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加更求月票~)
    ……
    皇帝的中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一站,便是内阁。
    首辅黄立极手持那份薄薄的旨意,神色平静。
    他将中旨传给李国普及施凤来,缓声开口道:
    “如此提升,是有些破格了。但陛下新登基,意在澄清吏治,刷新气象,有所破格,倒也无妨。二位以为如何?”
    施凤来沉吟片刻,眼前闪过三不知阁老的背影,终究还是点头附和:“首辅所言极是。”
    李国普则有些游移不定。
    他将那份任命看了又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此举虽快,但落子却准。”
    “薛国观那份方案,老夫也看过,条理清晰,思虑周全,是个能做事的干才。”
    “提拔他来专管京师新政,人选是对的。这份中旨,老夫没有意见。”
    黄立极点点头:“既然都没问题,那就照旨意办吧。”
    他唤来一名中书舍人,吩咐道:“将这份中旨,发往六科吧。”
    “遵命。”
    中书舍人领命而去。
    李国普看着那名中书舍人远去的背影,目光深沉。
    他想了想,还是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桌案前,摊开纸笔,开始研墨。
    他要上一个私人奏本。
    皇帝的任命是对的,但皇帝的行为,却有待商榷。
    今日破格用一贤,则天下知皇帝之所向,百官皆会奋勇争先。
    可他日若滥赏徇私,开了这个口子,则国法亦将不存。
    用人以私,终究不如用人以制。
    哪怕这制度再怎么腐朽,也不能偏废制度而完全凭心而用,如此才是谋国之言。
    李国普提笔,在纸上写下“臣李国普谨奏”六个字,神情肃穆。
    但是陛下新晋登基,英明神武,锐意进取,这股热情是好的,断不可挫伤。
    所以,劝谏之语,走温和的奏本即可,万万不能上措辞激烈的题本,以免神宗之事再现。
    他李国普是为国而谏,却不是为青史留名而谏!
    ……
    第二站,是六科廊房。
    吏科都给事中陈尔冀手持内阁转来的中旨,沉默不语,眉头紧锁。
    “脩白兄,这似乎与常例不合。”
    他轻轻开口,眼神望向了坐在上首太师椅上闭目养神的那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
    大明官制,六科廊房虽各有都给事中,却无明确主官。谁的职衔中带着“管科事”的头衔,谁才是事实上的头领。
    而杨所修,便是如今吏科的当家人。
    陈尔冀继续说道:“今日这薛国观,原为刑科都给事中,正七品。”
    “按例,京官升转,最多四品京堂。纵使外放,也不过是从三品的布政使司参政。”
    “如今,这右佥都御史衔也就罢了,不过正四品。可顺天府尹与工部侍郎,却都是实打实的正三品!”
    “一步登天,连升八级,未免太过骇人。”
    杨所修依旧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一般,良久之后,才缓缓睁开双眼。
    “升迁之事,毕竟要看正职。顺天府尹虽为正三品,但历来被视为浊官,与清流言官不可同日而语。”
    “相较于外放的布政使参政,也不过多了一品,陛下此旨,不算太过破格。”
    他顿了顿,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况且,薛国观那篇方案,你我也都看过了,确实做得踏实,无可挑剔。有此能力,破格简拔,亦在情理之中。”
    “最关键的是……”
    杨所修放下茶杯,看着陈尔冀,叹了口气。
    “到了今日,你还没看明白吗?怎么还会问出这等话来?”
    陈尔冀沉默了片刻,苦笑道:“其实……从三部尚书推选时,陛下的任命,我便该明白了。只是,终究心有侥幸而已。”
    杨所修长叹一声:“是啊,这位陛下,不看你是阉党还是东林,他要的,是能为他所用之人。他这是要另起炉灶,自己再立一党!”
    他将那份圣旨轻轻拿起,用手指抚摸着其上的金丝纹路,悠悠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于吾辈读书人,其利在名,其名在功。陛下如今给的,就是一条以功换名的青云路。”
    “只要合了他的心意,转瞬之间,便可青云直上。”
    “这薛国观,倘若他真能将这京师之事办得妥妥当当,恐怕数年之内,便可直入内阁。”
    “释褐不及十年,而宰辅可望……”陈尔冀的语气中充满了感叹与憧憬,“这是何等的登天之阶……”
    杨所修沉默不语。
    陈尔冀回过神来,问道:“那……杨公,此旨吏科原样抄发?”
    “抄发吧。”杨所修摆了摆手,语气淡然,“这个当口,一个顺天府尹而已,无伤大局。何必去当那只出头鸟,惹一身骚。”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感觉,咱们这位新君,正等着有人往他的刀口上撞呢。谁撞,谁死。”
    陈尔冀心中一凛,点点头,立刻伏案写就,然后叫过一名给事中,让他将之发往吏部。
    他转过头来,又问道:“杨公,那陈九畴最近上蹿下跳,大肆张罗阉党旧徒,似乎想要自立山头,咱们要不要拿他开刀,给陛下一个投名状?”
    杨所修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这恐怕不是陛下想要的。”他轻轻点了点桌面,“陛下要的是做事,而不是党争。这种傻事,还是让那帮即将进京的东林君子去做吧。”
    陈尔冀又问:“那我们……要不要也上个疏,议一议京师新政?”
    杨所修摇了摇头,失笑道:“京师新政,已经没有咱们的位置了。怎么,你愿意去薛国观的手底下,听他调遣?”
    陈尔冀顿时语塞。
    杨所修负着手,站起身,走到窗边,看向六科廊窗口透进来的一方天空,悠悠说道:
    “既要做事,那就要做大事。不必急于这一时,且慢慢来吧。”
    ……
    吏部衙门。
    吏部尚书杨景辰,接到六科转来的中旨,只是简单扫了一眼。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叫来一名主事。
    “立刻将薛国观的任命文书拟好,用印之后,发往通政司,晓谕天下。”
    “是,部堂。”
    杨景辰看着那名主事匆匆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清楚,陛下此举,名为破格提拔薛国观,实则是在向整个官场传递一个信号。
    一个“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信号。
    只是京官之中多是清流,真正能做事的,能有几个人?
    看来,我要再好好为陛下选选人才了。
    ——这大明的卢象升,哪里会只有一个!
    他拍了拍手,叫来吏部几名核心的司官。
    “诸位,手头的事情都先放一放。”
    杨景辰扫视一圈,目光锐利。
    “把天下各省布政使司、府、州、县,所有在任官员的考功档案,全部给本官翻出来。”
    ……
    通政司。
    通政使吕图南轻轻放下手中那份刚刚从吏部转来的任命公文,又拿起了另一份文档。
    那是薛国观奏疏的抄本。
    这份奏疏最开始从通政司上传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意,只是循着常例,登记在册,然后递交内阁。
    直到此刻,给事中通过了皇帝的中旨,吏部发来了正式的任命文书,他才重新将这份奏疏的底稿翻找了出来,细细品读。
    方案精彩固然精彩,但重点,还是皇帝的倾向啊。
    为官三十年,宦海沉浮,他又哪里会看不懂这最新的政治风向?
    只是……
    吕图南长长地叹了口气,心中浮现出一句宦海之中流传多年的老话。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为官之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他已经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和冲劲。
    还是好好在这通政司待着吧。
    朝堂之上再大的风雨,又能刮到他这个只负责上传下达的通政司来吗?
    吕图南沉吟片刻后,叫来手下的知事,吩咐道:
    “将这份任命誊抄出去,发往各部、各省备案。另外,也将这事加入今日邸报之中。”
    ……
    翰林院中,倪元璐伸了个懒腰,放下了手中的毛笔。
    作为未来的日讲官之一,他这几日一直在为皇帝准备讲案,可谓是呕心沥血。
    如今讲案终稿已定,接下来,就只等陛下确定第一次日讲的时间了。
    他抬起头,这才发现,往日里总是坐满了同僚的翰林院,此刻竟是空无一人。
    “元范兄?”
    “元会兄?”
    他喊了几声,却毫无回应,只有窗外清脆的鸟鸣声。
    倪元璐疑惑地走出翰林院,左右看了一下,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不远处的承天门下,黑压压地挤了一大堆身穿青绿色官袍的官员,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像是在看什么热闹。
    他心中好奇,赶了过去,却被结结实实地挡在了人群之外,怎么也挤不进去。
    倪元璐拉过身边一名同样在奋力向前挤的青袍官员,拱手问道:“这位兄台,敢问前面发生了何事?为何诸位同僚都聚集于此?”
    那名官员回头看了他一眼,气喘吁吁地说道:“兄台还不知道吗?前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以一篇京师修路新政的策论呈上,陛下龙颜大悦,亲口点选,直升八级!如今,已是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加右佥都御史、工部侍郎衔,专管京师新政之事了!”
    他激动地伸手一指前方的人墙。
    “直升八级都不算什么,关键是那篇惊天动地的策论,现在就贴在承天门的皇榜之上!”
    “陛下亲笔朱批,号称‘大明经世公文第一篇’!”
    “老……我倒要看看,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居然敢称经世公文第一!”
    第一?
    第一!
    倪元璐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他丢下那名官员,也顾不得什么谦谦君子的风度了,拼了命地就往人堆之中挤进去。
    他挤着,挤着,突然觉得……
    咦?这个场景怎么有点似曾相识!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王朝162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一橛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橛柴并收藏大明王朝162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