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你连作业都抄不明白
高栋樑听著眾人的吹捧,脸上露出智珠在握的笑容。
他大手一挥,定下了基调:
“所以,我们这次的任务,不是改进,而是顛覆!我们要推倒重来,设计一个真正科学、高效的炉子出来!让他们开开眼!”
於是,信心爆棚的专家组开始了他们的“顛覆性改造”。
他们首先就拋弃了苏棠设计的核心——迴旋烟道,改用他们最熟悉的直排模式,然后在烟囱上加了好几圈散热片,美其名曰“增加散热面积”。
接著,他们又觉得炉膛太小,烧起来不过癮,直接將炉膛的体积扩大了一倍,认为这样才能烧得更旺,火力更猛。
至於苏棠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高岭土,他们也觉得“成分单一”,自作主张地在里面加入了不少他们认为能增强耐热性的传统辅料,比如石和石英砂。
周怀安每天都乐呵呵地来车间视察进度,看著那个在专家们手中一天天成型,变得高大威猛、充满重工业美感的炉子,心里早就乐开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比赛胜利后,自己將这份功劳上报中央,获得上级嘉奖,仕途一片光明的未来。
与此同时,苏棠的“草台班子”,则被安排在了一个老车间里。
四面透风,工具都是些老掉牙的锤子、钳子,和专家组那边的精良工具根本没法比。
耿向东和林凡陆工等人看著专家组那边的优渥待遇和自家这边的简陋环境,心里憋著一股火,但手上活计却没停。
苏棠毫不在意这些,她穿著一身耐脏的蓝色工装,亲自上阵,戴著手套,正在用一个大木盆,严格按照图纸上的配方,调配著“特种耐火黏土”。
高岭土、硅藻土、还有几种从空间里取出来的,这个时代尚未发现的微量稀土元素粉末,在她的手中,以一种计算精確的比例融合在一起。
“水,再加三十毫升。”她头也不抬地命令道。
陈雪立刻用量杯精確地量好水,小心翼翼地倒了进去。
黏土在苏棠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逐渐变得细腻、柔韧。
在接下来的高温烧制中,这些黏土呈现出完美的陶瓷质感,敲上去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坚不可摧。
其他技术高超的老工人则负责二次燃烧室和中空水套的精密组装,每一个部件的衔接都严丝合缝,展现出工业艺术品般的美感。
苏棠全程指挥,时而拿起游標卡尺,纠正一个毫米级的误差。
时而拿起粉笔在地上画出草图,给老师傅们讲解某个设计背后的热力学原理。
她那渊博得不像话的知识和强大的控场能力,让整个团队心悦诚服,效率高得惊人。
第二天下午,专家组那边派了个年轻助理,名叫孙宏的,奉命前来刺探军情。
孙宏背著手,迈著四方步,溜溜达达地晃进了苏棠他们的工棚。
他先是轻蔑地扫了一眼这破破烂烂的环境,然后目光落在了那个正在组装的、看起来又小又丑的炉子上,嘴角忍不住撇了撇。
“哎,老师傅,忙著呢?”他走到一个正在打磨零件的老师傅身边,状似隨意地问道,“你们这炉子,看著也不大啊,能行吗?能烧热乎吗?”
那老师傅头也不抬,一边銼著手里的零件,一边瓮声瓮气地回答:“领导咋说,咱就咋干。行不行,比了不就知道了。”
孙宏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有些不甘心,又凑到林凡身边,看著他手里那个结构复杂的蜂窝状零件,故作好奇地问:
“哎,小同志,你这做的是啥玩意儿啊?奇形怪状的,有啥用啊?”
林凡记得苏棠的交代,憨厚地笑了笑:“我也不知道,苏组长让做的。说是……嗯……让煤能烧得更充分一点。”
孙宏一听,心里乐开了。
什么叫更充分一点?
这种模稜两可的话,一听就是心里没底。
他装模作样地转了一圈,把苏棠团队的“寒酸”和“简陋”尽收眼底,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一进三號车间,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看到的当成笑话讲给高栋樑听。
“高工,您是没看见!他们那个棚子,风都能吹倒!工具都是咱们淘汰下来的!做的那个炉子,还没我半人高,又黑又丑,跟个铁疙瘩似的!我问他们那是啥,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看啊,他们就是瞎胡闹,咱们这次贏定了!”
车间里顿时响起一阵哄堂大笑,专家组的眾人更加轻视对手,手上的活计都透著一股漫不经心。
三天期限的最后一晚,苏棠团队的炉子率先完工。
它静静地立在工棚的中央,外形朴实无华,只有半人高,甚至因为紧凑的设计而显得有些矮小。这正是苏棠为了减少占地面积特意设计的,毕竟在边境,很多高山哨所的面积就那么点大,一个巨大的炉子会挤占掉战士们宝贵的生活空间。
相比之下,专家组车间里那个高达两米,用拋光钢板包裹,鋥光瓦亮,充满了力量感的炉子,显得格外气派。
比赛前夜,天已经黑透了,寒风卷著雪粒子,颳得工棚的帆布呼呼作响。
苏棠团队的所有人都没走,他们围在自己的炉子旁边,一遍遍地做著最后的检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著疲惫和期待。
就在这时,工棚外传来了一阵热闹的说话声。
“苏组长!苏组长在吗?”是李秀梅的大嗓门。
苏棠一愣,抬头望去,只见李秀梅、王翠翠,还有好几个脸熟的军嫂,一人手里挎著个大篮子,顶著风雪走了进来。
篮子上盖著厚厚的布,一揭开,一股热腾腾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工棚里的寒意。
是刚出锅的肉包子!还有一大锅冒著热气的红薑汤!
“哎哟,我的好妹子!你们看你们,一个个都累成啥样了!”李秀梅心疼地看著苏棠冻得通红的脸蛋,不由分说地把一个热乎乎的包子塞进她手里,“快!趁热吃!给你们暖暖身子!”
王翠翠也端著一碗薑汤过来,脸上带著真诚的关心:“苏组长,我们这些家属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就知道你们这几天肯定吃不好睡不好。这是我们大傢伙儿的一点心意,你们一定要吃饱了,明天才有力气!”
“是啊苏组长,我们都听说了!您这是为了我们大傢伙儿的福利,跟京城来的大专家打擂台呢!”
“我们不懂什么大技术,但我们都信你!我们全家都等著换您做的新炉子呢!”
“苏组长,加油!我们都支持你!”
军嫂们七嘴八舌地说著,她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著最真挚的信任和支持。
耿向东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看著这场景,眼圈竟然红了。
林凡和陈雪,还有那几个老师傅,也都默默地接过包子,大口大口地吃著,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胃里,一直涌到了心里。
苏棠拿著那个温热的包子,看著眼前一张张真诚的脸,心中那股子被周怀安冒犯的冷意,彻底被这股暖意融化了。
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却无比坚定。
“大家放心。”
“我一定让全军区的人,都用上最好的炉子。”
他大手一挥,定下了基调:
“所以,我们这次的任务,不是改进,而是顛覆!我们要推倒重来,设计一个真正科学、高效的炉子出来!让他们开开眼!”
於是,信心爆棚的专家组开始了他们的“顛覆性改造”。
他们首先就拋弃了苏棠设计的核心——迴旋烟道,改用他们最熟悉的直排模式,然后在烟囱上加了好几圈散热片,美其名曰“增加散热面积”。
接著,他们又觉得炉膛太小,烧起来不过癮,直接將炉膛的体积扩大了一倍,认为这样才能烧得更旺,火力更猛。
至於苏棠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高岭土,他们也觉得“成分单一”,自作主张地在里面加入了不少他们认为能增强耐热性的传统辅料,比如石和石英砂。
周怀安每天都乐呵呵地来车间视察进度,看著那个在专家们手中一天天成型,变得高大威猛、充满重工业美感的炉子,心里早就乐开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比赛胜利后,自己將这份功劳上报中央,获得上级嘉奖,仕途一片光明的未来。
与此同时,苏棠的“草台班子”,则被安排在了一个老车间里。
四面透风,工具都是些老掉牙的锤子、钳子,和专家组那边的精良工具根本没法比。
耿向东和林凡陆工等人看著专家组那边的优渥待遇和自家这边的简陋环境,心里憋著一股火,但手上活计却没停。
苏棠毫不在意这些,她穿著一身耐脏的蓝色工装,亲自上阵,戴著手套,正在用一个大木盆,严格按照图纸上的配方,调配著“特种耐火黏土”。
高岭土、硅藻土、还有几种从空间里取出来的,这个时代尚未发现的微量稀土元素粉末,在她的手中,以一种计算精確的比例融合在一起。
“水,再加三十毫升。”她头也不抬地命令道。
陈雪立刻用量杯精確地量好水,小心翼翼地倒了进去。
黏土在苏棠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逐渐变得细腻、柔韧。
在接下来的高温烧制中,这些黏土呈现出完美的陶瓷质感,敲上去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坚不可摧。
其他技术高超的老工人则负责二次燃烧室和中空水套的精密组装,每一个部件的衔接都严丝合缝,展现出工业艺术品般的美感。
苏棠全程指挥,时而拿起游標卡尺,纠正一个毫米级的误差。
时而拿起粉笔在地上画出草图,给老师傅们讲解某个设计背后的热力学原理。
她那渊博得不像话的知识和强大的控场能力,让整个团队心悦诚服,效率高得惊人。
第二天下午,专家组那边派了个年轻助理,名叫孙宏的,奉命前来刺探军情。
孙宏背著手,迈著四方步,溜溜达达地晃进了苏棠他们的工棚。
他先是轻蔑地扫了一眼这破破烂烂的环境,然后目光落在了那个正在组装的、看起来又小又丑的炉子上,嘴角忍不住撇了撇。
“哎,老师傅,忙著呢?”他走到一个正在打磨零件的老师傅身边,状似隨意地问道,“你们这炉子,看著也不大啊,能行吗?能烧热乎吗?”
那老师傅头也不抬,一边銼著手里的零件,一边瓮声瓮气地回答:“领导咋说,咱就咋干。行不行,比了不就知道了。”
孙宏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有些不甘心,又凑到林凡身边,看著他手里那个结构复杂的蜂窝状零件,故作好奇地问:
“哎,小同志,你这做的是啥玩意儿啊?奇形怪状的,有啥用啊?”
林凡记得苏棠的交代,憨厚地笑了笑:“我也不知道,苏组长让做的。说是……嗯……让煤能烧得更充分一点。”
孙宏一听,心里乐开了。
什么叫更充分一点?
这种模稜两可的话,一听就是心里没底。
他装模作样地转了一圈,把苏棠团队的“寒酸”和“简陋”尽收眼底,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一进三號车间,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看到的当成笑话讲给高栋樑听。
“高工,您是没看见!他们那个棚子,风都能吹倒!工具都是咱们淘汰下来的!做的那个炉子,还没我半人高,又黑又丑,跟个铁疙瘩似的!我问他们那是啥,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看啊,他们就是瞎胡闹,咱们这次贏定了!”
车间里顿时响起一阵哄堂大笑,专家组的眾人更加轻视对手,手上的活计都透著一股漫不经心。
三天期限的最后一晚,苏棠团队的炉子率先完工。
它静静地立在工棚的中央,外形朴实无华,只有半人高,甚至因为紧凑的设计而显得有些矮小。这正是苏棠为了减少占地面积特意设计的,毕竟在边境,很多高山哨所的面积就那么点大,一个巨大的炉子会挤占掉战士们宝贵的生活空间。
相比之下,专家组车间里那个高达两米,用拋光钢板包裹,鋥光瓦亮,充满了力量感的炉子,显得格外气派。
比赛前夜,天已经黑透了,寒风卷著雪粒子,颳得工棚的帆布呼呼作响。
苏棠团队的所有人都没走,他们围在自己的炉子旁边,一遍遍地做著最后的检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著疲惫和期待。
就在这时,工棚外传来了一阵热闹的说话声。
“苏组长!苏组长在吗?”是李秀梅的大嗓门。
苏棠一愣,抬头望去,只见李秀梅、王翠翠,还有好几个脸熟的军嫂,一人手里挎著个大篮子,顶著风雪走了进来。
篮子上盖著厚厚的布,一揭开,一股热腾腾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工棚里的寒意。
是刚出锅的肉包子!还有一大锅冒著热气的红薑汤!
“哎哟,我的好妹子!你们看你们,一个个都累成啥样了!”李秀梅心疼地看著苏棠冻得通红的脸蛋,不由分说地把一个热乎乎的包子塞进她手里,“快!趁热吃!给你们暖暖身子!”
王翠翠也端著一碗薑汤过来,脸上带著真诚的关心:“苏组长,我们这些家属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就知道你们这几天肯定吃不好睡不好。这是我们大傢伙儿的一点心意,你们一定要吃饱了,明天才有力气!”
“是啊苏组长,我们都听说了!您这是为了我们大傢伙儿的福利,跟京城来的大专家打擂台呢!”
“我们不懂什么大技术,但我们都信你!我们全家都等著换您做的新炉子呢!”
“苏组长,加油!我们都支持你!”
军嫂们七嘴八舌地说著,她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著最真挚的信任和支持。
耿向东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看著这场景,眼圈竟然红了。
林凡和陈雪,还有那几个老师傅,也都默默地接过包子,大口大口地吃著,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胃里,一直涌到了心里。
苏棠拿著那个温热的包子,看著眼前一张张真诚的脸,心中那股子被周怀安冒犯的冷意,彻底被这股暖意融化了。
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却无比坚定。
“大家放心。”
“我一定让全军区的人,都用上最好的炉子。”