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韩成这样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点拨,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奥秘。
    並不是说韩成比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的生活年代比他们晚了几百年,身处一个信息**的时代。他掌握著后世的知识,也深知明朝未来的走向。
    很多如今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这个时代便显得格外新奇,甚至能引发深远的影响。
    一番长谈之后,朱元璋父子俩站了起来,满载而归,打算告辞。正事说完,韩成也希望他们能儘快离开,毕竟时间尚早,他还想与自己的未婚妻继续相处。
    所以,他对他们的离去很是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止步,略作犹豫后问道韩成:“你能详细讲讲四哥登基后怎么对待那些藩王吗?”
    提到这件事,朱元璋的表情有些复杂。韩成心里有数,肯定是洪武帝听了他的描述,知道了朱棣后来的作为,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或许是对曾经深信不疑的藩王制度感到动摇。
    此刻,他心中已有念头,想要对这藩王制度有所动作。
    只是眼下尚未想出妥善的应对之策,於是转而想借鑑永乐大帝的经验,从中汲取教训。
    韩成本打算告退,可察觉到朱元璋的语气与往日有异,虽细微难察,却能在其语调中感受到一种倦怠与疲惫。
    朱元璋待他格外客气,这也让向来软弱的韩成更难以启齿告辞。
    “自然是可以的。”
    韩成说著便邀请两人重新落座,並自己亦归位。
    此事並非一时半刻能够讲清,需得梳理一番。
    整理思绪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
    从朱棣继位后实施的诸多举措说起——削减藩王护卫、改善宗室生活条件,乃至推行宗室养猪等事,一一道来。
    其中有些內容韩成先前已向朱元璋提及,但不够详尽;另有一些,则从未提起,如宗室养猪之事。
    这次,他將所有细节都毫无保留地陈述出来。
    朱元璋听罢,沉默许久。
    片刻之后,他长嘆一声,又轻轻点头。
    此刻他最关切的,是如何妥善处理宗室问题。
    得知自己引以为豪的宗室体系竟引发內乱,他便决心不把这个隱患留给后代。然而,他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陛下是否打算借鑑永乐帝的方法来应对藩王问题?”
    面对韩成的发问,朱元璋本能地想摇头,却又意识到,在韩成面前,自己並无太多可隱瞒之事。这傢伙来自数百年之后,且对大明似乎颇为了解。
    在这种情形下,他对韩成已无太多秘密可言。
    於是,他微微頷首。
    这也正是朱元璋在韩成面前情绪难掩的原因之一。他认为韩成清楚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人。既然如此,再偽装情绪显得多余,不但让自己不適,还会让韩成看穿。
    “陛下,此法万不可取,它同样是个陷阱。”
    韩成苦笑著说道。
    这是陷阱?
    朱元璋听罢一怔。虽然他也觉得老四的办法有些欠缺,但从整体来看,这已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
    如此方案,竟也成了一个陷阱?
    朱元璋难以置信。
    但隨著韩成的详细解释,他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
    (本章终)
    “永乐帝所用的方法,乍一看確实很妥当。
    放弃一部分利益,改善宗室生活,再加上些许强硬措施,使得藩王们虽然不情愿,但也接受了这套方案,从而削弱了许多藩王的军权。
    暂时解决了藩王制度带来的隱患。
    然而,这种方法並非没有问题。
    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藩王谋反的情况。
    这確保了明朝不会陷入內部纷爭,皇位將永远传承於永乐帝这一支。
    但藩王制度本身的缺陷並未根除。
    它像一颗毒瘤,深深影响著明朝的发展。
    明朝的衰亡,除了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以及太子和二皇子造成的影响之外,藩王制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若无藩王制度,明朝或许能多延续几十年。”
    偏殿內,韩成的话语让朱元璋与朱標心中掀起波澜。
    情况竟如此严峻?
    朱元璋认为朱棣的办法很好,朱標也持相同观点。
    儘管存在诸多隱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削藩之举消弭了诸多潜在危机,对大明江山稳固大有裨益。同时,朝廷亦有所补报,以尽宗族情义。
    然而,为何传到韩成耳中,这些措施竟成了不堪之事?竟会削减大明气数?这般严重、如此夸张?
    並非眾人不信韩成言辞,而是其话语与眾人所思相去甚远。
    “那些藩王凭藉地位胡作非为,扰民害眾?”
    朱元璋听罢沉思片刻,目光落在韩成身上,语重心长地问道。此时他的心境颇为沉重。
    韩成虽未直言,但朱元璋已能断定,实际情况与他预想相差无几。
    如今藩王虽已分封,兵权尽失,再无反叛之力。
    据韩成所述,这些藩王的確未曾**。
    既然无反叛之举,却仍有如此恶行,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仗势欺人,肆意妄为,荼毒生灵。
    这並非不可能发生。即便是在第一代藩王分封后,便有不少人渐趋墮落。
    若任由其发展,第二代、第三代恐更甚。
    必是做了许多坏事。
    韩成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感到怒火中烧。他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可听韩成亲口说出来,心中依旧不悦。
    “这些人忘恩负义,仗势欺人,夺人田產,简直无法无天!”朱元璋呼吸急促,脸庞涨红。
    然而韩成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一时语塞:“虽然此事令人愤慨,但並非最要命的问题。他们於封地所为,不过是小患,远不至於动摇根本。”
    韩成的评价让朱元璋难以置信。难道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过错,能比这些更大的罪行更为致命?
    朱標也在一旁听得怔住,隨即陷入深思。思索良久,他也想不出除了这些行为之外,这些藩王还能如何祸害江山。
    最后,韩成缓缓道:“要说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陛下您啊。”
    在这问题上,朱元璋感到愈发困惑。韩成的话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有何种行为会危及后世呢?
    经过长久的沉思,朱元璋依旧未能找出答案。韩成见状,並未故弄玄虚,稍作等待后,便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
    “正是你確立的宗室供养之制,此制度使大明的皇族成了国家的一颗毒瘤,不断吸取国家的精华,致使大明日渐衰弱。”
    宗室供养之制?韩成所指竟是这个?
    听到韩成的答案,朱元璋与朱標皆感震惊。
    他们之前费尽心力思索,却从未將此事与宗室供养之制联繫起来。
    “韩成,这说法恐怕有误吧?宗室供养之制实为善政,怎会在你口中变为祸根?这不合常理!”
    朱元璋疑惑地望向韩成问道。
    “善政?陛下可曾计算过每年供养宗室需耗费多少资財?”
    韩成反问朱元璋。
    “依我之规,我的儿子,即大明的亲王,每年不过五万石米粮,两千引盐,两万五千贯大明宝钞,一千斤茶叶,冬夏各千匹布……”
    朱元璋的记忆力相当不错,特別是对自己重视的事情和亲手规划的內容,他能立刻清晰地说出赐予大明亲王的各种优待。
    说完后,他看向韩成说道:“这数目听上去不小,但亲王也需要养活一大群人,还要维持王府属官及各项开支……”
    韩成接口道:“单独看一位亲王確实不多,但陛下切莫忘了,大明不止有一位亲王。”
    “您有二十六个儿子呢!”
    按照原本的歷史,长子无需封为亲王,那么一口气就要封出二十五位亲王!
    听到这话,朱元璋先是惊讶,隨即喜上眉梢。
    果然是自己的血脉!
    自己怎么会如此出眾!
    朱家果然子孙满堂!
    自己真是立了大功!
    一个人便生了二十六个儿子!
    早年因战乱,朱家人口几乎断绝。
    只剩下自己与大哥两支血脉。
    大哥一支仅剩一子。
    如今如何?单凭自己就诞育二十六子,总算为朱家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
    將来即便去了地府见到父亲,也能昂首挺胸与之交谈了!
    標儿这小子,真是让朱家扬眉吐气了!
    “標儿啊,你得加把劲儿,多给我们朱家添几个后人,让家族兴旺起来!”
    朱元璋转过脸对朱標说道,语气满是深意。
    韩成讲过,就算算上可怜的大孙子雄英,標儿也才五个儿子,比起我来,这差距也太大了。
    朱標正在盘算著二十五个亲王一年的俸禄要多少钱,朱元璋却突然说起这样的话,直接把他搞蒙了。
    父皇想的事情怎么这么独特呢?
    这不是正討论宗室带来的麻烦吗?
    怎么忽然就扯到让我多生孩子上了?
    “好,好,我明白了父皇。”
    朱標点头答应。
    朱元璋还想继续说几句,催促一下婚事。
    但一想到老四惹出的那些乱子,还有允熥他们最后的下场,朱元璋就把快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原本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无踪。
    不仅消失了,还想要狠狠揍老四一顿!
    “二十五个亲王,不说其他,光是俸禄,一年就要一百二十五万石粮食,六十二万五千贯宝钞,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韩成看著朱元璋开始给他算这笔帐。
    “確实挺多。”朱元璋点点头。
    “仔细算来,这数目其实不算多,以大明之广袤,这点財富还是承担得起的。”
    朱元璋依然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並未达到韩成描述的那种可怕境地。
    小事?
    韩成笑了笑。
    “陛下切莫忘记,亲王也会有子嗣。
    除了继承王位的那个,其余的仍需封为郡王。
    郡王的儿子中,除却继承王位的,还得封为镇国將军……
    而那些从父辈手中继承王位的人,同样会繁衍后代。
    新生的儿子里,一个继承王位,剩下的则封为郡王。
    更何况,大明的亲王並非仅有这二十五位。
    通常而言,每个登基为帝的人,都会留有其他兄弟。
    皇帝的兄弟会被册封为新晋亲王。
    於是新一轮循环便开始了。
    按照陛下所设的宗室制度,除非某个亲王断子绝孙或犯下重罪,否则亲王爵位会世代相传。
    如此发展下去,暂且不说別的,单看亲王经过数代之后的数量,就已相当可观。
    他们的子孙后代更是难以计数。
    依照陛下规定,郡王每年禄米六千石,镇国將军则是两千石,更不用提各种杂项供给。
    光禄米一项,数额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而且,如今计算的,还只是陛下当前的標准。”
    若依陛下之意行事,仿效永乐帝提升宗室待遇之策,则所涉数目必將更加庞大!
    一世、两世、三世尚无大碍,然世代繁衍过多,此数便將骇人至极!
    更甚者,自对宗室圈养起始,诸多宗室閒暇时便热衷於生育之事。
    其中竟有一人,子嗣竟超百名。
    逢节日相聚,兄弟姐妹间往往难以相认。
    乃至自身,亦难辨其子。
    这般繁衍之力,与西汉中山靖王相较亦不逊色。
    孕育之举实为快事,眾人皆乐此不疲,且尤为重要者,诞下子女后,均由大明朝廷供给。
    非但无损,还可藉此敛財。
    以此法牟取国库者,岂止一二!
    朱標本在心算亲王俸禄,其算学尚佳。
    然韩成一番陈述后,初时还在飞速演算的朱標,终是放弃努力,甘拜下风。
    实在无法继续,此数既大且繁,令人无从著手。
    儘管无法確切统计,但他心中明白,这一定是个极为骇人的数字。
    韩成话音刚落,偏殿便陷入沉寂。
    朱元璋与朱標都未开口。
    片刻之后,朱元璋看向韩成问道:“到了明朝末年,我朝宗室究竟有多少人?”
    韩成思索良久答道:“亲王和郡王合计约三百余人。
    至於能领朝廷俸禄的,因战乱损毁了许多档案,现有记录並不完整。
    不过后人估算,在二十万至百万之间。”
    “老天爷啊!这么多?!!”
    朱元璋震惊得失声喊了出来。
    旁边的朱標也被这数目震撼得哑口无言。
    虽然他早知数目巨大,却没料到竟如此夸张!
    二十万到百万啊!
    別说百万,光是二十万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章节目录

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脑袋蒙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脑袋蒙蒙并收藏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