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巴老为《忠犬八公》写读后感(求订
第129章 巴老为《忠犬八公》写读后感(求订阅!)
今天下午临近下班之后,巴金先生在《收获》杂志收到了陈浮生从京城寄来的小说,他没有留着明天再看,而是直接带回了家。
回来之后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女儿李晓琳虽然已婚,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加上亲情羁绊,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和父亲住在一起。
至于巴金先生的爱人,早在1972年就已经过世了。
他还有个儿子,叫李晓堂,此时还在复旦大学念书。
“爸,吃饭……了。”
见家里阿姨做好了饭菜,父亲还没有从书房里出来,李晓琳知道这种情况的话,父亲又是太过专注而忘了时间,于是想要提醒一下。
结果刚推开书房门,看着书桌背后看小说看得泪流满面的父亲,她直接傻眼了。
从小到大的记忆中,这样的画面,好像也是屈指可数的。
“爸,您没事吧?”在原地愣了两秒过后,李晓琳带着对父亲的关心和对小说的好奇问道。
巴金先生摘下眼镜,直接用衣袖擦了擦眼泪,然后才对着在这过程中去拿了毛巾来给他的女儿摇了摇头道:
“没事。”他接过女儿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接着说道:“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作品了,一时有些情绪失控,让晓琳你看笑话了。”
“看小说感动是很正常的,而且爸爸我比你还感性,您都这样了,那我待会儿不也得涕泪横流啊,所以我又怎么好意思笑话您呢。”
“哈哈哈,这倒也是。”巴金先生继续道:“你是来叫我吃饭的是吧?”
不等女儿回答,巴金先生又道:“我现在还在小说的情绪里,没什么胃口,你们先吃,我想借着这股子劲,给浮生同志的这部《忠犬八公》写一部读后感。”
“那您可以少吃一点……”李晓琳虽然劝了,但是心里也清楚父亲的脾气,知道多半是没什么用的。
等女儿出去后,巴金先生又拿起了《忠犬八公》,这次他只是粗浅的过了一遍,然后提笔,在笔记本上写道:
“今日读了浮生同志的新作《忠犬八公》,掩卷时,女儿正好进来提醒我开饭了,而我抬手时却发现视线模糊,一摸脸颊,原来早已泪流满面。”
“关于我和浮生同志的这边小说的‘缘分’,还要从上个月在京城说起……那会儿浮生同志刚拍完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他还邀请我后面有空去看他的电影看片会,可惜看片会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上海了,甚惋惜!”
“那次见面我和浮生同志探讨了许多写作的技巧,也交流了不少创作的心得,聊完我劝他赶紧创作新小说,也夹带了一点私心,希望他写完之后投稿给我们《收获》杂志。今天下午收到浮生同志从京城寄来的小说时,我还挺意外的,因为没想到他这么快就真把新小说写出来了。”
“眼下小说我已经读完了,心中感触颇多,也打算为其写一篇‘读后感’。”
“这篇小说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是却以一只叫‘八公’的田园犬的视角,将‘忠诚’两个字写得入木三分,感人肺腑,尤其是阅历越丰富的人,可能读到这篇小说时的后劲反而越大,因为它会情不自禁的勾起你的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关于‘情’与‘守’的感动回忆。”
“小说的前半段刻画得很温馨,从小说里的主人翁将受伤的小狗捡回来悉心照顾,到这只小狗跟着主人上下班,在车站门口静静等候,用它毛茸茸的脑袋蹭过主人的手心,用尾巴摇出满心的欢喜……这些细碎的日常,铺垫了小说前半段美好而温暖的基调。”
“后面主人意外离世了,八公依旧天天守在在火车站前等着它的主人出现,直到老死……这份跨越物种的感情,它不掺杂任何的杂质,却是将忠诚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篇小说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或许已经模糊的东西——对情感的珍视,对承诺的坚守,对纯粹的向往。八公不是什么被神化的哮天犬,它只是一只我们日常生活里很常见的田园犬,但是它用一生践行了陪伴的意义,而这份意义,恰好也是最珍贵的人间温情。”
“再次感谢浮生同志,感谢他用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提醒我们对‘善良’‘陪伴’‘守候’‘坚持’‘关爱动物’的感知。希望这篇《忠犬八公》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读到,也祝愿我们大家都能像小说里的八公一样,守住心中那份纯粹的温暖与美好!”
“——写于1981年9月18日,家中书房,巴金。”
写完,巴金放下笔,注意到女儿已经在门口来‘催’了他好几次,终于起身道:“别催了别催了,我马上就来。”
李晓琳闻言,走进书房盯着那本《忠犬八公》道:“那爸,这小说……可以给我看了吧?”
“呵呵,原来你是关心这个啊,拿去吧,拿去吧……”巴金这会儿心情好,也就和女儿开了句玩笑。
“才不是呢,我也关心爸你的身体好不好?”
李晓琳接过小说,同时说道:“当然,这个也是顺带的。”
“好好好,你慢慢看吧,我去吃饭喽。”
巴金说完,忽的想起了什么,赶紧又道:“对了晓琳……”
“怎么了爸?”
“那个,明天早上我要去政府开个会,你去了杂志社通知一下大家,我们的十月份的杂志用这篇小说当头版。”
“啊?可是十月份的杂志内容已经确定了呀。”
“可以推到下个月。”
“好吧,您是主编,您说了算。”
不过这样一来,李晓琳对于手里的这篇小说又更加好奇了几分。
良久,巴金先生听到隔壁传来的抽泣声,嘴角也忍不住带起了一丝弧度。
……
京城,电影局。
带着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前往这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展的吴天鸣已经回来了。
并非颗粒无收,他这部电影的海外版权,也卖了12万美元。
虽然比起陈浮生五月份创造的700万美元比起来,这12万美元好像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拿和其他创汇的单位相比,这一部电影就已经可以排在中游了。
“恭喜啊吴导。”
“唉,去的时候,我真担心无人问津,好在总算是有点收获,没有辜负陈导你的推荐,不过和陈导你的电影创造的外汇比起来,我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
这话陈浮生不好接,好在石副局长站出来帮他打了个圆场:“吴导也不一定非要和小陈的电影比,眼下我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大量外汇的时候,12万美元也不少了,你想想他们服装厂要卖多少件衣服才能赚到12万美元呢?”
吴天鸣点点头道:“那倒也是,咱中国导演虽然多,但是也就只有一个陈浮生。”
“哈哈哈,是的,没错。”
“……”
陈浮生苦笑着摇了摇头,不过虽然被大家打趣了,但这也算是夸他了吧!
下班后,陈浮生回到家,媳妇就给了他一个惊喜……
(本章完)
今天下午临近下班之后,巴金先生在《收获》杂志收到了陈浮生从京城寄来的小说,他没有留着明天再看,而是直接带回了家。
回来之后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女儿李晓琳虽然已婚,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加上亲情羁绊,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和父亲住在一起。
至于巴金先生的爱人,早在1972年就已经过世了。
他还有个儿子,叫李晓堂,此时还在复旦大学念书。
“爸,吃饭……了。”
见家里阿姨做好了饭菜,父亲还没有从书房里出来,李晓琳知道这种情况的话,父亲又是太过专注而忘了时间,于是想要提醒一下。
结果刚推开书房门,看着书桌背后看小说看得泪流满面的父亲,她直接傻眼了。
从小到大的记忆中,这样的画面,好像也是屈指可数的。
“爸,您没事吧?”在原地愣了两秒过后,李晓琳带着对父亲的关心和对小说的好奇问道。
巴金先生摘下眼镜,直接用衣袖擦了擦眼泪,然后才对着在这过程中去拿了毛巾来给他的女儿摇了摇头道:
“没事。”他接过女儿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接着说道:“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作品了,一时有些情绪失控,让晓琳你看笑话了。”
“看小说感动是很正常的,而且爸爸我比你还感性,您都这样了,那我待会儿不也得涕泪横流啊,所以我又怎么好意思笑话您呢。”
“哈哈哈,这倒也是。”巴金先生继续道:“你是来叫我吃饭的是吧?”
不等女儿回答,巴金先生又道:“我现在还在小说的情绪里,没什么胃口,你们先吃,我想借着这股子劲,给浮生同志的这部《忠犬八公》写一部读后感。”
“那您可以少吃一点……”李晓琳虽然劝了,但是心里也清楚父亲的脾气,知道多半是没什么用的。
等女儿出去后,巴金先生又拿起了《忠犬八公》,这次他只是粗浅的过了一遍,然后提笔,在笔记本上写道:
“今日读了浮生同志的新作《忠犬八公》,掩卷时,女儿正好进来提醒我开饭了,而我抬手时却发现视线模糊,一摸脸颊,原来早已泪流满面。”
“关于我和浮生同志的这边小说的‘缘分’,还要从上个月在京城说起……那会儿浮生同志刚拍完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他还邀请我后面有空去看他的电影看片会,可惜看片会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上海了,甚惋惜!”
“那次见面我和浮生同志探讨了许多写作的技巧,也交流了不少创作的心得,聊完我劝他赶紧创作新小说,也夹带了一点私心,希望他写完之后投稿给我们《收获》杂志。今天下午收到浮生同志从京城寄来的小说时,我还挺意外的,因为没想到他这么快就真把新小说写出来了。”
“眼下小说我已经读完了,心中感触颇多,也打算为其写一篇‘读后感’。”
“这篇小说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是却以一只叫‘八公’的田园犬的视角,将‘忠诚’两个字写得入木三分,感人肺腑,尤其是阅历越丰富的人,可能读到这篇小说时的后劲反而越大,因为它会情不自禁的勾起你的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关于‘情’与‘守’的感动回忆。”
“小说的前半段刻画得很温馨,从小说里的主人翁将受伤的小狗捡回来悉心照顾,到这只小狗跟着主人上下班,在车站门口静静等候,用它毛茸茸的脑袋蹭过主人的手心,用尾巴摇出满心的欢喜……这些细碎的日常,铺垫了小说前半段美好而温暖的基调。”
“后面主人意外离世了,八公依旧天天守在在火车站前等着它的主人出现,直到老死……这份跨越物种的感情,它不掺杂任何的杂质,却是将忠诚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篇小说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或许已经模糊的东西——对情感的珍视,对承诺的坚守,对纯粹的向往。八公不是什么被神化的哮天犬,它只是一只我们日常生活里很常见的田园犬,但是它用一生践行了陪伴的意义,而这份意义,恰好也是最珍贵的人间温情。”
“再次感谢浮生同志,感谢他用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提醒我们对‘善良’‘陪伴’‘守候’‘坚持’‘关爱动物’的感知。希望这篇《忠犬八公》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读到,也祝愿我们大家都能像小说里的八公一样,守住心中那份纯粹的温暖与美好!”
“——写于1981年9月18日,家中书房,巴金。”
写完,巴金放下笔,注意到女儿已经在门口来‘催’了他好几次,终于起身道:“别催了别催了,我马上就来。”
李晓琳闻言,走进书房盯着那本《忠犬八公》道:“那爸,这小说……可以给我看了吧?”
“呵呵,原来你是关心这个啊,拿去吧,拿去吧……”巴金这会儿心情好,也就和女儿开了句玩笑。
“才不是呢,我也关心爸你的身体好不好?”
李晓琳接过小说,同时说道:“当然,这个也是顺带的。”
“好好好,你慢慢看吧,我去吃饭喽。”
巴金说完,忽的想起了什么,赶紧又道:“对了晓琳……”
“怎么了爸?”
“那个,明天早上我要去政府开个会,你去了杂志社通知一下大家,我们的十月份的杂志用这篇小说当头版。”
“啊?可是十月份的杂志内容已经确定了呀。”
“可以推到下个月。”
“好吧,您是主编,您说了算。”
不过这样一来,李晓琳对于手里的这篇小说又更加好奇了几分。
良久,巴金先生听到隔壁传来的抽泣声,嘴角也忍不住带起了一丝弧度。
……
京城,电影局。
带着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前往这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展的吴天鸣已经回来了。
并非颗粒无收,他这部电影的海外版权,也卖了12万美元。
虽然比起陈浮生五月份创造的700万美元比起来,这12万美元好像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拿和其他创汇的单位相比,这一部电影就已经可以排在中游了。
“恭喜啊吴导。”
“唉,去的时候,我真担心无人问津,好在总算是有点收获,没有辜负陈导你的推荐,不过和陈导你的电影创造的外汇比起来,我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
这话陈浮生不好接,好在石副局长站出来帮他打了个圆场:“吴导也不一定非要和小陈的电影比,眼下我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大量外汇的时候,12万美元也不少了,你想想他们服装厂要卖多少件衣服才能赚到12万美元呢?”
吴天鸣点点头道:“那倒也是,咱中国导演虽然多,但是也就只有一个陈浮生。”
“哈哈哈,是的,没错。”
“……”
陈浮生苦笑着摇了摇头,不过虽然被大家打趣了,但这也算是夸他了吧!
下班后,陈浮生回到家,媳妇就给了他一个惊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