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越来越近,关于甲子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忍不住自己的好奇、恐惧和激动,开始讨论它到来后的前景。
战乱的频发,天灾的横行,已经揭开了一副骇人的巨幕。因此,在张方到来以前,洛阳城里,无论是田地里的放牛娃,还是街坊中的小贩,亦或是贵族们的奴婢,不管他们认不认识,过去是友好还是怨怼,在即将到来的命运洪流前,个人的一切都似乎不再重要,他们只是相互总结着这些年发生的怪事,以此来揣测未来:
太康五年时,宣帝庙无故塌陷;太康八年时,太庙殿又无故塌陷;元康五年时,武库那场莫名其妙的火灾,烧毁了多少神物圣物;还有那无云而发的雷声,联绵数月的雨雹……虽然有些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但却事关天地的异相,几乎每一件,都令他们记忆犹新。
这一件件事情只是巧合吗?洛阳人不相信,但是想要证明其中有联系,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无形中操控着一切,似乎又有些难。于是他们就开始询问那些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中国的其余地方,是否也有怪事发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商人们走南闯北,早就听过了数不胜数的奇闻怪谈,他们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亲眼看过,就夸大其词地说道:
在太康五年六月的时候,任城、鲁国池水皆化为血水;元康三年九月的时候,带方等六县爆发了虫灾,将当地的所有树木都啃光了;元康五年三月,吕县城郊甚至无故流血,蔓延东西百余步;在永康元年三月的时候,尉氏县更是下了整整三天血雨!
除此之外,商人们还推出了一系列眼见为实的证据:诸如能打鸣的母鸡、能生蛋的公鸡、天上掉下来的血石头、有三个头的黄狗,所卖的奴隶中,甚至还有一个亦男亦女,不知该如何称呼的怪人。
总而言之,商人们靠着这些稀奇的商品大赚一笔,而甲子大劫的传闻则变得越发切实可信了。而到了张方包围金墉城的这个当口,大家已是深信不疑。
人们已经开始说:甲子年到来后,天上的太阳将就此熄灭,群星陨落,会有成千上万的巴掌大的蝗虫飞过中原,大河会发大水,大江也会发大水,田里将无法再种粮食,天上的仙人们将以这种方式来洗清人们的罪孽。到那时候,有信仰的人将成为水仙,自水中进入仙堂,没有信仰的人将成为孤魂野鬼,永世不得安宁。
天师道的言论由此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天师道。他们口中念着《想尔注》,把仅存的身家都捐献给祭酒们,渴望从此成为长生种民,在这末世大劫中获得仙人的庇佑。
而关于太平真君的话题,自然也没有停止。晋室将亡,在此时已经成为一个公论,但未来谁能拯救这个世道呢?一定会有一位太平真君,可到底是谁,却还没有一个公论。孙秀在临死前对“安乐公世子”的发言,算是一个比较出名的言论。但也有别的传言:什么“五胡乱神器,维新在赵基”,“太平真君自杨李,老君紫气掌神器”,还有什么《玄石图》上的“牛继马后”等图谶,也颇有声望。
人们对此莫衷一是,可对甲子年的恐惧却与日俱增,到最后一个月,甲子年几乎是个不能提的禁忌,似乎仅仅是说出这几个字,世界就会发生颠倒。
但真当甲子年来临的这一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除去大家仍然在战乱中以外,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前几日又下了雪,旧的雪融化成水,然后凝结成冰柱,新的雪又积累起来,使得那些不动的山岭,树木,河流等等景象,都化为一副晶莹的冰雪世界,铺天盖地的冰白色,让人目不暇接。
早上的时候,雪已经停了,难民们在金墉城内烧爆竹,噼里啪啦地一阵脆响,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从中逝去了,在这个寂静的时节里,能给人不少安慰。
刘羡到城头巡视了一番,发现值戍的将士们有些魂不守舍,这也难怪,毕竟是年关,对面土山上的西人们,也没有多少精神。刘羡不敢放松警惕,可也考虑到日子特殊,便将他们换班的时间调短了一些,好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得到歇息。
然后他就去城中去拜见天子与皇后,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朝会。
在每年的元月初一,都应该主持一次大朝会,刘羡已经参与过好几次。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轮到刘羡来亲自主持。刘羡本意是取消这次朝会,但司空司马越说,坚持举办朝会,不只是惯例,也是鼓舞人心,毕竟越是这种困难的时候,越应该表明一切如常。
刘羡想了想,对此也表示同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次朝会。说是朝会,其实非常寒酸,因为朝会是露天举行的。城中的大部分建筑都拆了,专门用做守城的材料,剩下的几十间用来歇息的房屋,没有一座能容纳数百名官员。因此,在士卒和难民们的旁观之下,天子与皇后不得不席地而坐,百官们手举着一杯酒水,逐一向他们敬酒贺岁。
说起来,城内的粮食紧张,更没有什么酒水,官员一度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庆祝,还是皇后突然说:“妾身三年前在金墉城的时候,学着酿了几坛米酒,就埋在隔城东南角三丈的地方,也不知能不能用,挖出来试试吧。”于是刘羡就派人去找,果然挖出了五坛酒,打开一闻,酒香甘冽,官员们这才不至于无酒可敬。
刘羡身为三公太尉,第一个向天子与皇后敬酒。贺岁完后,天子对刘羡抱怨道:“太尉,马肉味道不好,何时有牛肉吃啊?”
此言一出,刘羡顿感尴尬。这段时日,为了确保城内能长期坚守,少有浪费,他已经管制起城内的饮食。士卒们基本每日都是喝粥与野菜度日,公卿们也没有好上太多,无非是整天指着城内的几十只母鸡下蛋,然后再分一些战死的马肉罢了。士卒们对此自然无话可说,但公卿们哪过过这种时日,整日叫苦连天,对刘羡施压暗示,没想到天子也在此时抱怨起来了。
好在有羊献容在一旁解围,她对天子道:“陛下,武皇帝曾经说过,身为天子,要以身作则,士卒们连肉都没得吃,我们又怎好挑三拣四呢?”
天子虽然蠢笨,但一听到父亲武皇帝的名号,顿时就严肃起来,他绷着脸端着酒水,对刘羡说:“太尉,方才我失言了,我不会给父皇丢脸的。”
得到了天子的理解,刘羡松了一口气,他连忙对羊献容行礼,然后退了下来。
回到席上,刘羡对着火盆烤火。过了片刻,司马越也贺岁结束,到刘羡身边,低声谈论道:“太尉,援军还没有到吗?”
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关注的问题,如今刘羡等人已经在金墉城固守了一个多月,按理来说,十余日前,河南那边的援军就该到了。可如今已经到了甲子年了,自金墉城眺望周遭,四处都是土山,根本看不清外面的情况,而外围的西军似乎也没有动静,这莫非不是说,援军还没有到吗?
纵使刘羡如此节省粮食,但其实众人都知道,最多也就撑到这一月月底。而在这之后,就必须要做一个选择了,是投降?还是杀出重围?朝廷不可能学臧洪守东武阳,弄出什么守城吃人的事来,这影响实在太坏。
但刘羡对自己的判断还是较为笃定的,他相信援军已经到了。只是由于种种缘故,还没有与己方进行联系。尤其是这几日时间,刘羡在城内烧狼烟,试图与城外的公孙躬部相联系,可竟然没有回应,这极可能说明,是张方击退了公孙躬所部,继而严加封锁,使自己消息断绝,而不是外面没有变化。
到底是在与张方对阵啊,也不可能一切都这么顺利。
只是这话不好对司马越他们说,若告知他们,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故而刘羡只是打了个哈哈,做出智珠在握的神情,笑说道:“司空放心吧,我心里有底,不久便给诸位一个惊喜。”
而实际上,刘羡内心也在思考:需要派个信使出去确认情况,只要能够弄清外面的详情,与援军取得联系,一切便好说了。
当日傍晚,他把几个亲信召集到军帐中,跟他们说了这个计划,问道:“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我需要他能成功报信。”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众人闻言都不禁微微变色:眼下张方的包围是肉眼可见的严密,虽然夺去了两座土山,但张方随后又在土山外围设置栅栏,军队从中杀出去,都要付出不少的伤亡,何况只是派出去传信的信使呢?
更别说张方的残暴之名,如今已经闻名京畿,一旦失败,落在他手里,可能连个全尸都没有。而且,外面有没有援军,不也是刘羡的猜测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派出信使,要冒的风险实在太大,因此,这个信使必须智勇双全,又要绝对忠于刘羡,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呢?
刘羡环顾自己的属下,心想,若诸葛延在就好了,他最合适,可惜自己已经把他派去虎牢关。若是孙熹、张固、薛兴几人在,其实也合适,更别说还有李矩了。而自己如今现在敢用的人,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
他仔细想了想后,打算起用傅畅,不料一旁有人说:“兄长,让我去吧!”
“你去?”刘羡闻言,转首稍作打量,原来是孟和。他是孟观的三子,如今不过二十三岁年纪,长得寻常六尺身材,但腰背挺得很直,双眼也清澈明亮。
孟观死前,把他的两个儿子孟讨和孟和托付给刘羡。这些年,刘羡都把他们当兄弟看,但主要是培养孟讨,因为他年纪大些,才能天赋也要好一些,而对于孟和,平日都是带在身边当亲卫,不意他此时竟会出来请命。
刘羡微微摇首道:“你还太年轻了,再历练历练吧。”
不意孟和急了,他说:“当年兄长在关西建功,不也和我差不多年纪吗?请兄长相信我,我是孟氏子弟,怎能一事无成呢?您让我负责此事,我就是被打断了腿,爬都会爬到援军面前!”
听罢,刘羡注视着他,孟和也毫不畏惧地回以注视,这让刘羡让步了,他点点头,道:“好吧,你还记得路吗?”
“我在洛阳住了十七年,当然记得!”
刘羡徐徐道:“那你去准备吧!今夜就要走,无论发生什么,不要中途倒下。找到援军后,不要急着回来,先在那里休息,等体力恢复了,再回来。这中间会发生什么,你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了,我也能顶着!”
“诺!”孟和毅然答道。
大家商定,孟和安全突破敌人的警戒线后,一定要在邙山上点燃烟火报信,然后,他就离开了大营。
正月初一的晚上,皓月当空,地上的人影格外清晰。
“要是没有月亮就好了。”孟和坐着竹筐夜缒下城,一边赶路一边自言自语。他把自己打扮成难民模样,在外面抹了许多尘土,以保证看起来更像。但如果可以,他还是不想看见西人。
可这是不可能的,穿过刘义占据的两座土山后,可以看见外围西人的栅栏,栅栏边篝火一堆又一堆,望不到头。孟和距离西人的距离大概只有数十步,篝火间晃动的士卒的影子看得一清二楚。从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西人修建的营垒,营垒上旌旗林立,映着银白的月光,非常壮观。
孟和披着白袍,卧在一处雪堆旁,颜色几乎融为一体,不容易让人发现。但一旦动起来,想要从中冲出去,又非常困难。孟和不禁心想:“真够戗,这该怎么办?”
他并不是怕死,可眼下这种情形,要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去呢?月光实在太亮了,他只要真靠过去,必然会遭受到西人的盘剥审问,这无疑是不智的。可他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只能挨着冻,在内心里祈祷:“父兄在上,若你们英灵有知,就助我与兄长一臂之力,让这月光小一些吧!完事之后,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这么想着,孟和又自哀自叹起来,悄悄在雪地上写着:“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在写完以后,他实在有些受不住冻了,就找了一处民居废墟的角落蹲着,等着敌人睡去或者月光黯淡,总而言之,现在去闯就是找死。
北风之下,一动不动是很消耗体力的,孟和真是冻得昏昏欲睡,或者说,他一度真的昏睡过去了。
但迷迷糊糊间,他再次睁开了眼睛。这时候,对面的篝火已经熄灭,月亮已经钻进了云彩。孟和赶紧哆哆嗦嗦地站起来,活动了一下麻木的手脚,然后把随身带的长刀和短刀都整理了一下,打算继续前进。但转念一想,他又把长短刀都扔到地上,只带了衣服和匕首。
“兄长,我去去就回。”孟和朝金墉城的方向拜了一拜,消失在夜色中。(本章完)
战乱的频发,天灾的横行,已经揭开了一副骇人的巨幕。因此,在张方到来以前,洛阳城里,无论是田地里的放牛娃,还是街坊中的小贩,亦或是贵族们的奴婢,不管他们认不认识,过去是友好还是怨怼,在即将到来的命运洪流前,个人的一切都似乎不再重要,他们只是相互总结着这些年发生的怪事,以此来揣测未来:
太康五年时,宣帝庙无故塌陷;太康八年时,太庙殿又无故塌陷;元康五年时,武库那场莫名其妙的火灾,烧毁了多少神物圣物;还有那无云而发的雷声,联绵数月的雨雹……虽然有些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但却事关天地的异相,几乎每一件,都令他们记忆犹新。
这一件件事情只是巧合吗?洛阳人不相信,但是想要证明其中有联系,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无形中操控着一切,似乎又有些难。于是他们就开始询问那些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中国的其余地方,是否也有怪事发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商人们走南闯北,早就听过了数不胜数的奇闻怪谈,他们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亲眼看过,就夸大其词地说道:
在太康五年六月的时候,任城、鲁国池水皆化为血水;元康三年九月的时候,带方等六县爆发了虫灾,将当地的所有树木都啃光了;元康五年三月,吕县城郊甚至无故流血,蔓延东西百余步;在永康元年三月的时候,尉氏县更是下了整整三天血雨!
除此之外,商人们还推出了一系列眼见为实的证据:诸如能打鸣的母鸡、能生蛋的公鸡、天上掉下来的血石头、有三个头的黄狗,所卖的奴隶中,甚至还有一个亦男亦女,不知该如何称呼的怪人。
总而言之,商人们靠着这些稀奇的商品大赚一笔,而甲子大劫的传闻则变得越发切实可信了。而到了张方包围金墉城的这个当口,大家已是深信不疑。
人们已经开始说:甲子年到来后,天上的太阳将就此熄灭,群星陨落,会有成千上万的巴掌大的蝗虫飞过中原,大河会发大水,大江也会发大水,田里将无法再种粮食,天上的仙人们将以这种方式来洗清人们的罪孽。到那时候,有信仰的人将成为水仙,自水中进入仙堂,没有信仰的人将成为孤魂野鬼,永世不得安宁。
天师道的言论由此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天师道。他们口中念着《想尔注》,把仅存的身家都捐献给祭酒们,渴望从此成为长生种民,在这末世大劫中获得仙人的庇佑。
而关于太平真君的话题,自然也没有停止。晋室将亡,在此时已经成为一个公论,但未来谁能拯救这个世道呢?一定会有一位太平真君,可到底是谁,却还没有一个公论。孙秀在临死前对“安乐公世子”的发言,算是一个比较出名的言论。但也有别的传言:什么“五胡乱神器,维新在赵基”,“太平真君自杨李,老君紫气掌神器”,还有什么《玄石图》上的“牛继马后”等图谶,也颇有声望。
人们对此莫衷一是,可对甲子年的恐惧却与日俱增,到最后一个月,甲子年几乎是个不能提的禁忌,似乎仅仅是说出这几个字,世界就会发生颠倒。
但真当甲子年来临的这一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除去大家仍然在战乱中以外,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前几日又下了雪,旧的雪融化成水,然后凝结成冰柱,新的雪又积累起来,使得那些不动的山岭,树木,河流等等景象,都化为一副晶莹的冰雪世界,铺天盖地的冰白色,让人目不暇接。
早上的时候,雪已经停了,难民们在金墉城内烧爆竹,噼里啪啦地一阵脆响,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从中逝去了,在这个寂静的时节里,能给人不少安慰。
刘羡到城头巡视了一番,发现值戍的将士们有些魂不守舍,这也难怪,毕竟是年关,对面土山上的西人们,也没有多少精神。刘羡不敢放松警惕,可也考虑到日子特殊,便将他们换班的时间调短了一些,好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得到歇息。
然后他就去城中去拜见天子与皇后,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朝会。
在每年的元月初一,都应该主持一次大朝会,刘羡已经参与过好几次。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轮到刘羡来亲自主持。刘羡本意是取消这次朝会,但司空司马越说,坚持举办朝会,不只是惯例,也是鼓舞人心,毕竟越是这种困难的时候,越应该表明一切如常。
刘羡想了想,对此也表示同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次朝会。说是朝会,其实非常寒酸,因为朝会是露天举行的。城中的大部分建筑都拆了,专门用做守城的材料,剩下的几十间用来歇息的房屋,没有一座能容纳数百名官员。因此,在士卒和难民们的旁观之下,天子与皇后不得不席地而坐,百官们手举着一杯酒水,逐一向他们敬酒贺岁。
说起来,城内的粮食紧张,更没有什么酒水,官员一度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庆祝,还是皇后突然说:“妾身三年前在金墉城的时候,学着酿了几坛米酒,就埋在隔城东南角三丈的地方,也不知能不能用,挖出来试试吧。”于是刘羡就派人去找,果然挖出了五坛酒,打开一闻,酒香甘冽,官员们这才不至于无酒可敬。
刘羡身为三公太尉,第一个向天子与皇后敬酒。贺岁完后,天子对刘羡抱怨道:“太尉,马肉味道不好,何时有牛肉吃啊?”
此言一出,刘羡顿感尴尬。这段时日,为了确保城内能长期坚守,少有浪费,他已经管制起城内的饮食。士卒们基本每日都是喝粥与野菜度日,公卿们也没有好上太多,无非是整天指着城内的几十只母鸡下蛋,然后再分一些战死的马肉罢了。士卒们对此自然无话可说,但公卿们哪过过这种时日,整日叫苦连天,对刘羡施压暗示,没想到天子也在此时抱怨起来了。
好在有羊献容在一旁解围,她对天子道:“陛下,武皇帝曾经说过,身为天子,要以身作则,士卒们连肉都没得吃,我们又怎好挑三拣四呢?”
天子虽然蠢笨,但一听到父亲武皇帝的名号,顿时就严肃起来,他绷着脸端着酒水,对刘羡说:“太尉,方才我失言了,我不会给父皇丢脸的。”
得到了天子的理解,刘羡松了一口气,他连忙对羊献容行礼,然后退了下来。
回到席上,刘羡对着火盆烤火。过了片刻,司马越也贺岁结束,到刘羡身边,低声谈论道:“太尉,援军还没有到吗?”
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关注的问题,如今刘羡等人已经在金墉城固守了一个多月,按理来说,十余日前,河南那边的援军就该到了。可如今已经到了甲子年了,自金墉城眺望周遭,四处都是土山,根本看不清外面的情况,而外围的西军似乎也没有动静,这莫非不是说,援军还没有到吗?
纵使刘羡如此节省粮食,但其实众人都知道,最多也就撑到这一月月底。而在这之后,就必须要做一个选择了,是投降?还是杀出重围?朝廷不可能学臧洪守东武阳,弄出什么守城吃人的事来,这影响实在太坏。
但刘羡对自己的判断还是较为笃定的,他相信援军已经到了。只是由于种种缘故,还没有与己方进行联系。尤其是这几日时间,刘羡在城内烧狼烟,试图与城外的公孙躬部相联系,可竟然没有回应,这极可能说明,是张方击退了公孙躬所部,继而严加封锁,使自己消息断绝,而不是外面没有变化。
到底是在与张方对阵啊,也不可能一切都这么顺利。
只是这话不好对司马越他们说,若告知他们,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故而刘羡只是打了个哈哈,做出智珠在握的神情,笑说道:“司空放心吧,我心里有底,不久便给诸位一个惊喜。”
而实际上,刘羡内心也在思考:需要派个信使出去确认情况,只要能够弄清外面的详情,与援军取得联系,一切便好说了。
当日傍晚,他把几个亲信召集到军帐中,跟他们说了这个计划,问道:“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我需要他能成功报信。”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众人闻言都不禁微微变色:眼下张方的包围是肉眼可见的严密,虽然夺去了两座土山,但张方随后又在土山外围设置栅栏,军队从中杀出去,都要付出不少的伤亡,何况只是派出去传信的信使呢?
更别说张方的残暴之名,如今已经闻名京畿,一旦失败,落在他手里,可能连个全尸都没有。而且,外面有没有援军,不也是刘羡的猜测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派出信使,要冒的风险实在太大,因此,这个信使必须智勇双全,又要绝对忠于刘羡,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呢?
刘羡环顾自己的属下,心想,若诸葛延在就好了,他最合适,可惜自己已经把他派去虎牢关。若是孙熹、张固、薛兴几人在,其实也合适,更别说还有李矩了。而自己如今现在敢用的人,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
他仔细想了想后,打算起用傅畅,不料一旁有人说:“兄长,让我去吧!”
“你去?”刘羡闻言,转首稍作打量,原来是孟和。他是孟观的三子,如今不过二十三岁年纪,长得寻常六尺身材,但腰背挺得很直,双眼也清澈明亮。
孟观死前,把他的两个儿子孟讨和孟和托付给刘羡。这些年,刘羡都把他们当兄弟看,但主要是培养孟讨,因为他年纪大些,才能天赋也要好一些,而对于孟和,平日都是带在身边当亲卫,不意他此时竟会出来请命。
刘羡微微摇首道:“你还太年轻了,再历练历练吧。”
不意孟和急了,他说:“当年兄长在关西建功,不也和我差不多年纪吗?请兄长相信我,我是孟氏子弟,怎能一事无成呢?您让我负责此事,我就是被打断了腿,爬都会爬到援军面前!”
听罢,刘羡注视着他,孟和也毫不畏惧地回以注视,这让刘羡让步了,他点点头,道:“好吧,你还记得路吗?”
“我在洛阳住了十七年,当然记得!”
刘羡徐徐道:“那你去准备吧!今夜就要走,无论发生什么,不要中途倒下。找到援军后,不要急着回来,先在那里休息,等体力恢复了,再回来。这中间会发生什么,你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了,我也能顶着!”
“诺!”孟和毅然答道。
大家商定,孟和安全突破敌人的警戒线后,一定要在邙山上点燃烟火报信,然后,他就离开了大营。
正月初一的晚上,皓月当空,地上的人影格外清晰。
“要是没有月亮就好了。”孟和坐着竹筐夜缒下城,一边赶路一边自言自语。他把自己打扮成难民模样,在外面抹了许多尘土,以保证看起来更像。但如果可以,他还是不想看见西人。
可这是不可能的,穿过刘义占据的两座土山后,可以看见外围西人的栅栏,栅栏边篝火一堆又一堆,望不到头。孟和距离西人的距离大概只有数十步,篝火间晃动的士卒的影子看得一清二楚。从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西人修建的营垒,营垒上旌旗林立,映着银白的月光,非常壮观。
孟和披着白袍,卧在一处雪堆旁,颜色几乎融为一体,不容易让人发现。但一旦动起来,想要从中冲出去,又非常困难。孟和不禁心想:“真够戗,这该怎么办?”
他并不是怕死,可眼下这种情形,要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去呢?月光实在太亮了,他只要真靠过去,必然会遭受到西人的盘剥审问,这无疑是不智的。可他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只能挨着冻,在内心里祈祷:“父兄在上,若你们英灵有知,就助我与兄长一臂之力,让这月光小一些吧!完事之后,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这么想着,孟和又自哀自叹起来,悄悄在雪地上写着:“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在写完以后,他实在有些受不住冻了,就找了一处民居废墟的角落蹲着,等着敌人睡去或者月光黯淡,总而言之,现在去闯就是找死。
北风之下,一动不动是很消耗体力的,孟和真是冻得昏昏欲睡,或者说,他一度真的昏睡过去了。
但迷迷糊糊间,他再次睁开了眼睛。这时候,对面的篝火已经熄灭,月亮已经钻进了云彩。孟和赶紧哆哆嗦嗦地站起来,活动了一下麻木的手脚,然后把随身带的长刀和短刀都整理了一下,打算继续前进。但转念一想,他又把长短刀都扔到地上,只带了衣服和匕首。
“兄长,我去去就回。”孟和朝金墉城的方向拜了一拜,消失在夜色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