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该死,真该死啊!
亩產数千斤的祥瑞作物现世,古往今来也就这么一回,这代表的意义过於重大,史官自然如同以往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著,准备隨后整理成文录入史册。
一边记录的时候,更是忍不住一边声音颤抖地念叨著。
眾人这时候也算稍稍平静下来了些。
可听到史官的声音,有些人却不太淡定了:“这……嗐!袁泰这一吃,倒是让他小子赚大发了!”有人看著笔走龙蛇的史官,一拍大腿,满脸都是嫉妒。
许多其他文官也都是一副懊悔的样子:“失策失策!本官方才应应当抢先尝试才是啊……”
“唉!在祥瑞现世之际青史留名,血亏!血亏呀!”
读书人。
谁不想要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而且这次的青史留名还不是什么普通事件,而是此等祥瑞出土的事情里,作为“大明第一个吃祥瑞的人”而被记录的,后世必將流传千古——这特么的谁能不眼红?
陛下被记载於其中那自是理所当然。
这祥瑞本就是开乾年间出现的,而且还是当今这位开乾陛下鍥而不捨才寻得,又为了能够保证培育出足够的种苗,如此大功都愣是憋了半年的时间不漏丝毫口风,杜绝一切可能的危险性。
甚至为此而甘愿担负诸多骂名。
甘愿被群臣误会。
也不辩解分毫。
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盛景……
可他袁泰一个愣头子,居然因为吃了一口红薯,就跟著在这事儿里面留了个名字……真是羡煞人也!
將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朱允熥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心中暗道:“袁泰此人,虽性子直了些,犟种了些……可他此次都是豁出性命来劝諫朕的,你们看到了他青史留名,可也能如他一般始终如此刚直?”
对於袁泰这个人,朱允熥有时候还真的挺烦他的,动不动就是劝劝劝、諫諫諫的,听的人脑壳疼。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袁泰这人不顾性命的刚直,他也是颇为欣赏的,毕竟袁泰可没有什么上帝视角,知道的內情也很少,在他的认知里,自己的確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昏君,一天到晚净整些不靠谱的么蛾子的存在。
他次次都如此激烈、刚直……完全源他那几乎是思想钢印一般的“忠君爱国”。
这样的人等到了一定合適的时机。
会是朱允熥以后办一下事情事最好使得刀子。
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件事情的后世史书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罢了,朱允熥也並不介意。
眾人一边扼嘆息,一边偷瞄朱允熥,发现朱允熥对此竟然神色平和,就知道朱允熥心里是完全默许此事的,当下即便羡慕嫉妒得发疯,也只能按住心里那些小九九。
隨即眼珠子一转。
跪在朱允熥面前,以头抢地,露出一副懊悔万分的样子,高呼道:“微臣该死,从前是微臣该死!全然误会了陛下!更是曾为此多番冒犯陛下,却不知陛下一番用心良苦,微臣有罪啊!”
这红薯都已经堆成小山了,亩產也算出来了。
即便有炼丹司那般劳民伤財之事、以及之前那些打破用人制度,隨意赏赐官职名分的问题还在。
可是有此等功绩在。
谁还能说朱允熥一句“昏君”?——他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大明百姓著想,也忍辱负重地一手促成今日这般盛景,是他解决大明饥荒的啊!
这种情形之下。
即便对其他的事情不知情,朝堂上下所有官员,都会油然而生出来一种“开乾陛下,他该当这个皇帝!他该坐这张龙椅”的感觉——百姓只要有的吃有的穿,能有几个愿意搞事的?
这大明皇朝,是稳当的!
在这种想法之下,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著要去进步——反正明里暗里吐槽,频频劝諫的事情大家都做了,这时候还不如认错態度诚恳一点,给陛下心里留下个好印象。
是以,当有人提起这事儿,其他人也是从善如流地一呼百应,全都摆出一副十足十的懊悔模样,跪地叩头:
“陛下实乃真心实意为百姓、为江山社稷谋福祉的明君!可恨微臣猪油蒙了心,糊了眼,竟一直误会陛下!请陛下治微臣之罪!微臣有罪!”
“臣不知陛下这一番良苦用心,实在该死!”
“……”
几乎在一时之间,这些之前频频劝諫朱允熥的朝臣们,纷纷开始痛哭流涕,叩首请罪起来。
御园里忽然只剩下哭声一片。
这其中固然有人抱著想要靠即將认错弥补自己之前行为的想法之人,可更多的声音里,则是带著毫不掺假的后悔和敬意。是真心实意的请罪。
他们之前站出来劝諫、言辞激烈乃至冒犯朱允熥,许多人更多的当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为了好不容易驱逐了外族、安稳下来的大明。
一国立朝之初,心怀大义的忠臣是不缺的。
再加上读书人学的,本来就是“忠君”二字。
如今真正知晓这御园里的真相,他们如何可能不內疚愧悔?——大明的开乾皇帝是个愿意忍辱负重、仁心爱民的好皇帝,而他们之前又做了什么!!
大逆不道的是陛下吗?
大逆不道的是他们!!!
眾人跪在地上仰视著眼前的朱允熥,一个个都是眼睛通红,愧悔不已。
尤其是看到他面上还带著笑意。
心中的內疚之意更甚,敬佩之意也更甚:
“此般鬱闷憋屈之事,若换了任何其他人,只怕早该狂怒宣泄,早该朝著咱们这些人盛怒斥责、诉说其委屈了……”
“可陛下他偏偏不!”
“他只是轻飘飘一道圣旨把所有人召集来此,甚至亲自烤好了祥瑞,笑呵呵地邀请所有人品尝,笑呵呵地告诉所有人,这是亩產数千斤的宝物,笑呵呵地看著所有人得知真相……”
“而他把一切公之於眾过后,心中想的念的,只是如何把现有的这些祥瑞,继续培育繁殖。”
“他的心里,只有大明,只有百姓吶!”
“於他而言,却只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
“和陛下相比……”
“我们这些人,远远不及也!!!”
人群之中,如今已身为户部右侍郎的夏原吉,跟在傅友文身后,痴痴地望著朱允熥。
他从见朱允熥的第一面开始,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当今这位开乾皇帝绝不是眾人表面所看到的样子,倒是也並未詆毁过什么。
可於此情此景,他却似是突然想到什么一般。
失神嘆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初时听到陛下吟诵此诗,微臣尚且不完全得其真意,如今……微臣才算全然明白了。”
“陛下实乃光风霽月之人吶!”
一边呢喃著,夏原吉看著朱允熥的目光也愈发火热。
可解百姓冬日严寒之胁的连环计、可解饥荒的祥瑞、可造大明盛世的经济学……
他真的迫切想知道。
这位年轻的少帝,未来能把大明……变成何等光景!?
一念及此。
他只觉得全身上下都不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而听到夏原吉的嘀咕,听到他口中这首诗,眾人都不由微微一愣,而后目光发亮。
此刻的他们完全能够领会到朱允熥这首诗里的意思。在此之前他们都不知晓,这个被他们埋怨许久的陛下,不仅忍辱负重,更是完全视他们这些污衊詆毁的聒噪之声如外物。
这般心性,几人能有?
“该死!我真该死啊!”
看到眾人因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全部都跪在朱允熥面前痛哭流涕,旁边诸多淮西勛贵面上都不由露出解气的表情,对著这群人嗤之以鼻地发出冷哼。
“哼!一群老匹夫!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忠君爱国的掛在嘴边也是你们,谩骂为难陛下的也是你们。”
“就是!这时候知道哭了?”
“依咱的说法……把这群老匹夫治上一个大不敬之罪,一点都不为过!陛下做的明明是好事,怎么在你们这群老匹夫嘴里就成了坏事了?有人想过陛下多委屈吗?”
“……”
虽然他们之前也以为朱允熥玩物丧志,又是朱元璋头七时候就在乾清宫里捣鼓这些玩意儿,又是把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菜园子给直接撅了用来捣鼓这些玩意儿,属实太过不孝了。
但一直以来,他们跟朱允熥是一边儿的啊。
而且他们这些当惯了山林匪盗的人,本来就不讲规矩体统,向来只有维护朱允熥的时候,从来没有吐槽詆毁过。
红薯已经挖完了,之前那些文官和武勛之间的陈年旧怨当然又重新作数,抓到机会还不赶紧踩两脚?
这时候当然乐得开始马后炮了起来。
而这一次。
诸多能言善道的文官、读书人……也是完全哑火了,一个反驳的字儿都说不出口来——或者说,他们无法反驳。
他们……的確对不住陛下。
见此情形,朱允熥也只能赶紧出面调停一波了,他淡笑著道:“诸位爱卿,舅姥爷、舅舅还有诸位叔伯公……今日红薯出土,是个大喜事儿才对。”
“朕虽將此事瞒住不发这,也產生了些许误会,可这段时间以来,幸而得舅姥爷与诸位叔伯公庇护,倒是也没有太委屈,朕心里记著此事。不过诸位爱卿也是无心之失,不知者不罪,从前的事情,过去了便过去了,如何?”
朱允熥的目的从来不是让他们真吵得不可开交。
所以他直接息事寧人地两边都夸了一通,顺带继续做个好人,收穫人心。
听到朱允熥这话。
淮西勛贵这边住了嘴,脸上一片笑嘻嘻的样子——陛下果然是把咱当自己人,跟咱一条线上的。
而对於其他朝臣,心中更是无比感动——此等事情,陛下都丝毫不怪罪!陛下果然宽宏大量!是明君之姿啊!
想著这些,朝臣的眼神都愈发明亮了些。
满脸感激地看著朱允熥:“陛下真乃明君!仁君!微臣等……多谢陛下宽宏体察,感佩万分!”
朱允熥笑著点头,伸手虚抬了一下道:“此事既过去了,诸位爱卿便都平身就是。如今红薯总算成熟出土,接下来,如何用此祥瑞造福天下黎民,才是更该关注的事情。”
“谢陛下!”
眾多朝臣齐声道谢,皆是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
可与此同时,脸上也多了几分羞愧之意:“唉……陛下思虑深远、高瞻远瞩,微臣等还在纠结其他小事之时,陛下心中对於如何处理这祥瑞、如何造福百姓,却早便有了计较。”
“甚至一早就提前建立了农业司,准备好了人手。”
“陛下说起这些,倒是让微臣愈发羞愧啊……”
一般来说,他们这些大臣的作用,除了各司其职处理好朝廷政务,给皇帝建言献策、商討重大政要也是职责。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
朱允熥在红薯挖出来,確定了亩產量之后,立刻就把后续的计划妥善安排了下去,属实让他们显得太过无用了些。
不过与此同时。
蓝玉等公侯武勛,则是已经开始双眼发亮,盯著地上那一堆堆刚刚被他们挖出来的红薯,道:
“启稟陛下,待这祥瑞的种植普及开来……咱打仗是不是不会再缺粮草啦!?”
“肯定不会再缺哇!刚刚你们不是都吃过了么?这东西好吃,还填肚子!亩產又高!等普及种植开来,粮草要多少有多少!还不够咱去打北边儿的蛮子,西南边儿的土司么?”
“陛下!到时候一定要让老臣去杀翻他们!”
“哈哈哈哈!就是!看那些韃子蛮夷,还敢不敢再对我中原生出虎视眈眈的覬覦之心!”
“……”
他们是一群风里来血里去杀出来的杀星,除了平常脑子里装著吃喝玩乐、欺男霸女那些事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仗,打韃子、打蛮子。
现在有红薯这样的东西。
他们当然满脑子都是干仗。
面对淮西勛贵高涨的热情,朱允熥却是若有所思地沉默下来,似是处在认真考虑著什么……
一边记录的时候,更是忍不住一边声音颤抖地念叨著。
眾人这时候也算稍稍平静下来了些。
可听到史官的声音,有些人却不太淡定了:“这……嗐!袁泰这一吃,倒是让他小子赚大发了!”有人看著笔走龙蛇的史官,一拍大腿,满脸都是嫉妒。
许多其他文官也都是一副懊悔的样子:“失策失策!本官方才应应当抢先尝试才是啊……”
“唉!在祥瑞现世之际青史留名,血亏!血亏呀!”
读书人。
谁不想要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而且这次的青史留名还不是什么普通事件,而是此等祥瑞出土的事情里,作为“大明第一个吃祥瑞的人”而被记录的,后世必將流传千古——这特么的谁能不眼红?
陛下被记载於其中那自是理所当然。
这祥瑞本就是开乾年间出现的,而且还是当今这位开乾陛下鍥而不捨才寻得,又为了能够保证培育出足够的种苗,如此大功都愣是憋了半年的时间不漏丝毫口风,杜绝一切可能的危险性。
甚至为此而甘愿担负诸多骂名。
甘愿被群臣误会。
也不辩解分毫。
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盛景……
可他袁泰一个愣头子,居然因为吃了一口红薯,就跟著在这事儿里面留了个名字……真是羡煞人也!
將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朱允熥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心中暗道:“袁泰此人,虽性子直了些,犟种了些……可他此次都是豁出性命来劝諫朕的,你们看到了他青史留名,可也能如他一般始终如此刚直?”
对於袁泰这个人,朱允熥有时候还真的挺烦他的,动不动就是劝劝劝、諫諫諫的,听的人脑壳疼。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袁泰这人不顾性命的刚直,他也是颇为欣赏的,毕竟袁泰可没有什么上帝视角,知道的內情也很少,在他的认知里,自己的確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昏君,一天到晚净整些不靠谱的么蛾子的存在。
他次次都如此激烈、刚直……完全源他那几乎是思想钢印一般的“忠君爱国”。
这样的人等到了一定合適的时机。
会是朱允熥以后办一下事情事最好使得刀子。
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件事情的后世史书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罢了,朱允熥也並不介意。
眾人一边扼嘆息,一边偷瞄朱允熥,发现朱允熥对此竟然神色平和,就知道朱允熥心里是完全默许此事的,当下即便羡慕嫉妒得发疯,也只能按住心里那些小九九。
隨即眼珠子一转。
跪在朱允熥面前,以头抢地,露出一副懊悔万分的样子,高呼道:“微臣该死,从前是微臣该死!全然误会了陛下!更是曾为此多番冒犯陛下,却不知陛下一番用心良苦,微臣有罪啊!”
这红薯都已经堆成小山了,亩產也算出来了。
即便有炼丹司那般劳民伤財之事、以及之前那些打破用人制度,隨意赏赐官职名分的问题还在。
可是有此等功绩在。
谁还能说朱允熥一句“昏君”?——他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大明百姓著想,也忍辱负重地一手促成今日这般盛景,是他解决大明饥荒的啊!
这种情形之下。
即便对其他的事情不知情,朝堂上下所有官员,都会油然而生出来一种“开乾陛下,他该当这个皇帝!他该坐这张龙椅”的感觉——百姓只要有的吃有的穿,能有几个愿意搞事的?
这大明皇朝,是稳当的!
在这种想法之下,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著要去进步——反正明里暗里吐槽,频频劝諫的事情大家都做了,这时候还不如认错態度诚恳一点,给陛下心里留下个好印象。
是以,当有人提起这事儿,其他人也是从善如流地一呼百应,全都摆出一副十足十的懊悔模样,跪地叩头:
“陛下实乃真心实意为百姓、为江山社稷谋福祉的明君!可恨微臣猪油蒙了心,糊了眼,竟一直误会陛下!请陛下治微臣之罪!微臣有罪!”
“臣不知陛下这一番良苦用心,实在该死!”
“……”
几乎在一时之间,这些之前频频劝諫朱允熥的朝臣们,纷纷开始痛哭流涕,叩首请罪起来。
御园里忽然只剩下哭声一片。
这其中固然有人抱著想要靠即將认错弥补自己之前行为的想法之人,可更多的声音里,则是带著毫不掺假的后悔和敬意。是真心实意的请罪。
他们之前站出来劝諫、言辞激烈乃至冒犯朱允熥,许多人更多的当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为了好不容易驱逐了外族、安稳下来的大明。
一国立朝之初,心怀大义的忠臣是不缺的。
再加上读书人学的,本来就是“忠君”二字。
如今真正知晓这御园里的真相,他们如何可能不內疚愧悔?——大明的开乾皇帝是个愿意忍辱负重、仁心爱民的好皇帝,而他们之前又做了什么!!
大逆不道的是陛下吗?
大逆不道的是他们!!!
眾人跪在地上仰视著眼前的朱允熥,一个个都是眼睛通红,愧悔不已。
尤其是看到他面上还带著笑意。
心中的內疚之意更甚,敬佩之意也更甚:
“此般鬱闷憋屈之事,若换了任何其他人,只怕早该狂怒宣泄,早该朝著咱们这些人盛怒斥责、诉说其委屈了……”
“可陛下他偏偏不!”
“他只是轻飘飘一道圣旨把所有人召集来此,甚至亲自烤好了祥瑞,笑呵呵地邀请所有人品尝,笑呵呵地告诉所有人,这是亩產数千斤的宝物,笑呵呵地看著所有人得知真相……”
“而他把一切公之於眾过后,心中想的念的,只是如何把现有的这些祥瑞,继续培育繁殖。”
“他的心里,只有大明,只有百姓吶!”
“於他而言,却只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
“和陛下相比……”
“我们这些人,远远不及也!!!”
人群之中,如今已身为户部右侍郎的夏原吉,跟在傅友文身后,痴痴地望著朱允熥。
他从见朱允熥的第一面开始,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当今这位开乾皇帝绝不是眾人表面所看到的样子,倒是也並未詆毁过什么。
可於此情此景,他却似是突然想到什么一般。
失神嘆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初时听到陛下吟诵此诗,微臣尚且不完全得其真意,如今……微臣才算全然明白了。”
“陛下实乃光风霽月之人吶!”
一边呢喃著,夏原吉看著朱允熥的目光也愈发火热。
可解百姓冬日严寒之胁的连环计、可解饥荒的祥瑞、可造大明盛世的经济学……
他真的迫切想知道。
这位年轻的少帝,未来能把大明……变成何等光景!?
一念及此。
他只觉得全身上下都不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而听到夏原吉的嘀咕,听到他口中这首诗,眾人都不由微微一愣,而后目光发亮。
此刻的他们完全能够领会到朱允熥这首诗里的意思。在此之前他们都不知晓,这个被他们埋怨许久的陛下,不仅忍辱负重,更是完全视他们这些污衊詆毁的聒噪之声如外物。
这般心性,几人能有?
“该死!我真该死啊!”
看到眾人因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全部都跪在朱允熥面前痛哭流涕,旁边诸多淮西勛贵面上都不由露出解气的表情,对著这群人嗤之以鼻地发出冷哼。
“哼!一群老匹夫!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忠君爱国的掛在嘴边也是你们,谩骂为难陛下的也是你们。”
“就是!这时候知道哭了?”
“依咱的说法……把这群老匹夫治上一个大不敬之罪,一点都不为过!陛下做的明明是好事,怎么在你们这群老匹夫嘴里就成了坏事了?有人想过陛下多委屈吗?”
“……”
虽然他们之前也以为朱允熥玩物丧志,又是朱元璋头七时候就在乾清宫里捣鼓这些玩意儿,又是把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菜园子给直接撅了用来捣鼓这些玩意儿,属实太过不孝了。
但一直以来,他们跟朱允熥是一边儿的啊。
而且他们这些当惯了山林匪盗的人,本来就不讲规矩体统,向来只有维护朱允熥的时候,从来没有吐槽詆毁过。
红薯已经挖完了,之前那些文官和武勛之间的陈年旧怨当然又重新作数,抓到机会还不赶紧踩两脚?
这时候当然乐得开始马后炮了起来。
而这一次。
诸多能言善道的文官、读书人……也是完全哑火了,一个反驳的字儿都说不出口来——或者说,他们无法反驳。
他们……的確对不住陛下。
见此情形,朱允熥也只能赶紧出面调停一波了,他淡笑著道:“诸位爱卿,舅姥爷、舅舅还有诸位叔伯公……今日红薯出土,是个大喜事儿才对。”
“朕虽將此事瞒住不发这,也產生了些许误会,可这段时间以来,幸而得舅姥爷与诸位叔伯公庇护,倒是也没有太委屈,朕心里记著此事。不过诸位爱卿也是无心之失,不知者不罪,从前的事情,过去了便过去了,如何?”
朱允熥的目的从来不是让他们真吵得不可开交。
所以他直接息事寧人地两边都夸了一通,顺带继续做个好人,收穫人心。
听到朱允熥这话。
淮西勛贵这边住了嘴,脸上一片笑嘻嘻的样子——陛下果然是把咱当自己人,跟咱一条线上的。
而对於其他朝臣,心中更是无比感动——此等事情,陛下都丝毫不怪罪!陛下果然宽宏大量!是明君之姿啊!
想著这些,朝臣的眼神都愈发明亮了些。
满脸感激地看著朱允熥:“陛下真乃明君!仁君!微臣等……多谢陛下宽宏体察,感佩万分!”
朱允熥笑著点头,伸手虚抬了一下道:“此事既过去了,诸位爱卿便都平身就是。如今红薯总算成熟出土,接下来,如何用此祥瑞造福天下黎民,才是更该关注的事情。”
“谢陛下!”
眾多朝臣齐声道谢,皆是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
可与此同时,脸上也多了几分羞愧之意:“唉……陛下思虑深远、高瞻远瞩,微臣等还在纠结其他小事之时,陛下心中对於如何处理这祥瑞、如何造福百姓,却早便有了计较。”
“甚至一早就提前建立了农业司,准备好了人手。”
“陛下说起这些,倒是让微臣愈发羞愧啊……”
一般来说,他们这些大臣的作用,除了各司其职处理好朝廷政务,给皇帝建言献策、商討重大政要也是职责。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
朱允熥在红薯挖出来,確定了亩產量之后,立刻就把后续的计划妥善安排了下去,属实让他们显得太过无用了些。
不过与此同时。
蓝玉等公侯武勛,则是已经开始双眼发亮,盯著地上那一堆堆刚刚被他们挖出来的红薯,道:
“启稟陛下,待这祥瑞的种植普及开来……咱打仗是不是不会再缺粮草啦!?”
“肯定不会再缺哇!刚刚你们不是都吃过了么?这东西好吃,还填肚子!亩產又高!等普及种植开来,粮草要多少有多少!还不够咱去打北边儿的蛮子,西南边儿的土司么?”
“陛下!到时候一定要让老臣去杀翻他们!”
“哈哈哈哈!就是!看那些韃子蛮夷,还敢不敢再对我中原生出虎视眈眈的覬覦之心!”
“……”
他们是一群风里来血里去杀出来的杀星,除了平常脑子里装著吃喝玩乐、欺男霸女那些事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仗,打韃子、打蛮子。
现在有红薯这样的东西。
他们当然满脑子都是干仗。
面对淮西勛贵高涨的热情,朱允熥却是若有所思地沉默下来,似是处在认真考虑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