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希望的信匣子》(3)(庆祝胜利80周年)
【1944年松山主峰攻坚前夜】
大牛蹲在弹坑里,黑匣子弹出希望最新的信:“大牛哥!历史老师说松山会战你们赢了!鬼子被赶跑了!我画了松山现在的样子,有公路有树,再也没有战壕了!”
信纸背面,希望画了幅彩色的画:蓝天白云下,公路绕着青山,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五角星。
大牛盯着画,眼泪砸在信纸上。
这时,一个穿西装的美国记者举着相机走过来,蹲在他身边,用生硬的中文问:“你多大了?”
“16。”
大牛把信迭好塞进怀里,摸了摸步枪。
这一年他长了点个子,枪终于不用垫石头了。
“想你家人吗?”记者又问。
大牛低头看了看胸口,那里贴着爹娘的黑白照片和希望的信:“他们已经死了。”
“你觉得中国能胜利么?”
大牛抬起头,远处松山的轮廓在暮色里像头卧着的狮子,他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中国一定会胜利。”
记者盯着他比枪还矮半个头的身影,又问:“中国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继续参军?”
大牛沉默了会儿,伸手摸了摸黑匣子,好像能摸到希望画里的风筝。
他笑了笑,露出缺了的门牙:“那时我已死了。”
记者的相机“咔嚓”响了一声,定格下他笑着的样子。
“大牛哥,你能不能不去.你会死的”
“希望弟,我们村没了,我们全家都没了,我的命是排长给的、班长给的、副班长给的,他们已经走在我前面了,现在该我了。”
夜里,总攻号响了。
大牛抱着炸药包冲向鬼子的碉堡,冲锋时他没忘了摸胸口,希望的信还在,画里的蓝天白云还在。
碉堡的火光炸亮夜空时,他好像真的看见希望画里的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像他和战友们没来得及看的未来。
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
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
【2027年冰城辛希望家(书桌前)】
希望收到大牛最后一封信时,信封上沾着褐色的痕迹,信纸只有半截,炭笔字歪歪扭扭:
“希望弟,俺要去总攻了。俺可能等不到胜利那天,但俺知道你说的是真的,松山会有公路,会有孩子放风筝。你要好好读书,替俺看看那一天……”
信的末尾,是用鲜血画的一个小小的五角星。
希望把这半截信和“年级第一”的奖状放在一起,趴在书桌上哭了。
他明白,自己说的“勇敢”,是暖炉旁写作业的平常;而大牛哥的勇敢,是明知会死,还抱着炸药包冲向火光。
他拿起铅笔,在大牛的信旁边写:“大牛哥,松山现在真的有公路,春天会开很多,孩子们会在草地上放风筝。我会好好读书,替你看遍中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
荧荧亮着的灯光,照亮了书桌上的奖状、半截带血的信纸,还有希望眼里的光。
那是大牛哥和无数个“大牛哥”用生命点亮的,关于未来的光。
一颗星星不足以驱散黑暗,但是无数颗星星一定可以。
(结局)
“希望,园长妈妈跟你说,一会有叔叔给你带回了爸爸的东西。”
“希望,你已经是个八岁的大孩子了。”
“希望,要勇敢哦!”
爸爸的同事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个黑匣子,和希望的那个很像。
他神色凝重地对希望和园长说:“希望同学,这是辛磊同志的遗物。他……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他说,如果他回不来,就把这个交给你。”
(篇幅有限,以上为梗概)——
“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跨越时间的场合,家国情怀绵绵不断。”
这篇小说叫《希望的信匣子》。
许成军结尾选择了留白。
在希望成长过程中,他选择了用充满童真的视野透露了未来科技。
ai、智能手机、投影、高铁、载人航天器
在这个年代无疑等同于科幻。
同时,许成军用希望在与黄思源、李长存、刘大牛的接触,尤其是与刘大牛的接触中体现了希望的成长。
接触过程靠一个虚构匣子,如果硬要说,归类算是奇幻。
软科幻、软奇幻、真现实。
许成军写到下午五点多。
本来想写成中篇,但是写到四万字,才写完了抗美援朝的剧情。
如果写完大概要十多万字,接近长篇的范围了。
这篇故事他很喜欢。
不算出格,但又能打破当代文学的窠臼。
通俗或者严肃?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根在哪。
文字再严肃,
但是玩“一年英国硕,一生英伦情”,搞“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月圆”。
那也白费。
中午饿了,许成军就嚼着包里的干粮饼子就着白水随便吃了一口。
直到天色渐暗,宿舍内进来个中等身量的年轻人。
“同志,你好!”
声音很轻,显然是顾念到许成军正在写东西,刻意压低了声音。
这室友的第一印象给许成军的感觉还不错。
“同志,你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向来人伸手,那人赶忙与许成军握手:“我叫林一民,魔都本地的,家就在闸北区,离学校不算远,成军同志对上海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许成军笑道:“那太好了,一民同志,正好我确实是对上海不太熟悉,需要本地人带路。我来自安徽凤阳,插队知青。”
林一民有点惊讶于许成军的普通话之标准,这年头除了普通话发源地的河北少数几个县,少有普通话如此标准的。
连他也带着点上海的本地口音。
不过再一听,凤阳?插队知青?
许成军?
林一民带着惊讶重新审视了下许成军:“成军同志,不知你是不是写过小说《试衣镜》?”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高考完之后,失去了考学压力,他“狠狠”地恶补了时下流行的文学杂志,尤其《收获》来回看了好几遍,没办法,这年头顶级期刊都是双月刊,实在是能看的内容不太多。
《收获》里面,他尤其喜欢的就是第四期里面的《试衣镜》,他敏锐捕捉到了这本小说蕴含的先锋性,无论是从思想上和写作技法上,对写出这本小说的作者十分钦佩。
“没错,是我写的,上个月刚发在《收获》上,让一民同志见笑了。”
“见笑?成军同志说笑了,谁敢笑这本小说,那实属是对文学的不尊重,这篇比我读的好多作品都让我有共鸣,不写大时代的浪潮,只写一个人想穿件新衣服的心思,也能这么打动人,更别提写这篇小说写作手法让我想到福柯。”
许成军倒是有点诧异,这同学倒是有些见识。
“一民同志对文学很有敏感性,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试衣镜》更好的作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文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
“向成军同志学习。”
许成军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纸笔、杂物,思索着晚上带着许晓梅、苏曼舒上哪一起吃一顿。
却没想到林一民比他想的还要更积极:“成军同志,是不是还没吃晚饭?一起去食堂吃个饭,我请客,正好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
林一民现在眼里还带着兴奋劲,他家庭富裕,父母都从政,级别也不低,不差这一顿饭钱。
作为文学爱好者有这样和文坛当红作家一起吃饭讨论交流的机会课不多。
更别提这还跟他一个宿舍。
当然是要积极交流,抱好大腿!
许成军犹豫一二。
“一民同志,我有个妹妹和朋友也在复旦校园内,不如这样,你跟我们一起吃,这顿饭我来请如何?”
林一民也有些迟疑。
主要是他没有让人请客的习惯。
长这么大比他家里条件好的确实不多。
(本章完)
【1944年松山主峰攻坚前夜】
大牛蹲在弹坑里,黑匣子弹出希望最新的信:“大牛哥!历史老师说松山会战你们赢了!鬼子被赶跑了!我画了松山现在的样子,有公路有树,再也没有战壕了!”
信纸背面,希望画了幅彩色的画:蓝天白云下,公路绕着青山,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五角星。
大牛盯着画,眼泪砸在信纸上。
这时,一个穿西装的美国记者举着相机走过来,蹲在他身边,用生硬的中文问:“你多大了?”
“16。”
大牛把信迭好塞进怀里,摸了摸步枪。
这一年他长了点个子,枪终于不用垫石头了。
“想你家人吗?”记者又问。
大牛低头看了看胸口,那里贴着爹娘的黑白照片和希望的信:“他们已经死了。”
“你觉得中国能胜利么?”
大牛抬起头,远处松山的轮廓在暮色里像头卧着的狮子,他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中国一定会胜利。”
记者盯着他比枪还矮半个头的身影,又问:“中国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继续参军?”
大牛沉默了会儿,伸手摸了摸黑匣子,好像能摸到希望画里的风筝。
他笑了笑,露出缺了的门牙:“那时我已死了。”
记者的相机“咔嚓”响了一声,定格下他笑着的样子。
“大牛哥,你能不能不去.你会死的”
“希望弟,我们村没了,我们全家都没了,我的命是排长给的、班长给的、副班长给的,他们已经走在我前面了,现在该我了。”
夜里,总攻号响了。
大牛抱着炸药包冲向鬼子的碉堡,冲锋时他没忘了摸胸口,希望的信还在,画里的蓝天白云还在。
碉堡的火光炸亮夜空时,他好像真的看见希望画里的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像他和战友们没来得及看的未来。
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
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
【2027年冰城辛希望家(书桌前)】
希望收到大牛最后一封信时,信封上沾着褐色的痕迹,信纸只有半截,炭笔字歪歪扭扭:
“希望弟,俺要去总攻了。俺可能等不到胜利那天,但俺知道你说的是真的,松山会有公路,会有孩子放风筝。你要好好读书,替俺看看那一天……”
信的末尾,是用鲜血画的一个小小的五角星。
希望把这半截信和“年级第一”的奖状放在一起,趴在书桌上哭了。
他明白,自己说的“勇敢”,是暖炉旁写作业的平常;而大牛哥的勇敢,是明知会死,还抱着炸药包冲向火光。
他拿起铅笔,在大牛的信旁边写:“大牛哥,松山现在真的有公路,春天会开很多,孩子们会在草地上放风筝。我会好好读书,替你看遍中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
荧荧亮着的灯光,照亮了书桌上的奖状、半截带血的信纸,还有希望眼里的光。
那是大牛哥和无数个“大牛哥”用生命点亮的,关于未来的光。
一颗星星不足以驱散黑暗,但是无数颗星星一定可以。
(结局)
“希望,园长妈妈跟你说,一会有叔叔给你带回了爸爸的东西。”
“希望,你已经是个八岁的大孩子了。”
“希望,要勇敢哦!”
爸爸的同事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个黑匣子,和希望的那个很像。
他神色凝重地对希望和园长说:“希望同学,这是辛磊同志的遗物。他……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他说,如果他回不来,就把这个交给你。”
(篇幅有限,以上为梗概)——
“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跨越时间的场合,家国情怀绵绵不断。”
这篇小说叫《希望的信匣子》。
许成军结尾选择了留白。
在希望成长过程中,他选择了用充满童真的视野透露了未来科技。
ai、智能手机、投影、高铁、载人航天器
在这个年代无疑等同于科幻。
同时,许成军用希望在与黄思源、李长存、刘大牛的接触,尤其是与刘大牛的接触中体现了希望的成长。
接触过程靠一个虚构匣子,如果硬要说,归类算是奇幻。
软科幻、软奇幻、真现实。
许成军写到下午五点多。
本来想写成中篇,但是写到四万字,才写完了抗美援朝的剧情。
如果写完大概要十多万字,接近长篇的范围了。
这篇故事他很喜欢。
不算出格,但又能打破当代文学的窠臼。
通俗或者严肃?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根在哪。
文字再严肃,
但是玩“一年英国硕,一生英伦情”,搞“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月圆”。
那也白费。
中午饿了,许成军就嚼着包里的干粮饼子就着白水随便吃了一口。
直到天色渐暗,宿舍内进来个中等身量的年轻人。
“同志,你好!”
声音很轻,显然是顾念到许成军正在写东西,刻意压低了声音。
这室友的第一印象给许成军的感觉还不错。
“同志,你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向来人伸手,那人赶忙与许成军握手:“我叫林一民,魔都本地的,家就在闸北区,离学校不算远,成军同志对上海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许成军笑道:“那太好了,一民同志,正好我确实是对上海不太熟悉,需要本地人带路。我来自安徽凤阳,插队知青。”
林一民有点惊讶于许成军的普通话之标准,这年头除了普通话发源地的河北少数几个县,少有普通话如此标准的。
连他也带着点上海的本地口音。
不过再一听,凤阳?插队知青?
许成军?
林一民带着惊讶重新审视了下许成军:“成军同志,不知你是不是写过小说《试衣镜》?”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高考完之后,失去了考学压力,他“狠狠”地恶补了时下流行的文学杂志,尤其《收获》来回看了好几遍,没办法,这年头顶级期刊都是双月刊,实在是能看的内容不太多。
《收获》里面,他尤其喜欢的就是第四期里面的《试衣镜》,他敏锐捕捉到了这本小说蕴含的先锋性,无论是从思想上和写作技法上,对写出这本小说的作者十分钦佩。
“没错,是我写的,上个月刚发在《收获》上,让一民同志见笑了。”
“见笑?成军同志说笑了,谁敢笑这本小说,那实属是对文学的不尊重,这篇比我读的好多作品都让我有共鸣,不写大时代的浪潮,只写一个人想穿件新衣服的心思,也能这么打动人,更别提写这篇小说写作手法让我想到福柯。”
许成军倒是有点诧异,这同学倒是有些见识。
“一民同志对文学很有敏感性,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试衣镜》更好的作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文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
“向成军同志学习。”
许成军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纸笔、杂物,思索着晚上带着许晓梅、苏曼舒上哪一起吃一顿。
却没想到林一民比他想的还要更积极:“成军同志,是不是还没吃晚饭?一起去食堂吃个饭,我请客,正好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
林一民现在眼里还带着兴奋劲,他家庭富裕,父母都从政,级别也不低,不差这一顿饭钱。
作为文学爱好者有这样和文坛当红作家一起吃饭讨论交流的机会课不多。
更别提这还跟他一个宿舍。
当然是要积极交流,抱好大腿!
许成军犹豫一二。
“一民同志,我有个妹妹和朋友也在复旦校园内,不如这样,你跟我们一起吃,这顿饭我来请如何?”
林一民也有些迟疑。
主要是他没有让人请客的习惯。
长这么大比他家里条件好的确实不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