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明经世公文!
    朱由检伸了个懒腰,只觉得浑身筋骨都舒展开来,神清气爽。
    年轻的身体就是好啊!
    昨天为了辽东之事熬了三十多个小时,最后睡了一觉,便又是一条好汉。
    不过,这种事以后还是少做为妙。
    他这一世,还想和那位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比一比,看看谁更能活呢。
    高时明站在一旁,眼圈仍有些浮肿。
    他恭敬地躬身道:
    “陛下,昨日积压的奏疏,加上今日一早通政司呈上来的,共计四百一十七本,奴婢已按您的吩咐,分门别类安置好了。”
    高时明又向前一步,指着御案左手边一摞明显要少得多的奏本,轻声道:
    “陛下,这边一共十七本,都是关于京师新政的条陈。”
    “奴婢斗胆,将一些按原有规则评为丙级、丁级的,也一并放在了这里。”
    “哦?”朱由检眉毛一挑,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高伴伴果然深体朕心。”
    他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封面赫然写着“薛国观奏京师修路疏”。
    朱由检心中暗笑,其实更合适的名字的应该是“薛国观奏京师修路疏_3.0版本(最终版)”
    说不定今天他批改完,还有“4.0版本(最最终版)”,“5.0(绝对不改版)”,“6.0(死也不改版)”哈哈。
    翻开奏疏,一股与这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林林总总十几页纸,朱由检粗略估算,怕不是有两三万字。
    从修路的背景缘由,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再到详尽的项目预算、所需资源、人员调动名单,乃至分阶段的预期里程碑,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朱由检提着朱笔,仔仔细细看了半天,竟是找不到什么太大的错处。
    甚至有些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细节,比如下雪时施工的预案、保甲劳役调动的排班,薛国观都补充得整整齐齐,妥帖周到。
    “牛逼……”
    朱由检忍不住都在心中赞叹了一句。
    这古代的官员,果真是人中龙凤。
    三年一科,每科取士不过三百人,平均下来一年也就一百个进士。
    这含金量,几乎就是后世各省高考状元的集合体。
    自己所提出的那种后世公文方案,毕竟不涉及超越时代的眼界与科技,仅仅是一种更为高效、更有条理的行文逻辑和思维方式罢了。
    对这群智商顶尖的精英来说,一旦点透,做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朱由检讪讪然地放下朱笔,心中那点“我一个二本生居然在给状元郎们改卷子”的荒谬感,很快就被另一种更为强烈的满足感所取代。
    高考状元又如何?
    还不是要拜倒在朕这个穿越者的脚下!
    天下英才,皆为吾所用也!
    他心中豪情顿生,又随手翻了翻其余的十六本奏疏。
    工科给事中郭兴言,提请安置京师左近饥民之事。
    户部主事陈宾盛,提请查革九门税关积弊。
    ……
    奏疏的内容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好一派百官上进、生机勃勃的景象。
    只是,这些奏本的方案水平就参差不齐了。
    有些还是老大明那种空话套话连篇的风格,有些则明显参考了薛国观上次的方案,有所改进,但终究是形似而神不似,抓不住要领。
    朱由检的目光在其中一本奏疏上稍作停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翰林院检讨孙之獬,提请整顿京中盗贼……
    呵,孙之獬。
    朱由检心中冷哼一声,这辈子你要是能在朕这里有出头之日,朕亲手给你写个“服”字。
    他将诸多奏本合上,沉吟片刻,对一旁侍立的高时明吩咐道:
    “高伴伴,传朕旨意,办三件事。”
    高时明连忙躬身:“奴婢遵旨。”
    “其一,你安排人手,在承天门右侧,单独开辟一块位置,给朕立个大榜。”
    朱由检顿了顿,接着说道:
    “就将薛国观的这本奏疏,原原本本地,抄到大榜之上。至于这大榜的名称嘛……就叫《大明优秀公文集锦》。”
    “另外,在薛爱卿这篇策论的开头,用朕的朱笔,给朕写上一句批注。就写……”
    朱由检嘴角勾起了一抹邪恶的笑容,一字一顿说道:
    “——大明经世公文第一篇!”
    “第一”这个名头一旦给出去,这群自视甚高的文臣们,应该会受到刺激吧?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说不定公文运动的推广速度,都能因此加快不少。
    就是薛爱卿,可能要承受一些意料之外的风浪了哈哈哈。
    高时明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皇帝的深意,笑着奉承道:“陛下这个主意实在是高!这就和坊间的时文集锦一样,有了这篇范文,恐怕用不了多久,内外廷的公文风格都要为之一新了。”
    朱由检终究是没忍住,哈哈一笑,摆了摆手,继续说道:
    “其二,宣朕的中旨。”
    “升原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为顺天府尹,加右佥都御史衔,加工部侍郎衔。”
    高时明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继续躬身听着。
    朱由检将他的神色尽收眼底,毫不在意地继续道:
    “再加敕书一道,令其专管京师新政之事,凡事涉各部、卫所衙门,一律听其调度,便宜行事。”
    “另,重铸关防一枚发给。今后,凡京师新政之事,所有奏疏题本的评级,一律在原有基础上,上调一级。”
    这下,高时明脸上的惊讶再也掩饰不住了。
    这已经不是破格,这是圣眷隆重到了极点!
    他犹豫了一下,嘴唇微动,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化作了一声:“奴婢……遵旨。”
    朱由检看出了他的犹豫,哈哈一笑,说道:“不必担忧。朕正是要借这个机会,看看这外廷之中,诸位臣工的态度。”
    他语气变得幽幽,眼神深邃,缓缓说道:
    “总不能这中旨诏令,过去皇兄发得,我这个百官口中的德望新君,却发不得吧?”
    “那这德望,到底是对朕的赞美,还是对朕的束缚呢?”
    高时明心中一凛,瞬间理解了朱由检的意思,低下头不再多劝。
    朱由检将台面上的其余十六本奏疏拢了一拢,说道:
    “其三,就是这剩下的奏疏了,你统一代朕批红。”
    “首先,让他们好生参照薛国观的奏疏,看看差距在哪里,用心改进。”
    “其次,告诉他们,事必有主,功必有归。谁提的方案,谁就给朕领了这差事,别想着光动嘴皮子。”
    “最后,把丑话说在前头。”
    “京师新政,如今都归于顺天府下。府尹的位置已经没了,再想做事,就只能从治中、府丞、乃至通判做起。”
    “让他们都掂量清楚,真的愿意俯下身子做事,再上疏来,别一窝蜂地瞎凑热闹。”
    朱由检笑了笑,补充道:“当然,语气你帮朕缓和一些,别太生硬,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奴婢明白。”
    高时明躬身领命,将那份薛国观的奏疏和其余奏本小心翼翼地捧起,离开了乾清宫。
    朱由检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微微一笑,重新埋首于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之中。
    天下官僚如一张大网,纲举则目张。
    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节点,轻轻一拨,整张网都会随之而动。
    薛国观此人此事,某种意义上来说。
    ——正是比李国普、杨景辰、孙承宗更关键的节点!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王朝162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一橛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橛柴并收藏大明王朝162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