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6.6k,求月票)
写着写着,
许成军发现一个事,《红绸》似乎还没整理完?
他眉头一皱,心一横。
算了,不管了!
优秀的作者都是双开的!——
第二天一早。
苏曼舒就拉着许晓梅去了南京路,说要带着妹妹去“逛街”。
许成军不得已停下了创作大计。
没去陪她俩逛街。
今天事多,得先去拜访朱冬润,再去中文系报道。
去先生家的路上,一路都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学生,整个复旦校园都充满了热疼喧闹的气息。
朱东润家的木门刚推开条缝,就飘出股混着墨香的茶香。
老白茶在粗陶壶里煮得咕嘟响,朱老正坐在藤椅上翻线装本《文心雕龙》,银白的发丝垂在书页上,手里还捏着支钢笔,笔尖悬在批注栏上没落下。
“老师,我来蹭茶了!”
许成军晃了晃手里的布包,里面装着满满一袋子凤阳小豆饼和其他特产,“顺手给您带点家里的特产,您给品鉴品鉴。”
“自己找地坐!”
朱老抬眼笑,放下钢笔往桌边挪了挪藤椅:“你这小子,每次来都带东西,怕我开学给你挑刺?”
他看见这关门弟子上门拜访也是开心的紧,老人家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子女儿在全国各地任职,本来在身边经常围着的孙女朱邦薇也有了家庭,来的也少了,平时也寂寞的紧。
人生七十古来稀。
哪个老人到老了不希望身边有几个小儿辈陪着呢?
天伦之乐莫大焉。
许成军和陈尚君这两个最小的弟子能频繁上门请教也成了他不小的乐趣。
“哪能啊,老师挑刺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嘛!”
朱老笑呵呵地给许成军倒了杯茶,许成军赶忙双手接过。
“回家怎么样?父母可还安康?”
“父母一切都好,感谢老师挂念。到是回家发生了不少事,值得跟您聊聊。”
“那咱爷俩就边下棋边喝茶边聊天。”
朱老好下棋,围棋和象棋都略通三分。
许成军刚好也都“略会”一点,围棋是上辈子从小就练,有个入段的水平,象棋则是上辈子直属领导的心头好,作为下属,自然得靠前站位。
“都听您的。”
朱老从柜里翻出副黑檀木围棋盘,棋盘上还留着上次和贾植芳对弈的残子,他把白子归拢到瓷罐里,叮当作响:“你陈师兄上次跟我下,输了还嘴硬,说我‘倚老卖老’,你可别学他。”
许成军赶紧摆手,捏起颗黑子在指尖转了转:“我哪敢,您是老师,我赢了也得说‘您让着我’。”
话刚落,“啪”地把黑子落在星位,却故意偏了半寸。
朱老眼尖,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少来这套假客气,学章培横那套‘表面恭敬’,我可不吃。”
他捏起白子,精准落在小目,“回家跟你哥见着了?听说带了不少伤。”
许成军落子的动作慢了半拍,指尖的黑子蹭过棋盘:“见着了,左臂还缠着纱布,说是穿插任务时被弹片划的。”
“军人不易啊。”
朱老轻轻落子,白子在黑子旁围出小圈,“我年轻时候见多了离散,现在看着你们兄弟这样,倒觉得踏实。”
他忽然笑了,“昨天听培横说你又写了本长篇小说?”
“是呢,托您的福,回家有些思路和灵感,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是也写的差不多了。”
“我哪有什么福气~”
朱冬润摇头。
又从许成军在许家屯的见闻一路问到《清明》创刊号。
才给他讲了他的论文在《复旦学报》发表前后的一些杂事。
论文刚发表前,复旦其他几位编委不想同意,毕竟许成军太过年轻且还没有入学,是朱冬润一力保举,也算是顺利发表。
至于发表后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复旦倒还好,整个中文系到教授梯队少有成名的作家,研究文学理论的教授多是古典文学研究方向,对许成军这套东西觉得新奇但是不排斥,但是以北边的一些学校有不少教授、作家研究西方理论的,所以围绕着许成军的这篇论文打了不少口水仗。
但是,这篇另辟蹊径的论文却意外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老教授们的支持。
初步在文学理论研究界打响了名号。
“老师我终于赢您一次了哈!”
“谁说的,还没到最后谁能保证输赢。”
“您这大龙葬送在即~”
“少说话,好好下棋!”
“好不容易赢您一次,那不得多说两句!”
“不下了,不下了,老了老了!精力跟不上了~”
“吃饭去!”
朱老傲娇地一把推棋,独留许成军自个风中凌乱。
“诶!您这是悔棋啊!”
——
中午在朱老家里蹭了顿饭。
下午许成军便拿着自己的户籍资料去报道。
由于1979年教师资源匮乏、学生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以及1979年本科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分配去向多为机关、重点高校等“铁饭碗“单位,而硕士学制需三年,意味着要推迟三年参与工作分配。
因此,复旦中文系硕士新生极少。
算上许成军才刚刚8人,分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方向中。
语言学大师张诗禄先生门下的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录取了包括杨剑侨在内的3名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音韵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古典文学领域,朱东润教授的唐宋文学方向,有2人,就是陈商君和许成军。
此外,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等方向各有1至2名新生。
这届研究生虽人数寥寥,却撑起了复旦中文系此后数十年的学科高地,杨剑侨、陈商君都成了中文研究的大牛。
报道处在中文系教学楼103。
硕士生报道流程其实相对简答。
只要拿着介绍信和学术计划书找自己的导师就行。
一般是“其乐融融”的学术天伦~
第一步在朱冬润家里已经完成了,对未来几年的学业规划,师徒俩也做了讨论。
学术方向的话。
大抵是最初他定的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化,这一部分国内研究者寥寥,需要他自己蹚出新路。
其次,朱老还要求他在古典文学中选择一个朝代进行研究。
当时朱老笑呵呵地道:“你想做古典文学转化,不能不懂古典文学,这部分的学术还是要做的,不要求你像陈商君一样,通读唐文史,至少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也要拿的出手。”
这一部分,他倾向于宋代文学。
最后,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许成军也会一些时间做一些现当代作品研究,这也是他的老本行,藏着他的野心。
像许成军这样没读过本科或者本科不在复旦上学的也要办理户籍迁移和粮票转移。
新生报到处此时人不算多。
靠门的两桌最热闹,左边挂着“住宿登记”的绿底白字木牌,右边摆着“粮票核验”的铁皮盒,桌前都排着拎着行李的新生,帆布包上“上海”“bj”“成都”的字样随着动作晃悠。
许成军刚一进来,眼尖的孙教务就看见许成军:“成军同志,今天来报道?”
“孙哥?”
“新生报道你这也得跟着忙活呢。”
“可不,最近学校里缺人,这一届招收的新生又比上一届的新生多不少,整个中文系的行政老师可不都出动了!”
孙教务一边笑着介绍,一边拉着许成军往里走。
“倒是你,最近可是声名鹊起啊!先是《试衣镜》,又是《诗刊》一连四首诗,再是《谷仓》,今年文坛,老中青作家里,数你声势最大!”
“都是运气好,前辈们照拂?”
“运气好?我咋没那运气?”
“你信不信我现在在教室里来一嗓子,说《看吧》《狗尾巴草》的许成军来了,你今天保准走不了!”
孙教务拍拍他肩膀,开始“威胁”加“恐吓”。
你别说还真吓到他了。
许成军还真不敢赌,《试衣镜》《谷仓》还好,《诗刊》那可就要命了。
这年头在《诗刊》上写诗,基本上等于千禧年入围金曲奖。
效力大概等于许淞发《素颜》《清明雨上》,周jay发《范特西》。
而此时的中文系教室,等于歌迷大本营,别管红的黑的,都是“歌迷”里面顶尖的。
一嗓子下去,保管炸窝。
“得得得,孙哥,饶命!回头请您吃饭!”
“这还差不多!”孙教务笑得眯起眼,转头就朝走廊喊,“林薇同学!过来帮这位学长办下报道手续!
这模样跟上辈子校tw书记使唤他区别不大。
等会?
林薇?
许成军心刚放下又紧了起来。
“等会,不对,谁来办?”
“林薇啊,上一届的中文系新生,今年没回家,帮着系里忙活一下。”
这话刚落,小辣椒林薇就晃着她那标志性的单马尾过来了。
“孙教务,您喊我?”
“对,受累帮这位学长办一下手续。”
在林薇同学面前,孙教务还是拿了下老师的架子。
抬头一看许成军,林薇懵了。
“成军同志?”
学长?
大一的当大二的学长?
她指着许成军,一脸困惑:“孙老师,他是我学长?他不开学读大一么!”
“什么大一!”
孙教务皱着眉,有点不耐烦。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许成军同志,《试衣镜》《谷仓》等都是他的作品,今年在复旦读研一。”
“肯定是你学长!”
许成军耸耸肩:“一确实比二小。”
孙教务一看俩人认识,也不多说,直接转头走人。
留下俩人面面相觑。
“你骗我!”
“骗你啥了?”
“那我说你是学弟,你怎么不反驳?”
“你给我反驳机会了么!”
林薇一翻白眼,拉着许成军去办户籍和粮票转移。
办理户籍时还是引发了中文系报到处的骚动。
“同志,你是写《山坡上的狗尾巴草》的许成军?”
办户籍的是个大二的女生,明显是许成军的诗迷,声音有点大,一下子把周围人的眼光都拉了过来。
许成军看这架势,无奈的点点头:“是我。”
报到处瞬间静了半秒。
刚还围着住宿登记桌填表的新生停了笔,拎着帆布包的手悬在半空。
核验粮票的老师忘了收票,目光直往这边飘。
连走廊里打热水的老生都踮着脚往户籍窗口凑,暖水瓶的塞子“哐当”掉在地上都没察觉。
这年头确实也是没啥新鲜事。
“许成军?是写《向光而行》的那个许成军吗?”
“是我.”
离得最近的一个戴眼镜的新生率先反应过来:“我暑假天天抄你那首《看吧》,‘捞光凝成的琥珀亮’那句,我妈还以为我谈恋爱了!”
这话一落地,人群“嗡”地炸开了锅。
复旦大学新生许成军的名字早就随着《试衣镜》的发表在复旦掀起了声浪。
更别提这次一次性在《诗刊》发表四首诗。
这真的是国内诗坛开天辟地头一回。
尤其是那几首诗,带着点朦胧诗的德行。
美是足够美的。
“天啊,抒情诗人许成军?”
几个女生挤到窗口前,其中一个扎双马尾的姑娘举着笔记本,声音带着惊喜:“许同志,我能要个签名吗?我抄了你四首诗在本子上,连《谷仓》里‘铜水漫过刻痕’那段都背下来了!”
办户籍的女生手都抖了,钢笔在户籍表上划了道歪线,赶紧从抽屉里翻出张空白稿纸:“许学长,我也想要签名!上次系里讨论《试衣镜》,老师说您把‘镜子’写活了,我还跟同学争,说您肯定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没想到您这么年轻!”
“写《试衣镜》的许学长和诗刊发诗的许成军是一个人?”
“那肯定啊!”
许成军刚要接笔,林薇突然叉着腰凑过来,单马尾晃得得意:“你们才知道啊?他不光写得好,《复旦学报》还头条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呢!”
她故意加重“学长”俩字,斜睨了许成军一眼,“之前我还以为他是大一学弟,结果人家直接跳级读研一,藏得够深啊!”
许成军无奈的摇头。
你是真记仇啊,报仇一点不隔夜。
“研一?!”
人群里又是一阵惊呼。
一个拎着“bj”帆布包的新生瞪大眼:“我还以为许同志跟我们一样是新生,特意把诗抄在笔记本里想请教,没想到是学长哩!”
“何止是研究生!”
一个戴红袖章的学生会干部挤进来。
“前几天,我们小组把《传统文论现代转化》当案例讲,说成军同志把凤阳鼓和‘比兴’结合,比老教授讲得还深刻!当时我们都猜作者是个老学者,没想到是成军同志这么年轻的知青!”
也有人当即拿出个本子,开始声情并茂低声朗诵:
“风停在枝头的瞬间
落叶忘了要去的远方
你数着窗格里的月光
月光在窗外碎成星子”
“这诗真好!”
“诗写的美,人也长的精神~”这是女粉。
“我觉得南方的诗人首推许成军!”
“梁小斌也行啊!”
“没有许成军浪漫啊,许成军的诗和北岛一样写的浪漫,写到人的心坎去!”
“我觉得许成军和北岛还是不一样的,北岛的底色是忧郁的,是迟疑的;而许成军的诗都是带着积极色彩,向光而行!”
“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嘛!”
“我一会要跟家里的同学通信,他考上北大还说能见到北岛,但是我已经见到许成军了,还要到了签名!这次我赢了!”
“谁能想到诗人许成军跟我一个学校!”
孙教务在远处看得乐,冲许成军挤了挤眼。
这阵仗,比他预想的还热闹,他也有点头疼,这么一热闹,一会又得加班了。
办户籍的女生终于稳住手,把填好的户籍表递过来:“许学长,以后有讲座一定要通知我们!我肯定去听!”
许成军哭笑不得:“我也是学生,办什么讲座啊!”
他笑着接过表,给围着的几个同学签了名,还听见身后有人小声嘀咕:“早知道他是许成军,刚才就该早点过来搭话……”
林薇拽了拽他的胳膊,压低声音:“行了行了,别在这当红人了,粮票转移还没办呢!”
嘴上这么说,嘴角却翘得老高,显然对这种“被围观”的场面也有点得意。
办完手续,许成军去和孙教务打了个招呼。
“给你添麻烦了,孙哥。”
孙教务忙笑着摆手:“这有啥麻烦的,我们这些老师也巴不得中文系出个大作家、大红人,北大有骆一禾、沈群这些新生,我们不用多,有你一个许成军就够扫清他们的影响了,大好事呀!我们只盼着这种麻烦能更多些。”
这其实也是当时复旦想要招进来许成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9年的复旦中文系叫的出名号的只有一个卢心华。
即使作为复旦的学生,许成军也得说1979年的北大中文系才是新时期文学启蒙的策源地。
在文学创作上,1979年,北大有骆一禾、沈群、陈建功等,之后更有海子、西川等“北大三诗人”等知名作家、诗人。
这时候的北大中文系依托《未名湖》《启明星》等学生刊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场域。
教师与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会、文学座谈会等形式互动,如未名湖诗会的前身已初现雏形。
反观复旦,中文系稍显势弱。
1981年,才由经济系的学生许德旻创立复旦诗社,主编社刊《诗耕地》,并于同年6月出版创刊号。
复旦在政经领域确实更出人才一些。
吴申沅、张维位、金灿容、沈逸.
以及未来在政界闪耀的复旦学子们。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的宿舍都安排在了第六宿舍(淞庄)和第四宿舍(嘉陵村)。
许成军被分配的宿舍在淞庄201。
为什么不在第四宿舍?
原因很简单。
嘉陵村是中文系女生宿舍。
“淞庄”是一栋浸着民国校园旧韵的两层砖木小楼,没有亮眼的装饰,却满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厚重。
当许成军走到宿舍楼下,才真的感受到自己成为这个年代复旦的一员。
毕竟他要住进去了。
淞庄的墙面是深浅不均的红砖砌成,砖缝里还嵌着早年的白灰。
屋顶是斜坡式的,铺着深灰色的陶土瓦,瓦檐微微下垂,边缘挂着几株从瓦缝里钻出来的狗尾草,风一吹就轻轻晃。
小楼的窗户是老式的木框玻璃窗,窗框刷着米白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原木色。
楼门在小楼的侧面,是两扇对开的木门,门板厚重,门楣上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用楷书写着“淞庄”两个字。
楼前有一片不大的空地,铺着碎石子小路,路两旁种着几棵老樟树,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1979年的魔都,樟树的浓荫能把小半个楼门遮住,树下常摆着两个掉了漆的石墩。
有不少中文系的学生正在聊天、背书。
许成军循着木楼梯走上2楼。
走廊是南北向的,地面铺着浅灰色的水泥地,有些地方因为常年踩踏,已经磨得发亮,甚至有细小的裂纹。
走廊两侧是一间间宿舍,每间宿舍的门是薄木板做的,刷着和窗框一样的米白色漆,门把手上挂着学生自己编的布绳,方便开关。
门楣上偶尔会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自习中,轻敲”之类的字,字迹大多是钢笔写的,带着青涩的笔锋。
“这还真是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这么点法子。”
前世他上大学时,在宿舍门口挂了淘宝定制的木牌子:“内有猛虎,敲门爆杀”。
推开宿舍门,房间大概十五六平方米,摆着6对两两相对的上下铺铁架床。
铁架床的栏杆是细细的圆铁管,刷着银灰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掉了,露出锈迹。
细看还有布条缠在栏杆上,估计是之前的学生留下的,防止硌手。
此时201宿舍,只有一张右手靠窗的床被占了,床铺已经整齐的铺好。
人没在,许成军估摸着出去自习或者买东西了。
他很快铺好了床褥,床单、褥子、被罩都是陆秀兰连日带夜准备的。
处处都带着母亲的味道。
宿舍中间摆着一张长条木桌。
许成军当即坐下拿出稿纸,开始整理思绪。
没办法。
这篇关于时空羁绊的小说的灵感来的确实汹涌。
“2024年,冰城。
希望8岁,小学二年级。
他姓辛,就叫辛希望。
因为妈妈说她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但是,希望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说:‘爸爸是一名战士,正在保卫祖国,保卫小希望。如果希望想爸爸就抬头看看夜空,天上那颗最亮的星就是爸爸的眼睛。’
希望从小有个小匣子,上面有个细长的孔,黑黝黝的。
妈妈说这匣子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如果你生日的时候向里面投信,那么一定可以得到回复,尤其是爸爸的。
希望从4岁开始,每到生日的时候,就会拜托妈妈帮他写一封信。
写给爸爸。
匣子是真的,每次信投进去,第二天早上,都会出现一封爸爸的回信。
爸爸总是在信里面说自己的一些日常,讲一些有趣的军队故事,每次在信的结尾都会告诉希望要听妈妈的话,长大要做个男子汉,他是爸爸的希望。
妈妈每次读完信,总是泪流满面。
希望不太懂,有事会跟着妈妈一起哭。
有时也会说:妈妈,希望是个男子汉了!妈妈不要哭!希望会听妈妈的话。
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妈妈总会哭的更厉害。
是希望说错话了么?
这天希望问他的好朋友明天为什么妈妈会哭?
明天说他是个傻子,妈妈是骗他的。
哪有匣子会自动回信?那都是骗小孩子的。
希望不信。
下午,冰城第一希望小学组织看了一场电影,讲了一名叫黄思源的叔叔在对y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电影里,思源叔叔和爸爸一样勇敢。
所以,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
(本章完)
写着写着,
许成军发现一个事,《红绸》似乎还没整理完?
他眉头一皱,心一横。
算了,不管了!
优秀的作者都是双开的!——
第二天一早。
苏曼舒就拉着许晓梅去了南京路,说要带着妹妹去“逛街”。
许成军不得已停下了创作大计。
没去陪她俩逛街。
今天事多,得先去拜访朱冬润,再去中文系报道。
去先生家的路上,一路都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学生,整个复旦校园都充满了热疼喧闹的气息。
朱东润家的木门刚推开条缝,就飘出股混着墨香的茶香。
老白茶在粗陶壶里煮得咕嘟响,朱老正坐在藤椅上翻线装本《文心雕龙》,银白的发丝垂在书页上,手里还捏着支钢笔,笔尖悬在批注栏上没落下。
“老师,我来蹭茶了!”
许成军晃了晃手里的布包,里面装着满满一袋子凤阳小豆饼和其他特产,“顺手给您带点家里的特产,您给品鉴品鉴。”
“自己找地坐!”
朱老抬眼笑,放下钢笔往桌边挪了挪藤椅:“你这小子,每次来都带东西,怕我开学给你挑刺?”
他看见这关门弟子上门拜访也是开心的紧,老人家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子女儿在全国各地任职,本来在身边经常围着的孙女朱邦薇也有了家庭,来的也少了,平时也寂寞的紧。
人生七十古来稀。
哪个老人到老了不希望身边有几个小儿辈陪着呢?
天伦之乐莫大焉。
许成军和陈尚君这两个最小的弟子能频繁上门请教也成了他不小的乐趣。
“哪能啊,老师挑刺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嘛!”
朱老笑呵呵地给许成军倒了杯茶,许成军赶忙双手接过。
“回家怎么样?父母可还安康?”
“父母一切都好,感谢老师挂念。到是回家发生了不少事,值得跟您聊聊。”
“那咱爷俩就边下棋边喝茶边聊天。”
朱老好下棋,围棋和象棋都略通三分。
许成军刚好也都“略会”一点,围棋是上辈子从小就练,有个入段的水平,象棋则是上辈子直属领导的心头好,作为下属,自然得靠前站位。
“都听您的。”
朱老从柜里翻出副黑檀木围棋盘,棋盘上还留着上次和贾植芳对弈的残子,他把白子归拢到瓷罐里,叮当作响:“你陈师兄上次跟我下,输了还嘴硬,说我‘倚老卖老’,你可别学他。”
许成军赶紧摆手,捏起颗黑子在指尖转了转:“我哪敢,您是老师,我赢了也得说‘您让着我’。”
话刚落,“啪”地把黑子落在星位,却故意偏了半寸。
朱老眼尖,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少来这套假客气,学章培横那套‘表面恭敬’,我可不吃。”
他捏起白子,精准落在小目,“回家跟你哥见着了?听说带了不少伤。”
许成军落子的动作慢了半拍,指尖的黑子蹭过棋盘:“见着了,左臂还缠着纱布,说是穿插任务时被弹片划的。”
“军人不易啊。”
朱老轻轻落子,白子在黑子旁围出小圈,“我年轻时候见多了离散,现在看着你们兄弟这样,倒觉得踏实。”
他忽然笑了,“昨天听培横说你又写了本长篇小说?”
“是呢,托您的福,回家有些思路和灵感,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是也写的差不多了。”
“我哪有什么福气~”
朱冬润摇头。
又从许成军在许家屯的见闻一路问到《清明》创刊号。
才给他讲了他的论文在《复旦学报》发表前后的一些杂事。
论文刚发表前,复旦其他几位编委不想同意,毕竟许成军太过年轻且还没有入学,是朱冬润一力保举,也算是顺利发表。
至于发表后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复旦倒还好,整个中文系到教授梯队少有成名的作家,研究文学理论的教授多是古典文学研究方向,对许成军这套东西觉得新奇但是不排斥,但是以北边的一些学校有不少教授、作家研究西方理论的,所以围绕着许成军的这篇论文打了不少口水仗。
但是,这篇另辟蹊径的论文却意外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老教授们的支持。
初步在文学理论研究界打响了名号。
“老师我终于赢您一次了哈!”
“谁说的,还没到最后谁能保证输赢。”
“您这大龙葬送在即~”
“少说话,好好下棋!”
“好不容易赢您一次,那不得多说两句!”
“不下了,不下了,老了老了!精力跟不上了~”
“吃饭去!”
朱老傲娇地一把推棋,独留许成军自个风中凌乱。
“诶!您这是悔棋啊!”
——
中午在朱老家里蹭了顿饭。
下午许成军便拿着自己的户籍资料去报道。
由于1979年教师资源匮乏、学生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以及1979年本科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分配去向多为机关、重点高校等“铁饭碗“单位,而硕士学制需三年,意味着要推迟三年参与工作分配。
因此,复旦中文系硕士新生极少。
算上许成军才刚刚8人,分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方向中。
语言学大师张诗禄先生门下的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录取了包括杨剑侨在内的3名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音韵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古典文学领域,朱东润教授的唐宋文学方向,有2人,就是陈商君和许成军。
此外,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等方向各有1至2名新生。
这届研究生虽人数寥寥,却撑起了复旦中文系此后数十年的学科高地,杨剑侨、陈商君都成了中文研究的大牛。
报道处在中文系教学楼103。
硕士生报道流程其实相对简答。
只要拿着介绍信和学术计划书找自己的导师就行。
一般是“其乐融融”的学术天伦~
第一步在朱冬润家里已经完成了,对未来几年的学业规划,师徒俩也做了讨论。
学术方向的话。
大抵是最初他定的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化,这一部分国内研究者寥寥,需要他自己蹚出新路。
其次,朱老还要求他在古典文学中选择一个朝代进行研究。
当时朱老笑呵呵地道:“你想做古典文学转化,不能不懂古典文学,这部分的学术还是要做的,不要求你像陈商君一样,通读唐文史,至少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也要拿的出手。”
这一部分,他倾向于宋代文学。
最后,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许成军也会一些时间做一些现当代作品研究,这也是他的老本行,藏着他的野心。
像许成军这样没读过本科或者本科不在复旦上学的也要办理户籍迁移和粮票转移。
新生报到处此时人不算多。
靠门的两桌最热闹,左边挂着“住宿登记”的绿底白字木牌,右边摆着“粮票核验”的铁皮盒,桌前都排着拎着行李的新生,帆布包上“上海”“bj”“成都”的字样随着动作晃悠。
许成军刚一进来,眼尖的孙教务就看见许成军:“成军同志,今天来报道?”
“孙哥?”
“新生报道你这也得跟着忙活呢。”
“可不,最近学校里缺人,这一届招收的新生又比上一届的新生多不少,整个中文系的行政老师可不都出动了!”
孙教务一边笑着介绍,一边拉着许成军往里走。
“倒是你,最近可是声名鹊起啊!先是《试衣镜》,又是《诗刊》一连四首诗,再是《谷仓》,今年文坛,老中青作家里,数你声势最大!”
“都是运气好,前辈们照拂?”
“运气好?我咋没那运气?”
“你信不信我现在在教室里来一嗓子,说《看吧》《狗尾巴草》的许成军来了,你今天保准走不了!”
孙教务拍拍他肩膀,开始“威胁”加“恐吓”。
你别说还真吓到他了。
许成军还真不敢赌,《试衣镜》《谷仓》还好,《诗刊》那可就要命了。
这年头在《诗刊》上写诗,基本上等于千禧年入围金曲奖。
效力大概等于许淞发《素颜》《清明雨上》,周jay发《范特西》。
而此时的中文系教室,等于歌迷大本营,别管红的黑的,都是“歌迷”里面顶尖的。
一嗓子下去,保管炸窝。
“得得得,孙哥,饶命!回头请您吃饭!”
“这还差不多!”孙教务笑得眯起眼,转头就朝走廊喊,“林薇同学!过来帮这位学长办下报道手续!
这模样跟上辈子校tw书记使唤他区别不大。
等会?
林薇?
许成军心刚放下又紧了起来。
“等会,不对,谁来办?”
“林薇啊,上一届的中文系新生,今年没回家,帮着系里忙活一下。”
这话刚落,小辣椒林薇就晃着她那标志性的单马尾过来了。
“孙教务,您喊我?”
“对,受累帮这位学长办一下手续。”
在林薇同学面前,孙教务还是拿了下老师的架子。
抬头一看许成军,林薇懵了。
“成军同志?”
学长?
大一的当大二的学长?
她指着许成军,一脸困惑:“孙老师,他是我学长?他不开学读大一么!”
“什么大一!”
孙教务皱着眉,有点不耐烦。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许成军同志,《试衣镜》《谷仓》等都是他的作品,今年在复旦读研一。”
“肯定是你学长!”
许成军耸耸肩:“一确实比二小。”
孙教务一看俩人认识,也不多说,直接转头走人。
留下俩人面面相觑。
“你骗我!”
“骗你啥了?”
“那我说你是学弟,你怎么不反驳?”
“你给我反驳机会了么!”
林薇一翻白眼,拉着许成军去办户籍和粮票转移。
办理户籍时还是引发了中文系报到处的骚动。
“同志,你是写《山坡上的狗尾巴草》的许成军?”
办户籍的是个大二的女生,明显是许成军的诗迷,声音有点大,一下子把周围人的眼光都拉了过来。
许成军看这架势,无奈的点点头:“是我。”
报到处瞬间静了半秒。
刚还围着住宿登记桌填表的新生停了笔,拎着帆布包的手悬在半空。
核验粮票的老师忘了收票,目光直往这边飘。
连走廊里打热水的老生都踮着脚往户籍窗口凑,暖水瓶的塞子“哐当”掉在地上都没察觉。
这年头确实也是没啥新鲜事。
“许成军?是写《向光而行》的那个许成军吗?”
“是我.”
离得最近的一个戴眼镜的新生率先反应过来:“我暑假天天抄你那首《看吧》,‘捞光凝成的琥珀亮’那句,我妈还以为我谈恋爱了!”
这话一落地,人群“嗡”地炸开了锅。
复旦大学新生许成军的名字早就随着《试衣镜》的发表在复旦掀起了声浪。
更别提这次一次性在《诗刊》发表四首诗。
这真的是国内诗坛开天辟地头一回。
尤其是那几首诗,带着点朦胧诗的德行。
美是足够美的。
“天啊,抒情诗人许成军?”
几个女生挤到窗口前,其中一个扎双马尾的姑娘举着笔记本,声音带着惊喜:“许同志,我能要个签名吗?我抄了你四首诗在本子上,连《谷仓》里‘铜水漫过刻痕’那段都背下来了!”
办户籍的女生手都抖了,钢笔在户籍表上划了道歪线,赶紧从抽屉里翻出张空白稿纸:“许学长,我也想要签名!上次系里讨论《试衣镜》,老师说您把‘镜子’写活了,我还跟同学争,说您肯定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没想到您这么年轻!”
“写《试衣镜》的许学长和诗刊发诗的许成军是一个人?”
“那肯定啊!”
许成军刚要接笔,林薇突然叉着腰凑过来,单马尾晃得得意:“你们才知道啊?他不光写得好,《复旦学报》还头条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呢!”
她故意加重“学长”俩字,斜睨了许成军一眼,“之前我还以为他是大一学弟,结果人家直接跳级读研一,藏得够深啊!”
许成军无奈的摇头。
你是真记仇啊,报仇一点不隔夜。
“研一?!”
人群里又是一阵惊呼。
一个拎着“bj”帆布包的新生瞪大眼:“我还以为许同志跟我们一样是新生,特意把诗抄在笔记本里想请教,没想到是学长哩!”
“何止是研究生!”
一个戴红袖章的学生会干部挤进来。
“前几天,我们小组把《传统文论现代转化》当案例讲,说成军同志把凤阳鼓和‘比兴’结合,比老教授讲得还深刻!当时我们都猜作者是个老学者,没想到是成军同志这么年轻的知青!”
也有人当即拿出个本子,开始声情并茂低声朗诵:
“风停在枝头的瞬间
落叶忘了要去的远方
你数着窗格里的月光
月光在窗外碎成星子”
“这诗真好!”
“诗写的美,人也长的精神~”这是女粉。
“我觉得南方的诗人首推许成军!”
“梁小斌也行啊!”
“没有许成军浪漫啊,许成军的诗和北岛一样写的浪漫,写到人的心坎去!”
“我觉得许成军和北岛还是不一样的,北岛的底色是忧郁的,是迟疑的;而许成军的诗都是带着积极色彩,向光而行!”
“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嘛!”
“我一会要跟家里的同学通信,他考上北大还说能见到北岛,但是我已经见到许成军了,还要到了签名!这次我赢了!”
“谁能想到诗人许成军跟我一个学校!”
孙教务在远处看得乐,冲许成军挤了挤眼。
这阵仗,比他预想的还热闹,他也有点头疼,这么一热闹,一会又得加班了。
办户籍的女生终于稳住手,把填好的户籍表递过来:“许学长,以后有讲座一定要通知我们!我肯定去听!”
许成军哭笑不得:“我也是学生,办什么讲座啊!”
他笑着接过表,给围着的几个同学签了名,还听见身后有人小声嘀咕:“早知道他是许成军,刚才就该早点过来搭话……”
林薇拽了拽他的胳膊,压低声音:“行了行了,别在这当红人了,粮票转移还没办呢!”
嘴上这么说,嘴角却翘得老高,显然对这种“被围观”的场面也有点得意。
办完手续,许成军去和孙教务打了个招呼。
“给你添麻烦了,孙哥。”
孙教务忙笑着摆手:“这有啥麻烦的,我们这些老师也巴不得中文系出个大作家、大红人,北大有骆一禾、沈群这些新生,我们不用多,有你一个许成军就够扫清他们的影响了,大好事呀!我们只盼着这种麻烦能更多些。”
这其实也是当时复旦想要招进来许成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9年的复旦中文系叫的出名号的只有一个卢心华。
即使作为复旦的学生,许成军也得说1979年的北大中文系才是新时期文学启蒙的策源地。
在文学创作上,1979年,北大有骆一禾、沈群、陈建功等,之后更有海子、西川等“北大三诗人”等知名作家、诗人。
这时候的北大中文系依托《未名湖》《启明星》等学生刊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场域。
教师与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会、文学座谈会等形式互动,如未名湖诗会的前身已初现雏形。
反观复旦,中文系稍显势弱。
1981年,才由经济系的学生许德旻创立复旦诗社,主编社刊《诗耕地》,并于同年6月出版创刊号。
复旦在政经领域确实更出人才一些。
吴申沅、张维位、金灿容、沈逸.
以及未来在政界闪耀的复旦学子们。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的宿舍都安排在了第六宿舍(淞庄)和第四宿舍(嘉陵村)。
许成军被分配的宿舍在淞庄201。
为什么不在第四宿舍?
原因很简单。
嘉陵村是中文系女生宿舍。
“淞庄”是一栋浸着民国校园旧韵的两层砖木小楼,没有亮眼的装饰,却满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厚重。
当许成军走到宿舍楼下,才真的感受到自己成为这个年代复旦的一员。
毕竟他要住进去了。
淞庄的墙面是深浅不均的红砖砌成,砖缝里还嵌着早年的白灰。
屋顶是斜坡式的,铺着深灰色的陶土瓦,瓦檐微微下垂,边缘挂着几株从瓦缝里钻出来的狗尾草,风一吹就轻轻晃。
小楼的窗户是老式的木框玻璃窗,窗框刷着米白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原木色。
楼门在小楼的侧面,是两扇对开的木门,门板厚重,门楣上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用楷书写着“淞庄”两个字。
楼前有一片不大的空地,铺着碎石子小路,路两旁种着几棵老樟树,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1979年的魔都,樟树的浓荫能把小半个楼门遮住,树下常摆着两个掉了漆的石墩。
有不少中文系的学生正在聊天、背书。
许成军循着木楼梯走上2楼。
走廊是南北向的,地面铺着浅灰色的水泥地,有些地方因为常年踩踏,已经磨得发亮,甚至有细小的裂纹。
走廊两侧是一间间宿舍,每间宿舍的门是薄木板做的,刷着和窗框一样的米白色漆,门把手上挂着学生自己编的布绳,方便开关。
门楣上偶尔会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自习中,轻敲”之类的字,字迹大多是钢笔写的,带着青涩的笔锋。
“这还真是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这么点法子。”
前世他上大学时,在宿舍门口挂了淘宝定制的木牌子:“内有猛虎,敲门爆杀”。
推开宿舍门,房间大概十五六平方米,摆着6对两两相对的上下铺铁架床。
铁架床的栏杆是细细的圆铁管,刷着银灰色的漆,有些地方漆皮掉了,露出锈迹。
细看还有布条缠在栏杆上,估计是之前的学生留下的,防止硌手。
此时201宿舍,只有一张右手靠窗的床被占了,床铺已经整齐的铺好。
人没在,许成军估摸着出去自习或者买东西了。
他很快铺好了床褥,床单、褥子、被罩都是陆秀兰连日带夜准备的。
处处都带着母亲的味道。
宿舍中间摆着一张长条木桌。
许成军当即坐下拿出稿纸,开始整理思绪。
没办法。
这篇关于时空羁绊的小说的灵感来的确实汹涌。
“2024年,冰城。
希望8岁,小学二年级。
他姓辛,就叫辛希望。
因为妈妈说她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但是,希望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说:‘爸爸是一名战士,正在保卫祖国,保卫小希望。如果希望想爸爸就抬头看看夜空,天上那颗最亮的星就是爸爸的眼睛。’
希望从小有个小匣子,上面有个细长的孔,黑黝黝的。
妈妈说这匣子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如果你生日的时候向里面投信,那么一定可以得到回复,尤其是爸爸的。
希望从4岁开始,每到生日的时候,就会拜托妈妈帮他写一封信。
写给爸爸。
匣子是真的,每次信投进去,第二天早上,都会出现一封爸爸的回信。
爸爸总是在信里面说自己的一些日常,讲一些有趣的军队故事,每次在信的结尾都会告诉希望要听妈妈的话,长大要做个男子汉,他是爸爸的希望。
妈妈每次读完信,总是泪流满面。
希望不太懂,有事会跟着妈妈一起哭。
有时也会说:妈妈,希望是个男子汉了!妈妈不要哭!希望会听妈妈的话。
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妈妈总会哭的更厉害。
是希望说错话了么?
这天希望问他的好朋友明天为什么妈妈会哭?
明天说他是个傻子,妈妈是骗他的。
哪有匣子会自动回信?那都是骗小孩子的。
希望不信。
下午,冰城第一希望小学组织看了一场电影,讲了一名叫黄思源的叔叔在对y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电影里,思源叔叔和爸爸一样勇敢。
所以,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