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明朝文人的心是真的黑!
朱由检与孙承宗相对而坐,身下是柔软的明黄色锦墩。
这是朱由检带来的新风气,奏对时,若无特殊情况,君臣皆坐。
但对于孙承宗这个刚入京的“新兵蛋子”而言,这份恩典却十分不适应。
他身着绯红的斗牛服,白的胡须修剪得一丝不苟,身板挺得笔直,却只敢虚虚地坐了半个锦墩,腰背的肌肉紧绷着,姿态介于坐与跪之间,反而比站着还累。
那张饱经风霜的黝黑脸庞上,神情一如既往地沉静,但紧抿的嘴唇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适。
“所以,刘爱塔如今,究竟在何方?”
朱由检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他的语调里压抑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像是一个终于找到了藏宝图关键线索的寻宝人。
他的上身微微前倾,双目灼灼地盯着孙承宗,等待着答案。
孙承宗拱手回道:“回陛下,臣这两年闲居高阳,曾与袁崇焕数次通信,信中确有聊及此人。”
“金复之战后,他受奴酋猜忌,便有心直接归降。只是袁崇焕以为时机未到,便令其暂作内应,以待将来。”
说到此处,孙承宗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好奇,他抬眼看向朱由检,问道:“只是……臣有些不解,陛下为何会突然问起此人?此人在奴将之中,并不算声名显赫。”
“哈哈哈……”
朱由检闻言,发出一阵畅快的笑声。
“孙师,朕昨日曾言,孙子之言,非帝皇之学。但朕同样承认,那确是名帅之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朕欲平定蒙古诸部,看似用兵,其本质,正是为了‘伐交’,断建奴一臂。然则……”
朱由检话锋一转,身体前倾,整个人的气势陡然变得锐利起来。
“然则,我们是否能直接在后金国中,行‘伐谋’之事呢?”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后金四贝勒共治,黄台吉虽有智谋,却不过是四王之一,甚至排名第四而已。”
“如今他被推举为国主,阿敏、莽古尔泰、代善,这三位大贝勒,难道就真的对他心悦诚服吗?”
“朕听闻,年初领兵攻伐朝鲜,立下大功的,是贝勒阿敏。”
“而年中,黄台吉亲率大军,携大胜之威势,却顿兵于宁锦城下,寸功未立。”
“君王威望受挫,臣子却功勋赫赫,这其中,难道没有可以做的文章吗?”
“再者,后金国中困顿,与我大明辽东、东江多有走私往来,朕就不信,这其中没有后金的贵胄牵扯其中。我们又能否利用这条商路,为我所用,作为谍报之用?”
“桩桩件件,朕思之,着实夜不能寐!若能成此谍报之事,于国于民,实胜过雄兵千万!”
朱由检越说越是兴奋,双眸之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这番话,是他结合了后世的见识与眼前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才得出的方案。
孙承宗静静地听着,他脸上的讶异之色越来越浓,紧绷的身体不知不觉间放松了下来。
当朱由检话音落下,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爆发出惊人的亮光,竟是忍不住一拍大腿,击节赞叹!
“好一个‘上兵伐谋’!陛下所思所想,竟与臣……不谋而合!”
“嗯?”
朱由检的笑意微微一滞。
什么叫不谋而合?
你也想到了?你不是在这现装的吧?
史书上可没见你们搞过这些阴谋。
朱由检心中念头飞转,面上却不露分毫。
他依旧保持着从容的微笑,带着一丝好奇,顺着孙承宗的话说道:“哦?听孙师此言,似乎是早有筹谋?那朕可要洗耳恭听了!”
孙承宗听到皇帝的考较,那张严肃的脸上,竟罕见地露出了一丝自得的笑容。
他捋了捋白的胡须,摇了摇头。
“陛下谬赞了。臣如今离任近两年,对关外情形已然生疏,尚不敢说有何筹谋。一切还需等臣到任之后,详查后金最新情状,再做计较。”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回忆之色。
“不过,在天启三年,臣督师辽东之时,确实做过类似的事情。”
“臣请为陛下,讲一人。”
“此人,正是如今的抚夷总兵官,王世忠!”
王世忠?
朱由检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在辽东的奏疏中出现过几次,一直都是负责与林丹汗部联络、进行招抚事宜的官员。
他能和后金的谍报扯上什么关系?
孙承宗似乎看出了朱由检的疑惑,他没有直接解释,反而抛出了一个问题。
“陛下可知,老奴努尔哈赤,是如何发家的?”
朱由检对这个倒是十分清楚,开口说道:“朕略有所知。其人以建州女真起家,后攻灭海西女真诸部,统一女真,方成气候。”
话音刚落,一个大胆的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在朱由检的脑海中闪过!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不敢置信,追问道:“孙师之意……难道是说,这王世忠,竟是海西女真的后裔?”
“陛下圣明!”
孙承宗抚掌赞叹,这一次,赞叹中满是真诚的激赏。
“正是如此!王世忠本名克把库,其父,乃是海西女真南关国主孟格布禄!”
“当年老奴引兵攻灭南关,克把库便与其父、其兄乌尔古代一同被俘。”
“后我大明降下旨意,申斥老奴,老奴迫于压力,才将克把库归还。”
“神宗皇帝怜其遭遇,将克把库养于内廷,赐名王世忠,以示忠于王室之意。”
孙承宗的语速不快,像是在讲述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朱由检的心跳却在不知不觉中加速。
他已经隐隐猜到了孙承宗当年的布局。
“孙师,”朱由检的声音有些干涩,“那你当时,是如何操弄此事的?”
孙承宗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棋手的自信,也有对往事的追忆。
“陛下,不妨猜猜臣当年是如何做的?”
朱由检微微一笑,到了这个地步,答案几乎已经摆在了明面上。
他缓缓开口,一字一顿地说道:“莫非,关键在其父、其兄?”
“哈哈哈!陛下果然慧质天资!”
孙承宗畅快大笑,笑声中满是遇到知音的喜悦。
“正是如此!努尔哈赤虽斩其父,灭其国,却为安抚哈达部众,将其兄乌尔古代招为额驸。”
“乌尔古代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一路高升,到了天启三年,已是后金的第一都堂,乃是八大臣之首!”
孙承宗的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继续说道:
“臣当时,一面厚抚王世忠,在众将面前,亲手将自己的袍服为他穿上,示以恩宠。”
“另一面,则放出风声,言王世忠心怀故国,欲以南关部旧主之名,重新召集海西女真四部,恢复祖上荣光。”
朱由检的心神完全被吸引了进去,他忍不住追问:“如此,真有成效?”
哪怕他知道恐怕是没有效果的——如果真有效果,今日就不会是如此局面。
但这件事实在太耸人听闻了,连他也不由得期待起来。
果然,孙承宗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带上了一丝无奈和惋惜。
“或有成效,或无成效,实非臣所能控制。”
“臣布此闲棋,非为必胜,只为多添一分胜算罢了。”
他顿了顿,黝黑的脸上,那双眼睛陡然变得灼灼逼人。
“然,臣之妙着,却并不在此处!”
“王世忠之兄乌尔古代在后金身居高位,又有此复国之言流传于外,陛下请想,后金内部,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之间,安能不疑?君臣之间,安能齐心?”
“这,才是臣真正的杀招!以虚无缥缈之言,乱其君臣之心,断其内部之臂,此方为伐谋之上策!”
朱由检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背脊升起。
他一直以为,自己抓孙承宗这等文臣来,不过是问问刘爱塔下落而已。
却没想到,眼前这位看似正气凛然的老臣,玩起这些权谋手段,竟也如此的炉火纯青!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安插间谍,而是从人性的根本弱点——猜忌,来入手,试图从内部瓦解敌人!
莫须有,莫须有,难道只有汉人的皇帝会莫须有吗?
这天底下,果然就属文人的心思最脏!
然而,孙承宗那双灼灼逼人的眼睛,很快就黯淡了下去。
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可惜……可惜老奴虽暴戾,却不失一代枭雄之果决。他听闻风声,立刻便借贪腐之名,将乌尔古代拿下幽禁,但却不杀其人,如此轻易之间,就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部族动荡。”
“臣的多番筹谋,借此让后金内部生了些许波澜。随后譬如刘兴祚暗通信号,东江的张盘趁机收复金州等地,皆在此时。”
“然当时新军初练,人心不齐,仓促行事之下,金州得而复失,辽南谋划,终成空谈。”
朱由检沉默了。
天启三年,后金国中大饥,人心混乱,汉官人心惶惶。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了,只可惜各方散乱行事,终究还是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大殿中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重。
片刻之后,还是孙承宗先振作了精神,他重新看向朱由检。
“不过,陛下,如今奴部之景象,已与当年大不相同。”
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臣以为!黄台吉此人,与老奴努尔哈赤大不相同!”
(本章完)
朱由检与孙承宗相对而坐,身下是柔软的明黄色锦墩。
这是朱由检带来的新风气,奏对时,若无特殊情况,君臣皆坐。
但对于孙承宗这个刚入京的“新兵蛋子”而言,这份恩典却十分不适应。
他身着绯红的斗牛服,白的胡须修剪得一丝不苟,身板挺得笔直,却只敢虚虚地坐了半个锦墩,腰背的肌肉紧绷着,姿态介于坐与跪之间,反而比站着还累。
那张饱经风霜的黝黑脸庞上,神情一如既往地沉静,但紧抿的嘴唇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适。
“所以,刘爱塔如今,究竟在何方?”
朱由检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他的语调里压抑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像是一个终于找到了藏宝图关键线索的寻宝人。
他的上身微微前倾,双目灼灼地盯着孙承宗,等待着答案。
孙承宗拱手回道:“回陛下,臣这两年闲居高阳,曾与袁崇焕数次通信,信中确有聊及此人。”
“金复之战后,他受奴酋猜忌,便有心直接归降。只是袁崇焕以为时机未到,便令其暂作内应,以待将来。”
说到此处,孙承宗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好奇,他抬眼看向朱由检,问道:“只是……臣有些不解,陛下为何会突然问起此人?此人在奴将之中,并不算声名显赫。”
“哈哈哈……”
朱由检闻言,发出一阵畅快的笑声。
“孙师,朕昨日曾言,孙子之言,非帝皇之学。但朕同样承认,那确是名帅之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朕欲平定蒙古诸部,看似用兵,其本质,正是为了‘伐交’,断建奴一臂。然则……”
朱由检话锋一转,身体前倾,整个人的气势陡然变得锐利起来。
“然则,我们是否能直接在后金国中,行‘伐谋’之事呢?”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后金四贝勒共治,黄台吉虽有智谋,却不过是四王之一,甚至排名第四而已。”
“如今他被推举为国主,阿敏、莽古尔泰、代善,这三位大贝勒,难道就真的对他心悦诚服吗?”
“朕听闻,年初领兵攻伐朝鲜,立下大功的,是贝勒阿敏。”
“而年中,黄台吉亲率大军,携大胜之威势,却顿兵于宁锦城下,寸功未立。”
“君王威望受挫,臣子却功勋赫赫,这其中,难道没有可以做的文章吗?”
“再者,后金国中困顿,与我大明辽东、东江多有走私往来,朕就不信,这其中没有后金的贵胄牵扯其中。我们又能否利用这条商路,为我所用,作为谍报之用?”
“桩桩件件,朕思之,着实夜不能寐!若能成此谍报之事,于国于民,实胜过雄兵千万!”
朱由检越说越是兴奋,双眸之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这番话,是他结合了后世的见识与眼前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才得出的方案。
孙承宗静静地听着,他脸上的讶异之色越来越浓,紧绷的身体不知不觉间放松了下来。
当朱由检话音落下,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爆发出惊人的亮光,竟是忍不住一拍大腿,击节赞叹!
“好一个‘上兵伐谋’!陛下所思所想,竟与臣……不谋而合!”
“嗯?”
朱由检的笑意微微一滞。
什么叫不谋而合?
你也想到了?你不是在这现装的吧?
史书上可没见你们搞过这些阴谋。
朱由检心中念头飞转,面上却不露分毫。
他依旧保持着从容的微笑,带着一丝好奇,顺着孙承宗的话说道:“哦?听孙师此言,似乎是早有筹谋?那朕可要洗耳恭听了!”
孙承宗听到皇帝的考较,那张严肃的脸上,竟罕见地露出了一丝自得的笑容。
他捋了捋白的胡须,摇了摇头。
“陛下谬赞了。臣如今离任近两年,对关外情形已然生疏,尚不敢说有何筹谋。一切还需等臣到任之后,详查后金最新情状,再做计较。”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回忆之色。
“不过,在天启三年,臣督师辽东之时,确实做过类似的事情。”
“臣请为陛下,讲一人。”
“此人,正是如今的抚夷总兵官,王世忠!”
王世忠?
朱由检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在辽东的奏疏中出现过几次,一直都是负责与林丹汗部联络、进行招抚事宜的官员。
他能和后金的谍报扯上什么关系?
孙承宗似乎看出了朱由检的疑惑,他没有直接解释,反而抛出了一个问题。
“陛下可知,老奴努尔哈赤,是如何发家的?”
朱由检对这个倒是十分清楚,开口说道:“朕略有所知。其人以建州女真起家,后攻灭海西女真诸部,统一女真,方成气候。”
话音刚落,一个大胆的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在朱由检的脑海中闪过!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不敢置信,追问道:“孙师之意……难道是说,这王世忠,竟是海西女真的后裔?”
“陛下圣明!”
孙承宗抚掌赞叹,这一次,赞叹中满是真诚的激赏。
“正是如此!王世忠本名克把库,其父,乃是海西女真南关国主孟格布禄!”
“当年老奴引兵攻灭南关,克把库便与其父、其兄乌尔古代一同被俘。”
“后我大明降下旨意,申斥老奴,老奴迫于压力,才将克把库归还。”
“神宗皇帝怜其遭遇,将克把库养于内廷,赐名王世忠,以示忠于王室之意。”
孙承宗的语速不快,像是在讲述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朱由检的心跳却在不知不觉中加速。
他已经隐隐猜到了孙承宗当年的布局。
“孙师,”朱由检的声音有些干涩,“那你当时,是如何操弄此事的?”
孙承宗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棋手的自信,也有对往事的追忆。
“陛下,不妨猜猜臣当年是如何做的?”
朱由检微微一笑,到了这个地步,答案几乎已经摆在了明面上。
他缓缓开口,一字一顿地说道:“莫非,关键在其父、其兄?”
“哈哈哈!陛下果然慧质天资!”
孙承宗畅快大笑,笑声中满是遇到知音的喜悦。
“正是如此!努尔哈赤虽斩其父,灭其国,却为安抚哈达部众,将其兄乌尔古代招为额驸。”
“乌尔古代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一路高升,到了天启三年,已是后金的第一都堂,乃是八大臣之首!”
孙承宗的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继续说道:
“臣当时,一面厚抚王世忠,在众将面前,亲手将自己的袍服为他穿上,示以恩宠。”
“另一面,则放出风声,言王世忠心怀故国,欲以南关部旧主之名,重新召集海西女真四部,恢复祖上荣光。”
朱由检的心神完全被吸引了进去,他忍不住追问:“如此,真有成效?”
哪怕他知道恐怕是没有效果的——如果真有效果,今日就不会是如此局面。
但这件事实在太耸人听闻了,连他也不由得期待起来。
果然,孙承宗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带上了一丝无奈和惋惜。
“或有成效,或无成效,实非臣所能控制。”
“臣布此闲棋,非为必胜,只为多添一分胜算罢了。”
他顿了顿,黝黑的脸上,那双眼睛陡然变得灼灼逼人。
“然,臣之妙着,却并不在此处!”
“王世忠之兄乌尔古代在后金身居高位,又有此复国之言流传于外,陛下请想,后金内部,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之间,安能不疑?君臣之间,安能齐心?”
“这,才是臣真正的杀招!以虚无缥缈之言,乱其君臣之心,断其内部之臂,此方为伐谋之上策!”
朱由检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背脊升起。
他一直以为,自己抓孙承宗这等文臣来,不过是问问刘爱塔下落而已。
却没想到,眼前这位看似正气凛然的老臣,玩起这些权谋手段,竟也如此的炉火纯青!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安插间谍,而是从人性的根本弱点——猜忌,来入手,试图从内部瓦解敌人!
莫须有,莫须有,难道只有汉人的皇帝会莫须有吗?
这天底下,果然就属文人的心思最脏!
然而,孙承宗那双灼灼逼人的眼睛,很快就黯淡了下去。
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可惜……可惜老奴虽暴戾,却不失一代枭雄之果决。他听闻风声,立刻便借贪腐之名,将乌尔古代拿下幽禁,但却不杀其人,如此轻易之间,就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部族动荡。”
“臣的多番筹谋,借此让后金内部生了些许波澜。随后譬如刘兴祚暗通信号,东江的张盘趁机收复金州等地,皆在此时。”
“然当时新军初练,人心不齐,仓促行事之下,金州得而复失,辽南谋划,终成空谈。”
朱由检沉默了。
天启三年,后金国中大饥,人心混乱,汉官人心惶惶。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了,只可惜各方散乱行事,终究还是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大殿中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重。
片刻之后,还是孙承宗先振作了精神,他重新看向朱由检。
“不过,陛下,如今奴部之景象,已与当年大不相同。”
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臣以为!黄台吉此人,与老奴努尔哈赤大不相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