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道家养生派也有话说
    乾清宫内,香炉里升腾的青烟袅袅,带着一丝宁神的檀香。
    朱由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将整个身子瘫在了宽大的龙椅里,持续了数日的紧绷感,终于在此刻寻得了片刻的松弛。
    日讲上的唇枪舌剑,看似是他一时兴起,实则是他筹谋多时的结果。
    自打黄立极提议重开日讲的那一刻起,一个大胆的计划便在他心中悄然成形。
    这七日,他除了批阅奏疏、校阅勇卫营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读儒家经典。
    当然,所谓的研读,其实是全然功利的。
    毕竟他只需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发问点,却不是真要依靠这什么儒家经典来治国。
    来自后世的他,自然有自己的屠龙之术。
    这几天,他到底都干了什么?
    一是拆解、解构了程朱、心学的主要观点。
    一张张用毛笔绘制的思维导图,将理学、心学的源流、核心概念、乃至历代大儒的观点演变,都梳理得清清楚楚。
    (假装有图,真给我7天我真能画出来,我学习速度贼强,可惜我没有7天……)
    这还不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能不能打赢,不止看自己强不强,也要看对手弱不弱。
    他让高时明带着司礼监将翰林院三十几人+内阁三人的浮本都搜罗出来,又整理了他们的出身文章、师承渊源。
    终于确定,山中无老虎哈哈哈哈!
    黄道周、刘宗周这两个他后世熟悉的儒学大师不在。
    冯从吾、孙慎行这种他以前不认识,但确实是这个时代的顶尖大儒也不在!
    这才是他胆敢发起这场小规模进攻的根本原因!
    毕竟他可不想真的陷入一场纯粹的经义泥潭,那不是帝王该做的事。
    他要的,是“问”,而不是“辨”。
    朱由检端起御案上的茶盏,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疲惫。
    他抬眼看向一旁静立侍奉的高时明,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从头到尾都只是安静地看着,仿佛置身事外。
    一个念头忽然从朱由检的心底冒了出来,带着几分考校,也带着几分恶趣味。
    “高伴伴,”他放下茶盏,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朕在日讲上提的那个问题,你怎么看?”
    “为何朱熹要取理,阳明要取心?”
    高时明微微躬身,脸上带着一贯平和的微笑。
    “臣不精儒学,不敢妄谈圣人大道。”
    “但臣于道家养生之说,略有心得,请以道家之言,为陛下试解此惑,或可触类旁通。”
    “哦?”朱由检顿时来了兴趣,“道家?这倒是有趣了,你说来听听,朕洗耳恭听。”
    在他的浅薄认知里,道家无非是太极生两仪,阴阳调和之说,这与儒家的心理之争,又能有什么干系?
    高时明缓缓开口:
    “《黄帝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说的是人欲调养身心,需顺应天地自然之理,缺则补之,盈则泄之,不可偏废。”
    “陛下请看,”他伸出一只手,在空中虚虚一握,“譬如一人,体虚畏寒,则需以温补之药石调理;若另一人,内火燥热,则需以清凉之方剂降之。药方本身并无绝对好坏,对症者,即为良方。”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目光微凝,他隐隐明白了高时明的意思,却没有打断。
    高时明继续道:“程朱取理,如以外界天地为准绳,求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矩’。这好比是为迷途的旅人,立起一座高塔,画好一张舆图,让他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此为‘从外而内’,以天地之理,澄清本心。”
    “陆王取心,则是求从内而外,相信‘心即理也’。这好比是有人深陷泥潭,四肢无力,即将绝望。此时给他一张再清晰的舆图也无用,唯有激发他心中求生的意志,让他自己生出力量,才能挣脱束缚。此为‘从内而外’,以本心之力,感应天地。”
    说到这里,高时明微微一笑,看向朱由检。
    “所以,若给迷途之人说陆王心学,让他自己去悟,他恐怕只会更加茫然;若给泥潭之人讲程朱理学,让他遵守规矩,他只会感到更加绝望。南辕北辙,莫过于此。
    高时明躬身一礼,声音清朗。
    “所以,程朱与陆王,在臣看来其实并无高下之分,也无绝对的是非对错。”
    “关键在于,为政者要看清,如今天下,究竟是‘迷途’者多,还是‘深陷泥潭’者众?是该立下规矩以正人心,还是该激发意志以求自强?”
    “更进一步说,是几分迷途,又掺杂着几分泥潭。”
    “学者求真,所以辩论不休,欲穷尽世间真理。”
    “帝王求用,则需因时而动,择其善者而用之。”
    “治国,便如调和阴阳,顺时而为,顺势而动。圣人之言,亦是因时而发,时移世易,执一言以概天下,无异于刻舟求剑。陛下以为然否?”
    “彩!”朱由检忍不住抚掌赞叹,“好一个学者求真,帝王求用!”
    高时明却笑着摇了摇头,退回原位:“陛下谬赞。道家之说,终究偏于出世,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终非治世之学。臣不过是拾人牙慧,为陛下解闷罢了。”
    朱由检沉默了片刻,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他是真的被惊艳到了。
    猜中他的心思并非难处。
    但高时明这番话从道家出发,纵然对“心理”之说不甚到位,却切切实实讲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儒、道、释三家,能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璀璨,流传千年,看来果然各有其精妙之处。
    不过,如今连一个以道家为本经的太监,都能给出如此精辟的见解。
    那么,翰林院里那些派别各异、立场不同的文官们,他们又会呈上怎样一份答卷呢?
    想到这里,朱由检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有趣!乱一点也好,只要乱在眼下,而非乱在江南,那一切还算可控。
    他沉吟片刻,对高时明吩咐道:“这样,你传朕的旨意。朕今日所问,让翰林院所有官员,一体作答,将各自见解写成册子呈上。”
    “另外,三日后的日讲,翰林院全体参加。”
    高时明闻言,立刻提醒道:“陛下,若如此,原先的川堂,恐怕就容不下了。”
    朱由检点点头,
    “那就改在文华殿。”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
    “另外,旨意要说清楚——”
    “此次人数虽多,但仍是日讲,而非经筵。”
    高时明心中顿时了然,拱手领命。
    日讲,是君臣问对,略偏家事。
    经筵,是朝廷大典,却是国事。
    这位年轻的帝王,果然治大国,如烹小鲜啊。
    对了,这句话,可也道家之言啊。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王朝162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一橛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橛柴并收藏大明王朝162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