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笔杆为剑,物议为兵
    乾清宫中。
    殿内燃着的檀香,青烟袅袅,一片静谧。
    朱由检坐在御案后,手中拿着一迭稿纸,眉头却越皱越紧。
    御案前,高时明垂手侍立。
    大殿中央,则站着几个衣着各异的文人,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便是朱由检让王体乾从京城各个角落里“请”来的小报主笔。
    这些人,年长的已经须发白,一脸风霜;中年的则显得有些落魄,洗得发白的儒衫上还打着补丁;最年轻的那个,看着也有三十好几。
    他们的共同点,便是都止步于秀才,终其一生也未能再进一步,只能靠着在市井之间编些神鬼故事、风月传闻来糊口。
    终于,朱由检还是忍不住摇了摇头,将手中的稿纸往御案上一扔。
    声音不大,却让那几个文人齐齐一颤。
    “唉……”
    一声长长的叹息,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小说,不是你们这般写的啊。”
    话音刚落,那几个文人像是听到了惊雷,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不住地磕头。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草民无能,草民该死!”
    看着他们抖如筛糠的模样,朱由检只觉得一阵头疼。
    他揉了揉眉心,有些无奈地挥了挥手。
    “都起来吧,朕没说要治你们的罪。”
    几人战战兢兢地站起身,低着头,连看一眼龙椅的勇气都没有。
    朱由检看着这几个大明帝京小说届的“扛把子”,心中有无数的槽要吐,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吐起。
    他交给这些人的,是一个命题作文。
    故事的核心很简单:一个辽东军户出身的少年,在辽沈之战中家破人亡,与亲人一同被后金掠为奴隶。
    在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和压迫后,少年于绝望中奋起反抗,最终在后金腹地联络义士,手刃了仇人,逃回大明。
    他要的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复仇故事,一个能激起读者同仇敌忾情绪的英雄史诗。
    可这群人给他交上来的,都是些什么四不像的玩意儿?
    一本是主角在危急关头召唤出一条黑龙,习得三十六般变化,大杀四方……这分明是把《西游记》里的猴子换了身皮。
    另一本则说主角身高一丈,腰围也是一丈,整一个四方形大肌霸,动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能在胳膊上跑马……这是从《水浒传》里哪个山头跑出来的莽汉?
    最离谱的是第三本,主角倒是正常了,可作者却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主角隔壁那个同样被掳掠来的寡妇,写得那叫一个活色生香,硬控了他十分钟,也不知道是借鉴了哪本市井奇书。
    这些都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看!
    当然,不好看的大部分原因可能还是这个故事主题的问题。
    但他现在,要的恰恰就是能把这种不好看的命题,写得跌宕起伏的写手。
    可偏偏眼下,他手头能用的,也就这几个歪瓜裂枣了。
    大明文风南盛北衰,他总不能去找翰林院那帮状元、榜眼们来帮自己写小说吧?
    以这个时代的观念来看,这无异于是一种侮辱。
    他毕竟是“圣君”,可不好做这等奇怪事情。
    罢了,自己挖的坑,只能自己填。
    但他后世可不是什么畅销作家,笔杆子更是羸弱无比,只会写方案,不会写小说。
    死马当活马医吧。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决定将自己十多年阅读网文的经验,倾囊相授。
    “首先,你们可知,何为‘黄金三章’?”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几个文人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
    朱由检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所谓黄金三章,便是故事的开头就要引人入胜。”
    “开头,就要有危机!要让读者一上来,心就跟着主角悬起来!”
    他扬了扬手里的稿纸,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你们看看你们写的这些,一上来就是几百字的背景交代,人物生平,谁有耐心看下去?这等文章,便是废纸!”
    “听着!”朱由检加重了语气,“朕要你们在一百个字之内,就写清楚主角面临的第一个危机!”
    “比如,辽阳城破,主角眼看就要被砍死!又或者,主角在逃亡路上,被后金的哨骑包围!总之,立刻,马上,就要有危机!”
    他顿了顿,看着底下人似懂非懂的表情,放缓了语气。
    “所谓故事,当于情理之中,起意料之外。先有悬崖勒马之险,方有绝处逢生之乐。若无危机,何来转机?”
    “有了危机,读者才会好奇,主角要如何活下去。而接下来,你们要写的,就是主角如何解决这个危机。”
    “但是……”朱由检话锋一转,“仅仅解决危机还不够,你们还要写,主角通过解决这个危机,获得了什么。”
    “是更安全了?是获得了武器?还是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消息?”
    “要让读者看到主角的成长,哪怕只是一点点!明白了吗?”
    这次,底下的文人稀稀拉拉地应了一声“明白了”。
    朱由检也不管他们是不是真明白,接着说道:“然后,就是一个个危机不断迭加。几个小危机之后,就要来一个更大的危机。”
    “在一次次化险为夷中,主角不断成长,他接触到的人地位也越来越高,从而被卷入到更大的漩涡里去。”
    “直到最后,才是故事的大高潮!主角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与大明王师里应外合,将所有迫害过他的后金官兵,屠戮殆尽,报此血海深仇!”
    “这,才是朕要的故事!听明白了吗?!”
    这一次,或许是感受到了皇帝语气中的郑重,文人们总算齐齐整整地回答道:“草民……听明白了!”
    朱由检疲惫地挥了挥手:“下去吧,按朕说的,重新写过。写不好,就一直写下去!”
    “遵旨!”
    众人如蒙大赦,躬身告退,脚步匆匆,仿佛身后有猛虎在追。
    很快,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朱由检靠在龙椅上,揉着发痛的额角。
    为什么不直接写《倚天屠龙记》?为什么不搬运《射雕英雄传》?
    一方面,他只是个半吊子读者,情节记得零零散散,真要复刻出来,恐怕得全力投入——但他哪有这等时间!
    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文学,是要为政治服务的!
    他现在是皇帝,不是什么需要靠写书赚钱的市井小民。
    写那些金庸武侠,固然能风靡一时,可若是他治下的江湖好汉、任侠之徒因此多上一个数量级。
    到时候什么华山派、衡山派都冒了出来,白莲教再摇身一变,自称明教正统……
    那简直是自掘坟墓,自讨苦吃!
    正因如此,他需要的,不是什么能流传后世的艺术瑰宝,而是眼下就能为他所用,为他的政治诉求服务的“定制文”!
    用后世爽文的套路包装起来,看似在读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实则要将后金的残暴、野蛮,将辽东汉民的苦难,深深地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如此一来,辽东前线的士气,江南、浙江等地区对辽饷的抵触情绪,或许都能得到改善。
    哪怕改善不多,可成本呢?不过是养着十几个落魄文人罢了。
    这性价比,高到爆炸,何乐而不为?
    只是……这群文人,是真的有些菜啊。
    穿越至今,他所接触的,无一不是大明朝最顶尖的人才。
    哪怕是行人司里一个不起眼的行人,那也是正儿八经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进士。
    而眼前这群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秀才,实在是他接触过最“底层”的一批人了。
    也不知要磨练多久,才能堪用。
    朱由检心中再次叹了口气,他转过头,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高时明。
    “高伴伴。”
    “奴婢在。”
    “你可明白,朕今日所为,究竟是为何?”
    高时明躬着身子,沉吟片刻,才小心翼翼地答道:“陛下是想……通过这些故事,来激励辽东的士气?让将士们知晓后金治下的残暴,从而作战之时,能更加用命。”
    朱由检点了点头,心里总算舒服了一些。
    高时明虽然没完全猜对,但到底不是蠢人,只是眼界和格局的限制罢了。
    “高伴伴此言,不中,但亦不远矣。”
    朱由检站起身,走到窗边,负手而立,望着殿外高远的秋空。
    “如今大明民间,小说盛行。然坊间所流传的,不过是些演义史书、市井传闻、神鬼志怪,却绝少有这等直击时事的。”
    “朕欲起新政,正要借此小说,在民间形成一股风力,让朕的新政,成为大势所趋!”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今日你看到的,是辽东的故事。那明日,便可以是清丈田亩的故事,可以是惩治贪腐的故事,可以是……整顿盐引的故事!”
    他顿了顿,终究还是没有说出,也可以是……陕西大旱,易子而食,四方襄助的故事。
    朱由检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看着高时明。
    “总之,此事之表,在于辽东;此事之里,却在于朕欲掌民间风评物议!”
    “笔杆为剑,物议为兵。朕之新政,非仅朝堂之争,更是天下人心之战。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非如此,不足以鼎革天下。”
    “如此说来,高伴伴可能懂了?”
    高时明心头巨震,他终于明白了皇帝那这似不务正业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何等深远的图谋。
    他郑重道:“臣,明白了!”
    朱由检长吐一口气道:
    “这几个文人,你给朕盯紧了,务必让他们按朕的要求,把故事写好。”
    “另外,你可派人去民间,尤其是去江南,再寻一些擅长写小说的写手入京。考核的标准,就按朕刚刚说的来。”
    “能按朕的要求写出好文的就加钱打赏,将月票给他,写不出来就通通罢斥,尽快淘汰出一批好手来。”
    “遵旨!”高时明应下,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补充道:“陛下,上次您看邸报时,王妃所提及的墨憨斋主人(冯梦龙)、即空观主人(凌濛初),还有那陆人龙,奴婢后面已查明,人确实都在南直隶。是否要一并召入京中?”
    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就是大明最顶尖大秘啊,纵使某一次答不上来,但几天之后,就会自己把功课补的足足的。
    “可以,派快马去接。务必让他们,比那些东林党人更早进京!”
    朱由检转身走回御案,扯过一张空白的宣纸。
    “小说只是这物议风力的其中一着而已,远远不够。”
    “往后,除通政司所发邸报外,朕要再新设一报。”
    朱由检拿起御笔,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写下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明时报”
    他简单地在纸上画了几个格子,指着第一个模块说道:“首先,此处依旧如同邸报那般刊登奏疏,但不全登,只选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也不涉及军情隐秘的刊登。”
    他看了高时明一眼,继续道:“朕上次听你提过,文武百官不喜奏疏分级,历年收紧奏疏保密均有争议和反复。”
    “既如此,便暂时不碰这块硬骨头,只在司礼监和内阁之中,于原有的甲乙丙丁之外,另设一个‘密’级。”
    “等此法推行一段时日,再徐图收窄通政司的邸报范围。”
    高时明听得连连点头,出口赞道:“陛下治国,不徐不疾,润物无声,真乃圣君之相。”
    朱由检又指向第二个模块。
    “此处,便用来连载那些文人写的定制小说。让他们每个故事,都写够二十万字。每期刊登一万字,吊着读者的胃口。”
    “只要他们对故事感兴趣,自然会追读下去,这份新报才能持续影响风力。”
    然后是第三个模块。
    “此处,每日刊登京城的米、面、油、盐、布匹等各项物价,让王体乾每日报来。”
    “如此一来,各地的商贾为了掌握行情,必然争相购买传阅,能让这份报纸传得更远、更广。”
    最后,他指向了第四个格子,也是最显眼、最居中的位置。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道:“这里,专门用来刊登朕的旨意!”
    “但所选的旨意,必定是清查某地贪腐、整顿某地劣绅、安抚某地灾民之事!”
    “务必要让天下子民都知道,大明朝的种种乱象,并非朕之本意,朕也为此痛心疾首,正竭力扭转!”
    “朕之声,欲达于野,而非仅闻于朝。此报,便是朕之口舌,朕之耳目,使万民知朕心,亦使朕知万民之苦。”
    他转过头,目光如炬地盯着高时明,认真问道:“朕这么说,你可明白了?”
    高时明沉默了。
    他低着头,身躯微微颤抖,似乎在消化着皇帝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眼中竟闪烁着一丝异样的光芒。
    “臣斗胆,为将此事办得更好,敢问陛下一个问题。”
    “讲。”
    高时明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问道:
    “陛下与这天下万民在一处,而百官士人在另一处,然否?”
    话音落下,乾清宫内,落针可闻。
    朱由检怔住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宦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一丝动容,最终,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在殿宇间回荡,充满了欣慰与释然。
    良久,他才收敛笑声,拍了拍高时明的肩膀,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好了,此事交给你做,朕已然放心。尽快将第一版做出来给朕看看。”
    高时明点点头,领命退下,拐出殿门,便直奔侧殿,打算去监督那些落魄文人们码字了。
    ……
    而乾清殿中,望着高时明远去的背影,朱由检的嘴角仍带笑意。
    或许,这位长居深宫的司礼监掌印,才是他漫漫长路上的第一位“同志”。
    哪怕,高伴伴本人或许要到很久以后,才能明白我朱由检真正的志向是什么。
    但,这也就够了!
    朱由检搓了搓脸,将脑中的杂念甩开,从御案一角,拿起了一本书。
    ——《传习录》,王阳明的讲学语录,由他的弟子整理并刊刻。
    他这几日一有空就硬啃四书五经,看不懂的地方就问高伴伴,而高伴伴居然也都能答得上来。
    从今日起,他的读书日程已进展到阳明心学了。
    毕竟要鼎革天下,又哪里绕的开儒家的这座高山呢?
    而如今儒家的山上,不正是程朱、阳明这两株参天大树吗?
    开啃!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王朝162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一橛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橛柴并收藏大明王朝162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