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奶奶的!错失进步良机了!
“开乾坐標系……?”这个完全没听过的称呼,自然又让在场几人都感到无比陌生。
应对这种场面。
已经有过多次开荒经验的朱允熥也是十分熟练的了,当下也不多说什么,直接简单地给他们解释了一番“坐標系”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其表示方法和具体作用。
毕竟这里用到坐標系。
主要也就是引入经济学最基础的一个“供求关係”概念,而不是做复杂的数学题目。
所以也不需要太过深入,能明白意思就行。
而在场几人之中,或是本就在户部担任重要职务,或是自己对一些表面的经济现象会细心关注的人,理解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困难。
“供给……需求……与物品价格之间的变化关係……竟然还可以通过如此准確的方法进行表述?”
“虽然在此之前闻所未闻……”
“可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极其有道理的!把这一套理论套在实际现实情况上,细细一想便知,是相符的!”
“……”
当他们理解了朱允熥这种从未出现过的表述方式,当下不由先后露出豁然开朗的神色。
至少那块板子上最简单的那个“供需关係图”在他们的眼里,也不再是乱七八糟的横线、竖线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这时候。
几个人也骤然回过神来,將目光从画有坐標图的板子上收回来,转而先后落在了长身而立於板子旁边的少年身上。
那个少年还是那样,一身淡金色常服,长得俊秀好看。却与之前躺在软榻上那个“吊儿郎当的昏君”好似完全变成了两个人,前后没有任何关係了。
此刻,他是一个皇帝。
却更是一个让人完全看不出深浅的学者,那双如星如渊的眸子里,好像装著最广袤无垠的东西……
看到此刻认真起来的朱允熥。
流连於他们眸中的,已然变成了肃然的敬意,还有欣喜、佩服,乃至羞愧。
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
之前自己心里那所谓的“不服气”、“不相信”、“看笑话”,统统都只是毫无意义的——那仅仅只是源於自己的无知,源於自己眼界太低,源於自己的傲慢自大。
看笑话,可自己才是真正的笑话。
夏原吉看著朱允熥的眼神里带著狂热,当下甚至有些忘记了所谓的谨言慎行,看著朱允熥道:“陛下言简意賅、深入浅出,给学生等讲解了市场上的供求关係变化,学生斗胆,想再听一听陛下眼中的……“通货膨胀”!”
原本他也认为,大明宝钞、物价上涨这些问题,很难去进行一个准確的联繫和解释,可现在却不一样了。
他觉得……
面前这位少帝,他能解释明白!!
所以现在,夏原吉没有別的想法,只是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的,纯粹的求知慾——因为他知道,天底下只怕只有面前这位少帝,能给他解惑了!
而对於夏原吉这一份几乎有些失了分寸的狂热。
郁新和古朴都不由稍稍侧目看了他一眼,没敢跟著接话。
他们可没忘记。
面前的少年再像学者,可他始终是一朝帝王。
谁敢让他做事?
“好!朕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求知,才会有探索,才会不断发现和学会新东西!才能更好地给朕、给大明实心办好实事!”
朱允熥向来是一个並不那么在意繁文礼节的人,他辛辛苦苦屎里淘金把这群人搜罗过来,就是要他们学东西。
夏原吉才正合他心意。
所以他也不吝讚赏。
夏原吉也反应过来自己之前的冒犯,不过面前的少帝也已经对自己表示了肯定,所以也只是后知后觉有些后怕,同时憨憨地挠著脑袋:“陛下谬讚了,是学生一时唐突了,陛下愿意垂怜学生,费些心神功夫讲解,便是学生毕生之幸了。”
一边说著,他的目光已经不自觉地飘到板子最中间,那个最复杂的坐標图了上去了。
这幅图最大,最复杂,他觉得答案约莫就在其中。
而另外一边的户部右侍郎郁新、兵部主事古朴二人,则是看著彼此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夏原吉或许还没听明白。
可是他们这些官场上混最懂听弦外的意思——陛下刚刚说要夏原吉给他、给大明实心办事……给皇帝、给大明办事的是啥?不就是朝官么!这是要直接给这个国子监学生一个官身的意思啊!是天大的恩典!
想到这一点,郁新和古朴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懊悔:奶奶的!错失进步良机了!!
“你果然很聪明。”朱允熥看到夏原吉盯著最关键的那一幅坐標关係图,当下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你想的没错,“通货膨胀”,乃是朕给“大明宝钞这类纸幣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这一现象进行的命名,至於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藏在这幅图中。”
夏原吉好学,朱允熥同样乐意教——好用的牛马,当然是多多益善,而且越快培养出来投入使用就越好不是么?
听到朱允熥这话。
不止夏原吉,郁新、古朴、林承轩三人也立刻把自己心中杂念摒除,全神贯注地开始认真听了起来。
其一,他们已经基本理解朱允熥讲的东西代表的意义了。
其二,他们更看到了当朝少帝对此事的重视——甚至这个夏原吉只是表现出了求知慾,陛下便几乎明晃晃地说要破例直接给他一个给大明办实事的官身!
其三,这是一门令人耳目一新,却无比实用的新学科,这本就足够令他们自己本身就好奇的。
朱允熥顿了顿,扫视了神色认真的眾人一眼。
这才缓缓开口道:“前面朕已经解释过,一件物品的价格,决定於市场上该物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现在我们將目光放高,放到最高的一整个国家层面来看,货幣,也就是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也可以当做一个物品……”
“整个大明皇朝的百姓,进行交易操作,都需要“货幣”这个物品,自然而然,市场会產生一个“货幣需求”,至於“货幣供给”量,便是由朝廷这边控制的,“大明宝钞”加印刷,便代表供给量的增长……”
“……”
有了朱允熥之前对他们进行的概念引入。
现在朱允熥所说的这些好似天书一般的说法,就不显得那么晦涩难懂了。
隨著朱允熥耐心的解释。
几人也很快沉浸其中,面上的神情也隨之不断变化。
“原来如此”的豁然;
明白过来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道理那种惊喜;
“如此复杂的事情竟还能从这个方向进行剖析”的震撼;
“他这脑子是怎么创立出这一套复杂分析”的敬佩;
……
殿內则陷入了一种安静,一种其他任何人都不敢讲话生怕错过了一个字儿的安静,只有一个温润好听的声音,將其中的道理娓娓道来。
不知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
直到殿外的天色都在慢慢变暗下来,马三宝悄悄在殿內把烛火都点亮起来。
殿內几人仿佛都没有太大的察觉。
而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时光流逝之间,两个不同的时空,仿佛在逐渐交匯融合起来……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幣需求等同於货幣供给的水平,如果物价水平低於均衡水平,整个大明皇朝的百姓需要的货幣量就会低於朝廷发布的货幣量,此时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以使供求回到均衡。”
“也即所谓的“通货膨胀”!”
讲到最后,朱允熥把手上的粉笔往旁边一甩,嘴角噙著一抹胸有成竹的弧度,看向眾人。
而隨著他的话音落下。
死寂……整个大殿之內不再有任何的声音,陷入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郁新、古朴、夏原吉、林承轩几人死死盯著被朱允熥写下了诸多备註和板书的黑板,仿佛被摄走了心神。
解释清楚了……
居然从头到尾,全部都一五一十地解释清楚了!——用一种极其理性的、量化、数据化的方法,把一个看起来无比混乱的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信息量不小,而且新,所以朱允熥也没打断他们,只自顾自地拍了拍自己手上的粉尘,略显疲惫地打了个呵欠,伸了伸懒腰,吊儿郎当地活动活动了自己的四肢筋骨。
与此同时,一旁的马三宝则立刻给朱允熥递了块温水沾湿的绸缎帕子。
朱允熥不以为意地用帕子把手擦擦乾净,然后才慢悠悠地踱步,直接没形象地一把子躺回了软榻上去,有种身体被掏空了的感觉。
从上午到下午一直批卷子。
完事儿刚休息了会儿,就开始讲课讲到了天黑。
属实有点费人了。
不过他追求的就是效率,而今天的收穫和成果也不错,他拋出去的鱼饵钓到了好鱼——都是好使的牛马。
“陛下,刚晾好的茶,不凉也不烫,您润润。”马三宝端著茶盘走上前来,贴心的道。
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
这会儿还真有些口渴,朱允熥顺手端起来,仰头就是一饮而尽,而当他放下手中茶杯的时候。
盯著黑板各有所思的几个人。
这才有了动静:
“陛下目光深远,是微臣井底之蛙了,陛下的目光,比天底下任何一个人都更加高远!!”
“清楚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果然是讲得清楚的!”
“陛下大才!学生佩服!五体投地!大明江山有陛下扛鼎,必將是盛世!”
“……”
此刻,几个人的声音里,都不再有之前那种影影绰绰的不服气、质疑等等,每一句慨嘆,都带著十二分的狂热和真心实意。
一件事情难以解决,很大程度是因为太过复杂,或是其背后最大的根源根本就令人看不清楚。而如果能做到对一个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度解析,那么……
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便也不那么毫无头绪了。
“所以你们现在觉得……“大明宝钞”这个发也不是、不发也不是的烫手山芋,当如何对待?”这是朱允熥之前对他们问出来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找到导致问题的深层原因不是重点。
解决问题才是终点。
而这一次。
当朱允熥再次问出这个之前就问过的问题之后。
郁新、古朴、夏原吉、林承轩四人脸上虽没有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一定能解决的把握,却也远远不似之前一般迷惘,不似他们一开始那种“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根本就没人能切切实实地把两头都难的事情说出个所以然”的篤定。
反而。
几个人面上都露出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神色,仿佛觉得自己好像终於在迷雾里抓到了什么,同时也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之前听到的、学到的內容再过了一遍。
片刻的思索过后。
几人便开始主动分析起来:
“首先,大明宝钞必然不能一味地停发废止,否则市面上只有铜幣流通,许多大宗商品的交易,光是钱幣的支付就是个最大的事情,即便身处同城,一旦交易额过大,只怕付钱都得拿车斗来付,更別提不同州府之间的远距离交易。”
“不错,这对大明来说,必然是极损伤元气的。”
“可若是大明不想放弃“大明宝钞”这种轻便的纸质钱幣带带来的好处,朝廷便必然面临一个大问题——如何控制大明宝钞的发行,每年发行多少为宜。”
“这便要回到陛下之前给咱们讲解的那幅“货幣供给与货幣需求决定货幣平衡的关係图”。”
“根据这幅关係图的原理。”
“朝廷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內,控制货幣发行量以达到均衡的物价水平。如果货幣发行量过低,便会影响市场的活跃度,影响整个大明的商业活动,若是发行量过高……”
“便成了如今已经有了苗头的“通货膨胀”了。”
“学生以为,最终的难题就落到了——如何控制市面上的货幣流通数量。”
应对这种场面。
已经有过多次开荒经验的朱允熥也是十分熟练的了,当下也不多说什么,直接简单地给他们解释了一番“坐標系”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其表示方法和具体作用。
毕竟这里用到坐標系。
主要也就是引入经济学最基础的一个“供求关係”概念,而不是做复杂的数学题目。
所以也不需要太过深入,能明白意思就行。
而在场几人之中,或是本就在户部担任重要职务,或是自己对一些表面的经济现象会细心关注的人,理解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困难。
“供给……需求……与物品价格之间的变化关係……竟然还可以通过如此准確的方法进行表述?”
“虽然在此之前闻所未闻……”
“可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极其有道理的!把这一套理论套在实际现实情况上,细细一想便知,是相符的!”
“……”
当他们理解了朱允熥这种从未出现过的表述方式,当下不由先后露出豁然开朗的神色。
至少那块板子上最简单的那个“供需关係图”在他们的眼里,也不再是乱七八糟的横线、竖线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这时候。
几个人也骤然回过神来,將目光从画有坐標图的板子上收回来,转而先后落在了长身而立於板子旁边的少年身上。
那个少年还是那样,一身淡金色常服,长得俊秀好看。却与之前躺在软榻上那个“吊儿郎当的昏君”好似完全变成了两个人,前后没有任何关係了。
此刻,他是一个皇帝。
却更是一个让人完全看不出深浅的学者,那双如星如渊的眸子里,好像装著最广袤无垠的东西……
看到此刻认真起来的朱允熥。
流连於他们眸中的,已然变成了肃然的敬意,还有欣喜、佩服,乃至羞愧。
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
之前自己心里那所谓的“不服气”、“不相信”、“看笑话”,统统都只是毫无意义的——那仅仅只是源於自己的无知,源於自己眼界太低,源於自己的傲慢自大。
看笑话,可自己才是真正的笑话。
夏原吉看著朱允熥的眼神里带著狂热,当下甚至有些忘记了所谓的谨言慎行,看著朱允熥道:“陛下言简意賅、深入浅出,给学生等讲解了市场上的供求关係变化,学生斗胆,想再听一听陛下眼中的……“通货膨胀”!”
原本他也认为,大明宝钞、物价上涨这些问题,很难去进行一个准確的联繫和解释,可现在却不一样了。
他觉得……
面前这位少帝,他能解释明白!!
所以现在,夏原吉没有別的想法,只是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的,纯粹的求知慾——因为他知道,天底下只怕只有面前这位少帝,能给他解惑了!
而对於夏原吉这一份几乎有些失了分寸的狂热。
郁新和古朴都不由稍稍侧目看了他一眼,没敢跟著接话。
他们可没忘记。
面前的少年再像学者,可他始终是一朝帝王。
谁敢让他做事?
“好!朕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求知,才会有探索,才会不断发现和学会新东西!才能更好地给朕、给大明实心办好实事!”
朱允熥向来是一个並不那么在意繁文礼节的人,他辛辛苦苦屎里淘金把这群人搜罗过来,就是要他们学东西。
夏原吉才正合他心意。
所以他也不吝讚赏。
夏原吉也反应过来自己之前的冒犯,不过面前的少帝也已经对自己表示了肯定,所以也只是后知后觉有些后怕,同时憨憨地挠著脑袋:“陛下谬讚了,是学生一时唐突了,陛下愿意垂怜学生,费些心神功夫讲解,便是学生毕生之幸了。”
一边说著,他的目光已经不自觉地飘到板子最中间,那个最复杂的坐標图了上去了。
这幅图最大,最复杂,他觉得答案约莫就在其中。
而另外一边的户部右侍郎郁新、兵部主事古朴二人,则是看著彼此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夏原吉或许还没听明白。
可是他们这些官场上混最懂听弦外的意思——陛下刚刚说要夏原吉给他、给大明实心办事……给皇帝、给大明办事的是啥?不就是朝官么!这是要直接给这个国子监学生一个官身的意思啊!是天大的恩典!
想到这一点,郁新和古朴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懊悔:奶奶的!错失进步良机了!!
“你果然很聪明。”朱允熥看到夏原吉盯著最关键的那一幅坐標关係图,当下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你想的没错,“通货膨胀”,乃是朕给“大明宝钞这类纸幣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这一现象进行的命名,至於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藏在这幅图中。”
夏原吉好学,朱允熥同样乐意教——好用的牛马,当然是多多益善,而且越快培养出来投入使用就越好不是么?
听到朱允熥这话。
不止夏原吉,郁新、古朴、林承轩三人也立刻把自己心中杂念摒除,全神贯注地开始认真听了起来。
其一,他们已经基本理解朱允熥讲的东西代表的意义了。
其二,他们更看到了当朝少帝对此事的重视——甚至这个夏原吉只是表现出了求知慾,陛下便几乎明晃晃地说要破例直接给他一个给大明办实事的官身!
其三,这是一门令人耳目一新,却无比实用的新学科,这本就足够令他们自己本身就好奇的。
朱允熥顿了顿,扫视了神色认真的眾人一眼。
这才缓缓开口道:“前面朕已经解释过,一件物品的价格,决定於市场上该物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现在我们將目光放高,放到最高的一整个国家层面来看,货幣,也就是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也可以当做一个物品……”
“整个大明皇朝的百姓,进行交易操作,都需要“货幣”这个物品,自然而然,市场会產生一个“货幣需求”,至於“货幣供给”量,便是由朝廷这边控制的,“大明宝钞”加印刷,便代表供给量的增长……”
“……”
有了朱允熥之前对他们进行的概念引入。
现在朱允熥所说的这些好似天书一般的说法,就不显得那么晦涩难懂了。
隨著朱允熥耐心的解释。
几人也很快沉浸其中,面上的神情也隨之不断变化。
“原来如此”的豁然;
明白过来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道理那种惊喜;
“如此复杂的事情竟还能从这个方向进行剖析”的震撼;
“他这脑子是怎么创立出这一套复杂分析”的敬佩;
……
殿內则陷入了一种安静,一种其他任何人都不敢讲话生怕错过了一个字儿的安静,只有一个温润好听的声音,將其中的道理娓娓道来。
不知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
直到殿外的天色都在慢慢变暗下来,马三宝悄悄在殿內把烛火都点亮起来。
殿內几人仿佛都没有太大的察觉。
而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时光流逝之间,两个不同的时空,仿佛在逐渐交匯融合起来……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幣需求等同於货幣供给的水平,如果物价水平低於均衡水平,整个大明皇朝的百姓需要的货幣量就会低於朝廷发布的货幣量,此时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以使供求回到均衡。”
“也即所谓的“通货膨胀”!”
讲到最后,朱允熥把手上的粉笔往旁边一甩,嘴角噙著一抹胸有成竹的弧度,看向眾人。
而隨著他的话音落下。
死寂……整个大殿之內不再有任何的声音,陷入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郁新、古朴、夏原吉、林承轩几人死死盯著被朱允熥写下了诸多备註和板书的黑板,仿佛被摄走了心神。
解释清楚了……
居然从头到尾,全部都一五一十地解释清楚了!——用一种极其理性的、量化、数据化的方法,把一个看起来无比混乱的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信息量不小,而且新,所以朱允熥也没打断他们,只自顾自地拍了拍自己手上的粉尘,略显疲惫地打了个呵欠,伸了伸懒腰,吊儿郎当地活动活动了自己的四肢筋骨。
与此同时,一旁的马三宝则立刻给朱允熥递了块温水沾湿的绸缎帕子。
朱允熥不以为意地用帕子把手擦擦乾净,然后才慢悠悠地踱步,直接没形象地一把子躺回了软榻上去,有种身体被掏空了的感觉。
从上午到下午一直批卷子。
完事儿刚休息了会儿,就开始讲课讲到了天黑。
属实有点费人了。
不过他追求的就是效率,而今天的收穫和成果也不错,他拋出去的鱼饵钓到了好鱼——都是好使的牛马。
“陛下,刚晾好的茶,不凉也不烫,您润润。”马三宝端著茶盘走上前来,贴心的道。
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
这会儿还真有些口渴,朱允熥顺手端起来,仰头就是一饮而尽,而当他放下手中茶杯的时候。
盯著黑板各有所思的几个人。
这才有了动静:
“陛下目光深远,是微臣井底之蛙了,陛下的目光,比天底下任何一个人都更加高远!!”
“清楚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果然是讲得清楚的!”
“陛下大才!学生佩服!五体投地!大明江山有陛下扛鼎,必將是盛世!”
“……”
此刻,几个人的声音里,都不再有之前那种影影绰绰的不服气、质疑等等,每一句慨嘆,都带著十二分的狂热和真心实意。
一件事情难以解决,很大程度是因为太过复杂,或是其背后最大的根源根本就令人看不清楚。而如果能做到对一个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度解析,那么……
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便也不那么毫无头绪了。
“所以你们现在觉得……“大明宝钞”这个发也不是、不发也不是的烫手山芋,当如何对待?”这是朱允熥之前对他们问出来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找到导致问题的深层原因不是重点。
解决问题才是终点。
而这一次。
当朱允熥再次问出这个之前就问过的问题之后。
郁新、古朴、夏原吉、林承轩四人脸上虽没有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一定能解决的把握,却也远远不似之前一般迷惘,不似他们一开始那种“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根本就没人能切切实实地把两头都难的事情说出个所以然”的篤定。
反而。
几个人面上都露出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神色,仿佛觉得自己好像终於在迷雾里抓到了什么,同时也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之前听到的、学到的內容再过了一遍。
片刻的思索过后。
几人便开始主动分析起来:
“首先,大明宝钞必然不能一味地停发废止,否则市面上只有铜幣流通,许多大宗商品的交易,光是钱幣的支付就是个最大的事情,即便身处同城,一旦交易额过大,只怕付钱都得拿车斗来付,更別提不同州府之间的远距离交易。”
“不错,这对大明来说,必然是极损伤元气的。”
“可若是大明不想放弃“大明宝钞”这种轻便的纸质钱幣带带来的好处,朝廷便必然面临一个大问题——如何控制大明宝钞的发行,每年发行多少为宜。”
“这便要回到陛下之前给咱们讲解的那幅“货幣供给与货幣需求决定货幣平衡的关係图”。”
“根据这幅关係图的原理。”
“朝廷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內,控制货幣发行量以达到均衡的物价水平。如果货幣发行量过低,便会影响市场的活跃度,影响整个大明的商业活动,若是发行量过高……”
“便成了如今已经有了苗头的“通货膨胀”了。”
“学生以为,最终的难题就落到了——如何控制市面上的货幣流通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