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浪潮”与“永久”
课上的还新鲜。
文学社的事,许成军也做了几版创社的计划,拿到了“文学社筹备许可”,只待选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开复旦文学之新风。
许成军拿着祁连山刚批下来的许可,蹲在淞庄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张稿纸。
上面涂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复旦文丛社”到“相辉堂文学社”,划掉的比留下的还多。
林一民抱着吉他凑过来,扫了眼稿纸就笑:“你这也太纠结了!叫‘许成军文学社’多好,全复旦都知道是你牵头的!”
这些日子,林一民和周海波一人弄了把吉他。
每天晚上淞庄门口鬼哭狼嚎。
据说再有一阵准备战略转移到女生宿舍门口。
收获女生们的一致“好评”。
“滚蛋!”
许成军:“办社团不是立个人招牌,得让学生觉得‘这是咱们自己的地儿’,还得透着咱复旦的精气神。”
“我看就不如叫《许成军》。”
正琢磨着,李继海提着布包走来,里面装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旧期刊。
有1950年代的《复旦学报》,还有 1978年复刊的《上海文学》。
他抽出本泛黄的《复旦学报》,指着1956年的一篇社论:“成军你看,那时候复旦的学生刊物叫《浪潮》,讲的是‘文学要跟着时代走?
农村包干到户的潮、工厂改革的潮、思想解放的潮,连金陵东路上的旧货店都借着“许成军同款吉他”赶潮。
就还叫“浪潮”吧。
——
第二天一早,许成军拉着林一民一大早起床。
会和许晓梅和苏曼舒早早赶去了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今天——
宜买车!
“哥,你买自行车叫我干嘛!”
“让你出来溜溜,别在图书馆待傻了!”
“那咋啦!”许晓梅揉着惺忪的睡眼。
一边的苏曼舒看不过去,“你哥要给你也买一辆,不得带你挑挑!”
许晓梅眼睛一亮,“你感情好啊!”
“这回去不去!”
“肯定去!”
“快走!”
“一民哥你也快点!”
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淮国旧“三个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淮国旧是上海淮海旧货商场的简称,诞生于1954年。
商品来源广泛,包括居民寄售的货物、罚没物品、工厂处理品、调剂物资和积压物资等,“哔哔”中更有大量超加物品。
这座国营旧货商店前门朝东,后门直通长乐路,千余平方米的店堂里涌动着此起彼伏的人潮。
清晨七点刚过,店门外已聚满了挎着竹篮、拎着帆布包的顾客,既有头发白的老克勒,也有刚返城的知青,还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
“王阿婆,侬今朝老早嘛!”
拎着帆布包的李阿姨凑到挎竹篮的王阿婆身边,上海话里带着熟络的热络劲儿,“是不是又来寻那只缺角的青碗呀?”
王阿婆用帕子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笑着摆手:“勿是勿是,上次寻着的那只已经够用了。今朝想来看看有没有八成新的缝纫机,囡囡要学做衣裳,外头做太贵了,旧货店里的实惠。”
这时,旁边一个穿着工装裤的年轻男人凑了过来,他是刚返城没两年的知青张强,操着带点外地口音却努力往上海话上靠的腔调:“阿婆,侬要缝纫机啊?我前几天来看到过一台‘蝴蝶牌’的,就是踏板有点松,修修应该还能用,等下开门咱们一起去瞧瞧?”
王阿婆眼睛一亮:“真的啊?那太好了!小张啊,亏得侬提醒,不然我又要瞎转悠了。”
不远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中山装的老克勒陈先生正踮着脚往店里望,手里还攥着块旧怀表。
旁边卖早点的刘师傅推着小车经过,用上海话喊他:“陈先生,又来淘宝贝啦?上次那只收音机修好没?”
陈先生回头笑了笑,慢悠悠地说:“还没呢,零件难寻哦。今朝想来看看有没有旧的唱片,家里那台留声机没片子转了,听着没劲。”
许成军站在路口,身后跟着仨人:苏曼舒攥着他刚买的炒栗子,许晓梅蹦蹦跳跳扯着苏曼舒的衣角。
林一民正指着淮国旧的招牌给三人尤其是许成军和许晓梅介绍。
这小子非得跟来,说自己是专业向导。
本来程永欣要来,结果哥们加入了中文系学习小组,学习倒是不重要。
主要是学姐实在靓丽,让人难耐。
“你专业在哪?”许晓梅好奇问。
“主要体现在上通天文,下同地理!”
“跟旧货店有啥关系?”
“.”
林一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看你长得好看的份上,算了!
“成军,这淮国旧可是魔都的宝贝窝!“
林一民拍着胸脯,上海话里掺着点得意,“我爸说解放前这就是旧货行,现在国营了,里头啥都有,从留声机到缝纫机,连老克勒的西装都能淘着!“
许成军狐疑地看着他:“自行车呢?”
林一民:“差不多吧~”
你这份不自信是认真的嘛?
看着许成军的目光,林一民挠挠头:“里面有一家卖自行车的我认识。”
许成军:“哦?”
林一民猛点头。
一旁的许晓梅一听缝纫机眼睛一下子亮了,晃着苏曼舒的胳膊:“曼舒姐!我上次跟你说想学做衣裳,这儿真有缝纫机呀?“
苏曼舒笑着点头,剥了颗栗子塞进晓梅嘴里:“你哥打听过了,说这儿的蝴蝶牌缝纫机比供销社便宜一半,就是得淘,晚了就被人抢了。“
蝴蝶牌是今年的“著名商标”。
不是自己叫着玩,而真是工商给的名号。
蝴蝶牌缝纫机由魔都协昌缝纫机厂生产,1979年,蝴蝶牌缝纫机年产量突破 100万台,开始进入更多家庭,成为当时“三转一响”中“三转”之一,是青年男女结婚的热门嫁妆,也是家庭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出口国外,出现内外抢购的局面。
许晓梅存了点钱,一直想买个二手缝纫机。
今儿有这机会,她自然感兴趣。
当时一手的蝴蝶牌缝纫机的价格为143元。
也要票!
许成军凑过来脸,一脸狐疑:“晓梅,你要是把缝纫机淘回去,别把手缝布上。”
“哥!“
许晓梅腮帮子鼓得像含着俩核桃,“天赋懂嘛!我有天赋!我比咱妈缝的都好啦!”
苏曼舒没忍住笑,栗子壳扔向许成军。
“你这当哥的,少欺负晓梅!”
“那欺负你?”
“有点正形!”苏曼舒嗔道。
林一民在旁边乐呵:“得得得,您俩别斗嘴了,牙都酸掉了,门要开了!”
果然,铁栅栏门“哗啦“一声被拉开,人群瞬间像潮水般涌进去。
许成军赶紧把苏曼舒和晓梅护在身前,胳膊肘挡着挤过来的人:“慢点慢点,别碰着俩姑娘!“
林一民在前面开路,嘴里还喊着:“让让啊!借过借过!“
一时间,淮国旧的柜台前瞬间挤满了踮脚张望的身影。
热闹极了。
李阿姨拉着王阿婆往前挤,嘴里喊着:“阿婆快走,晚了缝纫机就被人抢啦!”
张强跟在后面,还不忘回头朝陈先生喊:“陈先生,等下看到唱片帮我也留意下,我想给我妈下首《茉莉》!”
陈先生笑着点头,慢慢跟着人流往里走,嘴里还念叨着:“慢点走,勿要急,好东西总归在的……”
店堂里顿时充满了讨价还价的声音、机器的磕碰声,还有此起彼伏的上海话招呼声。
林一民带着许成军三人先大致地逛了一圈。
这仨人一个比一个好奇。
苏曼舒虽然从小在魔都,但是真没来过。
许晓梅在上海,还属于什么都好奇的时间段。
许成军自不用说,1979年的淮国旧在他的脑海里只存在博物馆里。
店内的布局如同迷宫般曲折。
离着最近的是乐器柜台。
门板上像挂火腿般悬着七八把小提琴,琴背的虎皮纹枫木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卖琴的老师傅叼着板烟斗,正给围观的年轻人讲解斯特拉瓦迪里琴的传奇,突然有位穿的确良衬衫的小伙子挤进来,掏出一把断了弦的吉他询问是否有配件围观人群发出会心的笑声,柜台下早有学生模样的男孩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着一堆矿石收音机零件。
主营业区由玻璃柜台围成“目”字形通道,东侧靠墙的货架上挂满了色泽各异的旧衣裳,蓝布中山装、灰卡其布外套与几件褪色的呢子大衣混杂在一起,在穿堂风里轻轻摆动。
西侧柜台陈列着成排的搪瓷面盆,盆底磕出的凹痕被细心地补上了银粉,五分钱一个的修补膏就摆在旁边,吸引着精打细算的主妇们。
大厅中央的“口“字形柜台最为热闹。
一侧是摆放着进口手表的玻璃柜,劳力士金表与上海牌机械表比邻而居,老师傅用鹿皮仔细擦拭表盘的动作引来阵阵惊叹。
许成军看着稀罕,没想到在这年代还能看到劳力士。
劳力士金表是一枚全金全自动日历表。
五十年代从国外带进来的,九成新,标价 200元。
逛了一圈,又看到不少售卖其他高档商品,徕卡相机、派克金笔等。
走到另一侧的自行车专区。
几辆二八杠永久牌自行车被顾客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车铃清脆的响声此起彼伏,一位中年男人正踮脚查看车胎磨损程度,裤脚还沾着下乡时的泥点。
许成军攥着帆布包带,好不容易跟着林一民挤到自行车专区,刚站稳就被一股混合着机油与铁锈的味道裹住。
专区里摆着五辆二八杠,三辆永久、两辆凤凰,最靠里的两辆永久车旁,围着个戴旧毡帽的老师傅,蓝布围裙上沾着黑亮的油星子,手里正转着把黄铜扳手。
“王师傅!您这儿的永久,今儿个能匀两辆不?”
林一民仗着嗓门大,先一步凑上去,还故意挺了挺穿的确良衬衫的胸脯,“我们是复旦的,搞学生社团用,正经事!”
“林一民你小子装什么大尾巴狼!还复旦!”
“王叔!带着朋友来的~”林一民有点尴尬了瞄了眼后面三人。
“给我们好好选选呗!”
王师傅抬眼扫了他一圈,又瞥了瞥身后的许成军三人,嘴角扯出点笑,还是没继续调侃:“复旦学生也来轧旧货店的闹猛啊?前儿个还有同济的来淘收音机,说要听外语广播呢。”
他放下扳手,指了指最左边那辆永久,“这辆八成新,车架是 65式的,之前是纺织厂老顾骑的,他儿子在部队提了干,才把车寄售在这儿。”
“你看这车胎,朝阳牌的,纹路还深着呢,骑个三五年不用换。”
“给王师傅添麻烦了,我看看车!”
许成军蹲下来,手指顺着车架摸了摸,没摸着明显的磕碰,又转了转车把,轴承没松垮的声响,心里先有了数。
“随便看,一民的朋友,咱这不好不能往出卖!”
林一民顿觉脸上有光。
许晓梅却凑到另一辆永久旁,戳了戳车座上的补丁:“王师傅,这坐垫软和不?我家那辆凤凰,骑半小时屁股就疼,跟坐石头上似的!”
王师傅被她逗乐了,摘下毡帽扇了扇:“小姑娘懂行啊!这坐垫是羊皮的,老顾媳妇特意给缝的,比供销社新卖的海绵垫还舒服。就是车链去年换过,不过我给上了三次机油,你听——”
他踩了踩脚踏,链条转起来只发轻响,没有“哗啦哗啦”的杂音,“比你们校园里那些‘破铃铛’顺溜多了。”
“那您开个价呗!”
林一民急着表功,往前凑了凑,“我们要两辆,您给个实在价,以后文学社搞活动,说不定还带同学来照顾您生意!”
王师傅眯起眼,伸出两根手指:“这辆六成新的,五十八块;那辆八成新的,六十五块。不瞒你们说,供销社新永久要一百二,还得凭票,我这儿不用票,价格已经比寄售方定的低了五块——你去打听打听,整个淮国旧,永久二八杠就我这儿保养得最细。”
林一民顿时咋呼起来:“六十五?王叔您这价有点狠啊!前儿个我邻居在城隍庙淘了辆七成新的,才五十六!”
“城隍庙那是‘暗盘’,你敢买?”
王师傅敲了敲车把,“我这是国营寄售,每辆车都有登记,出了问题你能找着我;他那车指不定是哪儿收的‘黑车’,骑两天被查了都没地儿说理去。再说了,你邻居那车,是不是后货架都歪了?我这两辆,你扛袋五十斤的米上去,货架都不晃!”
许成军见林一民还要争,拉了他一把。
这价格算是够便宜了,自行车即使是八成新,没林一民也下不来。
没必要消耗人家的情分。
他转头对王师傅笑道:“王师傅,您看这样,两辆一起要,算一百二十块行不?我再多给您两块,您帮我们把车铃调响点,再给点备用气门芯,成不?”
王师傅盯着许成军看了几秒,又扫了眼一脸好奇许晓梅,叹了口气:“看你是实诚人,又带着妹妹来,我就吃点亏。不过气门芯只有橡胶的,没铜的,你不嫌弃就拿。”
“那没问题。”
这车确实是够新的,林一民这小子办事还是靠谱的。
他转身从柜台底下摸出个小铁盒,倒出两根气门芯,又拿起扳手拧了拧车铃,“叮铃——叮铃——”
清脆的响声在嘈杂的店堂里格外显眼,“这下行了,骑在马路上,老远就能听见。”
苏曼舒这时才开口,从布包里掏出个纸包:“王师傅,我们刚买的炒栗子,您尝尝?谢谢您给我们便宜。”
王师傅摆摆手,却没真拒绝,捏了颗剥开:“哎哟,还是热乎的!你们这些学生,倒会疼人。”
他嚼着栗子,又多嘴了一句,“你们文学社叫啥名啊?以后我要是听人说复旦有个好社团,就知道是你们。”
“叫‘浪潮’!”
许晓梅抢着回答,还挺了挺胸,“我哥说,要跟着时代走!”
王师傅眼睛亮了亮:“浪潮?这名好!我年轻的时候,也跟着厂里的工人报写过稿子,那时候就盼着日子能像浪潮似的,一浪比一浪好。”
“王师傅,别听小丫头瞎说,就是学校里大家有个写东西的地方。”
“那也成呀!《人日》发文都说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嘛!”
他帮许成军把两辆自行车推到门口,又叮嘱,“骑前三个月,别载重太多,每周给链条上回机油,保准骑到你们毕业都不坏。”
许成军也不含糊,拿出122块钱直接付了钱。
小羊皮座椅的车许晓梅喜欢,就给了她。
他则是推上了另一辆成色也在八成以上的永久。
站在二八杠前,许成军也有点小激动。
混了半年,终于有车了!
爷们也是混出来了~
(本章完)
课上的还新鲜。
文学社的事,许成军也做了几版创社的计划,拿到了“文学社筹备许可”,只待选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开复旦文学之新风。
许成军拿着祁连山刚批下来的许可,蹲在淞庄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张稿纸。
上面涂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复旦文丛社”到“相辉堂文学社”,划掉的比留下的还多。
林一民抱着吉他凑过来,扫了眼稿纸就笑:“你这也太纠结了!叫‘许成军文学社’多好,全复旦都知道是你牵头的!”
这些日子,林一民和周海波一人弄了把吉他。
每天晚上淞庄门口鬼哭狼嚎。
据说再有一阵准备战略转移到女生宿舍门口。
收获女生们的一致“好评”。
“滚蛋!”
许成军:“办社团不是立个人招牌,得让学生觉得‘这是咱们自己的地儿’,还得透着咱复旦的精气神。”
“我看就不如叫《许成军》。”
正琢磨着,李继海提着布包走来,里面装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旧期刊。
有1950年代的《复旦学报》,还有 1978年复刊的《上海文学》。
他抽出本泛黄的《复旦学报》,指着1956年的一篇社论:“成军你看,那时候复旦的学生刊物叫《浪潮》,讲的是‘文学要跟着时代走?
农村包干到户的潮、工厂改革的潮、思想解放的潮,连金陵东路上的旧货店都借着“许成军同款吉他”赶潮。
就还叫“浪潮”吧。
——
第二天一早,许成军拉着林一民一大早起床。
会和许晓梅和苏曼舒早早赶去了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今天——
宜买车!
“哥,你买自行车叫我干嘛!”
“让你出来溜溜,别在图书馆待傻了!”
“那咋啦!”许晓梅揉着惺忪的睡眼。
一边的苏曼舒看不过去,“你哥要给你也买一辆,不得带你挑挑!”
许晓梅眼睛一亮,“你感情好啊!”
“这回去不去!”
“肯定去!”
“快走!”
“一民哥你也快点!”
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淮国旧“三个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淮国旧是上海淮海旧货商场的简称,诞生于1954年。
商品来源广泛,包括居民寄售的货物、罚没物品、工厂处理品、调剂物资和积压物资等,“哔哔”中更有大量超加物品。
这座国营旧货商店前门朝东,后门直通长乐路,千余平方米的店堂里涌动着此起彼伏的人潮。
清晨七点刚过,店门外已聚满了挎着竹篮、拎着帆布包的顾客,既有头发白的老克勒,也有刚返城的知青,还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
“王阿婆,侬今朝老早嘛!”
拎着帆布包的李阿姨凑到挎竹篮的王阿婆身边,上海话里带着熟络的热络劲儿,“是不是又来寻那只缺角的青碗呀?”
王阿婆用帕子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笑着摆手:“勿是勿是,上次寻着的那只已经够用了。今朝想来看看有没有八成新的缝纫机,囡囡要学做衣裳,外头做太贵了,旧货店里的实惠。”
这时,旁边一个穿着工装裤的年轻男人凑了过来,他是刚返城没两年的知青张强,操着带点外地口音却努力往上海话上靠的腔调:“阿婆,侬要缝纫机啊?我前几天来看到过一台‘蝴蝶牌’的,就是踏板有点松,修修应该还能用,等下开门咱们一起去瞧瞧?”
王阿婆眼睛一亮:“真的啊?那太好了!小张啊,亏得侬提醒,不然我又要瞎转悠了。”
不远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中山装的老克勒陈先生正踮着脚往店里望,手里还攥着块旧怀表。
旁边卖早点的刘师傅推着小车经过,用上海话喊他:“陈先生,又来淘宝贝啦?上次那只收音机修好没?”
陈先生回头笑了笑,慢悠悠地说:“还没呢,零件难寻哦。今朝想来看看有没有旧的唱片,家里那台留声机没片子转了,听着没劲。”
许成军站在路口,身后跟着仨人:苏曼舒攥着他刚买的炒栗子,许晓梅蹦蹦跳跳扯着苏曼舒的衣角。
林一民正指着淮国旧的招牌给三人尤其是许成军和许晓梅介绍。
这小子非得跟来,说自己是专业向导。
本来程永欣要来,结果哥们加入了中文系学习小组,学习倒是不重要。
主要是学姐实在靓丽,让人难耐。
“你专业在哪?”许晓梅好奇问。
“主要体现在上通天文,下同地理!”
“跟旧货店有啥关系?”
“.”
林一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看你长得好看的份上,算了!
“成军,这淮国旧可是魔都的宝贝窝!“
林一民拍着胸脯,上海话里掺着点得意,“我爸说解放前这就是旧货行,现在国营了,里头啥都有,从留声机到缝纫机,连老克勒的西装都能淘着!“
许成军狐疑地看着他:“自行车呢?”
林一民:“差不多吧~”
你这份不自信是认真的嘛?
看着许成军的目光,林一民挠挠头:“里面有一家卖自行车的我认识。”
许成军:“哦?”
林一民猛点头。
一旁的许晓梅一听缝纫机眼睛一下子亮了,晃着苏曼舒的胳膊:“曼舒姐!我上次跟你说想学做衣裳,这儿真有缝纫机呀?“
苏曼舒笑着点头,剥了颗栗子塞进晓梅嘴里:“你哥打听过了,说这儿的蝴蝶牌缝纫机比供销社便宜一半,就是得淘,晚了就被人抢了。“
蝴蝶牌是今年的“著名商标”。
不是自己叫着玩,而真是工商给的名号。
蝴蝶牌缝纫机由魔都协昌缝纫机厂生产,1979年,蝴蝶牌缝纫机年产量突破 100万台,开始进入更多家庭,成为当时“三转一响”中“三转”之一,是青年男女结婚的热门嫁妆,也是家庭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出口国外,出现内外抢购的局面。
许晓梅存了点钱,一直想买个二手缝纫机。
今儿有这机会,她自然感兴趣。
当时一手的蝴蝶牌缝纫机的价格为143元。
也要票!
许成军凑过来脸,一脸狐疑:“晓梅,你要是把缝纫机淘回去,别把手缝布上。”
“哥!“
许晓梅腮帮子鼓得像含着俩核桃,“天赋懂嘛!我有天赋!我比咱妈缝的都好啦!”
苏曼舒没忍住笑,栗子壳扔向许成军。
“你这当哥的,少欺负晓梅!”
“那欺负你?”
“有点正形!”苏曼舒嗔道。
林一民在旁边乐呵:“得得得,您俩别斗嘴了,牙都酸掉了,门要开了!”
果然,铁栅栏门“哗啦“一声被拉开,人群瞬间像潮水般涌进去。
许成军赶紧把苏曼舒和晓梅护在身前,胳膊肘挡着挤过来的人:“慢点慢点,别碰着俩姑娘!“
林一民在前面开路,嘴里还喊着:“让让啊!借过借过!“
一时间,淮国旧的柜台前瞬间挤满了踮脚张望的身影。
热闹极了。
李阿姨拉着王阿婆往前挤,嘴里喊着:“阿婆快走,晚了缝纫机就被人抢啦!”
张强跟在后面,还不忘回头朝陈先生喊:“陈先生,等下看到唱片帮我也留意下,我想给我妈下首《茉莉》!”
陈先生笑着点头,慢慢跟着人流往里走,嘴里还念叨着:“慢点走,勿要急,好东西总归在的……”
店堂里顿时充满了讨价还价的声音、机器的磕碰声,还有此起彼伏的上海话招呼声。
林一民带着许成军三人先大致地逛了一圈。
这仨人一个比一个好奇。
苏曼舒虽然从小在魔都,但是真没来过。
许晓梅在上海,还属于什么都好奇的时间段。
许成军自不用说,1979年的淮国旧在他的脑海里只存在博物馆里。
店内的布局如同迷宫般曲折。
离着最近的是乐器柜台。
门板上像挂火腿般悬着七八把小提琴,琴背的虎皮纹枫木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卖琴的老师傅叼着板烟斗,正给围观的年轻人讲解斯特拉瓦迪里琴的传奇,突然有位穿的确良衬衫的小伙子挤进来,掏出一把断了弦的吉他询问是否有配件围观人群发出会心的笑声,柜台下早有学生模样的男孩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着一堆矿石收音机零件。
主营业区由玻璃柜台围成“目”字形通道,东侧靠墙的货架上挂满了色泽各异的旧衣裳,蓝布中山装、灰卡其布外套与几件褪色的呢子大衣混杂在一起,在穿堂风里轻轻摆动。
西侧柜台陈列着成排的搪瓷面盆,盆底磕出的凹痕被细心地补上了银粉,五分钱一个的修补膏就摆在旁边,吸引着精打细算的主妇们。
大厅中央的“口“字形柜台最为热闹。
一侧是摆放着进口手表的玻璃柜,劳力士金表与上海牌机械表比邻而居,老师傅用鹿皮仔细擦拭表盘的动作引来阵阵惊叹。
许成军看着稀罕,没想到在这年代还能看到劳力士。
劳力士金表是一枚全金全自动日历表。
五十年代从国外带进来的,九成新,标价 200元。
逛了一圈,又看到不少售卖其他高档商品,徕卡相机、派克金笔等。
走到另一侧的自行车专区。
几辆二八杠永久牌自行车被顾客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车铃清脆的响声此起彼伏,一位中年男人正踮脚查看车胎磨损程度,裤脚还沾着下乡时的泥点。
许成军攥着帆布包带,好不容易跟着林一民挤到自行车专区,刚站稳就被一股混合着机油与铁锈的味道裹住。
专区里摆着五辆二八杠,三辆永久、两辆凤凰,最靠里的两辆永久车旁,围着个戴旧毡帽的老师傅,蓝布围裙上沾着黑亮的油星子,手里正转着把黄铜扳手。
“王师傅!您这儿的永久,今儿个能匀两辆不?”
林一民仗着嗓门大,先一步凑上去,还故意挺了挺穿的确良衬衫的胸脯,“我们是复旦的,搞学生社团用,正经事!”
“林一民你小子装什么大尾巴狼!还复旦!”
“王叔!带着朋友来的~”林一民有点尴尬了瞄了眼后面三人。
“给我们好好选选呗!”
王师傅抬眼扫了他一圈,又瞥了瞥身后的许成军三人,嘴角扯出点笑,还是没继续调侃:“复旦学生也来轧旧货店的闹猛啊?前儿个还有同济的来淘收音机,说要听外语广播呢。”
他放下扳手,指了指最左边那辆永久,“这辆八成新,车架是 65式的,之前是纺织厂老顾骑的,他儿子在部队提了干,才把车寄售在这儿。”
“你看这车胎,朝阳牌的,纹路还深着呢,骑个三五年不用换。”
“给王师傅添麻烦了,我看看车!”
许成军蹲下来,手指顺着车架摸了摸,没摸着明显的磕碰,又转了转车把,轴承没松垮的声响,心里先有了数。
“随便看,一民的朋友,咱这不好不能往出卖!”
林一民顿觉脸上有光。
许晓梅却凑到另一辆永久旁,戳了戳车座上的补丁:“王师傅,这坐垫软和不?我家那辆凤凰,骑半小时屁股就疼,跟坐石头上似的!”
王师傅被她逗乐了,摘下毡帽扇了扇:“小姑娘懂行啊!这坐垫是羊皮的,老顾媳妇特意给缝的,比供销社新卖的海绵垫还舒服。就是车链去年换过,不过我给上了三次机油,你听——”
他踩了踩脚踏,链条转起来只发轻响,没有“哗啦哗啦”的杂音,“比你们校园里那些‘破铃铛’顺溜多了。”
“那您开个价呗!”
林一民急着表功,往前凑了凑,“我们要两辆,您给个实在价,以后文学社搞活动,说不定还带同学来照顾您生意!”
王师傅眯起眼,伸出两根手指:“这辆六成新的,五十八块;那辆八成新的,六十五块。不瞒你们说,供销社新永久要一百二,还得凭票,我这儿不用票,价格已经比寄售方定的低了五块——你去打听打听,整个淮国旧,永久二八杠就我这儿保养得最细。”
林一民顿时咋呼起来:“六十五?王叔您这价有点狠啊!前儿个我邻居在城隍庙淘了辆七成新的,才五十六!”
“城隍庙那是‘暗盘’,你敢买?”
王师傅敲了敲车把,“我这是国营寄售,每辆车都有登记,出了问题你能找着我;他那车指不定是哪儿收的‘黑车’,骑两天被查了都没地儿说理去。再说了,你邻居那车,是不是后货架都歪了?我这两辆,你扛袋五十斤的米上去,货架都不晃!”
许成军见林一民还要争,拉了他一把。
这价格算是够便宜了,自行车即使是八成新,没林一民也下不来。
没必要消耗人家的情分。
他转头对王师傅笑道:“王师傅,您看这样,两辆一起要,算一百二十块行不?我再多给您两块,您帮我们把车铃调响点,再给点备用气门芯,成不?”
王师傅盯着许成军看了几秒,又扫了眼一脸好奇许晓梅,叹了口气:“看你是实诚人,又带着妹妹来,我就吃点亏。不过气门芯只有橡胶的,没铜的,你不嫌弃就拿。”
“那没问题。”
这车确实是够新的,林一民这小子办事还是靠谱的。
他转身从柜台底下摸出个小铁盒,倒出两根气门芯,又拿起扳手拧了拧车铃,“叮铃——叮铃——”
清脆的响声在嘈杂的店堂里格外显眼,“这下行了,骑在马路上,老远就能听见。”
苏曼舒这时才开口,从布包里掏出个纸包:“王师傅,我们刚买的炒栗子,您尝尝?谢谢您给我们便宜。”
王师傅摆摆手,却没真拒绝,捏了颗剥开:“哎哟,还是热乎的!你们这些学生,倒会疼人。”
他嚼着栗子,又多嘴了一句,“你们文学社叫啥名啊?以后我要是听人说复旦有个好社团,就知道是你们。”
“叫‘浪潮’!”
许晓梅抢着回答,还挺了挺胸,“我哥说,要跟着时代走!”
王师傅眼睛亮了亮:“浪潮?这名好!我年轻的时候,也跟着厂里的工人报写过稿子,那时候就盼着日子能像浪潮似的,一浪比一浪好。”
“王师傅,别听小丫头瞎说,就是学校里大家有个写东西的地方。”
“那也成呀!《人日》发文都说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嘛!”
他帮许成军把两辆自行车推到门口,又叮嘱,“骑前三个月,别载重太多,每周给链条上回机油,保准骑到你们毕业都不坏。”
许成军也不含糊,拿出122块钱直接付了钱。
小羊皮座椅的车许晓梅喜欢,就给了她。
他则是推上了另一辆成色也在八成以上的永久。
站在二八杠前,许成军也有点小激动。
混了半年,终于有车了!
爷们也是混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