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许成军唱一个!(6.6k)
最终,林一民请客的欲望还是被和作家许成军共同用餐的欲望打败了。
“那”
“别那了,晚上一起,食堂一起吃一口。”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林一民同志选择了紧密团结许成军同志。
从淞庄到复旦第一学生食堂的路上,林一民同志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发掘了许成军同志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节。
“成军同志,怎么想出来创作春兰这一角色的?”
“成军同志,这部作品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么?”
“成军同志,怎么看待今年《外国文学动态》将拉美当代小说特征正式译为‘魔幻现实主义’?”
说实话,许成军现在有点后悔带着这哥们一起去吃饭。
带了个记者出门你受得了嘛!
“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谁说拉美文学是魔幻现实主义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啊,一民同志!如果发生在拉美土地上真实的事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那么文学也失去了其根本性。”
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标签非常抵触,他始终认为自己写的是“拉丁美洲的真实”,而非刻意制造“魔幻”。
他在访谈中多次强调:“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一种解读”“所谓‘魔幻’,只是因为外人不了解拉美现实才觉得魔幻”。
而魔幻现实主义作为外界,尤其是欧美与中文世界的批评工具,更多是基于文本特征与跨文化认知形成的归纳。
《百年孤独》内容确实魔幻,但是人家就是真实故事。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
许成军无奈的扶额,却看到林一民瞪大了眼睛。
“但是.”
“别但是了,非要归类的话,说把这类小说归类为带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或者干脆像周主编一样直接说新现实主义来的更透彻。”
其实,马尔克斯的态度不是否定作品的魔幻感,而是拒绝用魔幻掩盖现实。
批评界的标签也不是误解,而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归纳。
但两者的拉扯,反而让《百年孤独》既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又超越了这个标签,成为对拉美现实最深刻的文学记录之一。
“阿这~”
‘打住!’
“不是,我是想说成军同志对于文学的理解非常深刻,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林一民涨红了脸,但是对于许成军的发言虽然暂时不完全认可,但是不影响他觉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许成军也很尴尬。
误会了不是~!
好在苏曼舒和许晓梅这时候过来解围,三人早上就约好了,五点半来第一食堂吃饭。
俩姑娘一个比一个秀丽。
来人一打眼就看到了苏曼舒和许晓梅。
苏曼舒还是那件月白衬衫,袖口绣的兰草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许晓梅扎着羊角辫,手里攥着本刚买的《英语语法》,看见许成军就晃着辫子跑过来:“哥!我跟曼舒姐等你好半天了!”
许成军笑着说:“辛苦了,晓梅。”
“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我室友林一民,魔都人。”
“一民,这是经济系大三的苏曼舒,这是我妹妹许晓梅,现在开始在图书馆工作。”
林一民点点头,只是看向苏曼舒眼里带点愕然。
‘不是,你俩怎么凑一起去了?’
许成军看出怪异:“你们认识?”
“他爸跟我爸大学同学。”
苏曼舒走到近前,却没跟林一民打招呼。
目光先落在许成军身上,手轻轻伸过去,帮他把翻折的衣领捋平整,不经意蹭过脖子,还带着点微凉的触感。
“瞧你,”
她声音软乎乎的,带着点嗔怪,却没真生气。
“准是刚才写东西太投入,连衣领子翻过来都不知道。下次再这样,我可不给你整理了。”
许成军笑着往她身边凑了凑,语气带着点无赖:“有苏老师在,这点小事我哪用担心?反正你总能帮我注意到这些。”
这话刚出口,就见苏曼舒脸悄悄红了,她赶紧收回手,假装去看别处,手却在身后悄悄攥了攥衣角:“就你嘴甜。”
林一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这是他认识那个苏曼舒?
高智商、高情商、理性、自信、记忆力超群这些才是苏曼舒从小给他们这些人的印象!
漂亮,漂亮只是她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林一民什么时候见过苏曼舒这“娇羞”的模样!
难怪刚才成军同志提到曼舒姐时语气不一样,原来两人是这种关系!
他赶紧咳嗽两声,识趣地往旁边挪了挪,给两人让出点空间:“那个……我去占个靠窗的位置,听说今天食堂有红烧肉,去晚了就没了!”
许晓梅还没察觉这微妙的氛围,举着语法书凑到苏曼舒身边:“曼舒姐,你看我买的这本语法书,上面的例句都带翻译,比我哥给我那本旧的好用多了!”
说着还回头瞪了许成军一眼,“我哥之前还说‘旧书更有味道’,根本就是想偷懒不给我买新的!”
许成军正要反驳,苏曼舒却先笑着帮他解围:“你哥那是怕你浪费,不过这本确实好,下次我帮你划重点。”
她说着,又悄悄看了许成军一眼,眼里藏着点笑意。
许成军读懂了她的眼神,嘴角忍不住往上翘,伸手揉了揉许晓梅的头发:“行了,知道你曼舒姐疼你。快跟我们走,再磨蹭红烧肉真没了。”
四人往餐桌走时,苏曼舒故意放慢脚步,跟许成军并肩走在后面,小声说:“我跟林一民不太熟,但是每年两家有些交际,还是认识的。”
“知道了,苏老师。”
许成军也压低声音。
“不过你刚才帮我捋衣领的时候,是不是故意碰我脖子了?”
这会苏曼舒却是不甘示弱,抬起头,杏眼里带着些挑衅:“是啊,那怎么了?”
她本来就是个敢爱敢恨的性子,只是之前小女儿家的害羞让许成军带了不少节奏。
许成军一时语塞。
想说点骚话,但是眼下场合也不对。
“(⊙o⊙)…”
苏曼舒“得意洋洋”地挥舞了下小拳头,
然后终于想起了被晾在一边的林一民:“一民,没想到你也考上复旦了,这下子林叔估计开心坏了。”
林一民挠着头嘿嘿笑:“你和莲子姐都考上复旦了,我也不能落后啊。”
苏曼舒从小就是他们这小圈子里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优秀到大,再加上年龄大了两三岁。
他看苏曼舒还是多少有点发怵。
他又看向许成军,眼里满是好奇,“对了曼舒姐,你怎么也认识成军同志?”
“你问他咯?”
“咱们怎么认识的大作家?”
苏曼舒眼尾带着笑意,看向许成军时眼神软了几分
许成军脑子没在这还在构思着《希望的信匣子》,随口就说:“作家魅力大呗,你曼舒姐飞蛾扑火。”
“去你的吧!”苏曼舒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林一民却是煞有其事的点点头:“成军同志长的好,又是当红作家,我要是个女的”
苏曼舒听不下去了。
“好你个林一民,刚认识许成军,就连我也敢开涮!”
“那哪能,郎才女貌嘛!”
“嘁!”到底是苏曼舒闹了个大红脸。
许晓梅却在一边听的劲劲的,拉着苏曼舒的胳膊晃了晃:“曼舒姐,我哥真有这么厉害?之前他跟我说在《收获》发了小说,我还以为他吹牛皮呢!”
“是啊,以后你高考作文就可以写《我的作家哥哥许成军》”苏曼舒在一旁打趣。
“真的啊!可以这么写嘛!”
四人找了张靠窗口的桌子,许成军刚要去打饭,林一民就抢先站起来:“成军同志,我去!你跟曼舒姐、晓梅妹妹坐着,今天我请客!”
他属实是有点“折磨”。
从小风情淡雅的苏曼舒和他当前最认可的同辈作家许成军不明不白!
跑也!
许成军刚要拦着,苏曼舒却是拉着他:“让他去吧,他不差那点钱。”
等林一民端着饭菜回来,许晓梅看着餐盘里的红烧肉,突然“呀”了一声:“哥,这红烧肉做的真漂亮!”
打饭的师傅正好路过,恰巧是上回给许成军打饭的师傅,听见这话笑着接话:“肉也得跟人一样漂亮啊!”
“这位同学怎么称呼,前一阵见你还说要考复旦,现在就已经考上了,够厉害的!”大师傅笑着问许成军。
“师傅叫我许成军就好。”
周围几桌学生听见“许成军”三个字,都好奇地往这边望。
这一天,作家许成军已经在复旦入学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甚至有往其他学校蔓延的趋势。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诗刊》凑过来:“您就是写《看吧》的许成军?我能请教下‘捞光凝成的琥珀亮’怎么想出来的吗?”
许晓梅坐在一旁,看着哥哥被人围着问诗,又想起刚才林一民说“成军同志的《谷仓》正在引发全国文学界热议”。
突然凑到苏曼舒耳边小声说:“曼舒姐,原来我哥真是大作家啊!之前他跟我吹‘在上海有人找他签名’,我还不信呢!”
苏曼舒忍着笑,给许晓梅碗里夹了块红烧肉:“你哥可没吹牛,上次在绿波廊,还有女生追着他要签名呢。”
就是这味道多少带了点酸。
许成军好不容易打发走请教诗歌的学生,坐回桌边就见许晓梅盯着他笑,眼里满是崇拜:“哥,以后我跟同学说‘我哥是许成军’,他们肯定得羡慕死!”
林一民在一旁点头附和:“那可不!成军同志现在在复旦,比老教授还出名呢!”
“打住!”
许成军无奈地夹了块红烧肉塞进许晓梅碗里:“快吃你的吧,再笑饭都凉了。”
——
一转眼,在复旦的半个月时光已悄然流逝。
《红绸》的修改工作已顺利完成,一号那天,许成军特意通过挂号信将稿件寄往了合肥。
当时,他是和室友程永欣一同去的邮局。
程永欣此行是给浙江老家寄信,也正是在那时,许成军正式确定了要在《清明》杂志发表长篇小说《红绸》。
听闻此事,程永欣从“过来人的角度好心提醒:“成军,你之前的作品都发在《安徽文学》《收获》这种级别的杂志上,接下来该继续盯着全国性的优秀刊物才对。就算不选《收获》,至少也得是《十月》这个层次啊。”
彼时的程永欣还未意识到《清明》未来在中国文学界的分量,只当它是本寻常刊物。
许成军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清明》的定位,提及杂志有茅盾先生题词,更补充道:“这次发的还是创刊号,能有这样的平台发表作品,我已经很感激了。”
这番话让程永欣瞬间沉默。
可许成军像是没察觉般继续“补刀”:“谢谢你的建议,不过后面的作品,我应该还是会优先投给《收获》。”
这话一出,程永欣沉默得更久了。
许成军心里却暗自发笑:谁让你前世拒我稿子。
虽然后来也通过了,但是前面拒就是拒了!
后世文学圈里程永信的地位也不一般。
这位室友不仅是未来《收获》的资深编辑,还是纪实作品《一个人的文学史》的作者。
上辈子,程永欣在作家圈有句广为流传的话:“能在《收获》发表三篇小说,才算真正的作家。”
许成军:这辈子,我让你亲眼看着我在《收获》发够三篇!
这半个月里,201寝室的室友也陆续到齐。
除了来自浙江的程永欣军,还有来自黑龙江的老三届学员李继海、四川的胡芝、bj的周海波,以及上海本地的林一民。
寝室里没搞“排字辈”的俗套事,一来这年代的大学里本就少见这种规矩。
二来六个人里有许成军在。
他不仅名气大,还是研究生,要是有人叫他“三弟”,有人喊他“学长”,反倒显得别扭。
大家心照不宣,干脆不提这事。
室友到齐的第一天,本地土豪林一民主动做东,邀众人去留学生食堂吃了顿“大餐”——在当时的条件下,那顿饭确实算得上阔气。
饭局上,大家谈天说地,聊家乡、聊文学、聊祖国和自己的未来。
兴致来了,周海波还当场做了首诗。
“儿时竟觉星可摘,现在想摘懒得摘。
玉皇老子若识相,亲自给我送下来!”
这是喝了,当场还让现场唯一算的上诗人的许成军评价。
许成军:张宗昌大弟子。
众人一愣,随后哈哈大笑。
六人里,李继海和胡芝家境稍差,但情商都不低,平日里总不自觉地以许成军为核心,和大家处得很融洽。
不过,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小摩擦也少不了。
上海的林一民和bj的周海波总看对方不顺眼,时不时拌两句嘴;周海波和胡芝则常为文学理念争得面红耳赤;李继海年纪稍长、阅历丰富,可学业底子薄,开学摸底测试的英语成绩几乎是中文系大一倒数第一,嘴快的程永欣忍不住调侃了两句,让他下不来台,两人也闹了点小别扭。
好在年轻人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小争执转眼就烟消云散,从没真影响过寝室里的气氛。
毕竟,除了许成军这么个实际奔四的人居中调和,青春本就带着一份坦荡与热忱、赤诚与通透,带着特有的纯粹与豁达,那些因观念碰撞生出的小争执成了转瞬即逝的过往。
说不定多年后,变成了作家李继海、编辑家程永欣在杂志上互相斗嘴的乐子以及编剧周海波写剧本的灵感。
——
9月12日。
黄浦江的水汽裹着桂香飘进复旦校园,邯郸路上的悬铃木刚抽出微黄的叶尖,中文系79级的新生们已踩着梧桐落叶,在第四教学楼旁的操场上集结。
他们穿着统一发放的草绿色军装,领口别着小小的红领章,袖口还留着折痕。
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大学生,有人刚放下乡村的锄头,有人刚离开工厂的机床,眼镜片后闪烁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也藏着对军训这堂新课的忐忑。
许成军有些无奈地站在队列里,谁能想到他一个真实年龄奔四的人还得跟大一新生一起站军姿。
这事还是章培横专门找他的:“军训别人能跑,你跑不了,插过队的人不怕这点苦吧?”
许成军无奈:“非去不可?”
章培横:“跟谁俩呢?”
“陈师兄呢?”
“他大一参加过了,你跟他比?”
说起来陈尚君就住他隔壁宿舍,开学俩人都是研一,许成军还问过章培横为啥俩人不在一个宿舍。
“你俩都是研究生,住在一起,那不别人一看就看出来是我公权私用了?”
许成军愕然:您懂啊?
操场紧邻相辉堂,暗红色的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领训的教官是刚从南方边境换防回来的,皮肤黝黑得发亮,喊口号时带着点江浙口音:“立正!中文系的同学,笔杆子能握稳,枪杆子也得端牢!
站军姿是每日的开场课,1979年也不例外。
太阳爬上天井般的天空时,操场的水泥地被晒得发烫,鞋底黏着细小的沙粒,有同学的额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却不敢抬手擦拭。
队列里有个戴圆框眼镜的男生,是从河南插队回来的,军裤膝盖处还打着补丁,站久了腿肚子发颤,却悄悄对旁边的同学咬耳朵:“你看相辉堂的飞檐,像不像《红楼梦》里写的‘筒瓦泥鳅脊’?”
话音未落,就被教官的目光逮个正着,两人赶紧绷直脊背,嘴角却偷偷勾出笑意。
中午临近吃饭的时候,苏曼舒来看许成军,看着许成军脸绷紧的模样,禁不住笑地灿烂极了。
许成军瞥见苏曼舒做的鬼脸,好悬一口气没憋住。
翻了个白眼当没看到,苏曼舒笑眯眯地拿了一本《经济学原理》坐在操场边看了起来。
京城爷们周海波向一边的胡芝努了努嘴:“月亮圆,你看北面那姑娘,倍儿漂亮,张金凌都不行。”
这年代,后世呼声很高的张丽、宫雪这些人还没登上影视舞台。
这一年最火的除了拍《小》的刘晓青就要数张金凌了。
今年,《大众电影》复刊后的第一期封面就是张金凌在《大河奔流》中扮演梁晴的剧照,同年第七期封面又刊登了她与杨在葆主演的《从奴隶到将军》的剧照,成为一年中两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的女星。
“狗牙,休坏我军心,别整你们小布尔什维克那套!”
狗牙是周海波小名,家里来的信让胡芝看到了。
于是,狗牙的名字传遍淞庄二楼,随着周海波混账事干的越多,正有继续向外传播的趋势。
月亮圆是周海波报复胡芝起的外号,胡芝非常认同胡博士部分观点,尤其推崇《文学改良刍议》及其后续影响力,又因为与博士名字有几分相似,所以留下个“月亮圆”的诨号。
俩人相爱相杀已经半月有余。
后面的林一民不惯着:“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什么熊色,下次见面看着记得叫嫂子。”
“我靠,我追这姑娘就不用一周,三天,信不信,咱说到做到,京城爷们要脸!”
“你追个蛋,你是真想成军镭你?”
东北人说话比较豪放,这些日子许成军一直明里暗里帮着这位东北的“大哥”,李继海也见着许成军和苏曼舒“不同寻常”的关系。
周海波愣了半晌,看了看盯着许成军的苏曼舒,又看了看向苏曼舒翻白眼的许成军。
悻悻地道:“靠,大作家你让不让我们活了!成名早,长得帅,还提前占了学校最好看的姑娘是吧?”
1979年,“校”一词还未广泛使用。
许成军也不惯着他:“羡慕嘛,牙子!”
周海波:要不是骂不过你,我肯定骂死你!
许成军大喷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周海波这人,有点牙碜,但是怎么说也不跟你红大脸,201第一活宝非他莫属。
下午的刺杀训练最是热闹。
“杀!杀!杀!”的喊声裹着桂香飘向光华楼方向,中文系的学生们握着木质枪托,动作里带着点僵硬。
教官便握着他们的手腕纠正:“刺出去要有气势!有力量!”
有个扎着麻辫的女生,刺杀时辫子甩到嘴角,她憋红了脸继续喊,声音虽细却透着股韧劲。
后来她在日记里写:“‘激昂’不只是课本里的形容词,是喊到沙哑的嗓子,是握到发酸的手臂,是青春里该有的那股冲劲。”
傍晚收操时,夕阳把梧桐叶染成金红色,学生们排着队走向第三食堂,军鞋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有人哼起《打靶归来》,有人争论白天队列的步伐,也有人说起家里的事。
那个河南来的男生,说他插队时曾在煤油灯下读《鲁迅全集》,现在能坐在复旦的教室里学中文、在相辉堂旁练军训,“像做梦一样不真实”。
食堂的饭菜很简单,阳春面、菜包、炒鸡毛菜,却没人抱怨,大家围着长条桌坐着,就着昏黄的灯光聊天,连面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晚上,教官带着大伙一起唱军歌。
唱到一半,刘教官开始怪笑:“我听说咱们中文系有个大才子、大作家叫许成军,作诗像喝水,就是不知道唱歌行不行啊!”
“行!”周海波第一个起哄。
“肯定行!”201的牲口们带着整个系开始喊。
“许成军,唱一个!”
“许成军,唱一个!”
所有人目光都看向中文系,连走过操场的其他年级的学生以及操场两边的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也看过来。
许成军这名字,这段日子好多人已经听的耳朵出茧子了。
今年在计算机系上大一的陆启莫名其妙的看向了中文系,跟旁边的同学说:“这许成军谁啊,这么大排场?”
“不是,你连他都不知道?”
(本章完)
最终,林一民请客的欲望还是被和作家许成军共同用餐的欲望打败了。
“那”
“别那了,晚上一起,食堂一起吃一口。”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林一民同志选择了紧密团结许成军同志。
从淞庄到复旦第一学生食堂的路上,林一民同志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发掘了许成军同志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节。
“成军同志,怎么想出来创作春兰这一角色的?”
“成军同志,这部作品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么?”
“成军同志,怎么看待今年《外国文学动态》将拉美当代小说特征正式译为‘魔幻现实主义’?”
说实话,许成军现在有点后悔带着这哥们一起去吃饭。
带了个记者出门你受得了嘛!
“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谁说拉美文学是魔幻现实主义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啊,一民同志!如果发生在拉美土地上真实的事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那么文学也失去了其根本性。”
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标签非常抵触,他始终认为自己写的是“拉丁美洲的真实”,而非刻意制造“魔幻”。
他在访谈中多次强调:“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一种解读”“所谓‘魔幻’,只是因为外人不了解拉美现实才觉得魔幻”。
而魔幻现实主义作为外界,尤其是欧美与中文世界的批评工具,更多是基于文本特征与跨文化认知形成的归纳。
《百年孤独》内容确实魔幻,但是人家就是真实故事。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
许成军无奈的扶额,却看到林一民瞪大了眼睛。
“但是.”
“别但是了,非要归类的话,说把这类小说归类为带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或者干脆像周主编一样直接说新现实主义来的更透彻。”
其实,马尔克斯的态度不是否定作品的魔幻感,而是拒绝用魔幻掩盖现实。
批评界的标签也不是误解,而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归纳。
但两者的拉扯,反而让《百年孤独》既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又超越了这个标签,成为对拉美现实最深刻的文学记录之一。
“阿这~”
‘打住!’
“不是,我是想说成军同志对于文学的理解非常深刻,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林一民涨红了脸,但是对于许成军的发言虽然暂时不完全认可,但是不影响他觉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许成军也很尴尬。
误会了不是~!
好在苏曼舒和许晓梅这时候过来解围,三人早上就约好了,五点半来第一食堂吃饭。
俩姑娘一个比一个秀丽。
来人一打眼就看到了苏曼舒和许晓梅。
苏曼舒还是那件月白衬衫,袖口绣的兰草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许晓梅扎着羊角辫,手里攥着本刚买的《英语语法》,看见许成军就晃着辫子跑过来:“哥!我跟曼舒姐等你好半天了!”
许成军笑着说:“辛苦了,晓梅。”
“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我室友林一民,魔都人。”
“一民,这是经济系大三的苏曼舒,这是我妹妹许晓梅,现在开始在图书馆工作。”
林一民点点头,只是看向苏曼舒眼里带点愕然。
‘不是,你俩怎么凑一起去了?’
许成军看出怪异:“你们认识?”
“他爸跟我爸大学同学。”
苏曼舒走到近前,却没跟林一民打招呼。
目光先落在许成军身上,手轻轻伸过去,帮他把翻折的衣领捋平整,不经意蹭过脖子,还带着点微凉的触感。
“瞧你,”
她声音软乎乎的,带着点嗔怪,却没真生气。
“准是刚才写东西太投入,连衣领子翻过来都不知道。下次再这样,我可不给你整理了。”
许成军笑着往她身边凑了凑,语气带着点无赖:“有苏老师在,这点小事我哪用担心?反正你总能帮我注意到这些。”
这话刚出口,就见苏曼舒脸悄悄红了,她赶紧收回手,假装去看别处,手却在身后悄悄攥了攥衣角:“就你嘴甜。”
林一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这是他认识那个苏曼舒?
高智商、高情商、理性、自信、记忆力超群这些才是苏曼舒从小给他们这些人的印象!
漂亮,漂亮只是她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林一民什么时候见过苏曼舒这“娇羞”的模样!
难怪刚才成军同志提到曼舒姐时语气不一样,原来两人是这种关系!
他赶紧咳嗽两声,识趣地往旁边挪了挪,给两人让出点空间:“那个……我去占个靠窗的位置,听说今天食堂有红烧肉,去晚了就没了!”
许晓梅还没察觉这微妙的氛围,举着语法书凑到苏曼舒身边:“曼舒姐,你看我买的这本语法书,上面的例句都带翻译,比我哥给我那本旧的好用多了!”
说着还回头瞪了许成军一眼,“我哥之前还说‘旧书更有味道’,根本就是想偷懒不给我买新的!”
许成军正要反驳,苏曼舒却先笑着帮他解围:“你哥那是怕你浪费,不过这本确实好,下次我帮你划重点。”
她说着,又悄悄看了许成军一眼,眼里藏着点笑意。
许成军读懂了她的眼神,嘴角忍不住往上翘,伸手揉了揉许晓梅的头发:“行了,知道你曼舒姐疼你。快跟我们走,再磨蹭红烧肉真没了。”
四人往餐桌走时,苏曼舒故意放慢脚步,跟许成军并肩走在后面,小声说:“我跟林一民不太熟,但是每年两家有些交际,还是认识的。”
“知道了,苏老师。”
许成军也压低声音。
“不过你刚才帮我捋衣领的时候,是不是故意碰我脖子了?”
这会苏曼舒却是不甘示弱,抬起头,杏眼里带着些挑衅:“是啊,那怎么了?”
她本来就是个敢爱敢恨的性子,只是之前小女儿家的害羞让许成军带了不少节奏。
许成军一时语塞。
想说点骚话,但是眼下场合也不对。
“(⊙o⊙)…”
苏曼舒“得意洋洋”地挥舞了下小拳头,
然后终于想起了被晾在一边的林一民:“一民,没想到你也考上复旦了,这下子林叔估计开心坏了。”
林一民挠着头嘿嘿笑:“你和莲子姐都考上复旦了,我也不能落后啊。”
苏曼舒从小就是他们这小圈子里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优秀到大,再加上年龄大了两三岁。
他看苏曼舒还是多少有点发怵。
他又看向许成军,眼里满是好奇,“对了曼舒姐,你怎么也认识成军同志?”
“你问他咯?”
“咱们怎么认识的大作家?”
苏曼舒眼尾带着笑意,看向许成军时眼神软了几分
许成军脑子没在这还在构思着《希望的信匣子》,随口就说:“作家魅力大呗,你曼舒姐飞蛾扑火。”
“去你的吧!”苏曼舒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林一民却是煞有其事的点点头:“成军同志长的好,又是当红作家,我要是个女的”
苏曼舒听不下去了。
“好你个林一民,刚认识许成军,就连我也敢开涮!”
“那哪能,郎才女貌嘛!”
“嘁!”到底是苏曼舒闹了个大红脸。
许晓梅却在一边听的劲劲的,拉着苏曼舒的胳膊晃了晃:“曼舒姐,我哥真有这么厉害?之前他跟我说在《收获》发了小说,我还以为他吹牛皮呢!”
“是啊,以后你高考作文就可以写《我的作家哥哥许成军》”苏曼舒在一旁打趣。
“真的啊!可以这么写嘛!”
四人找了张靠窗口的桌子,许成军刚要去打饭,林一民就抢先站起来:“成军同志,我去!你跟曼舒姐、晓梅妹妹坐着,今天我请客!”
他属实是有点“折磨”。
从小风情淡雅的苏曼舒和他当前最认可的同辈作家许成军不明不白!
跑也!
许成军刚要拦着,苏曼舒却是拉着他:“让他去吧,他不差那点钱。”
等林一民端着饭菜回来,许晓梅看着餐盘里的红烧肉,突然“呀”了一声:“哥,这红烧肉做的真漂亮!”
打饭的师傅正好路过,恰巧是上回给许成军打饭的师傅,听见这话笑着接话:“肉也得跟人一样漂亮啊!”
“这位同学怎么称呼,前一阵见你还说要考复旦,现在就已经考上了,够厉害的!”大师傅笑着问许成军。
“师傅叫我许成军就好。”
周围几桌学生听见“许成军”三个字,都好奇地往这边望。
这一天,作家许成军已经在复旦入学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甚至有往其他学校蔓延的趋势。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诗刊》凑过来:“您就是写《看吧》的许成军?我能请教下‘捞光凝成的琥珀亮’怎么想出来的吗?”
许晓梅坐在一旁,看着哥哥被人围着问诗,又想起刚才林一民说“成军同志的《谷仓》正在引发全国文学界热议”。
突然凑到苏曼舒耳边小声说:“曼舒姐,原来我哥真是大作家啊!之前他跟我吹‘在上海有人找他签名’,我还不信呢!”
苏曼舒忍着笑,给许晓梅碗里夹了块红烧肉:“你哥可没吹牛,上次在绿波廊,还有女生追着他要签名呢。”
就是这味道多少带了点酸。
许成军好不容易打发走请教诗歌的学生,坐回桌边就见许晓梅盯着他笑,眼里满是崇拜:“哥,以后我跟同学说‘我哥是许成军’,他们肯定得羡慕死!”
林一民在一旁点头附和:“那可不!成军同志现在在复旦,比老教授还出名呢!”
“打住!”
许成军无奈地夹了块红烧肉塞进许晓梅碗里:“快吃你的吧,再笑饭都凉了。”
——
一转眼,在复旦的半个月时光已悄然流逝。
《红绸》的修改工作已顺利完成,一号那天,许成军特意通过挂号信将稿件寄往了合肥。
当时,他是和室友程永欣一同去的邮局。
程永欣此行是给浙江老家寄信,也正是在那时,许成军正式确定了要在《清明》杂志发表长篇小说《红绸》。
听闻此事,程永欣从“过来人的角度好心提醒:“成军,你之前的作品都发在《安徽文学》《收获》这种级别的杂志上,接下来该继续盯着全国性的优秀刊物才对。就算不选《收获》,至少也得是《十月》这个层次啊。”
彼时的程永欣还未意识到《清明》未来在中国文学界的分量,只当它是本寻常刊物。
许成军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清明》的定位,提及杂志有茅盾先生题词,更补充道:“这次发的还是创刊号,能有这样的平台发表作品,我已经很感激了。”
这番话让程永欣瞬间沉默。
可许成军像是没察觉般继续“补刀”:“谢谢你的建议,不过后面的作品,我应该还是会优先投给《收获》。”
这话一出,程永欣沉默得更久了。
许成军心里却暗自发笑:谁让你前世拒我稿子。
虽然后来也通过了,但是前面拒就是拒了!
后世文学圈里程永信的地位也不一般。
这位室友不仅是未来《收获》的资深编辑,还是纪实作品《一个人的文学史》的作者。
上辈子,程永欣在作家圈有句广为流传的话:“能在《收获》发表三篇小说,才算真正的作家。”
许成军:这辈子,我让你亲眼看着我在《收获》发够三篇!
这半个月里,201寝室的室友也陆续到齐。
除了来自浙江的程永欣军,还有来自黑龙江的老三届学员李继海、四川的胡芝、bj的周海波,以及上海本地的林一民。
寝室里没搞“排字辈”的俗套事,一来这年代的大学里本就少见这种规矩。
二来六个人里有许成军在。
他不仅名气大,还是研究生,要是有人叫他“三弟”,有人喊他“学长”,反倒显得别扭。
大家心照不宣,干脆不提这事。
室友到齐的第一天,本地土豪林一民主动做东,邀众人去留学生食堂吃了顿“大餐”——在当时的条件下,那顿饭确实算得上阔气。
饭局上,大家谈天说地,聊家乡、聊文学、聊祖国和自己的未来。
兴致来了,周海波还当场做了首诗。
“儿时竟觉星可摘,现在想摘懒得摘。
玉皇老子若识相,亲自给我送下来!”
这是喝了,当场还让现场唯一算的上诗人的许成军评价。
许成军:张宗昌大弟子。
众人一愣,随后哈哈大笑。
六人里,李继海和胡芝家境稍差,但情商都不低,平日里总不自觉地以许成军为核心,和大家处得很融洽。
不过,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小摩擦也少不了。
上海的林一民和bj的周海波总看对方不顺眼,时不时拌两句嘴;周海波和胡芝则常为文学理念争得面红耳赤;李继海年纪稍长、阅历丰富,可学业底子薄,开学摸底测试的英语成绩几乎是中文系大一倒数第一,嘴快的程永欣忍不住调侃了两句,让他下不来台,两人也闹了点小别扭。
好在年轻人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小争执转眼就烟消云散,从没真影响过寝室里的气氛。
毕竟,除了许成军这么个实际奔四的人居中调和,青春本就带着一份坦荡与热忱、赤诚与通透,带着特有的纯粹与豁达,那些因观念碰撞生出的小争执成了转瞬即逝的过往。
说不定多年后,变成了作家李继海、编辑家程永欣在杂志上互相斗嘴的乐子以及编剧周海波写剧本的灵感。
——
9月12日。
黄浦江的水汽裹着桂香飘进复旦校园,邯郸路上的悬铃木刚抽出微黄的叶尖,中文系79级的新生们已踩着梧桐落叶,在第四教学楼旁的操场上集结。
他们穿着统一发放的草绿色军装,领口别着小小的红领章,袖口还留着折痕。
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大学生,有人刚放下乡村的锄头,有人刚离开工厂的机床,眼镜片后闪烁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也藏着对军训这堂新课的忐忑。
许成军有些无奈地站在队列里,谁能想到他一个真实年龄奔四的人还得跟大一新生一起站军姿。
这事还是章培横专门找他的:“军训别人能跑,你跑不了,插过队的人不怕这点苦吧?”
许成军无奈:“非去不可?”
章培横:“跟谁俩呢?”
“陈师兄呢?”
“他大一参加过了,你跟他比?”
说起来陈尚君就住他隔壁宿舍,开学俩人都是研一,许成军还问过章培横为啥俩人不在一个宿舍。
“你俩都是研究生,住在一起,那不别人一看就看出来是我公权私用了?”
许成军愕然:您懂啊?
操场紧邻相辉堂,暗红色的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领训的教官是刚从南方边境换防回来的,皮肤黝黑得发亮,喊口号时带着点江浙口音:“立正!中文系的同学,笔杆子能握稳,枪杆子也得端牢!
站军姿是每日的开场课,1979年也不例外。
太阳爬上天井般的天空时,操场的水泥地被晒得发烫,鞋底黏着细小的沙粒,有同学的额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却不敢抬手擦拭。
队列里有个戴圆框眼镜的男生,是从河南插队回来的,军裤膝盖处还打着补丁,站久了腿肚子发颤,却悄悄对旁边的同学咬耳朵:“你看相辉堂的飞檐,像不像《红楼梦》里写的‘筒瓦泥鳅脊’?”
话音未落,就被教官的目光逮个正着,两人赶紧绷直脊背,嘴角却偷偷勾出笑意。
中午临近吃饭的时候,苏曼舒来看许成军,看着许成军脸绷紧的模样,禁不住笑地灿烂极了。
许成军瞥见苏曼舒做的鬼脸,好悬一口气没憋住。
翻了个白眼当没看到,苏曼舒笑眯眯地拿了一本《经济学原理》坐在操场边看了起来。
京城爷们周海波向一边的胡芝努了努嘴:“月亮圆,你看北面那姑娘,倍儿漂亮,张金凌都不行。”
这年代,后世呼声很高的张丽、宫雪这些人还没登上影视舞台。
这一年最火的除了拍《小》的刘晓青就要数张金凌了。
今年,《大众电影》复刊后的第一期封面就是张金凌在《大河奔流》中扮演梁晴的剧照,同年第七期封面又刊登了她与杨在葆主演的《从奴隶到将军》的剧照,成为一年中两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的女星。
“狗牙,休坏我军心,别整你们小布尔什维克那套!”
狗牙是周海波小名,家里来的信让胡芝看到了。
于是,狗牙的名字传遍淞庄二楼,随着周海波混账事干的越多,正有继续向外传播的趋势。
月亮圆是周海波报复胡芝起的外号,胡芝非常认同胡博士部分观点,尤其推崇《文学改良刍议》及其后续影响力,又因为与博士名字有几分相似,所以留下个“月亮圆”的诨号。
俩人相爱相杀已经半月有余。
后面的林一民不惯着:“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什么熊色,下次见面看着记得叫嫂子。”
“我靠,我追这姑娘就不用一周,三天,信不信,咱说到做到,京城爷们要脸!”
“你追个蛋,你是真想成军镭你?”
东北人说话比较豪放,这些日子许成军一直明里暗里帮着这位东北的“大哥”,李继海也见着许成军和苏曼舒“不同寻常”的关系。
周海波愣了半晌,看了看盯着许成军的苏曼舒,又看了看向苏曼舒翻白眼的许成军。
悻悻地道:“靠,大作家你让不让我们活了!成名早,长得帅,还提前占了学校最好看的姑娘是吧?”
1979年,“校”一词还未广泛使用。
许成军也不惯着他:“羡慕嘛,牙子!”
周海波:要不是骂不过你,我肯定骂死你!
许成军大喷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周海波这人,有点牙碜,但是怎么说也不跟你红大脸,201第一活宝非他莫属。
下午的刺杀训练最是热闹。
“杀!杀!杀!”的喊声裹着桂香飘向光华楼方向,中文系的学生们握着木质枪托,动作里带着点僵硬。
教官便握着他们的手腕纠正:“刺出去要有气势!有力量!”
有个扎着麻辫的女生,刺杀时辫子甩到嘴角,她憋红了脸继续喊,声音虽细却透着股韧劲。
后来她在日记里写:“‘激昂’不只是课本里的形容词,是喊到沙哑的嗓子,是握到发酸的手臂,是青春里该有的那股冲劲。”
傍晚收操时,夕阳把梧桐叶染成金红色,学生们排着队走向第三食堂,军鞋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有人哼起《打靶归来》,有人争论白天队列的步伐,也有人说起家里的事。
那个河南来的男生,说他插队时曾在煤油灯下读《鲁迅全集》,现在能坐在复旦的教室里学中文、在相辉堂旁练军训,“像做梦一样不真实”。
食堂的饭菜很简单,阳春面、菜包、炒鸡毛菜,却没人抱怨,大家围着长条桌坐着,就着昏黄的灯光聊天,连面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晚上,教官带着大伙一起唱军歌。
唱到一半,刘教官开始怪笑:“我听说咱们中文系有个大才子、大作家叫许成军,作诗像喝水,就是不知道唱歌行不行啊!”
“行!”周海波第一个起哄。
“肯定行!”201的牲口们带着整个系开始喊。
“许成军,唱一个!”
“许成军,唱一个!”
所有人目光都看向中文系,连走过操场的其他年级的学生以及操场两边的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也看过来。
许成军这名字,这段日子好多人已经听的耳朵出茧子了。
今年在计算机系上大一的陆启莫名其妙的看向了中文系,跟旁边的同学说:“这许成军谁啊,这么大排场?”
“不是,你连他都不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