以换。
反正再过一两个月,他手里,就将有大把的牌可以打了!
朱由检的木棍,指向了第二个枝干。
【辽南旅顺】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东江很重要,但朕以为,如今的东江镇,问题也很大。”
“朕有意,将旅顺、广鹿、长山、石城等辽南诸岛,从东江镇中划出,合为一镇,另选总兵,并设一专职兵备道。”
“其中,总兵之职,在于袭扰奴酋沿海,接引辽东汉民,务必使其沿海数百里,尽成废土,颗粒无收。”
“至于兵备道之职,则专管诸岛屯田、军饷、钱银等事,军民分开,互不统属。”
“等到明年,看国库财力是否有所恢复,若时机合适,再考虑于金州再筑一城,以为图谋盖州、复州之基石。”
他转头,看向孙承宗:“朕此路方略的犹豫之处在于:毛文龙,能否听命拆伙?”
孙承宗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臣离京数年,未与毛文龙相见。人心易变,隔之千里,终究难说。”
“臣请预先领旨,就任之后,当亲召其来见。若其真心为国,服从大局,再行此策不迟。”
“可。”朱由检点头,“那总兵、兵备道之职,孙师可有推荐之人?”
孙承宗道:“此镇新立,兵微力小,可先令现任副总兵徐应垣暂署总兵事。”
“至于兵备道,臣以为,可调宁远兵备道毕自肃前往主事,此人勤勉踏实,精于钱谷。”
朱由检在心中默默念了一遍这两个名字。
毕自肃,是毕自严的弟弟,历史上在明年宁远兵变中,受辱自杀。
但能力究竟如何,终究是个未知数。
至于那个徐应垣,他就更是听都没听过了。
也罢,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都让孙承宗总督辽事了,总该信他一信。
朱由检不再犹豫,点点头,木棍指向了第三个分支。
【辽右东江】
他看着这四个字,微微一叹。
“毛文龙此人,朕如今真不知,其究竟可用不可用。”
“皇兄给予此人的事权,还是太大了些……”
“军事、屯田、海贸、外交……诸般大权,皆集于其一身,又孤悬海外,天高皇帝远,如何能不坏事?”
他用木棍在手掌上重重拍了拍,语气变得严厉起来。
“往后,东江镇,只以皮岛、铁山、身弥岛等为辖区。”
“其首要之务,乃是隔断奴酋与朝鲜之联系,禁绝双方贸易往来,平日遣人刺杀双方使者,务必使朝鲜不再能为奴酋后援!”
“其次,才是收容辽民、布置间谍等事。”
“朕要你告诉毛文龙,往后,他只管军事、练兵!”
“其余屯田、粮饷、海贸、对朝鲜外交、查禁走私等事,朕要派一名巡抚过去专管!”
“比起他天天报的那些大捷,让奴酋拿不到一粒粮食、一匹布要重要得多!”
他转头,目光如电,盯着孙承宗:“此巡抚一职,事关重大,孙师可有推荐?”
孙承宗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良久,他才有些为难地开口道:“回陛下,臣一时之间,只想到两人,但……都不是完全合适。”
“其一,乃是故翰林院编修,姜曰广。”
“此人于天启六年奉命往朝鲜册封国王,清廉自守,不受贿赂,在朝鲜士林中风评甚好。”
“此行程中,他奉命查探东江兵事,回报军民十五万,其中可用者不过三万,可见其人求真务实。
“由他去,与朝鲜交涉或有便利,对东江世情也算了解,只是……他从未有过地方政事经验,能力如何,能不能压住毛文龙,殊难预料。”
“其二,乃是故礼部右侍郎,徐光启。”
“此人于神宗年间,便上《亟遣使臣监护朝鲜疏》,自荐往朝鲜监理军务、帮助练兵。”
“后又在天津练兵、屯田,经验丰富,似乎更为合适。然……朝鲜国,恐怕会厌恶其昔日‘监护’之意,多有不便。”
朱由检沉默了。
徐光启?
你让我把大明朝未来的科技总长,丢到皮岛那个破地方去跟毛文龙勾心斗角?
老孙头啊老孙头,这就是顶级ssr冥冥之中的互相排斥吗……
他沉吟片刻,摆了摆手:“这个人选,朕再想想吧。”
说罢,他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鼓起了勇气。
他手中的木棍,缓缓地、却又无比坚定地,点向了屏风上最后一个分支。
【蓟镇铁骑】
前面的三方布置,不过是他站在后世的肩膀上,对既有战略的修修补补。
唯有这最后一方,才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即将投下的,最重的一颗石子!
是对是错,是扭转国运,还是加速崩坏,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天下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
然当断不断,则坐困愁城,亦是死局。
他压下心中的波澜,这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虎墩兔憨部与漠南诸部之争,我大明,一定要介入!”
“而且,这种介入,必须是武力的介入!”
“蒙古诸部,畏威而不怀德。”
“偏偏大明之威,因辽事而衰退久矣,是时候,让他们重新回忆起来了!”
他猛地转头,看向孙承宗,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火焰。
“朕,需要一支精锐的骑兵!一支足以改变战局的铁骑!朕要用虎墩兔憨的溃败,来重塑大明在草原上的威势!”
“甚至……利用这个机会,借由虎酋之倒行逆施,抢在奴酋之前,重新整合漠南蒙古!”
他用力握紧了手中的木棍,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用尽全身的力气,问出了那个问题:
“孙师!我大明如今,做得到吗?!”
孙承宗,被这天马行空、石破天惊的想法,惊得目瞪口呆!
他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仿佛连呼吸都已忘记。
不是说在哈部、虎酋之间居中调停,谁动打谁吗?
难道不是威吓为主吗?
这个意思,居然干脆是要直接引诱虎酋动手,利用他来积攒大明的威望?!
然而,他毕竟是孙承宗。
短暂的震惊之后,是如同闪电般的快速盘算,是几十年轻裘缓带、纵论天下兵事的底蕴在脑海中的急速计较。
越想,他越是激动!
越想,他越是兴奋!
那双本已略显浑浊的眼睛,此刻竟亮得吓人,仿佛有两团火在燃烧!
终于,他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用尽全身力气,大声答道:
“陛下!大明,做得到!”
他语速极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
“虎墩兔憨部,号称控弦十万,实则能战之丁口,不过四五万而已!”
“其部人心不齐,军纪涣散,战力不可与奴酋同日而语!”
“臣请陛下,选调九边精锐家丁三千,再从辽东军中,调拨骑兵三千,合为两营,共六千铁骑,便足以成此大事!”
朱由检听得此言,只觉得口干舌燥,心脏狂跳。
“孙师也觉得……此议可行?六千骑兵打五万骑兵,能打得过吗?”
“陛下,为何不可行!”孙承宗又趋近一步,眼神炽热得仿佛要将人融化,“过往我大明与草原诸部开战,非是我军不能胜!”
“我军之兵甲、之训练,皆远胜于彼!只是草原广阔,敌军又惯于游而不击,这才难以一战而竟全功!”
“如今,哈喇慎部危在旦夕,正可为我前驱!”
“我等更可联络朵颜三卫为先导,于决战之时突入其中!”
“如此,既不怕迷途,又不惧敌军游走!待到决战之时,我六千精锐铁骑,如天兵骤降,足可一战而定乾坤!”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追问道: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损失会有多大?”
孙承宗冷静回道:
“陛下,骑兵作战,向来难以全歼,是故边军斩首功才如此难得。”
“若失败,只要将领不慌,就近引兵退回长城即可,不可能全军覆没。”
朱由检抚掌一叹,再次追问:
“所以,关键,是要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最恰当的地点。”
“去早了,虎墩兔憨可能会闻风而逃,停止进攻。”
“去晚了,哈喇慎部可能已经被其击溃。”
“这个主将要熟悉边情、熟悉虏情、能临战决断、败而不慌。”
“孙师以为,选谁为此战之主将最好?!”
“臣,请选马世龙!”
孙承宗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
“此人宁夏出身,历任宣府、永平、辽东各镇总兵,九边世情,皆在胸中。”
“辽东骑兵,是其旧部,任用无虑。”
“宣府、大同等各镇的家丁,也多是他的故识,拨其麾下,更是如臂指使!”
“兼之此战,正是在宣府、大同口外,更是他熟悉的地方!”
“臣以为,此战主将,非他莫属!”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再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彻底冷静下来。
“好……好!”
“先征调家丁、兵将,暗中集结于蓟镇。”
“再将军粮、兵饷、马匹、器械,一体备齐。”
“同时,遣人联络好朵颜三卫与哈喇沁部,务必时时获取虎酋大军动向的准确线报。”
“桩桩件件,都要提前做好,绝不容有失!”
他转过头,对着高时明,沉声喝道:“起旨!”
高时明连忙躬身取来笔墨。
“钦命!”
“孙承宗出镇行边,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高时明奋笔疾书。
朱由检转过身,再次握住了孙承宗那布满老茧的双手。
千言万语,万千期许,最后,都只凝成了短短的一句话。
“孙师……”
“好好干!”
“朕,在京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叮~系统提示:ssr卡“孙承宗”已放置使用,大明国运+100。)
(叮~系统提示:“扬威大漠”隐藏剧情已触发,大明国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