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君王垂拱,人臣奔走
……
孙承宗一字一顿道:
“他收敛暴戾,怀柔汉人,大兴政治,改革内政,实乃我大明之大敌。”
“万幸的是,正如陛下所言,其部四贝勒共治,终究是其掣肘。”
“我等如今之所为,正是要行助其余贝勒,而抑黄台吉之事!”
朱由检重重地点了点头。
“孙师所言极是。”
朱由检盯着孙承宗,一字一顿地说道:
“自古以来,无有文化的草原族类都不可怕,无非是蝗虫过境,虽能肆虐一时,却终不能长久。”
“反而是那些进行了一定汉化,学会了我们制度、权谋的草原族类,在其崛起之初,才最为可怕。”
“宋之辽、金,其后的蒙元,莫不如此。”
他犹豫了一下,心中短暂权衡了这道命令背后的血泪,终究还是断然开口:
“所以,在后金之中,谁对汉人怀柔,谁想迁改汉制,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谁对汉人暴戾,谁愿拥护部落传统,谁就是我们的朋友!”
话音落下,大殿中的空气仿佛都在瞬间凝固了。
秋日的阳光依旧温暖,但孙承宗却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让他这位沉浮多年的老人,都忍不住感到一阵毛骨悚然。
他猛地站起身来,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惊惧。
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那张英俊的面庞上,没有丝毫开玩笑的意思。
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只有冰冷的、不容置疑的决断。
这是帝王之言。
更是霸道之言!
孙承宗的嘴唇哆嗦了一下,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言语在这样赤裸裸的政治宣言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然后,在朱由检错愕的目光中,他缓缓地、却无比坚定地跪了下去,对着朱由检,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孙师,你这是做什么!快快请起!”
朱由检大惊,连忙起身去扶。
然而,他的手触碰到孙承宗的肩膀,却感觉像是扶在了一座山上,竟是纹丝不动!
只听孙承宗伏在地上,用一种无比郑重,甚至带着一丝悲怆的语气,沉声说道:
“陛下,圣人垂拱,以示天下以正道;人臣奔走,当为君王行霹雳!”
“此等……此等有损圣德的险诡之事,乃是臣子之本分,而非君王之职责!请陛下藏雷霆于九天之上,而将这风雨,尽付与臣!”
“臣,恳请陛下,往后,切勿再作此言语!”
他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朱由检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他看着伏在地上,白的头发与冰冷的金砖相贴的老人,心中一时有些震撼。
孙承宗不是在反对他的策略。
恰恰相反,他是用这种最激烈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最彻底的支持。
他要将这份不仁、不义的罪责,这份与虎谋皮的骂名,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以此来保全他这位君王的圣名。
帝王,当行王道,光明正大。
而臣子,则当为帝王补足那些王道无法触及的阴暗角落,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孙承宗的“道”。
一个老臣,对他的君王,最深沉、最厚重的忠诚。
朱由检其实有些茫然。
作为现代人,他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的文臣对所谓“君王圣德”的追求。
——你看后世的美国总统,有什么可称德的吗?
后世之统治,早已扯下一切温情脉脉的面具,唯有弱肉强食而已!
但无妨,朱由检完全明白此刻应该作何表演。
他缓缓地收回了手,后退了一步,对着伏在地上的孙承宗,郑重地、深深地拱手作揖。
“孙师,朕……谨受教了。”
……
片刻之后,君臣二人才重新坐回锦墩之上。
“那刘兴祚之事,孙师以为,还要招回来吗?”朱由检的声音恢复了平静。
孙承宗沉吟道:“陛下,臣离任已久,关外瞬息万变。此事,还需臣到任之后,重新打探其人近况,方可判断。不可操之过急。”
朱由检点点头,表示认可。“好。朕稍后便让高时明与你备下数封空白的圣旨和告身,若有封官许愿之处,孙师可临机处置,不必事事请示。”
“臣,谢陛下天恩!”孙承宗微微拱手。
“那四贝勒之中,我们当从何人入手?”朱由检又问。
这一次,孙承宗脸上露出了苦笑。
“陛下,这可就真的为难老臣了。臣去职两年有余,如此多的时间,足以改变太多事情。陛下所问,臣委实不可尽知。”
朱由检哈哈一笑,不再追问。
他知道,自己有些过于心急了。
他转头对一直侍立在旁的高时明招了招手。
高时明会意,立刻从袖中取出一个早已备好的小巧紫檀木盒,躬身递了上来。
朱由检接过木盒,将它递到孙承宗面前。
“孙师,前线军务,并非事事可对公而言。”
“谍报之事如此,清查贪腐、整顿情弊之事,亦是如此。”
“朕已令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精选十余精干旗尉,届时与你一同赴任。平日里,他们便是你的亲兵护卫。”
“但若你有不可明言,不便付诸公文之事,也可择其中一人,持此盒星夜进京,直接入宫见朕。”
朱由检从腰间解下一把小巧的黄铜钥匙,在孙承宗面前扬了扬。
“此盒之钥,你一把,朕一把。孙师,万事皆可放心来报。”
孙承宗看着眼前的紫檀木盒,心中天人交战。
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他一生都以“事无不可对人言”为行为准则。
行此等密奏的阴私之事,与他毕生的信念相悖。
可是……
辽东的局势,盘根错杂,军情、私情、利益、恩怨,如同一团乱麻。
确实有太多事情,无法在朝堂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之于众。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
最终,还是圆滑而务实的心态,占了上风。
他缓缓伸出双手,郑重地,接过了那个小小的木盒。
“臣,必不辜负陛下圣恩!”
……
事情议定,孙承宗便告辞退下。
朱由检亲自将他送到大殿门口,看着他那虽然年迈、却依旧挺拔如松的背影,消失在宫殿的拐角处。
过了许久,朱由检才转过身,忍不住自嘲地摇了摇头。
他之前还以为,纵使前线的将领们会搞一些偷城、反间的谍报活动。
但如此系统性地策划颠覆敌国、玩弄人心的阴谋,恐怕整个大明朝也没几个人会用。
——反正他后世读史书的时候是没怎么见明朝人玩过这等手段。
现在想来,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
在这片上演了五千年权谋斗争的土地上,什么样的故事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手段没有被使用过?
自己这是真的把这些在宦海中沉浮了一辈子的老狐狸们,当成白痴了。
也罢。
朱由检的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微笑。
事情能做成便好,朕也不怕这点尴尬。
他转头,看向一直安静侍立的高时明,目光重新变得清亮而坚定。
“高伴伴。”
“让王体乾找到的,那些小报主笔们,都进来吧。”
——间谍玩不过你明朝人,报纸我还能玩不过吗!……
(本章完)
……
孙承宗一字一顿道:
“他收敛暴戾,怀柔汉人,大兴政治,改革内政,实乃我大明之大敌。”
“万幸的是,正如陛下所言,其部四贝勒共治,终究是其掣肘。”
“我等如今之所为,正是要行助其余贝勒,而抑黄台吉之事!”
朱由检重重地点了点头。
“孙师所言极是。”
朱由检盯着孙承宗,一字一顿地说道:
“自古以来,无有文化的草原族类都不可怕,无非是蝗虫过境,虽能肆虐一时,却终不能长久。”
“反而是那些进行了一定汉化,学会了我们制度、权谋的草原族类,在其崛起之初,才最为可怕。”
“宋之辽、金,其后的蒙元,莫不如此。”
他犹豫了一下,心中短暂权衡了这道命令背后的血泪,终究还是断然开口:
“所以,在后金之中,谁对汉人怀柔,谁想迁改汉制,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谁对汉人暴戾,谁愿拥护部落传统,谁就是我们的朋友!”
话音落下,大殿中的空气仿佛都在瞬间凝固了。
秋日的阳光依旧温暖,但孙承宗却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让他这位沉浮多年的老人,都忍不住感到一阵毛骨悚然。
他猛地站起身来,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惊惧。
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那张英俊的面庞上,没有丝毫开玩笑的意思。
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只有冰冷的、不容置疑的决断。
这是帝王之言。
更是霸道之言!
孙承宗的嘴唇哆嗦了一下,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言语在这样赤裸裸的政治宣言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然后,在朱由检错愕的目光中,他缓缓地、却无比坚定地跪了下去,对着朱由检,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孙师,你这是做什么!快快请起!”
朱由检大惊,连忙起身去扶。
然而,他的手触碰到孙承宗的肩膀,却感觉像是扶在了一座山上,竟是纹丝不动!
只听孙承宗伏在地上,用一种无比郑重,甚至带着一丝悲怆的语气,沉声说道:
“陛下,圣人垂拱,以示天下以正道;人臣奔走,当为君王行霹雳!”
“此等……此等有损圣德的险诡之事,乃是臣子之本分,而非君王之职责!请陛下藏雷霆于九天之上,而将这风雨,尽付与臣!”
“臣,恳请陛下,往后,切勿再作此言语!”
他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朱由检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他看着伏在地上,白的头发与冰冷的金砖相贴的老人,心中一时有些震撼。
孙承宗不是在反对他的策略。
恰恰相反,他是用这种最激烈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最彻底的支持。
他要将这份不仁、不义的罪责,这份与虎谋皮的骂名,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以此来保全他这位君王的圣名。
帝王,当行王道,光明正大。
而臣子,则当为帝王补足那些王道无法触及的阴暗角落,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孙承宗的“道”。
一个老臣,对他的君王,最深沉、最厚重的忠诚。
朱由检其实有些茫然。
作为现代人,他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的文臣对所谓“君王圣德”的追求。
——你看后世的美国总统,有什么可称德的吗?
后世之统治,早已扯下一切温情脉脉的面具,唯有弱肉强食而已!
但无妨,朱由检完全明白此刻应该作何表演。
他缓缓地收回了手,后退了一步,对着伏在地上的孙承宗,郑重地、深深地拱手作揖。
“孙师,朕……谨受教了。”
……
片刻之后,君臣二人才重新坐回锦墩之上。
“那刘兴祚之事,孙师以为,还要招回来吗?”朱由检的声音恢复了平静。
孙承宗沉吟道:“陛下,臣离任已久,关外瞬息万变。此事,还需臣到任之后,重新打探其人近况,方可判断。不可操之过急。”
朱由检点点头,表示认可。“好。朕稍后便让高时明与你备下数封空白的圣旨和告身,若有封官许愿之处,孙师可临机处置,不必事事请示。”
“臣,谢陛下天恩!”孙承宗微微拱手。
“那四贝勒之中,我们当从何人入手?”朱由检又问。
这一次,孙承宗脸上露出了苦笑。
“陛下,这可就真的为难老臣了。臣去职两年有余,如此多的时间,足以改变太多事情。陛下所问,臣委实不可尽知。”
朱由检哈哈一笑,不再追问。
他知道,自己有些过于心急了。
他转头对一直侍立在旁的高时明招了招手。
高时明会意,立刻从袖中取出一个早已备好的小巧紫檀木盒,躬身递了上来。
朱由检接过木盒,将它递到孙承宗面前。
“孙师,前线军务,并非事事可对公而言。”
“谍报之事如此,清查贪腐、整顿情弊之事,亦是如此。”
“朕已令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精选十余精干旗尉,届时与你一同赴任。平日里,他们便是你的亲兵护卫。”
“但若你有不可明言,不便付诸公文之事,也可择其中一人,持此盒星夜进京,直接入宫见朕。”
朱由检从腰间解下一把小巧的黄铜钥匙,在孙承宗面前扬了扬。
“此盒之钥,你一把,朕一把。孙师,万事皆可放心来报。”
孙承宗看着眼前的紫檀木盒,心中天人交战。
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他一生都以“事无不可对人言”为行为准则。
行此等密奏的阴私之事,与他毕生的信念相悖。
可是……
辽东的局势,盘根错杂,军情、私情、利益、恩怨,如同一团乱麻。
确实有太多事情,无法在朝堂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之于众。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
最终,还是圆滑而务实的心态,占了上风。
他缓缓伸出双手,郑重地,接过了那个小小的木盒。
“臣,必不辜负陛下圣恩!”
……
事情议定,孙承宗便告辞退下。
朱由检亲自将他送到大殿门口,看着他那虽然年迈、却依旧挺拔如松的背影,消失在宫殿的拐角处。
过了许久,朱由检才转过身,忍不住自嘲地摇了摇头。
他之前还以为,纵使前线的将领们会搞一些偷城、反间的谍报活动。
但如此系统性地策划颠覆敌国、玩弄人心的阴谋,恐怕整个大明朝也没几个人会用。
——反正他后世读史书的时候是没怎么见明朝人玩过这等手段。
现在想来,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
在这片上演了五千年权谋斗争的土地上,什么样的故事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手段没有被使用过?
自己这是真的把这些在宦海中沉浮了一辈子的老狐狸们,当成白痴了。
也罢。
朱由检的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微笑。
事情能做成便好,朕也不怕这点尴尬。
他转头,看向一直安静侍立的高时明,目光重新变得清亮而坚定。
“高伴伴。”
“让王体乾找到的,那些小报主笔们,都进来吧。”
——间谍玩不过你明朝人,报纸我还能玩不过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