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众说纷纭,法骨藏锋
“今日之大明,其真正问题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根无形的搅火棍,彻底点燃了所有翰林学士的激情。
他们激动得满面通红,唾沫横飞。
直到几名身材魁梧的大汉将军面无表情地举锤示意,这场几乎失控的争论才暂告一段。
臣子们被请出了文华殿,但那股意犹未尽的亢奋,却丝毫未减。
“走,回翰林院继续!”他们这样说道。
皇帝照旧在会极门下摆了宴席以作赏赐,诸位学士们却视而不见,径直穿门而过。
回到翰林院时,这股热潮更是达到了顶峰。
年龄最老的侍读学士眭石,捻着白的胡须,看着眼前这副前所未见的景象,不禁摇头失笑。
而在院子的另一头,几个年轻气盛的翰林已经围成一圈,开始了第二轮的激辩。
“陛下今日之论,可谓发前人所未见!”率先开口的是倪元璐,他双目放光,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圣贤之言,乃应时之药石,而非万世不易之丹方!此言一出,我等治学,当开新天矣!”
“没错!”傅冠用力一拍大腿,高声附和,“又何止是儒学!”
“古今读史,我等向来只看成败,只论思想,却何曾设身处地,去想先贤们为何会有那般思想?经此一点拨,史学一脉,怕是要另开新篇了!”
众人纷纷点头,与有荣焉。
这时,性子沉稳的王祚远却皱起了眉:“说起应时之学,方才陛下提及的永嘉学派,似乎讲究‘义利相结’,听着……总觉得有些不对味。”
此言一出,方才还热烈非常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一时无人能接话。
永嘉之学,偏安一隅,在座诸公虽都听过,却少有深究者。
眭石刚好过来,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永嘉事功,暂且不论。但陛下今日这番‘求索当代’的思路,老夫听着,倒觉得与一人颇为相似。”
“谁?”
“王安石,王荆公。”
“呸!”脾气火爆的王廷垣想也不想,直接开口怒喷,“王安石那等刚愎自用,荼毒百姓的权奸,如何能与陛下相提并论!”
“陛下此论,乃是正本清源,是圣人之道!王安石那套,不过是借变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的祸国之举!”
他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引来不少人点头称是。
然而,翰林之中,从不缺抬杠之人。
只听一个声音冷冷响起:“王兄此言差矣!若以时代论,王荆公身处宋时,面对三冗之弊,国库空虚,边防废弛,他挺身而出,力图变法,欲解当代之困局,如何不能称一句‘求解当代’的贤臣?”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正是昨日被群殴过的倪元璐。
王廷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贤臣?他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好,可到了地方,全成了强取豪夺的苛政!他行免役法,却让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此等祸国殃民之辈,也配称贤?”
倪元璐毫不退让,上前一步,与他对峙:“执行之弊,岂能尽归于立法之人?若无王荆公变法,积攒钱粮,又何来熙宁开边?”
“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非,是刻舟求剑;以昨日之功,盖今日之过,亦是缘木求鱼。我等今日既学了陛下此法,便该公允论之!”
“你!”
眼看两人就要吵得动起手来,一旁的众人连忙拉住劝架。
但这场争论,也让周围的翰林们陷入了沉思。
是啊,宋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积重难返。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才开出的一剂猛药。
那么……我大明呢?
众人思绪纷纷,顿时这个角落便安静了下来。
而另一个角落,黄景昉、张维机等人则围在一起,讨论着更实际的问题。
“还好,还好方才没冲动上去答陛下最后一问。”张维机心有余悸地拍着胸口,“不然,现在怕是已贻笑大方了。”
“谁说不是呢?”黄景昉苦笑道,“这传统策论如今已成废纸了,陛下是一份不看,只看经世公文啊。”
张维机接过话头,“谁说不是呢?大家之前还以为这经世公文是薛国观所创的。”
“可今日看来,这所谓薛经世不过也是鹦鹉学舌而已。”
“陛下不爱名望,倒是让薛国观凭空赚了好大名声。”
项煜愁眉苦脸地道:“可是,我等翰林,平日只与故纸堆为伍,不掌事权,这经世公文,又该从何写起?总不能闭门造车吧?”
“那就去问,去查!”倪元璐不知何时已从隔壁摊子走了过来,他目光炯炯,掷地有声,“我等身在翰林,清闲无事,又不是无口无脚,难道还怕弄不明白吗?”
“六部衙门就在左近,各位同僚同年,总有相熟的,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还怕写不出东西来?”
一番话,说得项煜面红耳赤,众人也尴尬地闭口不谈。
不是……你这样站在道德高地上扫射,我们还怎么聊天?
话题终结者倪元璐对此毫无所觉,顶着个乌青眼眶左右看了看,又朝着另一个扎堆讨论的摊子冲去。
……
齐心孝没有参与到任何一场讨论之中。
他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穿过喧闹的人群,回到了自己那被书堆三面合围的桌案前。
同僚们的争论,无论是关于治学方法,还是关于经世公文,在他听来,都隔着一层,未到根本。
陛下今日抛出的这一切,真的只是为了开一种新的治学风气吗?
他不信。
这位新君的心思,比东海还要深。
齐心孝烦躁地在书堆里翻找着,书册被他弄得哗哗作响。
终于,他的手指触到了一本熟悉的硬质封皮。
——《管子韩非子合刻本》。
他匆匆抽出,一目十行地掠过,指尖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终于,他翻到了《五蠹篇》。
齐心孝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其中几行字上,手指也随之放了上去,忍不住低低地念出声来,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秘密的颤抖。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新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果然,果然是如此!
齐心孝只觉得一道电光在脑海中炸开,瞬间照亮了所有的迷雾!
什么王安荆学,什么永嘉事功,都错了!
陛下此论,其根源,分明是发自两千年前的韩非之论!
是法家之论!
齐心孝“啪”的一声合上书本,将它胡乱塞回书堆之中,怔怔地望着窗外,胸口剧烈起伏。
他缓缓回头,看向那些还在为王安石的功过吵得面红耳赤的同僚们,眼神微微眯起,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
那么,只有我发现了吗?
不。
齐心孝的脑海中闪过那个上交了永嘉学派奏疏的人。那个人,或许也发现了。
可是,韩非子此人,兼贵术、法。
陛下既然取了法家之骨,难道……会不取其术吗?
这个念头如同一条冰冷的毒蛇,顺着他的脊椎一路向上,让他忍不住打了个激灵。
他猛地摇了摇头,不敢再往下深想。
摊开一张雪白的宣纸,齐心孝开始缓慢地研墨。
墨锭在砚台上画着圈,发出沙沙的声响,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平复。
上一个问题,他已失了先机。
这一个问题,他绝不能再错过!
“大明如今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答?
耳边,同僚们的讨论声还在继续,断断续续地传来。
“定是吏治!官场腐败,百病之源!”
“非也!分明是人心!士无廉耻,民无信义,人心坏了,国将不国!”
“依我之见,皆是财税与九边!天下之膏血,尽入边将之筵席,焉能不乱!”
齐心孝再次摇了摇头。
不对,都不对。
这样去答,只会再一次落入陛下的陷阱之中。
这位新君,从来不是在等一个答案。
他每一次提问,都早已准备好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而他齐心孝!
这一次,一定能找到那个藏在水面之下的真正答案!
齐心孝的眼中,重新燃起了自信的光芒,他提起饱蘸墨汁的毛笔,悬于纸上。
……
申时。
西斜的太阳将翰林院的影子拉得老长。
院中的喧嚣终于随着下值的钟声而散去,各房的官员们收拾好东西,陆陆续续地结伴回家,路上依旧在讨论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齐心孝瘫坐在冰冷的座椅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他面前的白纸上,依旧空无一字。
他苦思了整整一个下午,想到头疼欲裂,却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韩非子的五蠹篇,大明读过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可这两千年来,除了这位陛下,又有谁从中断出了这等石破天惊的治学之法?
有些事情,说穿了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可要捅破这层纸,却不知需要多少的幸运与功力。
齐心孝心事重重地站起身,随着人流向外走去。
要不,还是算了吧?
学那些同僚,寻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六部找人问问,老老实实写一篇关于吏治或是财税的经世公文?
可他素来不喜交际,性子孤僻,一时之间,竟想不起自己认识哪个六部的官员。
况且如今人人都想着乘此玄风,不是至交亲朋,又哪里会真的倾囊相授?
齐心孝举棋不定,心里乱作一团,竟连有人在身后叫他都没听见。
“齐编修,齐编修!”
好几声清脆的呼唤,才将他从纷乱的思绪中惊醒。
他回过头,看到一名眉清目秀的小太监,正站在不远处,对他笑着。
几乎只是瞬间,齐心孝便意识到了什么。
他的心脏,毫无征兆地、却又无比猛烈地跳动起来,一股热血直冲头顶,让他微微有些眩晕。
果然,只见那小太监快步上前,对他恭敬地拱手一礼,脸上笑意盈盈。
“齐编修,陛下唤你入宫,可快些随我来吧。”
压抑了一整日的激动与期盼在这一刻尽数爆发,齐心孝几乎是下意识地就要迈步前行。
“齐编修,”那小太监却没动,只是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您的口罩呢?”
齐心孝猛地一怔,恍然大悟。
他急匆匆地拱手道:“还请公公稍待!”
说罢,转身就往翰林院里跑。
他一路小跑回到自己桌案前,从一本书下抄出那个物事,临到院门口时,又猛地停住脚步。
他深吸几口气,抚平了官袍上的褶皱,这才重新装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缓步走了出去。
小太监见他出来,只是笑了笑,并不点破,转身道:“跟我来吧。”
……
齐心孝默默地跟在小太监身后,踏在光滑的宫砖上,一路上心中千回百转。
是自己那篇论王安石的策论,入了陛下的眼吗?
是了!一定是了!
陛下欲开新政,欲革世风,纵然明面上为了安抚朝臣,不能公开为王安石翻案,但私下里,终究是认可自己这种“以史为鉴,求解当代”的思路的。
而且也确实只有自己这篇王公之论,才最为接近陛下的法家之论。
自己这一步棋,确实是押对了宝!
只是……那位上呈了永嘉事功策论的人呢?他是否也被召见了?
齐心孝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通往乾清宫的甬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空旷悠长,除了偶尔出现的,躬身洒扫的火者以外,再无旁人。
……
不多时,乾清宫遥遥在望。
还未到殿前,齐心孝便远远望见两个青色官袍的身影,正静静地立在殿前台阶下。
怎么是两个人?
他心中虽有疑惑,脚步却未停,径直走了过去。
许是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其中一个身影先转了过来。
此人眼角处的乌青即便敷了粉,也依然显眼。
他看到齐心孝,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对他拱了拱手。
齐心孝也笑了起来,快走几步上前,同样拱手回礼:“玉汝兄,我还道是谁,原来是你在此!”
另一名青袍官儿听到动静,终于也转过身来。
当看清此人面容的瞬间,齐心孝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而那人,在看到齐心孝时,显然也是一愣,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瞬间凝聚起来。
两人谁也没有说话,只是隔着几步的距离,不约而同地拱了拱手。
——原来是你x2。
(本章完)
“今日之大明,其真正问题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根无形的搅火棍,彻底点燃了所有翰林学士的激情。
他们激动得满面通红,唾沫横飞。
直到几名身材魁梧的大汉将军面无表情地举锤示意,这场几乎失控的争论才暂告一段。
臣子们被请出了文华殿,但那股意犹未尽的亢奋,却丝毫未减。
“走,回翰林院继续!”他们这样说道。
皇帝照旧在会极门下摆了宴席以作赏赐,诸位学士们却视而不见,径直穿门而过。
回到翰林院时,这股热潮更是达到了顶峰。
年龄最老的侍读学士眭石,捻着白的胡须,看着眼前这副前所未见的景象,不禁摇头失笑。
而在院子的另一头,几个年轻气盛的翰林已经围成一圈,开始了第二轮的激辩。
“陛下今日之论,可谓发前人所未见!”率先开口的是倪元璐,他双目放光,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圣贤之言,乃应时之药石,而非万世不易之丹方!此言一出,我等治学,当开新天矣!”
“没错!”傅冠用力一拍大腿,高声附和,“又何止是儒学!”
“古今读史,我等向来只看成败,只论思想,却何曾设身处地,去想先贤们为何会有那般思想?经此一点拨,史学一脉,怕是要另开新篇了!”
众人纷纷点头,与有荣焉。
这时,性子沉稳的王祚远却皱起了眉:“说起应时之学,方才陛下提及的永嘉学派,似乎讲究‘义利相结’,听着……总觉得有些不对味。”
此言一出,方才还热烈非常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一时无人能接话。
永嘉之学,偏安一隅,在座诸公虽都听过,却少有深究者。
眭石刚好过来,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永嘉事功,暂且不论。但陛下今日这番‘求索当代’的思路,老夫听着,倒觉得与一人颇为相似。”
“谁?”
“王安石,王荆公。”
“呸!”脾气火爆的王廷垣想也不想,直接开口怒喷,“王安石那等刚愎自用,荼毒百姓的权奸,如何能与陛下相提并论!”
“陛下此论,乃是正本清源,是圣人之道!王安石那套,不过是借变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的祸国之举!”
他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引来不少人点头称是。
然而,翰林之中,从不缺抬杠之人。
只听一个声音冷冷响起:“王兄此言差矣!若以时代论,王荆公身处宋时,面对三冗之弊,国库空虚,边防废弛,他挺身而出,力图变法,欲解当代之困局,如何不能称一句‘求解当代’的贤臣?”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正是昨日被群殴过的倪元璐。
王廷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贤臣?他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好,可到了地方,全成了强取豪夺的苛政!他行免役法,却让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此等祸国殃民之辈,也配称贤?”
倪元璐毫不退让,上前一步,与他对峙:“执行之弊,岂能尽归于立法之人?若无王荆公变法,积攒钱粮,又何来熙宁开边?”
“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非,是刻舟求剑;以昨日之功,盖今日之过,亦是缘木求鱼。我等今日既学了陛下此法,便该公允论之!”
“你!”
眼看两人就要吵得动起手来,一旁的众人连忙拉住劝架。
但这场争论,也让周围的翰林们陷入了沉思。
是啊,宋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积重难返。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才开出的一剂猛药。
那么……我大明呢?
众人思绪纷纷,顿时这个角落便安静了下来。
而另一个角落,黄景昉、张维机等人则围在一起,讨论着更实际的问题。
“还好,还好方才没冲动上去答陛下最后一问。”张维机心有余悸地拍着胸口,“不然,现在怕是已贻笑大方了。”
“谁说不是呢?”黄景昉苦笑道,“这传统策论如今已成废纸了,陛下是一份不看,只看经世公文啊。”
张维机接过话头,“谁说不是呢?大家之前还以为这经世公文是薛国观所创的。”
“可今日看来,这所谓薛经世不过也是鹦鹉学舌而已。”
“陛下不爱名望,倒是让薛国观凭空赚了好大名声。”
项煜愁眉苦脸地道:“可是,我等翰林,平日只与故纸堆为伍,不掌事权,这经世公文,又该从何写起?总不能闭门造车吧?”
“那就去问,去查!”倪元璐不知何时已从隔壁摊子走了过来,他目光炯炯,掷地有声,“我等身在翰林,清闲无事,又不是无口无脚,难道还怕弄不明白吗?”
“六部衙门就在左近,各位同僚同年,总有相熟的,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还怕写不出东西来?”
一番话,说得项煜面红耳赤,众人也尴尬地闭口不谈。
不是……你这样站在道德高地上扫射,我们还怎么聊天?
话题终结者倪元璐对此毫无所觉,顶着个乌青眼眶左右看了看,又朝着另一个扎堆讨论的摊子冲去。
……
齐心孝没有参与到任何一场讨论之中。
他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穿过喧闹的人群,回到了自己那被书堆三面合围的桌案前。
同僚们的争论,无论是关于治学方法,还是关于经世公文,在他听来,都隔着一层,未到根本。
陛下今日抛出的这一切,真的只是为了开一种新的治学风气吗?
他不信。
这位新君的心思,比东海还要深。
齐心孝烦躁地在书堆里翻找着,书册被他弄得哗哗作响。
终于,他的手指触到了一本熟悉的硬质封皮。
——《管子韩非子合刻本》。
他匆匆抽出,一目十行地掠过,指尖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终于,他翻到了《五蠹篇》。
齐心孝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其中几行字上,手指也随之放了上去,忍不住低低地念出声来,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秘密的颤抖。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新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果然,果然是如此!
齐心孝只觉得一道电光在脑海中炸开,瞬间照亮了所有的迷雾!
什么王安荆学,什么永嘉事功,都错了!
陛下此论,其根源,分明是发自两千年前的韩非之论!
是法家之论!
齐心孝“啪”的一声合上书本,将它胡乱塞回书堆之中,怔怔地望着窗外,胸口剧烈起伏。
他缓缓回头,看向那些还在为王安石的功过吵得面红耳赤的同僚们,眼神微微眯起,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
那么,只有我发现了吗?
不。
齐心孝的脑海中闪过那个上交了永嘉学派奏疏的人。那个人,或许也发现了。
可是,韩非子此人,兼贵术、法。
陛下既然取了法家之骨,难道……会不取其术吗?
这个念头如同一条冰冷的毒蛇,顺着他的脊椎一路向上,让他忍不住打了个激灵。
他猛地摇了摇头,不敢再往下深想。
摊开一张雪白的宣纸,齐心孝开始缓慢地研墨。
墨锭在砚台上画着圈,发出沙沙的声响,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平复。
上一个问题,他已失了先机。
这一个问题,他绝不能再错过!
“大明如今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答?
耳边,同僚们的讨论声还在继续,断断续续地传来。
“定是吏治!官场腐败,百病之源!”
“非也!分明是人心!士无廉耻,民无信义,人心坏了,国将不国!”
“依我之见,皆是财税与九边!天下之膏血,尽入边将之筵席,焉能不乱!”
齐心孝再次摇了摇头。
不对,都不对。
这样去答,只会再一次落入陛下的陷阱之中。
这位新君,从来不是在等一个答案。
他每一次提问,都早已准备好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而他齐心孝!
这一次,一定能找到那个藏在水面之下的真正答案!
齐心孝的眼中,重新燃起了自信的光芒,他提起饱蘸墨汁的毛笔,悬于纸上。
……
申时。
西斜的太阳将翰林院的影子拉得老长。
院中的喧嚣终于随着下值的钟声而散去,各房的官员们收拾好东西,陆陆续续地结伴回家,路上依旧在讨论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齐心孝瘫坐在冰冷的座椅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他面前的白纸上,依旧空无一字。
他苦思了整整一个下午,想到头疼欲裂,却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韩非子的五蠹篇,大明读过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可这两千年来,除了这位陛下,又有谁从中断出了这等石破天惊的治学之法?
有些事情,说穿了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可要捅破这层纸,却不知需要多少的幸运与功力。
齐心孝心事重重地站起身,随着人流向外走去。
要不,还是算了吧?
学那些同僚,寻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六部找人问问,老老实实写一篇关于吏治或是财税的经世公文?
可他素来不喜交际,性子孤僻,一时之间,竟想不起自己认识哪个六部的官员。
况且如今人人都想着乘此玄风,不是至交亲朋,又哪里会真的倾囊相授?
齐心孝举棋不定,心里乱作一团,竟连有人在身后叫他都没听见。
“齐编修,齐编修!”
好几声清脆的呼唤,才将他从纷乱的思绪中惊醒。
他回过头,看到一名眉清目秀的小太监,正站在不远处,对他笑着。
几乎只是瞬间,齐心孝便意识到了什么。
他的心脏,毫无征兆地、却又无比猛烈地跳动起来,一股热血直冲头顶,让他微微有些眩晕。
果然,只见那小太监快步上前,对他恭敬地拱手一礼,脸上笑意盈盈。
“齐编修,陛下唤你入宫,可快些随我来吧。”
压抑了一整日的激动与期盼在这一刻尽数爆发,齐心孝几乎是下意识地就要迈步前行。
“齐编修,”那小太监却没动,只是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您的口罩呢?”
齐心孝猛地一怔,恍然大悟。
他急匆匆地拱手道:“还请公公稍待!”
说罢,转身就往翰林院里跑。
他一路小跑回到自己桌案前,从一本书下抄出那个物事,临到院门口时,又猛地停住脚步。
他深吸几口气,抚平了官袍上的褶皱,这才重新装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缓步走了出去。
小太监见他出来,只是笑了笑,并不点破,转身道:“跟我来吧。”
……
齐心孝默默地跟在小太监身后,踏在光滑的宫砖上,一路上心中千回百转。
是自己那篇论王安石的策论,入了陛下的眼吗?
是了!一定是了!
陛下欲开新政,欲革世风,纵然明面上为了安抚朝臣,不能公开为王安石翻案,但私下里,终究是认可自己这种“以史为鉴,求解当代”的思路的。
而且也确实只有自己这篇王公之论,才最为接近陛下的法家之论。
自己这一步棋,确实是押对了宝!
只是……那位上呈了永嘉事功策论的人呢?他是否也被召见了?
齐心孝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通往乾清宫的甬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空旷悠长,除了偶尔出现的,躬身洒扫的火者以外,再无旁人。
……
不多时,乾清宫遥遥在望。
还未到殿前,齐心孝便远远望见两个青色官袍的身影,正静静地立在殿前台阶下。
怎么是两个人?
他心中虽有疑惑,脚步却未停,径直走了过去。
许是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其中一个身影先转了过来。
此人眼角处的乌青即便敷了粉,也依然显眼。
他看到齐心孝,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对他拱了拱手。
齐心孝也笑了起来,快走几步上前,同样拱手回礼:“玉汝兄,我还道是谁,原来是你在此!”
另一名青袍官儿听到动静,终于也转过身来。
当看清此人面容的瞬间,齐心孝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而那人,在看到齐心孝时,显然也是一愣,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瞬间凝聚起来。
两人谁也没有说话,只是隔着几步的距离,不约而同地拱了拱手。
——原来是你x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