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快跑!日讲是个陷阱!(求月票!)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朱由检背完了《大学》的最后一句,将目光投向了倪元璐。
    “倪爱卿,朕所背诵,句读可有错漏?”
    倪元璐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句读分明,无一错漏。”
    朱由检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千余字的文章,背下来不难。难的是解其真意。朕于此篇,恰有不解之处,还望倪爱卿与诸位先生不吝赐教。”
    来了!
    倪元璐深吸一口气,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仿佛又重了几分。
    日讲不比经筵。
    经筵时,讲官可带讲章,展卷官翻一页,讲官讲一页便是。
    说白了,那就是公开课,一板一眼,全无意外。
    而日讲,却不可带讲章入内,问答全凭临场发挥,这对讲官的学识和应变都是极大的考验。
    “陛下请讲,臣等必知无不言。”
    朱由检缓缓开口:“《大学》开篇便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朕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却见有言,所谓‘亲民’,当作‘新民’解。这又是何故?”
    倪元璐闻言,稍稍松了口气。
    这个问题,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论点之一,只要是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只是……陛下既然读了《章句集注》,自然也看到了注解,又何必明知故问?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倪元璐没有时间深思,拱手回道:“陛下圣明。臣试为陛下解此一问。”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程子与朱子改‘亲’为‘新’,在当时便引来诸多质疑,当年便有人质问朱子,‘以己意轻改经文,恐非传疑之义’,然朱子自有其万全之考量。”
    倪元璐的语气变得庄重而肃穆,仿佛回到了当年课堂上老师讲学的现场。
    “朱子之论,其一,便在于‘以文义推之。’”
    “大学之道,首在‘明明德’,此乃修身,是为内圣。”
    “内圣之后,必当外王,推己及人,使民具新,既使天下之人亦能明其明德。”
    “若解为‘亲民’,则与‘明明德’之意稍有间隔。”
    “然若解为‘新民’,使百姓革其旧染之污,自新其德,则与前文‘明明德’之意一气贯通,此为义理上的必然。”
    朱由检点点头,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不难理解程朱理学为何逐渐成为显学。
    新民一出,明明德就从自身修养变成了推动他人修养的基础,又和《大学》后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遥相呼应。
    他这几日研读的时候,都忍不住为这套严丝合缝的理论拍案叫绝。
    倪元璐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其二,则在于‘以文辞考之’。”
    “朱子以为,《大学》第三章,通篇皆在解‘新民’之意。”
    倪元璐一字一句背诵出了第三章的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此三者,皆是‘新’字。若纲领为‘亲民’,则后文与前文便相互割裂。唯有纲领是‘新民’,方能经传一体,脉络贯通。”
    说到此处,倪元璐微微挺直了腰杆,声音也更洪亮了些。
    “更有甚者,若从文字源流考据,亲新二字,在古时本就时常通假。”
    “如陆德明《经典释义》,即指出“新逆”本作“亲迎”。”
    “由此可见,以‘新’易‘亲’,非是臆改,更是为了复其经文之本义!”
    倪元璐最后陈词发言道:
    “故而,在程朱看来,大学之道,先明己之明德,再新他民,最后一同止于至善,此即所谓大学三纲是也!”
    一番话说完,逻辑之严密,考据之详实,引经据典,层层递进,堪称无可辩驳。
    这就是程朱理学,儒家的巅峰之作。
    其体系之完善、之无懈可击仅从这“新亲之改”便可见一斑。
    朱由检等他讲完后,也不评判,而是继续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倪爱卿所言,确为朱子之学正解。”朱由检微微颔首,目光却突然变得锐利,“然朕近日读《传习录》,见王阳明坚持当为‘亲民’而非‘新民’。爱卿以为,此说又作何解?”
    这简单的一问,却让殿中气氛骤然一紧。
    倪元璐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此题难答吗?
    难答个鬼!他乃是浙江上虞人,浙中王门就在乡土左近,他又哪里会不懂王学!
    真正的难题在于,皇帝在这个场合,问出这个问题,其背后代表的含义!
    王学流传虽广,但在朝堂之上,尤其是在经筵、日讲这种场合,提及王学,甚至将其与程朱理学并列发问,这还是大明朝头一遭!
    这究竟代表了什么?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首辅黄立极,却见对方依旧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尊泥塑木雕。
    大殿内,气氛愈发凝重。
    朱由检也不催促,只是端坐着,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回答。
    倪元璐深吸一口气,躬身道:“回陛下。阳明先生之论,确实与朱子之判有别。”
    倪元璐定了定神,声音沉稳了些许,开始系统地阐述王学的观点。
    “阳明先生以为,《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之旧本,并无脱误,自然当悉从其旧。故而亲民不应改为新民。”
    “其一,阳明先生认为,《康诰》之‘作新民’,乃是使殷商遗民‘自新’,以作周之新民。”
    “而朱子所言‘在新民’,乃是君上以德教‘使民新’。前者是民自作,后者是君使然,不可混为一谈。以此为据,在阳明先生看来,有张冠李戴之嫌。”
    “其二,阳明先生以为,通览《大学》全文,自‘治国平天下’以下,皆是发明‘亲’字之意。”
    “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皆是亲民、爱民之意,于‘新’字并无发明。”
    “故而,阳明先生论断,‘亲民’乃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也。”
    “亦如孔夫子所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即是‘亲民’。说‘亲民’,已然兼具教养之意,若说‘新民’,便偏了。”
    朱由检听完,不置可否。
    坦白说,王阳明的立论,单从文辞上而言,远不如朱熹之逻辑严谨。
    但明知难辨,又为何要辨呢?
    亲民、新民,一字之差,两方思想。
    他们在辩论的到底是什么?
    朱由检对此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还要看看这晚明学术界的看法。
    就此,他干脆地丢出了他的第三把匕首。
    “那倪爱卿以为,他们为何观点不同呢?”
    他顿了顿,似乎怕倪元璐会错意,又特意补充了一句。
    “朕问的,是他们观点不同的根源为何,却不是问,他们谁对谁错。”
    此言一出,众人初始不觉。
    细细咀嚼过后,顿时满殿皆惊。
    连黄立极都忍不住抬起了眼皮,惊疑不定地看向御座上的年轻帝王。
    好一个不问对错,只问根源!
    这是超脱了经义表面,只指大道了。
    这怎么会是一个17岁的继任天子能问出来的问题?!
    他究竟在信王府都读了些什么!
    倪元璐的脑袋彻底宕机了,他张着嘴,支支吾吾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对学术纷争将起的担忧,对皇帝心思的揣测,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无数念头混杂在一起,让他彻底失去了言语的能力。
    朱由检等了片刻,见他不能回答,也不动怒,只是将目光扫向其余众人。
    “诸位爱卿,可有人能为朕解此一惑?”
    无人应答。
    这已经不是敢不敢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答的问题。
    倪元璐被皇帝这轻轻一瞥刺激,一股读书人的血气猛然冲上头顶。
    他绝不能成为第二个“三不知阁老”!
    “陛下!”他猛地一抬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臣学问浅薄,愿为陛下一试!”
    朱由检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好,请爱卿言之。”
    倪元璐脑中飞速地组织着语言,多年所学在这一刻仿佛融会贯通。
    他缓缓开口,为自己争取着思考的时间。
    “回陛下。欲解此惑,当溯其源……”
    “程朱大家,将‘亲民’改为‘新民’,其意在于,君子明明德之后,当推己及人,革除百姓旧染之污,使其日新,此乃‘作新民’之意。”
    “此乃教化之功,是自上而下,以一人之德,新天下之民。重在格物致知,向外求索,以理为绳,规范万民。”
    “故而言‘新’,是取教民之意。”
    说到这里,他稍稍一顿,观察了一下皇帝的神色,见他并无异样,才继续说道:
    “而阳明先生,则力主恢复古本之‘亲民’。”
    “他以为,‘亲’字已包含了‘新’意。亲之,则爱之;爱之,则教之。”
    “百姓感君上之亲,自然去恶从善,日日自新。若只言‘新’,则君民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失了那份一体之仁。”
    “阳明先生之学,重在致良知,向内求索。君子与民本为一体,爱民如子,乃是良知本性之发露,非是刻意为之。”
    “故而言‘亲’,是取养民之意。”
    他越说越是流畅,原先的紧张和恐惧,已经尽数化为一种阐发学问的从容与自信。
    “故而,陛下所问,为何观点不同。臣以为,非是字句之争,而是其根本路径之别。”
    “程朱重外,以理为绳,故言‘新’,有规矩方圆之意;阳明重内,以心为本,故言‘亲’,有血脉相连之情。”
    “其本心,皆是为国为民,欲达‘止于至善’之境。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之谓也。”
    话音落下,倪元璐长身一揖,拜伏于地。
    “臣,愚见。”
    文华殿内,寂静无声。
    朱由检抚掌,由衷赞了一声:“彩!”
    倪元璐心中一喜,刚要谦逊几句。
    朱由检的终极之问,便如期而至。
    “倪爱卿所言,甚是精彩。然,朕还有一问。”
    “学问之道,贵在知其然,更贵在知其所以然。”
    朱由检的笑容里,带着一丝让倪元璐心头发寒的意味。
    “那么,两家为何又会有这个根本的差别呢?朱子为何要求诸于‘理’,而阳明子,又为何要求诸于‘心’呢?”
    倪元璐的得意,戛然而止。
    他茫然地抬起头,看着御座上那个笑意盈盈的皇帝。
    为什么?
    朱子就是理,阳明就是心啊……开蒙读书以来,就是如此,天经地义。
    这……这哪里还有什么为什么?
    看着他茫然的样子,朱由检笑着站起身来。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再放大一些。”
    他环视各位阁臣与日讲官,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孔子为何要定‘仁’学?汉时,又为何是古文经学取代了今文经学?”
    他看着已经呆若木鸡的倪元璐,笑了笑:
    “别急,倪爱卿。”
    “此问,无需你现在就答。”
    他扫视全场,目光深邃,意味深长地说道:
    “明日日讲暂停。三日之后,再开日讲。朕望届时,诸位爱卿能解朕今日之惑。”
    说罢,他对着众臣微微一拱手,道:“请先生们吃汤饭。”
    这就是日讲、经筵约定俗成的结束语了,类似端茶送客一样。
    满堂阁臣与日讲官,无论心中是何等惊涛骇浪,此刻都只能齐齐跪倒在地,行大礼参拜。
    “臣等,谢陛下恩赏。”
    ……
    内阁值房内。
    黄立极、李国普、施凤来三人捧着热茶,谁也没有先开口。
    压抑的沉默中,是挥之不去的震撼。
    良久,还是黄立极长叹一声,打破了沉寂:“今日,忘了请陛下练字了。”
    施凤来苦笑着接口道:“石笥兄,陛下恐怕,已经无需我等来教他练字了。”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这日讲,恐怕也是陛下需要一个由头罢了。否则,怕是连日讲也不用了。”
    是啊,能问出“孔子为何定仁学”的帝王,其心思,早已超脱了经书的窠臼。
    他们这些人虽然读书多年,却也治政多年,又怎么会看不懂这问背后的意义。
    黄立极也没有料到今日之场景。
    数天前他请日讲,其实也不过是新帝登基的惯常流程而已,谁想到会搞出这么石破天惊的一问。
    他沉吟片刻,竟然也憋不住心里话:“难道……这世上,真有天授?”
    值房内又是一阵沉寂。
    过了片刻,黄立极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国普:“国普,为何一言不发?”
    李国普仿佛才从沉思中惊醒,他放下茶杯,神色凝重地道:“陛下这是……要开新学啊!”
    ——你想半天就是在想这个?这个事情谁看不出来啊!
    施凤来追问道:“新学?依你看,是程朱?是陆王?还是兼收并蓄?”
    李国普摇了摇头,满脸苦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经义之争,历来非口舌之争,乃国本之争。陛下今日之问,石破天惊,我等三人,哪个是治经大儒?如何能讲出些新意?”
    他看向窗外,喃喃道:“真不知道,三日之后,日讲官们能讲出些什么。”
    三人闻言,尽皆沉默。
    这话说得隐晦了。
    三日后哪里是日讲官要讲话,
    分明是这位新君跃跃欲试,正待讲些什么才真。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王朝162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一橛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橛柴并收藏大明王朝162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