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出一本中文系教科书?(5.4k)
魔都一如既往的繁荣。
金雨澄201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的《繁》获得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他把60-90年代的上海的描述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几句话,许成军至今还记得。
“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如果不相信,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迭迭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如海。”
“六十年代广播,是纶音玉诏,奉命维谨,澹雅胜繁华,之后再现‘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
“八十年代,上海人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两层结构,进贤路也是一样……
魔都为什么繁荣?
后世有人认为。
秘诀之一是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魔都生活”标签,让你觉得贴上这个标签自己就到了更好的层次,生活都带了滤镜。
这个标签和“美国梦”的作用类似,就是吸引认不清自己真实层次的外地年轻人来这儿,用他们的青春为大城市的资产增值。
当然也只是玩笑之语,魔都繁背后的是国家政策和天然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
这个年代的魔都虽然朴素,但是比别的城市还是强的不知凡几。
应接不暇的景象让许晓梅迷了眼。
连番不断地感慨:大城市真不一样~
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人在上学和刚工作时没意识到一点: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很昂贵的,在魔都更是如此,大多数人负担不起。
区别只在于,男性会更早看清现实退出,而女性会有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在七十年代已有体现,不算明显,但在21世纪尤甚。
好在许晓梅有他哥。
《红绸》完稿36万字。
发表后将得稿酬2880元,在这个万元户凤毛麟角的年代,着实是一笔巨款。
上海的侨汇房也买的起十来平了
至于其他房子,那就办法不太多了。
毕竟1979年还不构成面向大众的市场化商品房市场。
80年起才逐步扩大至部分职工优惠购房等试点。
1979年的初秋,晨雾还没散尽,复旦大学的校门就透出了几分热闹。
许晓梅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刚走到邯郸路校门口。
就见朱红色门楣上“复旦大学”四个鎏金大字被露水润得发亮。
门前的柏油路上,叮铃作响的永久牌自行车排成长队,车把上挂着印着“上海轻工业局”字样的网兜,里面装着搪瓷脸盆与碎被褥。
这是家长骑着车送新生报到的队伍。
一副充满年代感的开学画面跃然纸上。
“哥,你以后就要在这上学啦~”
“是啊,你以后努力,争取也来这上学!”
“那好难啊~”
“我还是想学服装设计!”
“我想考魔都纺织工学院~”
傍边路过的年轻学生和家长们听到后善意地笑笑,纷纷给小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那可是好学校,小姑娘要加油啊!”
“一定~”
许晓梅在合肥的时候和一帮女作家混的不错,尤其是菡子格外的喜欢这个热闹的小丫头,听说许晓梅想要考服装设计专业。
于是大伙一琢磨给他推荐了个上海纺织工学院。
也就是以后得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这丫头显然是记住了。
“好好好!等你学好了,哥以后得衣服都交给未来的大设计师设计~”
“没问题~哥,复旦大学好热闹啊!”
“马上开学了,这是学校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了。”
1979年,秋季新生报到与老生返校多在 9月上旬,复旦大学作为重点高校,办学节奏与全国主流保持同步。
今年开学时间定为9月5日。
也是因为这时候没有国庆中秋长假调休影响,开学时间相对固定,不会过早或过晚。
眼下虽然还没有步入9月,但是上海的学生以及附近相对大一些的城市的学生已经提前来到了复旦大学报道。
许成军看着倒是新鲜。
一边回应这许晓梅问东问西,一边四处看着这个充满活力和年代感的校园。
时间和时代的交错和割裂感十分强烈。
偶尔有戴着复旦校徽的复旦学生向许成军和许晓梅招呼道:“同学,哪个学院的新生,需要帮忙嘛?”
许成军笑着摇手。
被拒绝的小姑娘、小伙子也不觉得尴尬。
还偷偷的回头看着许成军。
有的还小心和同伴议论:“这个学弟长的真好看。”
“是啊,感觉跟身边的男同学不太一样呢~”
“也不知道是哪个学院的?”
“我觉得是我们外文系的~”
“怎么的,方便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哪有,你别瞎说!外文系的一般会打扮一些嘛!”
虽然ai一出,小语种地位不如狗。
但是在这个年代还是很高贵的专业。
毕竟有机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嘛~
不过,别管专业,应该说这个年代只要是个大学生就是个宝贝。
这一路这种事发生不少,哪个年代的人都缺不了颜狗。
该说不说,许家的基因真的不错。
哥三出落的都十分喜人。
尤其是许成军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衫和西裤皮鞋,加上微长且稍微打理过的三七分。
颇有几分斯文败类的感觉。
最特殊的还是他与年龄不符的稳重、和时代不符的锐利气质。
着实吸引人眼球。
一旁的许晓梅也好看极了。
她穿着用二哥许成军带回来的的确良布自己做的裙子。
也是十分吸睛。
走到校门口的公告栏。
前围满了人,泛黄的牛皮纸上用毛笔写着各系报到点。
中文系在第一教学楼 103室,数学系在第三宿舍旁的平房,化学系的牌子旁还画了个小小的烧杯记号。
穿蓝色劳动布褂子的男生踮着脚在名单上找自己的名字。
梳着麻辫的女生则攥着卷边的录取通知书,小声向戴老镜的老师打听“dormitory(宿舍)”的发音。
那是刚从广播里学的英文词。
许晓梅笑着说:“哥,你是不是要去这报道?”
“不是,这是本科报道的,一会去知青楼带你临时入住,不过先要找师兄问一下报道手续,正好也得带着你拜访一下他。”
许成军自己也有问题。
他开学要跟一个学期大一新生的课程。
所以他还不知道自己到时候应该如何报道。
以及是这半年跟研究生住还是本科生住他也不知道。
听起来很乱?
确实乱。
非常乱。
但这并非人为管理失误,而是历史破坏后的“重建阵痛”。
旧体系已破,新体系需在快速恢复招生、满足社会需求、适配改革开放的多重压力下搭建。
制度、师资、资源的短板相互迭加,最终形成了当时高等教育管理混乱的普遍感知。
这种情况在 198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法》出台、师资补充、资源投入增加,才逐步得到改善。
通往宿舍区的路上,梧桐树影斑驳地落在“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横幅上,横幅边角用浆糊粘在树干上,被风吹得轻轻晃动。
几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生扛着“中文系迎新队”的木牌,帮新生拎着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
嘴里念叨着“从这里走,三舍刚翻修过,比我们去年住的漏雨宿舍强多了”。
许成军莞尔,记得前世往往是他毕业了学校就通地铁、修篮球场.
根据经验,大概率毕业之后学校往往都会变得更好。
这是学生们不分年代的普遍的感知。
偶尔有推着二八自行车的教授经过,车后座绑着厚厚的各式书籍。
车铃响过,会笑着对扎堆的学生说“开学第一课要准时到,别迟到”。
食堂门口的空地上,临时搭起的粥棚正冒着热气,铝制的大桶旁摆着一摞粗瓷碗,穿白围裙的师傅用大铁勺舀着米粥,对排队的学生喊“慢慢来,都有份”。
有新生捧着碗蹲在梧桐树下,就着母亲煮的茶叶蛋喝粥,抬头能看见教学楼的窗户里,已经有老师在擦黑板,白色的粉笔灰落在阳光里,像撒了一把细雪。
远处的篮球场边,几个男生正组装新买的篮球架,铁皮篮板上还沾着出厂时的蓝色包装纸。
他们时不时停下来,朝校门口的方向张望。
看着许成军带着许晓梅过来,还会故意的摆出一个帅气的姿势。
路过的同学小声议论。
今天会有从云省、黑省回来的“老三届”同学,那些人带着行李,也带着不一样的故事,要和他们一起,在这个秋天重新走进课堂。
这也是时代的特殊印记。
1977年才恢复高考,1979年是恢复后的第 3年,招生流程,如命题、录取标准、考生资格审核仍在试错调整。
1978-1979年存在“应届生与往届生(如上山下乡知青、在职人员)混招”,考生年龄、学历背景差异极大,学校在分班、教学进度适配上面临巨大困难。
雾气渐渐散去,阳光把校园照得透亮。
报到处的钢笔在登记表上划过,自行车的铃声在林荫道里回荡,偶尔还有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问“图书馆怎么走”。
许成军在好奇这个时代的大学。
许晓梅在好奇这个大学的时代。
——
复旦中文系办公楼下的梧桐树正落着秋黄。
许成军带着许晓去知青楼办了入住,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仙舟馆(中文系楼宇)。
许成军背着帆布包,模样潇洒极了。
这次来和上次来的心情可就是截然不同了~
身后的许晓梅攥着他衣角,辫梢还沾着火车站的煤烟。
刚迈上台阶,就听见二楼传来有些熟悉的嗓门:“许成军!你再晚来两天,我都要去凤阳逮你了!”
许成军抬头一看,竟是王水照。
他“大惊失色”:“王教授,我在您这还有欠债?”
“废话!”
“之前说好了一起做‘学术谱系图’的研究不是?”
许成军真脑袋一懵,最近事太多,真把这个给忘了。
啥玩意谱系图?
王水照看他德行,知道他是忘了:“你在面试时候挥斥方遒说的‘学术谱系图’?你自个忘了?”
许成军讪讪笑道:“那哪能忘?”
“最近写个长篇小说,脑子都有点不够用了,等开学忙完,就去找您~”
“得得得,快去找你章大师兄去吧。”
“对了,你对学生写作的见解,我建议你也写一篇论文,对现在的学生很有好处,对你自己也有好处。”
王水照身子埋回去一半,又折回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说不定能以此出个中文系教科书。”
教科书?
像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像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还是像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这事许成军觉得真可以干,德勒与范多伦之作被公认为方法论基石,长期作为阅读教学与通识读物使用。
但是这个年代还没有在国内流传,内容也不完全适合国内的小说。
至于福斯特的书2015年才写出来。
有门~
王水照说完也不理会许成军俩人,留下句:“章教授在屋,赶紧去吧!”
章培横敞着办公室门。
他见敲门的是许成军,立刻翻出张泛黄的信纸,把信纸往桌上一拍。
“你小子倒会使唤人,一封信托我办三件事,图书馆临时工、宿舍床位、还得盯着你的学习进度——当我是你家管家?”
“那哪敢!”
许成军忙笑着翻出凤阳鼓谱和带的土特产递过去。
“章师兄,这可是我跑遍公社才找着的老谱子,您研究民间文学用得上。”
章培横面色稍霁,目光看向许成军。
许成军笑着摊摊手:“晓梅,快谢谢章教授。”
“你的事,多亏了章师兄~”
许晓梅赶紧鞠躬:“谢谢章教授,我一定好好干活,不耽误看书。”
她虽然在家天不怕地不怕,但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教授。
还是有些拘谨。
章培横斜睨她一眼,心里寻思:这一家子人长的倒是都怪好的。
他指了指墙角的藤椅:“坐。图书馆的事妥了,明天直接找刘雨梅刘主任,说是我安排的。三楼社科区,活儿不重,就是登记借书还书,空闲时能翻架上的书,你也能自己学学习。”
说着说着他也笑了,爱屋及乌嘛。
“这比你在纺织厂三班倒强吧?”
1979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实行“馆—组室”两级管理,设置办公室、采编组、流通组、期刊组与内部资料室。
采编—流通—期刊—内参四线并行,面向师生提供分类借阅与多类型阅览室服务。
把许晓梅在流通组,还在社科区,显然是个美差。
许晓梅眼睛亮了,忙点头:“强!强太多了!”
“知道就好。”
章培横话锋一转,看向许成军,眉头皱起来。
“说吧,为啥九月开学,你八月底才到?家里事就那么多?”
许成军摸了摸鼻子:“送大哥归队,又参加个安徽的青创会,还赶了篇投稿——《清明》创刊号约的,第一篇长篇就发那。”
“《清明》创刊号?”
章培横猛地坐直,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洒了,他中文系教授肯定听过《清明》创刊的消息。
《清明》啥地位?
比《收获》略有不如,但是差的不算多。
关键是创刊号这东西他太懂了啊!
你一个20岁的小年轻何德何能在创刊号上发文章啊!
何德何能啊!!
“对啊,陈邓科太热情了,本来不是很想给,想投《收获》的~”
许成军摊摊手。
我也不想装的,你非得问嘛,师兄!
章培横翻了个白眼:“什么时候写的长篇?”
许成军简要的讲了下大哥回家的经过以及创作的思路和写作的手法。
一旁的许晓梅看着许成军满眼小星星。
章培横沉默良久:“你大哥好样的,这篇小说发表了,样刊给我拿来看看,记得也给先生来一份。”
“他平生最欣赏有气节的人。”
“那肯定要先给先生和师兄过目。”
沉默半天。
章培横也盯着许成军看了半晌,突然笑出声,“行啊你,刚考上研究生就搞大动作!”
许成军有成就,他如何不开心。
他起身从书架抽了本《文心雕龙注》,往许成军怀里塞:“这是先生给你的,让你开学前先啃完。研究生课表我放桌上了。别迟到——迟到一次,罚抄《楚辞》一篇。”
许晓梅在旁边听得咋舌,悄悄拽许成军的袖子,嘴型比划“好严”。
章培横眼尖瞥见,哼了声:“严才好!你二哥当年面试时辩论的劲儿呢?别到了复旦就松垮!”
许成军接过课表:“师兄,我那篇论文怎么样了?”
“放心,先生盯着呢,出不了幺蛾子。”
章培横顿了顿,突然笑道,“具体的事,一会你去找先生,让他给你讲吧!”
“不过你也有心理准备,文章嘛,发出来肯定有人挑刺?”
“去年有教授批我论文‘离经叛道’,现在不照样当教材。”
许成军刚要说点什么,章培横直接指着门:“行了,赶紧去宿舍收拾。晓梅住职工宿舍306,明天早上八点图书馆报到!”
“那我呢?”
“你?跟大一新生一起住去,宿舍安排好了。”
许成军:啊?
真要跟“学弟们”一起住啊~
这事还真不怪章培横不让他去研究生宿舍。
实际上,这一年的复旦研究生还需要住临时周转房。
1979年全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仅 2.3%,高校人均经费不足100元。
部分学校连教室、宿舍都无法保障。
复旦算好的了。
能住上宿舍,都算是章培横给他的优待了~
许成军无奈,但也无所谓,跟谁住不是住,实在不行到时候出去租个房子咯~
用处大着呢。
刚从仙舟馆出来,许成军就见到了一个这两天“最不想见”的人?
“成军同志,信呢?”
苏曼舒笑的很温柔。
许晓梅有点奇怪
怎么觉得9月的天有点凉了。
(本章完)
魔都一如既往的繁荣。
金雨澄201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的《繁》获得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他把60-90年代的上海的描述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几句话,许成军至今还记得。
“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如果不相信,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迭迭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如海。”
“六十年代广播,是纶音玉诏,奉命维谨,澹雅胜繁华,之后再现‘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
“八十年代,上海人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两层结构,进贤路也是一样……
魔都为什么繁荣?
后世有人认为。
秘诀之一是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魔都生活”标签,让你觉得贴上这个标签自己就到了更好的层次,生活都带了滤镜。
这个标签和“美国梦”的作用类似,就是吸引认不清自己真实层次的外地年轻人来这儿,用他们的青春为大城市的资产增值。
当然也只是玩笑之语,魔都繁背后的是国家政策和天然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
这个年代的魔都虽然朴素,但是比别的城市还是强的不知凡几。
应接不暇的景象让许晓梅迷了眼。
连番不断地感慨:大城市真不一样~
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人在上学和刚工作时没意识到一点: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很昂贵的,在魔都更是如此,大多数人负担不起。
区别只在于,男性会更早看清现实退出,而女性会有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在七十年代已有体现,不算明显,但在21世纪尤甚。
好在许晓梅有他哥。
《红绸》完稿36万字。
发表后将得稿酬2880元,在这个万元户凤毛麟角的年代,着实是一笔巨款。
上海的侨汇房也买的起十来平了
至于其他房子,那就办法不太多了。
毕竟1979年还不构成面向大众的市场化商品房市场。
80年起才逐步扩大至部分职工优惠购房等试点。
1979年的初秋,晨雾还没散尽,复旦大学的校门就透出了几分热闹。
许晓梅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刚走到邯郸路校门口。
就见朱红色门楣上“复旦大学”四个鎏金大字被露水润得发亮。
门前的柏油路上,叮铃作响的永久牌自行车排成长队,车把上挂着印着“上海轻工业局”字样的网兜,里面装着搪瓷脸盆与碎被褥。
这是家长骑着车送新生报到的队伍。
一副充满年代感的开学画面跃然纸上。
“哥,你以后就要在这上学啦~”
“是啊,你以后努力,争取也来这上学!”
“那好难啊~”
“我还是想学服装设计!”
“我想考魔都纺织工学院~”
傍边路过的年轻学生和家长们听到后善意地笑笑,纷纷给小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那可是好学校,小姑娘要加油啊!”
“一定~”
许晓梅在合肥的时候和一帮女作家混的不错,尤其是菡子格外的喜欢这个热闹的小丫头,听说许晓梅想要考服装设计专业。
于是大伙一琢磨给他推荐了个上海纺织工学院。
也就是以后得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这丫头显然是记住了。
“好好好!等你学好了,哥以后得衣服都交给未来的大设计师设计~”
“没问题~哥,复旦大学好热闹啊!”
“马上开学了,这是学校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了。”
1979年,秋季新生报到与老生返校多在 9月上旬,复旦大学作为重点高校,办学节奏与全国主流保持同步。
今年开学时间定为9月5日。
也是因为这时候没有国庆中秋长假调休影响,开学时间相对固定,不会过早或过晚。
眼下虽然还没有步入9月,但是上海的学生以及附近相对大一些的城市的学生已经提前来到了复旦大学报道。
许成军看着倒是新鲜。
一边回应这许晓梅问东问西,一边四处看着这个充满活力和年代感的校园。
时间和时代的交错和割裂感十分强烈。
偶尔有戴着复旦校徽的复旦学生向许成军和许晓梅招呼道:“同学,哪个学院的新生,需要帮忙嘛?”
许成军笑着摇手。
被拒绝的小姑娘、小伙子也不觉得尴尬。
还偷偷的回头看着许成军。
有的还小心和同伴议论:“这个学弟长的真好看。”
“是啊,感觉跟身边的男同学不太一样呢~”
“也不知道是哪个学院的?”
“我觉得是我们外文系的~”
“怎么的,方便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哪有,你别瞎说!外文系的一般会打扮一些嘛!”
虽然ai一出,小语种地位不如狗。
但是在这个年代还是很高贵的专业。
毕竟有机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嘛~
不过,别管专业,应该说这个年代只要是个大学生就是个宝贝。
这一路这种事发生不少,哪个年代的人都缺不了颜狗。
该说不说,许家的基因真的不错。
哥三出落的都十分喜人。
尤其是许成军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衫和西裤皮鞋,加上微长且稍微打理过的三七分。
颇有几分斯文败类的感觉。
最特殊的还是他与年龄不符的稳重、和时代不符的锐利气质。
着实吸引人眼球。
一旁的许晓梅也好看极了。
她穿着用二哥许成军带回来的的确良布自己做的裙子。
也是十分吸睛。
走到校门口的公告栏。
前围满了人,泛黄的牛皮纸上用毛笔写着各系报到点。
中文系在第一教学楼 103室,数学系在第三宿舍旁的平房,化学系的牌子旁还画了个小小的烧杯记号。
穿蓝色劳动布褂子的男生踮着脚在名单上找自己的名字。
梳着麻辫的女生则攥着卷边的录取通知书,小声向戴老镜的老师打听“dormitory(宿舍)”的发音。
那是刚从广播里学的英文词。
许晓梅笑着说:“哥,你是不是要去这报道?”
“不是,这是本科报道的,一会去知青楼带你临时入住,不过先要找师兄问一下报道手续,正好也得带着你拜访一下他。”
许成军自己也有问题。
他开学要跟一个学期大一新生的课程。
所以他还不知道自己到时候应该如何报道。
以及是这半年跟研究生住还是本科生住他也不知道。
听起来很乱?
确实乱。
非常乱。
但这并非人为管理失误,而是历史破坏后的“重建阵痛”。
旧体系已破,新体系需在快速恢复招生、满足社会需求、适配改革开放的多重压力下搭建。
制度、师资、资源的短板相互迭加,最终形成了当时高等教育管理混乱的普遍感知。
这种情况在 198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法》出台、师资补充、资源投入增加,才逐步得到改善。
通往宿舍区的路上,梧桐树影斑驳地落在“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横幅上,横幅边角用浆糊粘在树干上,被风吹得轻轻晃动。
几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生扛着“中文系迎新队”的木牌,帮新生拎着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
嘴里念叨着“从这里走,三舍刚翻修过,比我们去年住的漏雨宿舍强多了”。
许成军莞尔,记得前世往往是他毕业了学校就通地铁、修篮球场.
根据经验,大概率毕业之后学校往往都会变得更好。
这是学生们不分年代的普遍的感知。
偶尔有推着二八自行车的教授经过,车后座绑着厚厚的各式书籍。
车铃响过,会笑着对扎堆的学生说“开学第一课要准时到,别迟到”。
食堂门口的空地上,临时搭起的粥棚正冒着热气,铝制的大桶旁摆着一摞粗瓷碗,穿白围裙的师傅用大铁勺舀着米粥,对排队的学生喊“慢慢来,都有份”。
有新生捧着碗蹲在梧桐树下,就着母亲煮的茶叶蛋喝粥,抬头能看见教学楼的窗户里,已经有老师在擦黑板,白色的粉笔灰落在阳光里,像撒了一把细雪。
远处的篮球场边,几个男生正组装新买的篮球架,铁皮篮板上还沾着出厂时的蓝色包装纸。
他们时不时停下来,朝校门口的方向张望。
看着许成军带着许晓梅过来,还会故意的摆出一个帅气的姿势。
路过的同学小声议论。
今天会有从云省、黑省回来的“老三届”同学,那些人带着行李,也带着不一样的故事,要和他们一起,在这个秋天重新走进课堂。
这也是时代的特殊印记。
1977年才恢复高考,1979年是恢复后的第 3年,招生流程,如命题、录取标准、考生资格审核仍在试错调整。
1978-1979年存在“应届生与往届生(如上山下乡知青、在职人员)混招”,考生年龄、学历背景差异极大,学校在分班、教学进度适配上面临巨大困难。
雾气渐渐散去,阳光把校园照得透亮。
报到处的钢笔在登记表上划过,自行车的铃声在林荫道里回荡,偶尔还有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问“图书馆怎么走”。
许成军在好奇这个时代的大学。
许晓梅在好奇这个大学的时代。
——
复旦中文系办公楼下的梧桐树正落着秋黄。
许成军带着许晓去知青楼办了入住,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仙舟馆(中文系楼宇)。
许成军背着帆布包,模样潇洒极了。
这次来和上次来的心情可就是截然不同了~
身后的许晓梅攥着他衣角,辫梢还沾着火车站的煤烟。
刚迈上台阶,就听见二楼传来有些熟悉的嗓门:“许成军!你再晚来两天,我都要去凤阳逮你了!”
许成军抬头一看,竟是王水照。
他“大惊失色”:“王教授,我在您这还有欠债?”
“废话!”
“之前说好了一起做‘学术谱系图’的研究不是?”
许成军真脑袋一懵,最近事太多,真把这个给忘了。
啥玩意谱系图?
王水照看他德行,知道他是忘了:“你在面试时候挥斥方遒说的‘学术谱系图’?你自个忘了?”
许成军讪讪笑道:“那哪能忘?”
“最近写个长篇小说,脑子都有点不够用了,等开学忙完,就去找您~”
“得得得,快去找你章大师兄去吧。”
“对了,你对学生写作的见解,我建议你也写一篇论文,对现在的学生很有好处,对你自己也有好处。”
王水照身子埋回去一半,又折回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说不定能以此出个中文系教科书。”
教科书?
像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像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还是像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这事许成军觉得真可以干,德勒与范多伦之作被公认为方法论基石,长期作为阅读教学与通识读物使用。
但是这个年代还没有在国内流传,内容也不完全适合国内的小说。
至于福斯特的书2015年才写出来。
有门~
王水照说完也不理会许成军俩人,留下句:“章教授在屋,赶紧去吧!”
章培横敞着办公室门。
他见敲门的是许成军,立刻翻出张泛黄的信纸,把信纸往桌上一拍。
“你小子倒会使唤人,一封信托我办三件事,图书馆临时工、宿舍床位、还得盯着你的学习进度——当我是你家管家?”
“那哪敢!”
许成军忙笑着翻出凤阳鼓谱和带的土特产递过去。
“章师兄,这可是我跑遍公社才找着的老谱子,您研究民间文学用得上。”
章培横面色稍霁,目光看向许成军。
许成军笑着摊摊手:“晓梅,快谢谢章教授。”
“你的事,多亏了章师兄~”
许晓梅赶紧鞠躬:“谢谢章教授,我一定好好干活,不耽误看书。”
她虽然在家天不怕地不怕,但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教授。
还是有些拘谨。
章培横斜睨她一眼,心里寻思:这一家子人长的倒是都怪好的。
他指了指墙角的藤椅:“坐。图书馆的事妥了,明天直接找刘雨梅刘主任,说是我安排的。三楼社科区,活儿不重,就是登记借书还书,空闲时能翻架上的书,你也能自己学学习。”
说着说着他也笑了,爱屋及乌嘛。
“这比你在纺织厂三班倒强吧?”
1979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实行“馆—组室”两级管理,设置办公室、采编组、流通组、期刊组与内部资料室。
采编—流通—期刊—内参四线并行,面向师生提供分类借阅与多类型阅览室服务。
把许晓梅在流通组,还在社科区,显然是个美差。
许晓梅眼睛亮了,忙点头:“强!强太多了!”
“知道就好。”
章培横话锋一转,看向许成军,眉头皱起来。
“说吧,为啥九月开学,你八月底才到?家里事就那么多?”
许成军摸了摸鼻子:“送大哥归队,又参加个安徽的青创会,还赶了篇投稿——《清明》创刊号约的,第一篇长篇就发那。”
“《清明》创刊号?”
章培横猛地坐直,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洒了,他中文系教授肯定听过《清明》创刊的消息。
《清明》啥地位?
比《收获》略有不如,但是差的不算多。
关键是创刊号这东西他太懂了啊!
你一个20岁的小年轻何德何能在创刊号上发文章啊!
何德何能啊!!
“对啊,陈邓科太热情了,本来不是很想给,想投《收获》的~”
许成军摊摊手。
我也不想装的,你非得问嘛,师兄!
章培横翻了个白眼:“什么时候写的长篇?”
许成军简要的讲了下大哥回家的经过以及创作的思路和写作的手法。
一旁的许晓梅看着许成军满眼小星星。
章培横沉默良久:“你大哥好样的,这篇小说发表了,样刊给我拿来看看,记得也给先生来一份。”
“他平生最欣赏有气节的人。”
“那肯定要先给先生和师兄过目。”
沉默半天。
章培横也盯着许成军看了半晌,突然笑出声,“行啊你,刚考上研究生就搞大动作!”
许成军有成就,他如何不开心。
他起身从书架抽了本《文心雕龙注》,往许成军怀里塞:“这是先生给你的,让你开学前先啃完。研究生课表我放桌上了。别迟到——迟到一次,罚抄《楚辞》一篇。”
许晓梅在旁边听得咋舌,悄悄拽许成军的袖子,嘴型比划“好严”。
章培横眼尖瞥见,哼了声:“严才好!你二哥当年面试时辩论的劲儿呢?别到了复旦就松垮!”
许成军接过课表:“师兄,我那篇论文怎么样了?”
“放心,先生盯着呢,出不了幺蛾子。”
章培横顿了顿,突然笑道,“具体的事,一会你去找先生,让他给你讲吧!”
“不过你也有心理准备,文章嘛,发出来肯定有人挑刺?”
“去年有教授批我论文‘离经叛道’,现在不照样当教材。”
许成军刚要说点什么,章培横直接指着门:“行了,赶紧去宿舍收拾。晓梅住职工宿舍306,明天早上八点图书馆报到!”
“那我呢?”
“你?跟大一新生一起住去,宿舍安排好了。”
许成军:啊?
真要跟“学弟们”一起住啊~
这事还真不怪章培横不让他去研究生宿舍。
实际上,这一年的复旦研究生还需要住临时周转房。
1979年全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仅 2.3%,高校人均经费不足100元。
部分学校连教室、宿舍都无法保障。
复旦算好的了。
能住上宿舍,都算是章培横给他的优待了~
许成军无奈,但也无所谓,跟谁住不是住,实在不行到时候出去租个房子咯~
用处大着呢。
刚从仙舟馆出来,许成军就见到了一个这两天“最不想见”的人?
“成军同志,信呢?”
苏曼舒笑的很温柔。
许晓梅有点奇怪
怎么觉得9月的天有点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