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驭人之术,攻心为上
对於傅友德的到来。
朱允熥的神情之中並无意外。
他放下硃批御笔,闔上手里刚批阅完的奏疏丟到一边。
饶有兴趣地呢喃著道:“哦?傅友德动作倒是快,一点没耽搁,想是收到詔令之后便立刻赶回来了。”
而后便对著门口朗声道:“请进来吧。”
不错,傅友德正是不日前他一纸詔令喊回来的。
开乾元年,目前明面上最大的两件事儿。
一个事关眼下,是黄河的河道疏浚和上下支流一带的圩田修建,这件事情已经有条不紊地安排下去了,选的也都是以往一些有经验的实干官员负责,又有秦逵监督负责。
后面的朱允熥基本也就不用太费心思了。
至於另外一件大事。
事关將来——自然是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增兵屯田,以及更加重要的……水军训练!
这件事情。
朱允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交给傅友德。
一来,经过去年朱棡造反那一遭的试探和表忠心,再加上他和傅友文还是兄弟,傅友德勉强也能算是他这边儿的。
二来,则是经验和能力。
到了这个时期,大明水战经验最丰富的一批老將帅,要么战死或自然死亡,要么被老朱手起刀落嘎了不少。
在水战、统率水军这一方面,经验和能力最丰富的也就剩下了汤和和傅友德。
汤和,虽然更多人知道他陆战的功劳,但他同时也是朱元璋早期水师的重要统帅之一,在鄱阳湖水战时统领左翼,后来打方国珍、陈友定都是水陆並进,绝对算水战老手。
至於傅友德,先跟过陈友谅,后来投奔朱元璋反倒成了水战王牌。鄱阳湖、武昌、嘉定这些硬仗都有他的份,北伐时还带著水师沿黄河挺进,是水陆全能型选手。
而这两个人之中。
汤和现在在家养老,歷史上洪武二十八年病逝;傅友德则是因为和晋王朱棡有姻亲关係,所以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皇位的稳固,在洪武二十七年,又是一个手起刀落。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汤和能够在家养老,自然病死,更大的原因或许並不是因为他识时务、急流勇退,而是因为他身体本来就已经不太行了,就算活著,也折腾不起来什么浪了!
毕竟以朱元璋那心狠手辣的尿性。
为了扶持朱允炆,搞不搞你绝对不是看什么情分不情分、识相不识相,而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
相比之下。
傅友德就是朱允熥最合適的选择!
他有经验和能力,也有精力和体魄把朱允熥想要的海上水军队伍拉起来,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把他的水战经验传授给军中新一代的將领,好让他们未来带著老一辈的经验征战八方。
而隨著朱允熥的声音传到门口,一道魁梧高大的身影……也缓缓走了进来。
虽穿著符合国公身份的麒麟补子深赤色团领袍,头上戴著乌沙翼善冠,腰掛玉带,身上並未著甲带刀,可眉眼间那习惯性的凌厉,依旧让他看起来隱隱透著风霜和血腥气息。
六十好几近七十的年岁。
除了脸上多了几道褶子、鬚髮顏色泛白之外,龙行虎步、大开大闔的步子迈得比许多年轻人还要稳健。
这自然就是颖国公傅友德了。
“微臣傅友德……”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中正浑厚的声音在大殿之內迴响,仿佛自有一番金戈铁马的气势。
因著他一直奉朱元璋之命在山西、河南一带统兵、练兵,所以这还算朱允熥登基之后,他第一次拜见朱允熥这个新帝,所以他问安的时候,行的是十分標准的跪拜大礼。
同时也走流程一般,说了一番客套话:“先帝溘然长逝,微臣心中悲痛万分,陛下登基,为人臣子亦到今日才得拜见,微臣惶恐。”
一辈子都在马背上的人,所谓的惶恐自然也只是为人臣子的客气,此刻傅友德心里想得更多的则是:“这位横空出世的新帝的確在大明施了不少德政,那些谋算耍得也聪明漂亮,……也可咱那好哥哥(户部尚书傅友文)怕成那副德行……至於么?”
毕竟傅友德还从没见过朱允熥露出锋芒的模样。
从前那个唯唯诺诺、喜欢贴著墙角根儿走的朱允熥,倒是见过好几回。
约莫是实在无法理解自家兄长那副嚇破了胆的脓包样。
朱允熥立刻伸手虚抬了一下,道:“颖国公快平身,你是我大明皇朝的开国老將,当年跟朕的皇爷爷一起打天下,大明建立了又守著这天下,一直不曾回京,也只是因为忙碌於山西、河南一带卫所练兵事宜……”
“老国公若是惶恐,那天下只怕人人都要惶恐了。”
要用人,而且用的还是这等功勋卓著的老將,口头上该记著的功劳,自然是要点到明面上来。
从前不是在我手底下干活,那些功劳我都记著你的。往后在我手底下干活的功劳,我不得更记著你的?
得意於自己的功勋。
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即便平日里不会仗著自己的功劳鼻孔朝天,可被人说道起来,心里总还是舒服的,况且记著这些事儿的,还是大明的新君。
当下傅友德心里的好感便多了几分。
笑著站起身来,道:“陛下言重了,当初承蒙先帝不弃,才有了咱傅友德的今日,为大明尽忠,是咱应该的!”
而当他抬起头来。
第一次正视大明皇朝如今这位新帝的时候,眸子里顿时露出意外之色:的確和从前见过的模样判若两人!往那张龙书案后面一坐,便让人觉得他就该坐在那儿!
少年脸上带著淡淡的笑意,一双眸子却是如星如渊,似是不经意地寒暄一般,缓缓开口道:“朕自然明白国公的忠心,去年朕的二叔、三叔意欲起兵造反,眼见著差点就纠集起兵力,还多亏了国公的襄助,这才能轻易平息下去。”
傅友德摆手道:“哪儿有陛下说的那般功劳?全靠陛下调兵遣將,微臣这连个添头都算不上。”
领兵打仗之人,大多说话直爽,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因为这是事实。
就是……
他有点不太明白这位新帝为何要把这事儿拉出来说。
毕竟这件事情里面,他还真没什么功劳。
朱允熥则笑著继续道:“誒!若非国公义无反顾地帮宋忠处理掉他们的后手兵力,无论如何都是要费些波折的,说起来,国公和三叔还是儿女亲家呢。”
“这若换了旁人,便是不去搏一个国丈的机会,最稳当的,还是两不相帮、伺机而动的好。”
“如此大义灭亲,可见国公忠心极大。”
朱允熥面上始终带著淡淡的笑容,听起来自是在夸讚,但傅友德心里却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只是具体哪里不太对劲……
傅友德心里又觉得虚无縹緲,抓不住了。
不过朱允熥话都说出来了,他也只能立刻应声道:“陛下既占皇明正统,又天资聪颖,有明君之姿,微臣自然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而当他这话说出口。
便见自己面前那位少帝面上的笑容……似乎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了起来。
顿了顿才故作一副欣慰地样子道:“哦?看来还是颖国公最看好朕呢!”
隨后则是蹙眉嘆气:“唉……皇爷爷猝然去世,留下大明这么大的家业落在朕的手上,有句话叫什么来著?”
“对!主少国疑!”
“朕年纪轻,朝野上下自然是人心浮动,也就颖国公你,一开始就那么相信朕,看好朕……”
“朕今日听了,心中是真开心!”
说完,他似是目光十分认真地看向傅友德。
被朱允熥的目光注视著,傅友德下意识咽了口唾沫,只觉得背后凉颼颼的,愈发觉得哪儿哪儿不对劲。
蹙著眉头赶紧又回想了一遍朱允熥的话。
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当即脑子里就把这个弯儿转过来了:“是啊!那时候朝野上下谁都以为这是个荒唐的小皇帝!”
“即便后来出了什么廉价布料、无烟煤什么的……大部分人都只认为,那必是有高人指点,没谁会信一个十几岁的黄口小儿能做出如此一环扣一环的精密连环计!”
“別说秦王、晋王造反那会儿……”
“就连现在也一样!到了现在许多人都还以为暗中有那么一个三头六臂的军师!”
“咱一直都在外面没回来过,更是从来都未曾亲自接触过、见过他,凭什么晋王造反那时候会觉得……这位少帝“天资聪颖、有明君之姿”??”
“这个想法哪儿来的?只能是从咱那担任户部尚书的好哥哥那里知晓的哇!”
“他这哪儿是夸咱啊!他这是点咱呢!”
傅友德心中顿时恍然明悟!
不错。
这才是朱允熥的图穷匕见。
至於提起这事儿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为难他和傅友文,亦或者拿他们来治罪什么的。
而是……
开国大將、战功赫赫、超品国公……新朝的皇帝要用旧朝的功臣利器,只是一个所谓的皇帝、隨便一纸詔令,总是不够的。
既要夸他、点他功绩、给他面子,同时也要让他知道——我刚登基、年龄小,可绝不是好糊弄的。
否则,只靠著“大明嫡系血脉、名正言顺的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正统,即便人家一开始真的因为和朱元璋之间的情谊和情分而听你调遣,可人心是易变的。
谁知道时间久了,对方会不会糊弄你?更何况,现在筹建、训练水军对於未来的好处,其他人暂且都是意识不到的,这就让这份糊弄的可能性更高了。
朱允熥不喜欢这样的不確定性。
除了这一点要防患於未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他要告诉傅友德:
虽然去年我借著晋王朱棡造反的事儿试探了你一波,而你这份忠心也表现得很完美。
但我不是不知道有人提前给你透了题。
你这份忠心在我这里,还是一个有待商榷的事儿。
让傅友德心里明白这一点。
朱允熥要交代给他的事情,他才会更认认真真地去干,去把这份“有待商榷的忠心”变成“实打实的忠心”!
有了这份儿印象和想法在,想必他也会更有动力,把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水军拉起来。
驭人之术,攻心为上。
至於傅友文。
当他反应过来朱允熥的弦外之音后。
一颗心立刻就沉了下来……
“咱哥(傅友文)悄悄和咱说过,这位新君是个九曲玲瓏心,动不动给人挖坑的存在,別看他面儿上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肚子里不定多少黑水儿在蛄蛹!”
“这是……要做啥子嘛!”
傅友德想起傅友文私下里对自己的告诫,心中不由暗暗叫苦起来,更是后悔一开始没把傅友文的话当回事儿。
文臣武將私通书信……
这是要干嘛?造反呢!结党呢?
无论这其中是否透著不好的动机和意图,但“通信”这个动作,首先它就不对!
看到傅友德脸上出现一丝懵逼,而后又现出一抹恍然的神情来之后,朱允熥知道这位老將军、老帅才回过味儿来了,挑了挑眉,嘴角噙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他往后稍微仰了仰。
也没有多说什么,乾脆等著看这位国公会说些什么。
“这……陛下……微臣……”傅友文是个文人,或许还能勉强应对应对,但傅友德这样的武人,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之前那份儿忠心带著水分,现在再说什么,好像都是乾巴巴的了。
朱允熥看著他这副欲言又止的为难模样。
只稍稍沉默了一会儿,便也不再为难这位老国公了,许多事情过犹不及,点到为止就好。
他重新直起身来。
呵呵一笑,直接把这个话题轻轻揭过,道:“老国公,今日算是你我第一次以君臣身份相见,老国公可知朕为何突然召你入京?”
朱允熥的神情之中並无意外。
他放下硃批御笔,闔上手里刚批阅完的奏疏丟到一边。
饶有兴趣地呢喃著道:“哦?傅友德动作倒是快,一点没耽搁,想是收到詔令之后便立刻赶回来了。”
而后便对著门口朗声道:“请进来吧。”
不错,傅友德正是不日前他一纸詔令喊回来的。
开乾元年,目前明面上最大的两件事儿。
一个事关眼下,是黄河的河道疏浚和上下支流一带的圩田修建,这件事情已经有条不紊地安排下去了,选的也都是以往一些有经验的实干官员负责,又有秦逵监督负责。
后面的朱允熥基本也就不用太费心思了。
至於另外一件大事。
事关將来——自然是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增兵屯田,以及更加重要的……水军训练!
这件事情。
朱允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交给傅友德。
一来,经过去年朱棡造反那一遭的试探和表忠心,再加上他和傅友文还是兄弟,傅友德勉强也能算是他这边儿的。
二来,则是经验和能力。
到了这个时期,大明水战经验最丰富的一批老將帅,要么战死或自然死亡,要么被老朱手起刀落嘎了不少。
在水战、统率水军这一方面,经验和能力最丰富的也就剩下了汤和和傅友德。
汤和,虽然更多人知道他陆战的功劳,但他同时也是朱元璋早期水师的重要统帅之一,在鄱阳湖水战时统领左翼,后来打方国珍、陈友定都是水陆並进,绝对算水战老手。
至於傅友德,先跟过陈友谅,后来投奔朱元璋反倒成了水战王牌。鄱阳湖、武昌、嘉定这些硬仗都有他的份,北伐时还带著水师沿黄河挺进,是水陆全能型选手。
而这两个人之中。
汤和现在在家养老,歷史上洪武二十八年病逝;傅友德则是因为和晋王朱棡有姻亲关係,所以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皇位的稳固,在洪武二十七年,又是一个手起刀落。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汤和能够在家养老,自然病死,更大的原因或许並不是因为他识时务、急流勇退,而是因为他身体本来就已经不太行了,就算活著,也折腾不起来什么浪了!
毕竟以朱元璋那心狠手辣的尿性。
为了扶持朱允炆,搞不搞你绝对不是看什么情分不情分、识相不识相,而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
相比之下。
傅友德就是朱允熥最合適的选择!
他有经验和能力,也有精力和体魄把朱允熥想要的海上水军队伍拉起来,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把他的水战经验传授给军中新一代的將领,好让他们未来带著老一辈的经验征战八方。
而隨著朱允熥的声音传到门口,一道魁梧高大的身影……也缓缓走了进来。
虽穿著符合国公身份的麒麟补子深赤色团领袍,头上戴著乌沙翼善冠,腰掛玉带,身上並未著甲带刀,可眉眼间那习惯性的凌厉,依旧让他看起来隱隱透著风霜和血腥气息。
六十好几近七十的年岁。
除了脸上多了几道褶子、鬚髮顏色泛白之外,龙行虎步、大开大闔的步子迈得比许多年轻人还要稳健。
这自然就是颖国公傅友德了。
“微臣傅友德……”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中正浑厚的声音在大殿之內迴响,仿佛自有一番金戈铁马的气势。
因著他一直奉朱元璋之命在山西、河南一带统兵、练兵,所以这还算朱允熥登基之后,他第一次拜见朱允熥这个新帝,所以他问安的时候,行的是十分標准的跪拜大礼。
同时也走流程一般,说了一番客套话:“先帝溘然长逝,微臣心中悲痛万分,陛下登基,为人臣子亦到今日才得拜见,微臣惶恐。”
一辈子都在马背上的人,所谓的惶恐自然也只是为人臣子的客气,此刻傅友德心里想得更多的则是:“这位横空出世的新帝的確在大明施了不少德政,那些谋算耍得也聪明漂亮,……也可咱那好哥哥(户部尚书傅友文)怕成那副德行……至於么?”
毕竟傅友德还从没见过朱允熥露出锋芒的模样。
从前那个唯唯诺诺、喜欢贴著墙角根儿走的朱允熥,倒是见过好几回。
约莫是实在无法理解自家兄长那副嚇破了胆的脓包样。
朱允熥立刻伸手虚抬了一下,道:“颖国公快平身,你是我大明皇朝的开国老將,当年跟朕的皇爷爷一起打天下,大明建立了又守著这天下,一直不曾回京,也只是因为忙碌於山西、河南一带卫所练兵事宜……”
“老国公若是惶恐,那天下只怕人人都要惶恐了。”
要用人,而且用的还是这等功勋卓著的老將,口头上该记著的功劳,自然是要点到明面上来。
从前不是在我手底下干活,那些功劳我都记著你的。往后在我手底下干活的功劳,我不得更记著你的?
得意於自己的功勋。
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即便平日里不会仗著自己的功劳鼻孔朝天,可被人说道起来,心里总还是舒服的,况且记著这些事儿的,还是大明的新君。
当下傅友德心里的好感便多了几分。
笑著站起身来,道:“陛下言重了,当初承蒙先帝不弃,才有了咱傅友德的今日,为大明尽忠,是咱应该的!”
而当他抬起头来。
第一次正视大明皇朝如今这位新帝的时候,眸子里顿时露出意外之色:的確和从前见过的模样判若两人!往那张龙书案后面一坐,便让人觉得他就该坐在那儿!
少年脸上带著淡淡的笑意,一双眸子却是如星如渊,似是不经意地寒暄一般,缓缓开口道:“朕自然明白国公的忠心,去年朕的二叔、三叔意欲起兵造反,眼见著差点就纠集起兵力,还多亏了国公的襄助,这才能轻易平息下去。”
傅友德摆手道:“哪儿有陛下说的那般功劳?全靠陛下调兵遣將,微臣这连个添头都算不上。”
领兵打仗之人,大多说话直爽,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因为这是事实。
就是……
他有点不太明白这位新帝为何要把这事儿拉出来说。
毕竟这件事情里面,他还真没什么功劳。
朱允熥则笑著继续道:“誒!若非国公义无反顾地帮宋忠处理掉他们的后手兵力,无论如何都是要费些波折的,说起来,国公和三叔还是儿女亲家呢。”
“这若换了旁人,便是不去搏一个国丈的机会,最稳当的,还是两不相帮、伺机而动的好。”
“如此大义灭亲,可见国公忠心极大。”
朱允熥面上始终带著淡淡的笑容,听起来自是在夸讚,但傅友德心里却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只是具体哪里不太对劲……
傅友德心里又觉得虚无縹緲,抓不住了。
不过朱允熥话都说出来了,他也只能立刻应声道:“陛下既占皇明正统,又天资聪颖,有明君之姿,微臣自然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而当他这话说出口。
便见自己面前那位少帝面上的笑容……似乎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了起来。
顿了顿才故作一副欣慰地样子道:“哦?看来还是颖国公最看好朕呢!”
隨后则是蹙眉嘆气:“唉……皇爷爷猝然去世,留下大明这么大的家业落在朕的手上,有句话叫什么来著?”
“对!主少国疑!”
“朕年纪轻,朝野上下自然是人心浮动,也就颖国公你,一开始就那么相信朕,看好朕……”
“朕今日听了,心中是真开心!”
说完,他似是目光十分认真地看向傅友德。
被朱允熥的目光注视著,傅友德下意识咽了口唾沫,只觉得背后凉颼颼的,愈发觉得哪儿哪儿不对劲。
蹙著眉头赶紧又回想了一遍朱允熥的话。
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当即脑子里就把这个弯儿转过来了:“是啊!那时候朝野上下谁都以为这是个荒唐的小皇帝!”
“即便后来出了什么廉价布料、无烟煤什么的……大部分人都只认为,那必是有高人指点,没谁会信一个十几岁的黄口小儿能做出如此一环扣一环的精密连环计!”
“別说秦王、晋王造反那会儿……”
“就连现在也一样!到了现在许多人都还以为暗中有那么一个三头六臂的军师!”
“咱一直都在外面没回来过,更是从来都未曾亲自接触过、见过他,凭什么晋王造反那时候会觉得……这位少帝“天资聪颖、有明君之姿”??”
“这个想法哪儿来的?只能是从咱那担任户部尚书的好哥哥那里知晓的哇!”
“他这哪儿是夸咱啊!他这是点咱呢!”
傅友德心中顿时恍然明悟!
不错。
这才是朱允熥的图穷匕见。
至於提起这事儿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为难他和傅友文,亦或者拿他们来治罪什么的。
而是……
开国大將、战功赫赫、超品国公……新朝的皇帝要用旧朝的功臣利器,只是一个所谓的皇帝、隨便一纸詔令,总是不够的。
既要夸他、点他功绩、给他面子,同时也要让他知道——我刚登基、年龄小,可绝不是好糊弄的。
否则,只靠著“大明嫡系血脉、名正言顺的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正统,即便人家一开始真的因为和朱元璋之间的情谊和情分而听你调遣,可人心是易变的。
谁知道时间久了,对方会不会糊弄你?更何况,现在筹建、训练水军对於未来的好处,其他人暂且都是意识不到的,这就让这份糊弄的可能性更高了。
朱允熥不喜欢这样的不確定性。
除了这一点要防患於未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他要告诉傅友德:
虽然去年我借著晋王朱棡造反的事儿试探了你一波,而你这份忠心也表现得很完美。
但我不是不知道有人提前给你透了题。
你这份忠心在我这里,还是一个有待商榷的事儿。
让傅友德心里明白这一点。
朱允熥要交代给他的事情,他才会更认认真真地去干,去把这份“有待商榷的忠心”变成“实打实的忠心”!
有了这份儿印象和想法在,想必他也会更有动力,把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水军拉起来。
驭人之术,攻心为上。
至於傅友文。
当他反应过来朱允熥的弦外之音后。
一颗心立刻就沉了下来……
“咱哥(傅友文)悄悄和咱说过,这位新君是个九曲玲瓏心,动不动给人挖坑的存在,別看他面儿上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肚子里不定多少黑水儿在蛄蛹!”
“这是……要做啥子嘛!”
傅友德想起傅友文私下里对自己的告诫,心中不由暗暗叫苦起来,更是后悔一开始没把傅友文的话当回事儿。
文臣武將私通书信……
这是要干嘛?造反呢!结党呢?
无论这其中是否透著不好的动机和意图,但“通信”这个动作,首先它就不对!
看到傅友德脸上出现一丝懵逼,而后又现出一抹恍然的神情来之后,朱允熥知道这位老將军、老帅才回过味儿来了,挑了挑眉,嘴角噙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他往后稍微仰了仰。
也没有多说什么,乾脆等著看这位国公会说些什么。
“这……陛下……微臣……”傅友文是个文人,或许还能勉强应对应对,但傅友德这样的武人,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之前那份儿忠心带著水分,现在再说什么,好像都是乾巴巴的了。
朱允熥看著他这副欲言又止的为难模样。
只稍稍沉默了一会儿,便也不再为难这位老国公了,许多事情过犹不及,点到为止就好。
他重新直起身来。
呵呵一笑,直接把这个话题轻轻揭过,道:“老国公,今日算是你我第一次以君臣身份相见,老国公可知朕为何突然召你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